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齐文化的尚智精神

2021-01-14王雁周静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姜太公孙膑管仲

王雁,周静

文化研究

论齐文化的尚智精神

王雁,周静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崇尚智慧、重视谋略,是齐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齐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齐文化的尚智精神起因于太公足智多谋对后世的影响、工商业立国政策的影响、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的影响、濒海地理位置的影响等多种因素。齐文化的尚智精神表现在处世和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活动各个方面。齐文化尚智精神的主要特点是多“匿智”、求“全胜”、慎“兵车”、善“轻重”。

齐文化;尚智精神;成因;表现;特点

《史记·齐太公世家》说:“(齐)其民阔达多匿智,其天性也”[1]205。《史记·货殖列传》说:“(齐人)足智,好议论。”[1]754汉书·地理志》说:“(齐)其士多好经术,矜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2]1661《淮南子·要略》说:“(齐)民多智巧。”[3]692由此可见,崇尚智慧,重视谋略,当是齐人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齐文化的一种基本精神。

关于齐文化的基本精神,常翠鸣教授主编的《齐鲁文化精神》一书将其归纳为创新、变革、开放、务实、兼容、尚智等几个方面[4]3-109。齐文化的其他几种精神,国内学者多有提及。但关于齐文化的尚智精神,前人鲜有系统论述①王克琦在论及齐文化的特征时,认为齐文化属于一种“智”文化。参见《智,齐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走向世界》1998年第2期,第40-41页;高兵认为,“足智”“多匿智”是齐人典型的性格思维特征和重要的风尚习俗。参见《齐俗“足智”、“多匿智”简析》,《管子学刊》2003年第2期,第42-45页。。为此,笔者不揣浅陋,从齐文化尚智精神的成因、齐文化尚智精神的主要表现、齐文化尚智精神的特点等方面论述如下。

一、齐文化尚智精神的成因

(一)太公足智多谋对后世的影响

作为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兼具商贾、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三种超乎常人的素质。在姬周翦灭殷商的过程中,姜太公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淮南子·要略篇》载:“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余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矣。”[3]690《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1]196姜太公也因此成为“兵权奇计”之祖和足智多谋的传奇人物。太公封齐之后,在治理齐国的过程中,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尊贤尚功”等开创性的举措,为齐国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姜太公机智、灵活、创新的处世风格,深刻影响了齐国的治国传统和民风民俗,齐国“以太公之圣,建国本。”[1]205其后,对齐国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名君贤臣如齐桓公、管仲、晏婴、齐威王等,无不承袭了太公的谋略传统并进一步发扬光大。齐文化的经典著作《管子》更以高妙的智慧和精深的思想,为齐文化的尚智精神增光添彩。

另外,孙武、孙膑等人的军事谋略思想,也深深影响了齐人的尚智取向。《孙子兵法》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5]2将“智”放在将帅之才的首位。《孙子兵法》最经典的论述莫过于“不战而屈人之兵”[5]20,而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就是“用智为先”。孙膑则以一个个以智取胜的经典战例,躬身践行了齐文化的尚智精神,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二)工商业立国政策的影响

与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不同,齐国由于濒临大海,土地瘠薄,从太公立国之始就走上了“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以工商业立国的发展方向。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激烈的商业竞争,而只有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的人,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诚如大商人白圭所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1]752齐人在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探索形成了一套极为先进的经济理论,而且灵活巧妙地把姜太公、孙武等先贤的军事思想运用其中,创造了一个个商战的奇迹。不仅成就了国富民强的齐国,而且历炼出足智、尚智的思维特征和性格特征。

(三)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的影响

受太公以来“尊贤”传统和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齐国一直秉承开放包容的学术风气,吸引各国贤人学士来齐国巡游讲学,对开发齐人的智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稷下学宫的创办,在使齐国成为当时中国的学术文化中心的同时,也进一步发扬光大了齐人的尚智精神。

稷下学宫建于田齐第二代国君桓公午执政时期,前后经过六代君王,历时近150年之久。稷下学宫本是田齐政权的政治咨询机构,但其宽松的政治环境、自由论辩的学风、优厚的经济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学派比较著名的学者前来,在此著书立说、授徒讲学,成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要阵地。正如郭沫若所说:“周、秦诸子的盛况是在这儿形成了一个最高峰的。”[6]120

文化和学术的繁荣,必然会影响齐国的民风民俗,并促进齐人“辩智”风尚的形成。所谓“辩智”,指的是能言善辩而又才智超群。据《汉书·邹阳传》记载,邹阳在把各地风气加以对比后说:“邹鲁守经学,齐楚多辩知,韩魏时有奇节”[2]2353。邹阳是在齐地成长起来的文人,他本人就是一位机智的辩才。《史记·货殖列传》也说:“(齐人)足智,好议论。”[1]754可见,齐人不仅机智,而且喜欢通过辩论展现自己的机智,其尚智精神可见一斑。

(四)濒海地理位置的影响

华夏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典型特征。但滨海的地理位置和工商业立国的政策导向,却赋予齐地文明更多的海洋文明特征。由海洋文明催生的高度的创造力和奇特的想象力,让齐人更富有智慧,也更崇尚智慧。

齐地自古以来多神仙方术与仙怪传说,这也与齐人因濒临辽阔多变的大海而产生的奇幻想象力有关。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至深的阴阳五行学说即产生于齐地。齐地学者邹衍创立的“大九州”地理学说,以“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作为推理方法,把地球分为由九个赤县神州组成的大洲,周围又有大赢海环绕,“直至天地之际焉”[1]455。这种站在中国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和奇特想象,也应是海洋文明孕育下的产物。

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7]89即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反观中国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主流的农业文明使中国的多数地区和多数人倾向于道德追求以及静定与保守;支脉的海洋文明使齐人独具一格地倾向于智性追求以及变革与开放。

二、齐文化尚智精神的主要表现

(一)处世方面的尚智精神

在齐国800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中国智谋家鼻祖”姜太公、“中国第一相”管仲、足智多谋的孙膑、灵活善辩的晏婴等众多历史名人。这些名人的成功之道,无不体现出高深的处世智慧。

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军事家,他创造的多个经典战例至今被军事研究者和实战家奉为圭臬。但他的人生之曲折、之传奇也是令人唏嘘的。而他最终依靠过人的处世智慧,改变了人生的颓势,进而赢来了人生的成功。

孙膑与庞涓曾为同窗,一起学习兵法。庞涓被魏惠王任用为将军后,感到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便派人把孙膑召到魏国,处以膑刑,使他不能施展才能。孙膑在魏国受尽屈辱和折磨,后来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才秘密地回到齐国。

孙膑到齐国后,通过在“田忌赛马”[8]2162-2163中表现出的过人智慧,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之后,又在桂陵之战中创造了“围魏救赵”的传奇。在马陵之战中通过“减灶诱敌”大败魏军,魏将庞涓被迫自杀。“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1]401

像孙膑一样具有卓越处世智慧的,还有邹忌。齐威王即位后,迷恋弹琴,不理朝政。邹忌通过“弹琴论政”[8]1889的智慧,被齐威王引为上宾,并提拔重用,“三月而受相印”。与邹忌异曲同工的,还有冯谖。冯谖通过“弹剑而歌”[9]395,赢得了孟尝君的尊重和应有的地位。后来鼎力襄助替孟尝,使其事业久盛不衰。自己也由此功成名就,被誉为极具眼光的战略家。

在积极谋求成功机遇的同时,齐人又藏“智”于“拙”,坚守原则,只为有道之世奉献自己的智慧,而在无道之世,宁肯隐于江湖、遁于山林。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就具备这种更大的智慧。

相传姜太公曾在商纣王朝做官,但纣王暴虐无道,太公便决绝地离他而去,周游列国,无人赏识,受尽磨难。后来听说姬昌贤明,便在渭水之滨佯装垂钓,等待机会得遇姬昌。直到72岁,太公才重出江湖,施展才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夺取天下、治理天下[8]1478。

“无道去之,有道留之。”天下有道,则积极入世;天下无道,则逍遥出世。尚智而讲道义,尚功而有准则,这是齐人更高超的人生智慧,更深刻的处世哲学,也是特别值得今人学习的地方。

(二)政治方面的尚智精神

齐人在正世济民、经邦治国的实践中,继承传统但不泥古,追求创新但不虚妄,“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10]1020,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们在神权政治的幽灵依然徘徊在中国上空的背景下,萌芽了“重人事而轻鬼神”的思想;在“封略之内莫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的君主制时代,提出了“社稷是主”“百姓为天”的主张。这些思想都闪烁着夺目的智慧之光。

《说苑·建本》记载:齐桓公问管仲:“王者何贵?”管仲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11]29

管仲“以百姓为天”的思想,正是我国民本主义的滥觞。《管子·霸言》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10]521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强调要提高普通人的社会地位,把他们作为治国之根本。并进一步提出,以人为本的关键是富民、爱民。富民的首要之务是发展生产,另外还要适度消费,赋敛有度。爱民的要义是得民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10]14。

管仲不仅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管子·轻重丁》所记载的“齐桓公散谷”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管仲机智地帮助齐桓公“推仁立义”,使“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亲,国无饥民。”[10]1646

在春秋前期,管仲即敏锐地意识到:民心向背决定着政治兴衰和国家存亡。他大胆否定了一个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天的存在,而以民众取代之,认为民众是立国之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君民关系,要求君主贵民、爱民、富民,把民众摆到重要的社会政治地位。这种认识无疑是先进的、深刻的,代表着历史的进步和时代的呼声。

其实,早在管仲之前,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就产生了朴素的民本思想。反映姜太公思想的《六韬》《文师》篇提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11]16《明传》篇提出:“义胜欲则昌,欲胜义则亡。”[9]24《盈虚》篇提出:“祸福在君不在天时。”[11]17所有这些观点都认为,国君必须严以自律、励精图治、顺应民意、与民同利。

继姜太公、管仲之后,晏婴也是一位具有民本思想的杰出政治家。《左传·昭公二十年》就记载了晏婴不相信鬼神,只相信仁政的故事。他对景公说:“如果是有德行的君主,国家和宫里的事情都没有荒废,上下没有怨恨,举动没有违背礼仪的事,他的祝、史向鬼神陈述实际情况,就没有惭愧的心了。如果恰好碰上放纵的国君,里外偏颇邪恶,上下怨恨嫉妒,举动邪僻背理,放纵欲望满足私心,砍伐民力,掠夺百姓积蓄,天怒人怨,在心里还不肯改悔。他的祝、史陈说实际情况,这是报告国君的罪过。”[12]469-470这种以民为本的政治智慧,时至今日仍不失其光辉,仍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三)经济方面的尚智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基础的强大。齐国的思想家们在致力于齐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发展经济的良方,《管子》称之为“轻重之术”。“轻重之术”不仅在当时有效地提振了齐国的经济水平,使齐国富甲天下,而且让后世倍加推崇,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管子》记载了许多巧用“轻重之术”的精彩案例。如《管子·轻重丁》记载了“石璧之谋”,《管子·轻重丁》记载了“菁茅之谋”,《管子·轻重戊》记载了“楚鹿之争”。这些故事都是齐人利用“轻重之术”囤居奇货、人为制造需求,然后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这不仅能从经济上增长自己的财富,还能从政治、军事上削弱敌人,甚至拖垮敌人,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管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适度消费,反对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认为“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又强调“侈靡之术”。《管子·侈靡》记载,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如何根据时代的不同而改变政策,管仲回答说:“莫善于侈靡。”[10]699就是说,最好的办法是提倡侈靡消费。因为侈靡消费有助于刺激生产、扩大劳动和就业、发散财利、赈救灾荒,因此主张饮食、车马、游乐、丧葬等生活消费都应该提倡奢侈。甚至提出把蛋彩绘后再煮了吃,把木柴雕刻后再焚烧。

《管子》的侈靡思想,是极为独特的、超前的,只有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资本主义阶段后,这种鼓励消费、刺激消费的思想才成为经济发展的共识。《管子》提出把蛋彩绘后再煮了吃、把木柴雕刻后再焚烧,在时人看来也许极为荒唐,但现在看来却极为高明,这就类似于今天提倡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经营策略。这一广泛运用于现代社会的经营策略,早在2600多年前就被齐人提出并运用于实践,齐文化在经济领域的尚智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四)军事方面的尚智精神

齐国具有悠久的兵学传统,其开国之君姜太公被推崇为兵家智谋的“鼻祖”。《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1]196太公《六韬》以姜太公与周文王、周武王对话的形式,分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部分,对各种战争条件下所采用的战略战术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书中最突出的是智谋权术思想。

春秋末期齐人孙武所著《孙子兵法》13篇,总结了大量的战争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战争思想,在我国古代军事活动中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世界军事史上,《孙子兵法》也享有极高的声誉,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齐名,但成书却比《战争论》早2000多年。今天,《孙子兵法》的智谋被广泛运用到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

齐国800余年连续不断的军事斗争,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家,产生了不少流传千古的军事著作,除了上面所提姜太公与《六韬》、孙武与《孙子兵法》外,还有司马穰苴与《司马法》、孙膑与《孙膑兵法》等。另外,《管子》《荀子》中也有大量的军事谋略。所有这些,构成了齐文化的尚智精神在军事领域的主要表现。

《孙子兵法·谋攻篇》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5]20-21由此可见,齐人虽然崇尚军事谋略,但并不把通过战争取胜视为致胜的最上策。齐人认为最高的军事智慧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通过运用计谋,在战场之外打败敌人。即使必须发动战争,也想方设法把战争的烈度降到最低点,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在后世广为流传的“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田单智摆火牛阵”等,就是这样一个个经典战例。它们都使用了避实就虚、以逸待劳、诱敌深入、以弱胜强等计谋,体现了齐人“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杰出军事智慧。

(五)外交方面的尚智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群雄并峙。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外交活动纵横捭阖。齐国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经常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维持天下秩序的角色,拥有“尊王攘夷”的特殊地位。

“尊王攘夷”的始作俑者是管仲。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借助周天子的权威来震慑和威服诸侯。对内则积极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肃军制,提升实力。因此,孔子称赞管仲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7]214朱熹亦称赞管仲曰:“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13]153

据《管子·小匡》记载,葵丘公盟时,周天子派大夫宰孔送来祭肉,并告诉齐桓公不必下堂拜受。管仲对桓公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不情愿地反问:“昔三代之受命者,其异于此乎?”管仲回答:“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洛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桓公听后非常惶恐,急忙出去接待宾客说:“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于下,以为天子羞。”[10]469-470虽然握有过硬的经济、军事实力,但却首先选择礼义作为国际交往的手段,这是齐国在竞争天下中制胜的重要法宝。

继管仲之后,晏婴也是一个极具外交智慧的政治家。《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就记载了“晏子使楚”的经典故事。通过历史记载可以看出,齐人外交智慧的主要表现是:以尊重现有国际秩序为号召,注意照顾他国尊严、安抚他国关切,以实力为必要的威慑,以仁义为常规的手段,巧妙地撬动国际关系的棋局,争取本国的利益和优势。这些智慧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齐文化尚智精神的特点

(一)多“匿智”

如司马迁所说,齐民“阔达多匿知”[1]205。“多匿知”,可以说是齐文化尚智精神的首要特点。关于“匿”的含义,清人王念孙认为,“‘匿’同‘慝’,邪也。”但高兵认为,把“匿”等同于“慝”,把齐人“匿智”解释成邪说,既不符合太史公对齐国“洋洋大国之风”的评价,亦不符合齐人的性格思维特征。他认为,“匿”同“藏”,“匿智”就是根据客观情况的需要,隐藏自己的智慧、自己的真实目的或真实情况。“匿智”以足智为前提,是足智的具体表现形式。[14]42

笔者赞同后者之说,认为“匿智”就是有智慧但不轻易显露出来,而是藏智于拙,大智若愚,并以此迷惑对方。如姜太公所言:“圣人将动,必有愚色。”[11]42《孙子兵法·计篇》则总结了“匿智”的具体做法,即“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5]5

在齐国历史上,“匿智”的例子可谓不胜枚举。姜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8]1478是“匿智”,管仲策划的多起商战是“匿智”,孙膑导演的“田忌赛马”是“匿智”,齐威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8]3197是“匿智”,《管子》《孙子兵法》等提倡在外交和军事活动中“藏形示弱”也是“匿智”。

当然,在军事活动中,“匿智”和“兵诈”总是相辅相承的。正如孙子所说,“兵以诈立”[5]78,“兵者,诡道也”[5]5。即用兵就要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声东击西、出奇制胜。而齐国在军事斗争的实践中,也屡屡创造“兵诈”的典型案例,如“围魏救赵”“减灶诱敌”“田单智摆火牛阵”等等。大概出于这个原因,有些时人和后人认为齐人“多变诈”。如韩信认定齐人“伪诈多变”[1]551,班固评价齐人“言与行谬,虚诈不情。”[2]1661“多变诈”的评价,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齐人善于“匿智”的特点。

(二)求“全胜”

齐人崇尚智谋,但并不满足于谋一事、谋一时,而是注重谋全局、谋长远,善于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如孙子所说:“必以全争于天下”[5]21。《孙子兵法·谋攻篇》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全胜”思想的精髓:“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5]20

在齐人看来,要达到“全胜”的目的,绝非仅仅凭借武力可为,而必须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正如《孙膑兵法·月战》所说:“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15]63具体到军事活动中,就要做到“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5]2,各方面和谐统一。首先要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其次要善于使用威慑手段使敌人屈服,第三要使用联盟战略增强自己的力量,第四运用间谍战分化敌人,最后要运用各种军事欺骗手段迷惑敌人。[16]42

在齐国历史上,以“小破”求“全胜”的例子比比皆是。姜太公因纣王无道,宁肯遭受磨难也不在商朝做官,只待有道之世建功立业,是求“全胜”;孙膑在“田忌赛马”中,先用下等马对阵对方的上等马,在先输一局的情况下赢得后两局的胜利,是求“全胜”;田单用离间计和火牛阵等小代价,最终获得大破燕军、收复失土的大功绩,是求“全胜”;田氏家族“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8]1883的小付出,赢得百姓拥戴,最终取得齐国政权,是求“全胜”;齐国对天下诸侯“轻其币而重其礼”[17]139,受之以小礼,报之以大礼,最终赢得道义、成就霸业,更是求“全胜”。

(三)慎“兵车”

正如齐桓公所说:“九合诸侯,不以兵车。”[7]213齐人尚智精神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不以战争作为解决问题的首要选择。因为战争毕竟是最为激烈、最为残酷的对抗形式,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都会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能用其他方式解决的问题,就不选择战争;能用小战解决的问题,就不选择大战。迫不得已选择战争手段时,也尽量把战争的烈度减到最低,把战争的损失降到最小。孙子对这种智慧进行了生动的阐述,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不战而屈人之兵。”[5]20-21

最能体现齐人“慎战”智慧的案例,莫过于“尊王攘夷”之举。桓管时期,齐国通过一系列改革,已具备了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但仍然没有选择战争作为谋求霸业的主要手段。而是善于用礼义赢得人心,争取舆论支持,塑造国家的正面形象,并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国际秩序达到自己的目的,尽量避免导致天下陷于战乱和纷争。

有学者统计,齐桓公在位期间,共主持诸侯会盟 22次,大都以不战屈人,或以小战求大胜。其主要做法就是高举“尊王攘夷”旗帜,充分利用礼义原则和联盟、威慑战略,分化瓦解对手,扩大自身力量,力争使对手悦服、威服、屈服或败服。[16]43

因为慎“兵车”,齐人总是在争取人心上下功夫。正如孙膑对齐威王所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18]855具体而言,就是对内“以民为本”,爱民、富民、顺民,争取国人的拥戴和支持;对外重礼义、讲亲善,争取道义的助力和盟友的赞同。

因为不轻言战事,齐人还善于“藏形示弱”,不过分展露实力,不轻易暴露意图,尽量避免引起对手的过度关注。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恩威并施,以恩为重。在谋求国家崛起的过程中,更多地运用“软实力”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利益。

(四)善“轻重”

《汉书·地理志》曰:齐国“设轻重以富国,合诸侯成伯功。”[2]1660一语道出了齐人在春秋战国时期获得成功的两大关键因素。在经济上善用“轻重之术”,是齐人的一大创举,也是齐人格外与众不同的卓越智慧。

所谓“轻重之术”,是《管子》关于商品调节、货币流通和控制物价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敛之以轻,散之以重,以重射轻,以贱泄平。即国家对人民所轻者,予以购进,对人民所重者,予以抛售。这样既可以稳定物价,又可使政府从中获利。第二,对粮食、盐、铁等重要商品进行控制。即对这些事关国计民生的物资进行垄断、专卖,从而控制价格,既可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又可稳定国家的经济基础。第三,垄断货币。即由国家掌握并铸造、发行一定数量的货币,并通过货币的收放来控制主要商品的价格,最终控制整个市场。第四,资源国有。即山林、川泽、草莱等自然资源由国家所有,既能满足人民对重要物资的需求,又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第五,国家掌握外贸主动权。即对本国缺少而又特别重要的商品,要保证它们不外流;对本国有剩余的商品,应采取低价策略,鼓励出口,对外倾销;对自己的特产,则垄断价格,高价出口。[19]389-419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思想始终是经济思想的主导。而“轻重”理论则把关注重点转向流通领域,以商品货币作为研究内容,这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是一个重大突破。[20]620它为封建时期的流通理论划下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在中国封建时期再也没有谁能够全面地突破这一范围。从这个意义上说,《管子·轻重》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轻重之术”在齐国的实践,使齐国取得了富甲天下的经济成就,“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1]392进而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如《管子·轻重甲》所说:“战衡(供求平衡战),战准(物价调节战),战流(物资流通战),战权(经济权谋战),战势(因势借力战),此所谓五战而至于兵者也。”最终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1]392的霸业。

“轻重之术”不仅惠及齐国,而且泽被后世,在西汉、新莽、唐代、北宋历代都备受推崇。[21]14不仅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而且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地位。它显示了齐人高超、独特的智慧,也是齐文化尚智精神的突出体现。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淮南子[M].陈广忠,译.北京:中华书局,2014.

[4]常翠鸣.齐鲁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邱崇丙.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8.

[8]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0]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8.

[11]六韬·三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2]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4]高兵.齐俗“足智”、“多匿智”简析[J].管子学刊,2003(2).

[15]孙膑兵法[M].王丽华,贾广瑞,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16]于汝波.《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J].管子学刊,2005(1).

[17]左丘明.国语[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

[18]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9]戴望.诸子集成:卷五[M].上海:上海书店,1986.

[20]聂志红.中国古代的经济干预主义思想——《管子》“轻重论”[J].海南大学学报,2008(6).

[21]叶世昌.中国封建国家的财政和《管子·轻重》[J].管子学刊,1988(3).

The Spirit of Advocating Wisdom in Qi Culture

WANG Yan, ZHOU Jing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 China)

Advocating wisdom and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strategies are prominent features of Qi people and basicspirits in Qi culture. The spirit of advocating wisdom derived from various factors, including the influence of Jiang Ziya’s resourcefulness on later generation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national policies, the open and inclusive academic atmosphere, and the near-coast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is spirit was reflected in multiple fields covering society and politics, economy, military, and diplomatic activitie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pirit are keeping “hidden wisdom”, pursuing “complete victory”, being cautious with “chariots”, and being good at “monetary economy”.

Qi Culture; the Spirit of Advocating Wisdom; Factor; Reflection; Characteristic

B224

A

1673-2030(2021)02-0047-07

2021-03-01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长城文化传承发展研究”(20CLYJ48)

王雁(1970—),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周静(1965—),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苏红霞)

猜你喜欢

姜太公孙膑管仲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姜太公故事文献综述
管仲买鹿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姜太公钓鱼
姜太公钓鱼新传
孙膑与庞涓
比赛吃馒头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