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研究
2021-01-14赵静文
赵静文
(新疆师范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中国在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归根到底都是文化自信,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中,文化软实力成为国与国相互竞争的主要手段。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更加骄傲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然要加强文化自信。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构建国家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环节,大学生既是推动当今社会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又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所以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来说,是指充分肯定自身的文化价值,积极践行自身文化理念,并对自身文化的未来发展保持坚定的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没有文化自信将很难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也不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看来,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文化自信,就大学生来说,它是对历史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的顽强信念,是对文化的承接、革新与发扬。因而立足于该层面而言,其所代表的是:大学生在对民族和中国特色文化高度认可、对革命文化顽强不屈精神笃定不疑的大前提下,用广阔的胸襟面对待外来文化,在对其予以客观认知、参考的进程中,完成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发扬与革新。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社会受西方文化价值观影响,文化环境遭到冲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个必然影响就是文化的全球化,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借助现代化和传播化的形式在中国推行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政策,西方文化帝国主义政策主要针对的对象群体是中国未来的精英群体——大学生。主要表现在向大学生推荐西方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倾销文化产品,以此破坏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削弱文化自信的力量,动摇我国的文化根基和文化统一性,实现文化西方化、文化同质化,达到少数西方国家谋求文化霸权的阴谋。现代社会文化功利主义对社会文化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财富的集聚和物质的丰盈。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在一部分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利益最大化、过分推崇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思想[2]。社会文化环境被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搞得乌烟瘴气,物质与精神不协调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塑造过程中,缺少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所以在社会文化环境提供的鱼龙混杂的信息中易引发对文化的迷茫,导致理想信念动摇,不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高校过于关注专业知识教育,忽略营造文化育人环境
高校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大学生学习与传承文化,繁荣和创新文化的关键领域。因此,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关键领域,在大学课程内容是否合理设计,教育形式是否多种多样,老师本身的理论知识是否过硬,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培养发挥着关键的作用。高校在课程设计方面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过于关注专业教育的培养,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例如高校在传统文化教学课程方面不完善,传统文化的课程非常缺乏,每所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课程一般都统一设立在文学方面的专业院系,其余专业例如理工科方面的专业很少设立和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相关的课程,院校也仅仅设立不超过两节的公开课。这些都在无意识中弱化了人文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不平衡文化环境中,形成了重视专业课忽视人文课程的观念。
(三)大学生个人对于文化继承存在断裂
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魂”的认知与共鸣,在中华发展史中,勤劳的华夏儿女创造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包括京剧、书法和国画、诗词曲艺、文学名著等,这些共同的精神文化在整个华夏文明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3]。而现如今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普遍呈现出消极的态度,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关注度也很低,以简单的娱乐活动观看电影、电视剧、综艺为例,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国外的电影电视剧与国产的影视相比更加高端时尚,有部分大学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缺少创新意识与时代潮流严重脱离,在现实实践生活中并没有价值意义。出现了“学传统文化却不知传统文化、不认传统文化”的现象。
三、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
(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新媒体与互联网媒体的兴盛,加之在线媒体、新媒体等扩散化的文化形式交流使得少数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大学生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所以需要加大对大众传媒的整治与监管力度,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媒体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发挥大众传媒的积极作用,启发学生在传统文化和外来思想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确立准确的文化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并对健康文化的形成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1.优化文化发展的社会系统,提升文化获得感。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吃饱穿暖,是从经济、民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进行思考,其中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好不好与民生的质量幸福感指标有直接的联系。因此需要优化文化本化发展的社会系统,构建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把文化自信外化为幸福感和获得感。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自2015年来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建设优化公共文化设施体系,目前,昌吉州公共文化建设基本实现“三个全覆盖”;一是“一场四馆一院”达标全覆盖,二是“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昌吉回族自治州不断地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在提升民生质量和人民幸福感的同时也在社会中营造了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的氛围,提升了全社会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整体的顶层设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并不能过于依赖学校教育,应该使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己紧密联系。
2.提高我国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以及创作出优质的文化精品。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对外展示我国文化自信的显著符号,所以国家应建立规范的法律规范制度,依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抄袭等不良风气行为应该给与惩罚,保护知识文化产权和原创者的合法权益,鼓励文化产业制作出创新的文化作品,积极开发新兴文化市场,在创新中树立文化品牌[4]。在文化市场方面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积极发展文化贸易,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借助优质的文化产品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在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与西方核心价值体系激烈交锋中,使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魅力与震撼,发自内心地认可本国文化。
(二)丰富高校教育资源
1.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5],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塑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保证国家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各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增加有代表性、内涵浓厚的理论课资源。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进而为枯燥的课程内容注入新的血液与活力。另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和文化实践活动,将文化教育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并让大学生对此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6]。加强动员与鼓励大学生参与革命历史的研究,阅读革命书籍,倾听革命故事,欣赏革命电影和电视等,并将此类影响深入骨髓,让红色文化浸润每一个细胞之中,构建特色文化的教育基地,来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对当下实际问题的思索,体悟人生,让大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本民族文化的深厚。
2.完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牢牢地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必须要确保学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在学校教育教学当中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应该“从娃娃开始抓起”,而不是将其看作是高校所特有的教学任务,这也从侧面提出应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和高校文化课程教育体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推进对国家概念和民族命运的整体认知,推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产生本质的文化认同感,加快构建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用好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形成的教育资源,强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作用,从中小学到高校形成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文化课程教育体系。高校在课程教育体系中应该加强对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顶层设计,要有组织、有规划地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充分融入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基础上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统筹地方和校本课程,可以借助地方的特色文化形成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教学资源,构建以人文素质的必修课、选修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课等多层次的课程体系来系统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构建文化自信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让大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和风采。
(三) 加强大学生文化使命感
1.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欣赏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所以要积极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欣赏力,大学生个人应该有正确的文化认知观,及时从美国英雄主义的“大片”中跳脱出来,多阅读和观看蕴含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积累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鉴赏能力,多走进自然,细心体察生活,提高自身的生活品味和和独立思考能力,要培养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在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中明辨是非,独树一帜。
2.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大学生应树立各文化之间相互平等的观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基本方略。在面对其他外来文化时应理性认识,一分为二辩证地来分析外来文化。在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同时又要保持清醒的民族意识。另外还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改造实践中,不断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以及传播方式的创新,动员大学生参与文化创新活动,对中国文化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大学生在文化发展创新的实践活动中意识到肩负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
当代大学生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时代,新的时代在召唤年轻人去坚定地履行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有较多机会接受现代知识教育的一部分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受益者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当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任的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勇于迎接挑战,义不容辞地担任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使命,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百年来的文化强国梦想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