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研究
2021-01-14陈春香
陈春香 ,吴 波
(安徽行政学院a.经济管理系;b.教务处,合肥 230059)
乡村振兴战略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正式提出,它为新时代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是乡村地区实现经济提升的全新战略,很好地回答了当前的社会矛盾和治本之策[1]。乡村振兴战略将对于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较弱和城乡差距较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起到积极作用;该战略的核心内容就是依据地方特色实现产业化发展和农村的现代化发展,通过对新农人的培育实现创新创业动能的进一步激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从而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据农业部统计,近年来我国各类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已超700万人,有超过80%的新农人创办的是农村产业融合项目,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项目涉及特色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农人创办的每个经济实体吸纳农村劳动力人数达到8人[2]。无疑新农人创新创业新动能的激发不仅仅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更为重要的是将会带动农村地区产业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1 相关概念概述
1.1 新农人
和传统的农业人员相比新农人有着属于自己的特点,首先就是具有强大的互联网思维意识,由于新农人诞生在新的时代里,所以他们的思维体系和传统农业人员相比是完全不一样的,互联网对于他们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3]。其次,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更加注重科学技术的学习和使用。对于新农人而言,他们非常清楚,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具备科学的生产经营方式,才能够为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带来更重要的支持,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农产品产出。此外新农人还具有品牌意识,他们深知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品牌营销的重要性,重视打造农产品品牌,这对其创业绩效和创业之路能否长远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本课题将对新农人界定为:在农业全产业链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活动或主要为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营销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且具备一定互联网和市场化思维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1.2 创新创业理论
该理论是由创新理论和创业理论两方面组成。创新理论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将创新定义为:将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条件一起结合生产的过程,具体包括新的原材料供应、新的生产方法、新的组织形式、新的销售市场、新的产品五个方面。创业一词兴起于改革开放,来源于17世纪的法国,是法国经济学家坎迪隆在1775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创业即从事冒险活动。近些年,国内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业给予了不同的解释,认为创业是一个能够发现并且能够捕获的机会,同时又能借此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及服务或能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过程[4]。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尤其是自党的十八代以来,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创新创业环境持续向好,广袤的乡村已然成为新农人创新创业的热土,但同时也面临着多种挑战。
2.1 新农人创新创业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无疑给农村带来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返乡下乡人员加入到农村去发展,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依据农业农村部等九部委颁发的《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农产发〔2020〕3号)的精神要求,要激励引导更多农民工、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科技人员等各类新农人群体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来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发展。
2.1.1 新农人创新创业规模持续扩大
据人社部、财政部、农业农村部2019年12月10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人社部发〔2019〕129号)显示,“目前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数量已达到850万人,比2018年增加了70万,增长了9%,带动乡村就业超过3 400万人;农村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覆盖率达到83.6%,即每100个行政村中有83.6个有返乡入乡的创业项目[5]。”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有超过70万家家庭农场,220万家农民合作社依法注册。尤其是2020年年初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原本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无法离开乡村,造成滞留乡村的农民工人数达到2 300多万,其中就有60万人约占2.6%的农民工产生留乡创业的意向。
2.1.2新农人创新创业层次不断提升
近年来,新农人群体的素质不断提高,除了返乡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大批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甚至城市白领和科技人员也下乡加入到创新创业大军中,使得农村创业质量得到有效提升。据农业农村部监测,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新农人占到40%,创业项目中有60%具有创新因素,属于产业融合类型的更是达到80%[6]。
2.1.3新农人应用新型技术水平提高,富民兴乡能力增强
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农村产业要兴旺,这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随着农村创新创业环境的不断向好,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涌现,为乡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新农人创新创业项目中,有80%创办农村产业融合项目,55%的新农人利用了“互联网+”, 广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点对点直供、直播直销、5G视频农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农村电商近几年也是发展较快,从图1可以看出,截至2019年6月底,全国淘宝村就已有4 310个,淘宝镇1 118个,淘宝村集群95个,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1.7万亿元。其中安徽省淘宝村有13个,比上年增加了5个,淘宝镇更是实现了零的突破,达到了48个,并居全国第七位。
图1 2009-2019年中国淘宝村数量变化情况
另据农业农村部的研究结果显示,新农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项目中有40%吸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70%的项目能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平均每个项目能吸纳长期就业人数6人,带动短期灵活就业人数16人。
2.2 新农人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2.1 缺乏资源整合能力,资金支持力度有限
对于大多数新农人们来说,如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以及退役军人,很多社会资源不足,如何获取资源、整合零散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尤其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力度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并未对新农人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支持,导致他们很难通过正规资金借贷渠道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使新动能很难进一步被激发。据统计,在有金融贷款需求的农民中,仅有12.3%的新型职业农民贷款需求得到充分满足[7],创业者自行筹措资金的比例依然占据第一位,这充分说明了融资难的窘境。
2.2.2 创新创业人才匮乏
对于新农人创新创业新动能激发来说,人才数量匮乏也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现状。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支撑,就会导致在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无法提供先进的组织管理经验,而一些科学技术也无法得到很好的应用和执行,这对于新动能的维持是极为不利的[8]。2019年我国农村人口为5.5亿,比1995年的峰值8.6亿少了3.1亿人。从《安徽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获悉2018年安徽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 353.6万人,比2017年减少了9.7万人;全省外出农民工达1 429.1万人,比2017年的1 415.4万人增加了13.7万人[9],这就间接证明农村劳动力数量仍然呈现出逐年递减趋势。这种农村人才缺口现象无疑会使整个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过程相对艰难,也无法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产业化发展,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带来阻碍。
2.3 市场开拓能力有限
对于创新创业新动能激发而言,具备强大的市场开拓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到目前为止,整体的能力却十分有限。一方面大多数新农人都是跨行转入农村经济创新创业过程当中来的,他们从事农业时间短,对农村经济的相关特点并不特别熟悉和了解,这就会导致在市场开拓当中很容易受到局限性的影响[10]。另一方面整个农村互联网体系并不十分成熟,再加上社会资本的扶持力度有限,这都会为其品牌营销和市场推广带来巨大影响,造成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易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就使得激发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受限。
2.4 创业环境不理想
创业环境是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对新农人创业能否成功极其重要。而现阶段新农人创新创业还面临着许多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各种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如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物流体系不完善,融资难融资渠道狭窄,缺乏针对性的创业技能培训机会等等,仍需要各级政府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以提高新农人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激发路径
激发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的路径有很多,归结起来可以有释放新农人自身的内生动能和激发外在环境因素的外在动能两个方面。
3.1 释放新农人创新创业内生动能
3.1.1 转变传统观念,扭转社会固化印象
受传统文化和城乡二元制的长期影响,农民一直是越来越多农村人想摆脱的一种身份,尤其是农村现阶段的80、90后青年,从小受“跳出农门,光宗耀祖”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想通过各种途径离开农村,如通过考学,或到城市打工成为新一代农民工等。很多新农人返乡下乡创业面临着家庭的不理解,社会的不认可等问题,而且自身对农村生疏,对农业不熟悉,在思想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当地农民存在着较大差异,易滋生矛盾分歧,于是尽可能回避与当地农民交流打交道。另外社会对新农人的认可度还不高,尤其是城市白领或已跳出“农门”的大学毕业生不愿意舍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而选择去农村打拼。作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要主动改变这些陈旧思想观念,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来后,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使命以及农村农业存在的巨大价值与机遇,主动寻找发展机会,积极投入到农村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中去。
3.1.2 增强主体意识,积极融入乡村环境
作为新农人来说,要充分明白自身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转变思想意识,积极适应乡村环境,主动对创新创业过程当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吃透相关政策,不断进取,加强对行业的认知能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创业信心和成功率,真正实现对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的有效激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支持。
3.1.3 加强自主学习,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现代新农人们大多没有种地经历,没有农学知识储备,无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不熟悉农业政策,对国家、地方政府制定颁布的相关扶持政策不了解不熟悉,更谈不上利用这些政策为自己创新创业提供帮助了,这也是很多新农人创业遭遇亏损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新农人要树立不断学习的理念,要向具有宝贵经验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学习,要向具有强大农业科学知识技能的科研人员请教,要积极搜索并了解相关政策,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市场敏感度、市场竞争力和谈判能力,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激发可持续内生动能,提高创业成功率。
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新的时代已经到来,借助互联网渠道往往可以搜集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从而为创新创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广大新农人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学习互联网技术并将其运用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可以快速获取到相关的行业资源平台,实现新动能的有效激发。
3.2 激发新农人创新创业外在动能
3.2.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乡村创新创业环境
改善创业环境是新农人创新创业的基础条件。尽管农村基础设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与农村未来产业经济发展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薄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建设投入。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网络通讯设施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户户通”,建立“产地仓+冷链专线”物流体系等,大幅度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效益,使整个新农人的创新创业发展可以进入新的阶段,不断使其产业形态更加成熟,从而为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物质基础支持。
3.2.2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扶持新农人创业
积极正面宣传新农人创新创业动机、成果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打破以往人们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错误认知,消除社会对务农的偏见,使他们的创业行为能够更快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新农人的社会认可度,并以乡情感召、政策吸引,鼓励更多的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另外,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双创方面的政策和优惠措施,尤其是在财税、用地、保险、金融等方面的政策,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新农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融资、用工、用地等方面的困难,但是由于大多数新农人不了解不熟悉这些政策,甚至不知道有这些政策而错失利用创业扶持政策的机会,使得真正享受到这些政策的新农人极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知晓度,扩大政策惠及面,让更多的新农人享受到相关创业扶持政策。
3.2.3 强化创新驱动,加强规划引导服务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而诞生的乡村旅游业及特色农村产业不断出现,这都将会为新农人创新创业新动能的开发带来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整个特色产业建设过程当中,要引导新农人们充分考量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和具体的发展优势,帮助新农人们合理选择创业项目,因为有60%的返乡创业者认为创业项不好选,避免盲目跟风、生搬硬套的现象出现,要从各个地区不同的特色产业链架构以及创业孵化项目着手,引导、规划和支持新农人们产生创业集聚效应,降低创业失败率。
3.2.4 加强培训,建立灵活多元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新动能激发的内在因素而言,新农人自身的经营能力将会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要想实现经营能力的提升,就必须进一步完善新农人相关专业知识积累和行业认知水平提升,这就要求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科学的产学研联合人才培训体系,对未来的创新创业发展方向展开定向化的培养体系建设,明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有意愿参加创业培训的新农人,可根据处在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创业的新农人的实际需要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组建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与专家顾问团,依据新农人不同的文化水平采取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模式要改变传统课堂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变,培训地点突破教室,可以在田间地头、各种网络平台施教。同时注意要将农业技术、电子商务等课程纳入到培训内容中去,不仅要传授现代农业生产相关知识,还要传授法律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品牌塑造知识、互联网知识等等,帮助新农人识别有效创业机会和开发适当创业项目,使参加培训的新农人们真正掌握创新创业所需知识和技能,提升其市场开拓能力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使培训真正得到满意效果,为整个农村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有效提高其创新创业成功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5 完善扶持政策体系,优化创业服务
政府扶持政策体系的完善也是新农人创新创业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是因为作为新农人来说,他们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十分有限,他们面临着“用工难、用地难、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创业动机和积极性,而这些问题是新农人凭借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必须要由相关政府部门从政策层面加以改善,加大金融财税等政策支持,大力扶持新农人创新创业,降低新农人融资、物流等成本,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由于整个商业银行的相关借贷标准并没有和新农人创新创业需求特点相匹配,导致他们很难获得大量的资金支持,作为政府部门要从全方位出发,为整个新动能的激发和保持保驾护航,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扶持体系[11]。在国外农业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一般都给予农民很大的财政支持,通过多元化融资渠道的开通和社会资本的加入,能够为新农人解决资金问题,使其可有足够的融资能力,适应不断发展的农业发展需求。我国也应在贷款方面给予新农人创业更多的优惠政策,简化相应手续,放宽具体标准,通过引进相应的担保机构和适当的激励机制,发挥国家融资担保基金等政府融资担保体系的作用,大力引导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投入到新农人的创业项目中去,积极为新农人创新创业带头人提供融资担保,宣传推广“互联网+返乡创业+信贷”等农村贷款融资模式,为新农人创新创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渠道支持。
强化创业用地保障。“用地难”一直是困扰并制约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农人创新创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各级政府应进一步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优先供给返乡入乡新农人的创业项目和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使用,鼓励返乡下乡新农人改建农村自有房屋或与当地村民合作改建农民自住房屋;或者以合作、入股或租赁等多种形式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此基础上,还要对新农人在使用土地过程中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以降低他们创新创业中可能遇到的法律纠纷和土地的使用成本,保持其创业持续性动力。
结 语
为了改变长期二元制形成的城乡差距,如何缩小差距,实现乡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跃升就变得尤为关键。在此背景之下,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出台了很多宏观政策,这为新农人创新创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新农人应抓住这个历史性的机遇。因此,针对当前新农人创新创业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进一步提升新农人创新创业能力,使其创新创业新动能能够有效激发,为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