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转逻辑与推行策略研究

2021-01-14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赵 伟

(南昌师范学院, 南昌 3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格局,才能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作为大思政格局建设的必经之路,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明确其根本的运转逻辑,才能协调好课程思政各主体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统筹管理、优化顶层设计的方式应对育人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因此,需要加强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才能为高校育人工作的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一、高校课程思政的运转逻辑

(一) 工具性

传统课程论认为,学校课程的内容选择及体系构建通常遵循科学标准,具有价值中立的特征。而社会批判课程论的出现,使得教育工作者开始理性地看待课程的价值问题。如美国教育学家阿普尔认为,在学校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必然会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而对具体内容进行增减,使得学科知识及其采用的教育思想会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特征。社会批判课程理论鞭辟入里地揭露了西方高校课程建设受意识形态裹挟的现状,在我国社会主义高校建设中,虽然需要辩证地看待西方课程理论,但其中很多理论及看问题的视角,能够为我国课程研究提供参考。

自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作为高校育人工作使命以来,高校愈发重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的优秀人才作为育人工作的根本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不仅重视知识和能力的教育,更重视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方向的一致性,做到为人民、为党和国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服务。高校课程建设需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诉求,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从而彰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性特征。作为育人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引领。因此,高校需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将社会主义高校的优势转化为培养优秀接班人的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科专业知识、社会实践等各个教育环节,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需求调整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通过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各个维度、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价值。

(二) 目的性

知识论哲学认为,获取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掌握知识符号及其内在逻辑的过程。在这一理论下,知识教育往往更侧重其社会与经济价值,使得教育呈现出唯工具论的特征,极大削弱了知识对人格与精神成长的意义。事实上,教育不仅需要承担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使命,还需要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格与精神世界。存在主义的课程观认为,课程知识不仅具有知识性的特点,还具备价值型、文化性、审美性等特点。如自然科学学科能够为人类认识和了解自然提供工具,同时也能让人们摆脱自然的约束。而人文学科能够促进学生精神和思想的发展,赋予其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智慧。因此,学科知识教育不仅要反馈出人与客观世界的认知关系,还需要体现出道德与审美关系。为此,课程教育需要重视建设人自身的属性,通过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与品格,从而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课程思政能够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内化学生精神世界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首先,能够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教育工作拥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需要在发挥学科知识工具价值的同时,深入挖掘其对精神世界的培养作用,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道德情操、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方面。其次,能够协调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高校课程设置往往兼具学科属性和社会属性,尽管各学科在学科属性上各有不同,但都需要与时代发展的诉求紧密结合,因此各学科具有统一的德育性追求。可以看出,在课程思政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对专业课程起到统帅作用,而课程思政教育是有益补充,只有发挥出专业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才能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 载体性

结构工程主义课程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开放性的系统工程。这种开放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做到全方位和全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学习过程紧密结合,才能推动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作为一种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课程思政更加强调通过对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要素的统筹规划,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性本质。这就要求将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相结合,从而构建更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隐性思政的载体作用。课程思政要求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无意识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长期获得量的积累的过程中,形成稳定的情感态度、理想信念等思想品质。其次,需要协调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之间的关系。课程思政模式下,显性与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依存、难以割裂。隐性教育需要隐匿于各类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活动中,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而显性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教育渠道,能够更直接地起到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教育的作用。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能够发挥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推行策略

(一) 优化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所设计的要素众多,且各要素间的关系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并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确保课程思政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党委需要承担起领导作用,组织并与教师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并在听课、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经验,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经验支持。同时,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常态化机制,为课程思政提供管理、组织和监督制度,加强对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通过试点课程的方式探索课程思政的组织方法,并逐步从试点课程向全部课程推进,实现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发展。此外,为发挥出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需要构建教师激励机制,给予课程思政参与程度高的教师以职称评审、薪资奖励等方面的倾斜,进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增强教师整体的参与热情。

(二) 确定目标定位

课程思政的实施需要明确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定位。课程思政并非要取代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是要通过发挥出专业课程的载体作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而这种主导作用并非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他专业课程的绝对领导,而是发挥其教育核心的作用,引领课程思政的整体方向,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需求。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主渠道,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明确育人方向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主体,需要承担起课堂教学的首要责任。在课程思政中,教师的育人和育德能力,往往会决定课程思政的实践成果。而专业课教师大多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知识背景,这就要求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素养的问题。首先,高校需要加强师德师风的建设,让教师能够身体力行地对学生起到表率作用,使学生成为与教师相同的有理想、有追求的学者。其次,需要革新教师的育人观,使其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与精神人格的共同发展。最后,需要通过提高教师培训力度,将教师培养为具有育德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其主动投身于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而在课程思政中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四) 梳理课程差异

每门课程都具有不同的学科属性,但共通点在于任何学科都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课程思政要求对学科的育人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使教育资源服从于学科建设和育人工作,构建育人共同体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根据课程各异的学科属性,在课程思政中需要有所侧重。如自然科学学科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科研精神,使其能够以正确的态度看待科学研究工作。而人文社会学科则要以人文精神培育为主,增强家国意识与民族精神。此外,需要对课程思政中政治教育元素及其教育要求进行明确的规定和约束,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支持。

(五) 构建协同平台

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需要通过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来整合教师资源,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思政教育团队,借助多学科背景的教师确保课程间同向同行,构建德育“大熔炉”的协同效应。为有效发挥出其协同育人效果,高校需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渠道、以专业课程为平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向课程思政的拓展,进而有效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

三、结语

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运转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思政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显性教育,以专业课作为隐性教育,能够建立起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课程思政呈现出了工具性、目的性和载体性的特征。为加强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高校需要优化顶层设计以统筹管理各主体要素,明确课程思政下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承担的目标定位,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确定育人方向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梳理不同课程在学科属性上的差异,并根据差异使课程思政的开发有所侧重,还需要通过构建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大熔炉式的协同效应,进而有效提升高校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