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视阈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

2021-01-14刘欣洁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大学生

刘欣洁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1)

一、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一) 学习爱国主义知识积极性高

目前大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理论课教学,如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中国精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要求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能够对我国抗战史、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等有全面的掌握,对新中国的发展、文化等有全面的了解。

(二) 对祖国和民族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所谓民族自信心,是指一个民族对于本民族在世界各民族之中的能力及其对本民族发展、前途拥有信心的情感。民族自豪感指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价值取向以及未来发展的认同。我国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进入了新时代,在未来的两个十五年里要逐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发展充满着信心,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进步发展的根本保障,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制度等充满着信心。

(三) 爱国主义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相关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对祖国的发展充满着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热爱。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对爱国的理论认知模糊,对爱国的理解比较浅薄。尤其是在网络背景下,各种信息良莠不齐,由于少数学生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容易被网络不良信息误导。部分学生对为什么爱国和如何爱国等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对这些基础理论问题认知不足。

(四) 信息化教学方式还不普及

当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方式还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教学采取灌输的方式,课外实践还仅局限于参观敬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应把信息化教学模式运用到爱国主义教育课堂教学中,构建信息化的爱国主义教学模式,把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纳入课堂教学中。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学习、出行的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手机、平板等能第一时间掌握社会热点问题。同时,由于在网络中各种信息通过图文、视频、短视频等形式展现,能够被广大学生所吸引和使用,如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软件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载体获得最新的教育信息,虽然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一) 影响了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经过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精华,对人们的思想、行为等有都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影响,许多学生沉迷于美剧、韩剧之中,倾心于国外的圣诞节、情人节,而对我国的四史五经、琴棋书画、京剧等兴趣不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1]。

(二) 少数学生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目前高校在校生出生于新时代,享受到了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优越生活,网络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工具之一,其思想和生活习惯都比较自由。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并存,尤其是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的多样化来传输所谓的“自由”“平等”“民主”,大学生容易被“西风”“西雨”所迷惑,一些学生开始崇拜西方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认为西方的月亮都是圆的,进口的东西都是好的。少数学生盲目追求国外所谓自由、民主的生活,追崇西方文化,甚至开始排斥我国民族的文化[2]。

(三) 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

伴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量西方文化、思想也一并流入大学生的生活中,西方国家借助网络进行西方价值观输入,中西文化发生交融和碰撞。受西化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开始盲目地崇拜明星,在一些网络游戏和娱乐节目中,也充斥着诋毁或消解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现象,甚至出现公然诋毁历史英雄人物的言论、视频等,这些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理想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出现了少数学生为了金钱出卖国家情报、置国家利益不顾的现象[3]。

三、信息化视阈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一) 构建爱国主义思政智慧课堂,加强爱国主义和党史教育

高校要逐步推进“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在思政课堂中引入智慧教学软件。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式教学环节开展课堂教学,课前阶段能精确地分析学情,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前阶段主要根据教学经验进行备课,对学生的分析主要是基于经验和平时的直观感受,缺少对学情的深入调查分析。而利用智慧教学软件,课前阶段可以形成学习的个人学情和班级整体分析;课中阶段借助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可以进行有趣的签到、抢答、摇一摇等课堂活动,促进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课后阶段主要以课后实践和辅导为主,借助网络打破时空的限制,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同时,借助智慧软件获取的大数据,形成学生的个体报告和整体对比分析数据,实现过程性评价体系。在爱国主义智慧课堂中,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教学理念,通过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慧化,实现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无缝对接,提升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效率,拓展爱国主义思政课的教学空间,加强对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实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有机结合,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 开拓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丰富教学实践载体

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重要阵地,它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学习、娱乐方式。因此,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走进网络,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优势,建立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建立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把爱国主义情感与爱国主义行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教学走出课堂,使教学活动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单纯的、固化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可以组织同学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故事、歌曲评比等[4],参与公益志愿活动,参加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学术报告会。这种社会实践类的教育方式,既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又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在了解国情民意的同时,还能强化家国天下情怀,培养强烈的责任担当。在网络环境下,要更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就一定要占领网络这一新的阵地,理直气壮开展好网络教学。高校首先要建立自身爱国主义教育网站,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平台,开展公众号,推送爱国主义相关新闻,宣传英雄人物。其次,要充分利用好目前大学生经常使用的抖音、西瓜视频、哔哩哔哩等短视频APP,播放与爱国主义相关的视频,拍摄身边的爱国主义行为,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影响的特点,开展爱国主义趣味问答、讨论等。另外,面对网络的负面影响不能一味地采取围堵的方式,更重要的是如何疏导。既然网络是学生每天都要接触的事物,那么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就迫在眉睫[5]。

(三) 及时更新爱国主义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更多地从网络中获取时事新闻、政策法规等,教师已经不再是信息的垄断者。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必须用好网络。通过在网络中搜集信息,加强大学生的党史教育,在网络上收集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英雄故事,把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相结合,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使学生明白新中国是无数前辈努力奋斗而来的,在历史的长河里感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由于利用网络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到各个国家的历史、信息,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及时性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热点,充分挖掘重大活动、重要时间和事例中所涵盖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中大量的案例建立比较教学模式,把我国与国外在同一件事上不同的做法,开展比较教学,如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中,涌现出的大量英雄、逆行者,他们牺牲个人的小我帮助他人,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中体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精神,这些都是生动的爱国主义素材,在网络中搜集相关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

(四) 专业课与思政课相结合,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时指出,高校学生应该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爱国情怀。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网络大背景下,高校想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要不断地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高校无论是从人才培育目标还是实践教学,都应该把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品德素养放在第一位。在专业课理论教学中,除了传授相关的文化知识外,还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地挖掘爱党史、社会主义史等相关教学元素,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之中,把立德树人工作做到实处、细处,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养[6]。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爱国主义教育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