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富国”范畴探讨

2021-01-14刘振英

邯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富国荀子

刘振英

《荀子》“富国”范畴探讨

刘振英

(邯郸学院 文史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先秦诸子的“富国”思想,以荀子思想最成体系。在荀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富国范畴是其政治逻辑的基石,围绕这个核心,荀子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政治主张:为了富国,他建立了“节用裕民”“本、末、源、流”的理论逻辑,确立了“下富则上富”的政策方针;为了解放“群”,进而彻底解放生产力,他提出了“明分使群”的主张与如何“使群”的具体措施,以及“使群”“至平”的理想状态;在“富国”“持国”理论上,他提出了“独立”的原则。为了使变乱纷乘、争夺不断、邦国林立的战国局面实现“百里之国”的存在,他主张“使强暴之国事我易”。荀子深刻、全面、细致地阐述了富国的政治布局,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明分使群”;“节用裕民”;富国;独立自主

先秦诸子中吕不韦与韩非子多言“治国”思想,寡言“富国”之术,而墨子与管子对“富国”范畴有所论述,但侧重点相异。墨子重在“节用”,并以之为“圣王之道”来施政治群,他详细地阐述了“节用之法”“饮食之法”“衣服之法”“节葬之法”,[1]249-251认为“去无用之务,行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1]249质言之,只要“节用”,天下就会富足,国家就会强盛。而管子认为“富国”之要在于“轻重”之策。管子答对齐桓公:“为国不能来天下之财,致天下之民,则国不可成。”[2]1397“来天下之财”,即为“轻重”之策,即“富国”之策。管仲用货币和粮食权重天下万物。他把货币分为上中下三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善高下中币,制下上之用,而天下足矣。”[2]1446管仲认为“粟重黄金轻,黄金重而粟轻,两者不衡立。”[2]1436粮食贵重、货币贱轻,就要开仓放粮,集聚货币;货币贵重、粮食贱轻,就要发放货币,集聚粮食。这样就使粮食、物资、货币三者相互影响,得到充足的使用,从而实现“富国”的目的。荀子的富国思想自成体系,不仅有别于管子与墨子,而且还融汇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之综合意义,理论更加合理而严谨。

一、从“节用裕民”到“本、末、源、流”

战国末年,割据力量相继崛起,国与国之间吞并人口、侵夺土地、掠取财物,是普遍现象。诸如秦、赵等国要实现一统天下的政治理想,首先要完成富国的任务,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荀子把国家强大的物质财富比作“富厚丘山之积”。而“富厚丘山之积”有赖于节用裕民这一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贯彻,“节用裕民”有两个内涵,一为礼乐节之,一为法数制之,前者适用于各级官吏,后者适用于普通百姓。而“节用裕民”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本、末、源、流”之民本思想的充分认识。

所谓“礼乐节之”是针对整个官僚体系,其实质是一种按照官吏素质考核的等级而进行的生活资料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贯彻“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的原则,以服饰为例,具体表现在“天子袾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3]211天子服朱衮,画龙于衣,大裘为上。诸侯穿公之服,即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大夫衣裨衣而服冕,裨有卑的意思,区别尊卑之意。士则戴白鹿皮帽,穿布衣。这种分配制度贯彻了礼的原则,体现了贵贱等级、长幼的差别,生活资料的多少轻重与贵贱、长幼要相称、统一。所谓“法数制之”是针对整个创造物质财富的普通民众。“法数”即以定数为法则。土地有定数,土地出产的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有定数,物质财富养活的人民有定数,从事各种社会事物的人又有定数。因此荀子指出“法数制之”的原则是“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3]211这种社会生态观与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平衡观念相一致,自然界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上下级关系和生物种属数量是一个天然的定数,打破了就要陷入混乱无秩序状态。荀子讲“以政裕民”,“轻田野之赋,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3]211-212就是维护这个社会生态系统的天然定数。国家富强的真正含义是让百姓富裕起来,“节用裕民”是荀子的最重要的经济主张。要按礼的规定,根据贵贱长幼不同的享用标准来节制消费,并且要通过政治上的各种措施调节生产和生活事务,满足各阶层民众的物质生活需求。

与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相一致,在富国范畴上,荀子强调“本末源流”的问题,把孟子“民本”思想更加具体化,付诸实践。他说:“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3]230不被人重视的广阔的耕地与粗鄙的与上层贵族悬隔的农民是国家财政的真正根本,而重兵据守的国家府库、谷仓、米仓只不过是财富的末节。他尤其重视“百姓时和、事业得叙”,即老百姓与农业能够得到天之和气,获得丰收;耕稼等农业活动成为一种有秩序的活动,在上者不夺农时是货财钱谷的本源。故荀子民本思想直接描述为“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号召君上重视农业秩序,顺应农时,以充分获得自然界的赐予,此谓“养和”;劝课农时,鼓励农业生产,此谓开源;注重薄敛,减轻农民负担,此谓“节流”;要有丰荒之制,既有赋敛,充盈国库,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又有赈济荒歉,扶危救困,此谓“斟酌”。百姓得到好的天时,耕作适时,这是财货的源,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和充盈的国库这是财货的流。因此荀子主张:“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只有“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才是“知国计之极也。”因此在荀子心目中,“禹、汤之治”是富国的一个楷式,两位君主出色地处理了富国范畴中“本末源流”的关系,并能经受住了自然灾害对国家命运的考验和挑战:故禹十年水,汤七年旱,而天下无菜色者,十年之后,年谷复熟而陈积有余。是无它故焉,知本末源流之谓也。[3]231荀子高屋建瓴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下富则上富”,只有让百姓富足了,财物才会如长江之水滚滚不断,这是本与末,源与流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国家才会富足,国力也会随着强大。

当经济大略确定之后,应该伴随着政策的相应调整,以适应富国的总体方针,荀子提出“以政裕民”的国策。具体阐释为:“经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4]142国家大政方针对百姓有利,必然会促进国富民强,这是荀子通过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切实有效的政治主张。

二、“明分使群”对“群”的巩固和解放

人类社会在形成“群”之前,是“离居不相待”,没有任何组织的保障和约束。离群索居的百姓人人为己,纵欲无穷,争夺无节,天下财富极度匮乏。社会精英不能管理社会,更不能建功立业了。他说:“离居不相待则穷……穷者患也,争者祸也。”又说:“势同而知异,行私而无祸,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如是,则知者未得治也,知者未得治则功名未成也;功名未成则群众未县也;群众未县则君臣未立也。无君以制臣,无上以制下,天下害生纵欲。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4]139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消除祸患和争夺,必须要有组织,要有“群”。离群索居的人如何结成群呢?

荀子认为,以“分”结“群”。在荀子看来,“群”是一个社会组织有机体,是按照“分”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也只有按照“分”组成的社会有机体才会释放出能量,形成“一”,即形成在组织上巩固团结,在行事上生产力被极度解放的“群”。荀子指出:“无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4]143在这里荀子提出了一个重要范畴,即“明分使群”。这一范畴和原则整合了“群”内部各个成员、各个团体、各种力量,并且群体可以有序地管理自己、高效地战胜自然、合理地分配天下财富。

那么,什么是分?它首先应该是指复杂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结点,一种职分和工作内容。荀子在《富国篇》明确了社会群体中不同的人具备的不同事功和职业范围:农夫众庶之事就是“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将率之事就是“守时力民,进事长功,和齐百姓,使人不偷”;圣君贤相之事就是“兼而覆之,兼而爱之,兼而制之,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他甚至对上天都规定了工作内容:“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是天之事也。”这种思想的表述显示了文明社会分工的不同,并且日益走向精细化和复杂化。

荀子所说的“分”也是指在社会分工之后所显示的社会等级的不同,并且不可违背和逾越。等级与等级之间存在着天然与人为的鸿沟,但同时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荀子在此处称为“一”。他在《王制篇》中说:“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一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5]89这对群体生产关系的总和作了总结,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各种社会活动关系维系了“群”的存在,包括祭祀活动、外交活动、朝聘活动、家庭活动、生产活动等等。“分”的执行显示了一种长幼贵贱的等级,不仅是与生俱来的等级,也是荀子礼学背景下人为制度的等级,但同时这种“分”又具有普遍意义和统一关系,即全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通过这种“分”,得到自己的社会分工和社会地位,自然就统一在这个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运转体系和过程的有机部分,既包含个体的“分”,又包含整体之“一”。夏甄涛在他的《论荀子的哲学思想》一书中对荀子提出的“分”进行了准确的概括:“荀子提出了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社会伦理关系,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分职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礼义’这个总原则的体现,也就是荀子所谓‘分’的内容。”[6]105

荀子所说的“分”还指按照这种职分、操守、等级进行有差别的财富分配,并承认这种“多”“寡”差别的合理性。他认为国君“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他在《富国篇》阐述了国君在礼义层面得其财多的合理性:“若夫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非特以为淫泰也,固以为王天下,治万变,材万物,养万民,兼制天下者,为莫若仁人之善也夫!”[3]180他在《荣辱篇》又申明了这个意思:“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故或禄天下而不自以为多,或监门、御旅、抱关、击柝而不自以为寡。”[3]71国君做到了“仁”,“农”“贾”“百工”才会各尽其职,“士大夫到公侯”才会“尽官职”,所以国君则可以“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出在利益分配的最顶端,富有四海。

明确了“分”就可以“使群”,如何“使群”?即巩固“群”,充分发挥这一群体中各阶层每一个个体的力量,从而形成合力。“使群”,即“垂事养民”。“垂事养民”,即“委置其事以养民也”。在各级官吏“垂事养民”的过程中,荀子强调三个原则:“和调累解”;“忠信均辨”;“修正在我”。所谓“和调累解”是指国家政策的调节,有助于“垂事养民”,诸如“经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等政策的推行。[4]141-142所谓“忠信均辨”是指国家层面对富国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鼓励和奖赏,“均辨”,王念孙解释为“均平”,理所应当,在富国事业中的“忠信”之士都得到普遍的合理合情的奖掖和超擢。所谓“修正在我”是指执政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民众面前,把自己树立为遵守国家制度的榜样,进而整个社会成员才会效仿和遵从,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如果坚持这三原则,国家各项富国政策的施行就会得到保障,贵贱、上下的社会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社会伦理关系,士、农、工、商的社会分工关系就会更加牢固,群体的组织力量就会得到加强。

“使群”的最佳状态是“群”的解放,集中表现在士、农、工、商各阶层人员对身处领域和岗位的忠诚和责任上。荀子称这种“使群”的状态为“至平”。何谓“至平”,他在《荣辱篇》做了细致的阐述,明确了国君、农、贾、百工、士大夫及公侯各自的职业操守及对自身社会职责的忠诚度:国君首先是“仁人在上”,然后“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4]49这就是荀子所说的“至平”状态。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对“至平”的解释是:最公平。而杨倞的解释是:各当其分,虽贵贱不同,然谓之至平。王先谦沿用了杨倞注。“至平”是对社会分工、分职的评价。“农”“贾”“百工”“士大夫”“公侯”各尽其事,各司其职,是最公正的最合适的最高效的社会分工、分职。正是这种高效的社会分工、分职,使得更多的生产力从“群”中解放出来,促进了社会各行各业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三、“富国”意义的延伸——独立自主的强国目标

在荀子思想体系中,“富国”范畴与“强国”范畴是相互依存的,“强国”是“富国”发展的终极阶段,而“富国”是实现“强国”目的所必须经历的基础阶段。“富国”是基础,“强国”是发展方向。《荀子》之《富国篇》《强国篇》对两个范畴都进行了阐释,《富国篇》主要揭示农本思想与经济发展要略,增强经济实力,《强国篇》旨在在韩、赵、魏、秦竞相崛起之背景下,如何实现思想之“一”,使军事力量走向强大。因此在《富国篇》中提出的“独立”原则,是“富国”之后的“独立”,是《强国篇》的理论基石。

什么是“独立”?在荀子富国的思想体系中,“独立”是其提出的非凡卓见。它与“持国”理论联系紧密。“持国”,即保有自己的国家,进而保有国家的人民和财富。“独立”有两重含义,其一,即国家独立存在。荀子说:“古有万国,今有十数焉。”“万国”有点夸大其实,春秋存在数百个国家,确是事实,相互兼并,到了荀子身处的战国末期仅留存几十个。如上文所叙,明君如果能够做到“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而不是“至贪”“国蹷”(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那么,“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第二种含义,即国家独立,独立持有自己的财富,不用财富贿赂强暴之国。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上,荀子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4]159“人皆乱,我独治;人皆危,我独安;人皆失丧之,我按起而治之。故仁人之用国,非特将持其有而已也,又将兼人”[4]157。在“富国”“持国”的总体规划中,荀子强调:“我独治”“我独安”,走独立自主的“富国”“持国”政策,不事强暴治国。如果“事强暴之国”“事之以货宝”,那么结果是“货宝单而交不结”“约定而畔无日”。如果“割国之锱铢以赂之”,那么就会“割定而欲无厌”。那么如何强大自我,“使强暴之国事我易”?[4]159

荀子具体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富国”“持国”三步走战略。第一,用“礼”来实现思想上的“一”。“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以“修礼”“正法”“平政”的措施将全国人民团结如一,实现政治的高度统一,将国家意志与民众意志统一起来。第二,用“节奏”来实现政治上的“一”:“节奏齐于朝,百事齐于官,众庶齐于下”,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国君战略指挥的高效性,绝对性。第三用“名声”“威强”来实现军事上的“一”:“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拱揖指挥,而强暴之国莫不趋使”,[7]119振兴军队建设,协调政治集团内部关系,加强宣传力度,树立大国、强国形象,“不战而屈人之兵”。荀子的“事强暴之国难,使强暴之国事我易”政治主张,如“黄钟大吕”响彻云霄,对当下仍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王念孙云:事人之术不足以持国安身,故明君不由也。王念孙的解释是正确的,足已传达荀子“富国”“持国”而“强国”的要义。

[1]吴毓江.墨子校注[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3.

[2]黎翔凤.管子校注[M].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4.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5]荀子[M].安小兰,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6]夏甄涛.论荀子的哲学思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7]荀子[M].杨倞,注.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殷晓明.荀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Dscussion on “The wealth of Nations”Content of “Xunzi”

LIU Zhen-y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andan University, Handan 056005, China)

In the whole system of Xunzi thought, the rich content is the cornerstone of its political logic, around this core, Xunzi put forward his own political views in a series of: to free the “group”, and then complete the liber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he put forward the “sub group to make”; to the rich, he established the “Cut down annual expenditures in order to enrich the people”, “The fundamental, endings, source, flow” theory, established the“rich is rich”political poli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order to make the event come by, for continuously, with our nations Warring States achieve unity, he advocated strong country stand on one's own road. Xunzi deeply, comprehensive, detailed the rich political layout, has a very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Mingfenshiqun”;“Jieyongyumin”;rich;stand on one’s ow

B222.6

A

1673-2030(2021)02-0020-05

2021-04-06

刘振英(1971—),男,河北成安人,邯郸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与文论、荀子思想。

(责任编辑:李俊丹)

猜你喜欢

富国荀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杜富国
杜富国写的这4个字看哭国人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经典语录
和谐
富国睿利9月1日起正式发行
知识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