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主流信仰危机与引导对策
2021-01-14陈艳
陈 艳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一、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主流信仰危机的具体表征
(一)青少年社会政治认同弱化,主流信仰倾斜化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加深了青少年对网络空间使用的延伸,网络空间的虚拟性是导致许多信息传播失控的因素之一,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网络空间信息的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快,传播方向全面,这也加剧了青少年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时接收信息的模糊性。呈现出病毒式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了社会正常秩序,同时也削弱了主流网络媒体的权威性以及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加之青少年政治参与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对政治知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了青少年群体对网络事件的价值判断力降低,弱化了政治价值认同感。泛娱乐化的传播方式使主流意识在网络空间呈现出“失语”状态,青少年主流信仰逐渐呈现倾斜化,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解的偏差,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和动摇,对党的理论政策、国家重大事件等的理解上认识浅薄,逐渐对政治信仰产生迷茫进而消解了政治性。
(二)青少年社会核心价值缺失,主流信仰淡漠化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青少年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在受到强烈的社会环境的冲击之下,青少年主体意识增强,更为关注的是主体的自我发展,表现出对价值的选择更加务实和功利化,一切从满足个人利益出发,缺乏崇高的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面对主流信仰,青少年在态度方面表现冷漠,不参与时事政治,也不发表其意见;在行为方面表现出消极性以及被动参与,不积极主动学习党的先进理论和最新思想,缺乏对社会的责任感[1]。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青少年逐渐表现出迷茫,不能客观认识自身,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实的理想信念等。主流信仰淡漠加大了青少年与社会交流的鸿沟,表现出与社会脱节、生活状态萎靡、不求上进等。
(三)青少年社会认知偏差,主流信仰多元化
青少年群体是在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不少青少年理想主义弱化,更加急功近利,个别青少年还表现出对主流信仰的迷茫,网络全球化在拓宽其视野的同时也会导致负面信息堆积,不良信息的影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权威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西方社会思潮的不断侵袭在社会中不断挑起青少年与主流价值观选择上的冲突,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很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从而衍生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和不稳定性。社会认知出现偏差,大部分的青少年主要是由于对个体价值认识不准确,没有坚定的信念,缺乏科学认识,在多元化的环境下迷失自我,对信仰的追求呈现异化。一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挫折、困难时,青少年更多的是对信仰的怀疑和对社会的抱怨。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主流信仰危机的原因
(一)网络道德的缺失扭曲青少年主流信仰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网络道德也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几年来网络环境由于受到各方影响表现出秩序混乱的不良发展状态,随之而来的则是青少年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容易被多元化的文化和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吸引,而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信息甄别能力低下从而在网络中容易迷失自我。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助长了青少年在网络中个性化的发展,表现为过度的言论自由甚至是语言暴力的泛滥,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往往漠视他人利益,以自我为中心。
青少年网络道德感弱化,造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青少年在面对多元化的网络思想时会导致价值观念的紊乱,许多网络垃圾信息未经过滤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断传播,网络传播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使得青少年主流信仰扭曲。网络道德的缺失使青少年原本应恪守的主流信仰受到强烈冲击和考验,网络极端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民粹主义、拜金主义的盛行与主流信仰的价值相背离,对青少年主流信仰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主体认知不足模糊青少年主流信仰
青少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着政治认知程度不足,主要是由于青少年对我国的主流信仰的认知不足,政治参与意识较为薄弱。青少年时期是由不成熟转变为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这一阶段的可塑性比其他年龄阶段更强。随着网络的便捷化发展很容易将深化改革时期的矛盾进行扩大化和片面化的宣传,而青少年群体在网络中的高度活跃也直接对他们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冲击。
青少年更喜欢网络中以猎奇形式展现的信息,因为思想比较开放,对网络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判断力不足,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而又认知能力低下,不能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魅力所在,因此有部分的青少年不能将自己的信仰建立在科学认知上,也不能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信仰。正是因为青少年对主流信仰的认知不足、对自身的认知不足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了青少年逐渐模糊了他们的主流信仰。
(三)西方不良思潮侵蚀青少年主流信仰
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让西方国家的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意识在我国迅速蔓延,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西方社会思潮中的腐朽文化给青少年带来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侵蚀着青少年的主流信仰。事实上西方的不良思潮不断地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些青少年无视西方文化与中国发展的差异性,不断被西方的价值评判标准所影响,甚至逐渐发展出历史虚无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等,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打着“反思历史”的旗号刻意歪曲历史和事实,否定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历史,不断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少年中的重要地位。社会思潮不同于社会意识形态,但会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一定影响,甚至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素材”[2]。西方的“普世价值”也随着互联网的传播进入到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西方的媒体不断传播“普世价值观”让部分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无私奉献精神等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逐渐消失殆尽。青少年在面对西方不良思潮的侵蚀时,往往表现出政治敏锐性不足,被各种看似光鲜亮丽的社会思潮所蒙蔽,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排斥心理。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主流信仰引导对策
(一)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打造坚强的网络主阵地
完善网络空间主流信仰教育平台建设。网络空间的道德建设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网络空间的各平台成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积极良好的网络空间的搭建营造健康的学习环境的同时也有利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完善网络空间中主流信仰教育平台建设需要提供一个优质平台,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深度融合。例如,学校可以将校训融入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中,以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深度宣传;各政府部门自觉搭建政务平台宣传新思想,开设学习党的知识专题与青少年进行双向交流,形成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氛围。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应出台网络空间平台搭建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监管平台的搭建需要对网络舆论和造谣进行时事追踪和严肃处理,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使青少年拥有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充分利用新媒体引导青少年践行主流信仰。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信息更具有及时性和互动性,并且可以通过海量的信息进行大范围的共享,以独有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传播方式进行信息的传播。创建具有学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媒体平台,丰富平台中的内容,以思想作为引导,充分体现学校特色,融合学校的校训和主流精神。学校可以利用平台建设监督机制,时刻关注青少年在新媒体平台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习状况和践行情况。青少年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的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发表自己意见积极表达自己。新媒体可以设置主流信仰的实践环节,青少年充分利用假期参与平台的线上和线下的实践活动,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竞赛,充分调动青少年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平台的长期学习坚定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增强青少年自我主流信仰教育意识,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以自我教育完善青少年主流信仰内在构建。坚持青少年自我教育的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性,将个人与社会相结合,强化青少年自我教育的意识。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形成,随着独立能力的不断提高,需要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并自觉接受主流信仰的熏陶。因此青少年应该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学会明辨是非,对接触事物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地全面发展自身,努力契合与主流信仰所需要的精神价值。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创造者,青少年要不断通过自我教育明白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作为自己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以思想政治教育课培植青少年崇高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理想信念教育课的主要方式之一,将理想信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这不仅增强了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能,同时也凸显了时代性。通过教师有效的引导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培植青少年崇高的理想信念,不仅要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教育的第一主阵地,还应该注重主题的鲜明性以及与主流意识的耦合性。在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的同时也应该注重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在对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坚持以实践为导向原则,促进青少年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不断拓展和丰富实践活动,创新理想信念的教育方式,增强青少年群体对主流意识的理论认同。结合实际的教育路径搭起将理想转变为现实的桥梁,做到知行统一。
(三)学“四史”汲取奋发前行的磅礴力量,引领社会新风尚
引导青少年学“四史”学思相兼。通过搭建学习“四史”的网络平台,引导青少年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因地制宜地结合校园文化特色以及地方红色文化等资源进行广泛宣传,利用校园文化周、档案馆、校史馆、党建、团日活动等形式开展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并利用主题活动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主流价值观。主要是通过讲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加强对青少年的主流信仰教育。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青少年要在学习“四史”中以史为镜,以史明智,只有全面地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党的宗旨、党的性质以及党的初心和使命等,才能够永远地和人民站在一起,做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青少年要在不断学习“四史”的过程中了解新中国的由来,从而笃志为建设好更加繁荣富强的中国而努力奋斗。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华民族历经磨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不仅要将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头脑,同时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将学习“四史”同新时代的“四个伟大”即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联系起来,不断努力奋进,在砥砺前行中坚持基本原则,用科学求真的态度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真理。青少年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要懂得知行合一,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去分析历史,辩证地看待历史,在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和观点时需要有清醒的头脑,深思慎取。
以先进文化和中国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展示了时代精神的风貌,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能力[3]。青少年要在先进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驱动指引下不断将其内涵价值,内化为高尚品质,外化为实际行动,在注重提升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不断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以此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性。加强青少年主流信仰的坚定性以及良好的社会风尚,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指引,主要是体现在先进文化的历史继承、集体力量和与社会价值观的融合中。同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贯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的价值体现,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断开展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使中国精神不断在实践中形成强大的凝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