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有效途径研究

2021-01-14彭灵芝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0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彭灵芝 周 琼

一、前言

志愿者组织是我国政府改善社会治理的伙伴和助手。发展志愿服务是实现公共治理的重要力量,是广大青年和公众参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和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需要一批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志愿服务组织,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但是,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是由于志愿服务组织与政府关系定位模糊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组织自身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湖南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不但充分实现了人民群众积极融入社会事务管理的要求,而且促使人们以昂扬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其次,青年志愿服务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畅通,由于志愿服务形成了相互信任、彼此帮助的情感纽带。最后,在我国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志愿服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志愿服务不但能够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而且能够实现区域的有效融通。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也推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青年志愿服务还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使资源实现了区域的流动,完善了资源分配,实现了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二、湖南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一)调查现状及分析

2020 年4 月至8 月,课题组以长沙市为例,对全省8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问卷由湖南交通工程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共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问卷435 份。课题组从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认识、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满意度与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了解了湖南青年志愿者组织发展面临的现状。

(二)湖南青年志愿服务认同分析

教师和家长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最大支持者。大学生志愿服务认知度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志愿者与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在谁最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上存在差异。大学生志愿者认为支持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教师、家长、朋友和同学分别占32%、26.4%、16.6%和25%;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管理者认为支持自己参与志愿服务,教师、家长、同学和朋友分别占54.55%、12.81%、17.55%和15.09%。虽然他们都认为老师的支持比例第一,但家长、同学、朋友的支持比例也不低,说明志愿服务在得到大学生积极响应的同时,得到了志愿者老师、家长、同学、朋友的高度认可。同时,根据谁最反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数据显示,大学生志愿者想到朋友、同学、家长、老师的比例分别为29.7%、21.2%、17.4%和12.5%;大学生志愿者想到同学、朋友、家长和教师分别为18.18%、18.18%、9.0%和0%。而54.55%的大学生志愿组织管理者留白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他们充分支持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坚决不反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

(三)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青年志愿服务与受益者满意度

这里的受益群体满意度是指大学生志愿服务满足服务群体质和量需求的程度。课题组以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和个人为研究对象,从尊重服务对象、尊重制度、人际交往、接受意见、服务态度、专业服务六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志愿服务期间,一些服务单位和个人将志愿者的出勤情况和服务情况反馈给团组织和高校志愿者组织。很多高校的团组织也会对志愿者的表现进行记录,并将其作为考核志愿者全年工作的重要依据。在对服务单位的问卷调查中,重点对服务群体和服务个人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尊重服务对象、尊重制度、人际沟通、接受意见、专业服务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分别为78%、72%、76.5%、79.2%、73.6%和77.0%。虽然近八成的人认为满意,但超过20%的人认为一般或不满意,超过50%的人都不是很满意。这说明大学生志愿者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做了一些工作,但质量仍需要进一步提高。

(四)青年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度分析

目前,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普遍的共识,即青年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紧密。具体而言,认为青年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非常密切”的,达到95%以上;认为青年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有点关系”的,达到20%,认为青年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没有关系”的,达到7%。还有3%的调查者表示“不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虽然选择“不清楚”选项的人数比较少,但是也体现出部分调查者对志愿服务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缺乏基本了解,自然也就无法判断两者之间的关联。

青年志愿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宽广。可以深入农村地区,也可以走进社区。青年自己认为志愿服务成效比较好的首先是社会公益服务,选择该选项的人数高达23.5%;其次是社区服务,选择该选项的人数高达20%;再次是环境保护服务,选择该选项的人数达到10%。其次,还包括扶贫开发、社会应急、新农村建设、国际志愿交流服务等。湖南青年志愿组织管理者认为青年志愿者在参与社会服务、环境保护、公益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社会应急、国际志愿交流服务等方面仍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青年志愿服务的动机比较多样,在调查中,排在前三位的动机分别为“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为群众做实事”“锻炼自己”,分别有41%、25%、21%的被调查者选择这三个选项。这些数据表示出,青年的志愿服务动机比较现实,必须要引起高度关注,适当进行引导,以确定青年志愿服务的根本方向。

调查数据还彰显出,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志愿服务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也是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然而因为受限于人们的服务理念以及客观条件,志愿服务也面临着不少严峻的挑战。

三、湖南青年志愿组织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法制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关于志愿者的社会定位、角色、服务对象、区域范围、权利义务等问题,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许多志愿者活动不规范,不利于志愿者事业的长远发展。志愿者服务大多数是出于公益性质,由民间组织而成。

(二)社会环境支持不足

因为湖南省“第三部门”尚未充分发展,“第二部门”民营企业支持志愿服务的意愿也相对较弱,志愿行动缺乏积极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一些年轻人得不到单位、家庭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社会关注度不足导致资金支持不足,已成为制约志愿行动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活动内容有待丰富

我国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活动的主要推广工作仍由政府部门和相关行政单位开展,志愿者活动被赋予行政色彩。从当前情况看,因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有限,志愿者只能从事一些相对资源消耗小的活动,不能提供深入、长期、全面的志愿服务,尤其是一些社区居民迫切需要的日常志愿服务。专业培训缺乏连贯性。目前,志愿者活动的深度还不够。原因是没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培训机制。具体表现为:活动前训练仓促,活动后立即解散。没有系统有效的培训体系。如果下次有类似的活动,就会浪费资源,没有长期的经验积累。

(四)激励和保障机制相对薄弱

湖南志愿者往往以组织形式参与志愿服务过程,外部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志愿者通常都是按照上级的要求进行工作,这个职业发展、工作的自主性、以及个人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这对于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工作的意愿是一个打击。

四、青年志愿服务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志愿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体系

要以创新为动力,以规范为重点,全面推进面向各类社会群体的志愿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有效联系和引导民间志愿服务组织,构建与社会管理相适应的志愿服务组织构架。

1.深化湖南省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坚持以社区、学校志愿服务网络化、社会化、规范化的发展方向,整合政府、社会、校园、家庭等资源,全面推进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形成品牌突出的社区和学校志愿服务体系,高标准管理,社会效益好,区域协调发展。有效整合资源,全面宣传微公益理念,从身边小事做起。

2.完善志愿服务网络

优化不同等级的志愿服务组系统,不断实现基层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强化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设,加强规范化管理,使基层志愿者服务网络持续实现。

3.培育民间志愿服务组织

目前,政府正处于职能转变的历史潮流中,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大势所趋,在推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多元化,而且要注重社会化,将民间志愿服务组织与非注册志愿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4.加强志愿者服务平台建设

强化各级志愿者协会在加强社会联系、组织整合、项目推进、资源吸纳等方面的职能,进一步规范志愿者招募、登记、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一套符合志愿服务组织特点的有效的信息共享、沟通和收集活动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志愿者的实际效果和报名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登记方便、服务化、智能化”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志愿者服务信息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的无缝衔接,构建电子化、高效化、人性化的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形成志愿服务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完善湖南志愿服务科学机制

把调整志愿服务各项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服务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政策保障机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志愿服务活动的申请、实施、约定、评价、考核、奖励等并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促进志愿服务组织的高效管理,实现湖南志愿服务事业的科学发展。

具体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第一,构建体系化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项政策,以切实解决青年志愿服务事业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第二,形成长期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最大限度争取政府的支持,贯彻各类激励政策。第三,推动社会化参与机制的完善。志愿服务事业欲取得长远发展,一个重要推动因素在于各类社会因素的广泛参与,推进社会化参与机制的形成,拓展志愿者的参与度,使志愿者的贡献能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实处。第四,铸造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健全志愿者培训章程、定期向志愿者传播新技能,切实增强志愿者的专业服务能力。第五,探究实效性高的激励机制。积极主动地探究全新的志愿者激励形式,发挥党政机关等单位在志愿者激励机制中的重要引导作用,全面提升对志愿者的正向引导。

(三)推进志愿服务项目专业化建设

要紧紧环绕社会管理各个领域,精心设计载体,全面创新,积极推进志愿服务板块化、专业化建设,积极组织引导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聚焦专业化志愿服务项目,掀起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为全社会和谐社会作出贡献的热潮和风尚。

1.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项目,有效参与社会保障体系和居家养老体系建设。深化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努力在社区居民中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积极开展以送温暖、送爱心为主题的扶贫志愿服务活动,努力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要切实开展结对帮扶志愿服务活动,全方位动员志愿者,重点帮扶老弱病残,提供日常照料、义务辅导、医疗保健、心理咨询等力所能及的帮助。

2.开展质量提升志愿服务项目,有效介入社会公共服务保障。积极开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群体的知识技能培训、道德修养培训、心理健康咨询、学业辅导等扫盲活动,有效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补充作用。

3.开展文明新风志愿服务项目,切实推动公民志愿意识的提高。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阵地构建,可以在人流量较大的交通枢纽、旅游景区等位置设置服务站点,致力于构建推出志愿服务的团队,宣传文明、弘扬新风。

4.开展维权志愿服务项目,有效服务社会矛盾处理机制构建。在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理念普及方面,有必要加强法律志愿者队伍建设,融入社区、走进学校、深入乡村等,开展专项法律援助。此外,对于青年少也需要对其进行专项帮扶,尽可能多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助力他们健康成长。

5.开展平安和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项目,切实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提高平安志愿服务项目的推出力度,如消防志愿服务、交通志愿服务等。以实现与社会治安动态监控机制的有效衔接,提高危险防范,为公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志愿者行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实现公共治理的一项常态工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要切实介入社区建设和管理,统筹城乡社会融合,同时维护社会稳定,要发挥自身组织动员优势,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自治的各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