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文化的时代重构与文旅融合
——以天津为中心
2021-01-14罗海燕
罗海燕
“海河文化”在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的历史研究和文化建设话语中属于高频词,但是当前关于海河文化的认知却存有一定的偏颇:一是经常将海河的部分当做整体;二是多数把海河文化仅仅视为水文化;三是往往注重古代与近代时期的海河文化,而忽略了自1949 年以来,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当代海河文化。鉴于此,本文拟立足当下,对海河文化予以重新审视和建构,旨在确立“大海河”理念,并提出海河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以及文旅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和有效举措。
一、海河文化的时代重构
重新审视海河文化,首先需要打破之前认知上的局限,而确立起一种“大海河”理念。这是因为,若从津京冀协同发展和对接雄安新区的战略高度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大海河”:在空间上涵盖整个海河流域,远超一般认为的“起自海河三岔口一直到入海口,长达71公里”的范围;在时间上囊括远古史前、夏商周、秦汉至元明清、近现代、当代等不同时期,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代历史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当代改革文化等;除此外,在内容上更是广涉工业文化、绿色生活文化、新兴文化、特色小镇文化以及地标文化等。基于这样的理念,经重新考察后会得到一个事实:海河文化不仅空间范围广阔,历史底蕴深厚,而且类型多元、内容丰富。
整个海河流域可以被划分为三大地理空间。第一是上游地带,源于西北部燕山山脉和太行山山脉迎风坡,或北部内蒙古高原及西部黄土高原,其以山区、丘陵为主,包括滦河、北三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与漳卫河等六个水系部分区域,覆盖河北省和山西省的163 个市、区、县,主要城市包括河北省的承德、张家口,山西省的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和长治;第二是中游地带,以平原为主,涵盖北京、河北、山东、河南等区域的260个市、区、县,主要城市包括北京,河北省的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衡水、邢台、邯郸,河南省的安阳、新乡、焦作和山东省的德州和聊城;第三是下游地带,以滨海为主,覆盖75 个市,主要城市包括天津,以及河北省沧州市和山东省滨州市,涉及大陆泽宁晋泊、白洋淀文安洼和黄庄洼三大洼淀群,以及七里海湿地等。
在这广阔的地理空间内,既有三晋文化、燕赵文化、草原文化,也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等。以天津为中心而言,其代表性文化主要涉及九大类型:一是在古文化街、老城厢、三岔河口等区域孕育形成的传统文化。二是以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群和街区为代表的近现代历史文化。三是以红色文物、遗址等为物质载体的革命文化。四是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运动中形成的多地联动、团结一致的协同建设精神。五是以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工业文化。六是由海河、山、林、湖、运河、湿地郊野公园和城市园林发展体现出的“以文化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涵养文化”的绿色生活文化。七是以当代地标建筑、文化创新创意成果为代表的当代标志性文化。八是以示范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为代表的特色小镇文化。九是以“一基地三区”为核心涵化生成的新兴文化。
二、海河文化的现实困境
截止目前,天津市在海河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成绩显著,出台了《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天津市海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海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一系列海河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在海河景观带打造等方面也颇令人称赞。但是,也面临一些现实困境需要突破,其中较为突出者,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海河流域水资源方面,农业面源、畜禽养殖、重金属等污染严重。海河流域是人为因素高度干扰区域,是国家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作用,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河流生态系统是流域内人类社会的重要支持系统。但是,随着流域内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排污加重,海河流域一度成为我国水污染最为严重的流域。水资源不足与水污染已是流域内河流生态系统面临重要问题。同时,人类活动,包括种植、灌溉、森林砍伐、城市化、水利工程等,也极大地影响了流域水文节律以及可用水量的时空分布,导致河流生境质量退化,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2015 年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经过多年整治,海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污染严重水体较有了大幅度减少,河域环境质量整体稳中趋好,到2021 年被生态环境部通报为水质“良好”。但是,在“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仍处于后位。
二是海河文化旅游方面,开发同质化与房地产化明显。天津市政府为全面开发海河的城市功能,曾出台相关规划,将海河上游段按照各地的不同历史、现状及规划设想分为四个功能区:第一功能区是由三岔口、大悲院、大胡同、估衣街和古文化街等代表天津传统文化地区的“传统文化旅游区”;第二功能区是由和平路、百货大楼、劝业场、中心广场、和平广场等天津中心商业组成的“都市休闲娱乐区”;第三功能区是由解放路金融街、小白楼中央商务区、南站中央商务区组成的“现代中心商务区”;第四功能区是由柳林风景区、水上运动世界、天津钢厂改造、先锋南改造组成的“智慧城”。四个功能区的划分,使海河强大的功能、广博的商机、独特的文化充分了展示出来。这种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在南运河畔、北运河畔、子牙河畔,以及宁河、汉沽、大港、塘沽等区域,却存在简单复制天津古文化街区模式的现象,而且在沿河地带往往会大规模开发房地产。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海河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趋于单一化和片面化。
三、海河文化的文旅融合
进一步充分发挥海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资源优势,需要对海河文化加以全新整合,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首先要确立大海河的文化理念,在地理空间、时间范围和精神内涵方面,分别加以拓深和延展。此外,还要把握好、坚守住文旅融合的几项基本原则,并及时组织实施可行、有效的相关措施。
(一)文旅融合的基本原则
1.海河文化的历史传承和时代创新相结合原则
传承和创新是文化生成的内在生命力和维持其平稳有序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贯穿文化发展的始终。海河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也是如此。这就需要以海河流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价值为依托,协调好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一方面重视文化的历史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则推动其在当代的发展和创新。
2.因地制宜和区域协调相结合原则
海河文化区域包含范围非常广泛,这既需要:一方面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坚持区域服从流域,统筹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另一方面则要依据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和资源配置情况,因地制宜做好各区域的文旅发展定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使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等,同时符合全域文旅发展整体趋势和区域文旅发展布局要求。
3.产业联动和政府主导相结合原则
海河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市场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既要通过市场行为,在海河流域内,促进不同文化产业主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形成互补优势;同时,政府在管理上构建并形成流域统筹、区域协同、部门联动的整体格局,且在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上,加大政府的组织协同、整体统筹和部门协作力度,推动落实政府在文旅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旅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
4.生态先导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原则
党的十八大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又把生态文明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海河文旅开发建设也需要树立生态先导观,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尤其是,要重视生态景观的历史传承性与区域文化特征,以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保证对文旅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利用的同时,使得历史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从而达到文旅融合发展的最佳结果。
5.突出特色和可行性相结合原则
海河流域文化在整体上与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等流域的文化明显不同,具有自身特征。而海河流域内部也因区域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这就需要以文旅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区域特色文化为核心,尊重当地政府、文旅部门和居民的意见和感受,全面考虑实际情况,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有关的法令、法规和相关的标准要求,使海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发利用合情、合理、合法,且具有十足的可行性。
(二)有效举措
在上述理念和原则基础上,建议还要组织实施相关的举措,以推进海河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
1.系统整理海河文化文献,讲好海河故事
海河文化文献是记录海河流域因山系、水系等山川地缘要素和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人文环境因素,因时而异、因势而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生生不息、不断发展所形成的全部物质、精神活动产品的一切载体。它们承载着丰厚的海河历史记忆和重要的海河文化价值理念。对此,建议:一是全面普查海河文化文本文献、遗产文献,摸清存藏情况,并在全面整理与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海河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精神特质,讲好海河儿女故事。二是利用海河文化文献,更好地服务当代的海河治理、生态保护、国家水利遗产申报、城市文化建设和文旅深度融合。
2.抓住重大机遇,制定统一规划
抓住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等重大机遇,海河流域各区域主动打破行政区划,共同弘扬和发展“根治海河”时期的建设精神,联合制定统一的环境治理规划和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一方面,重视海河流域中天津港在外向型、国际化发展中的门户地位,做大做强海洋文化、渔业文化、海滨文化等,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海河流域历史文化保护带规划。另一方面,制定海河流域文化遗址保护规划,唤起民众对海河流域内河航运与生态修复的关注和关心,进而构建海河流域文旅开发专区,并在主干河道和不同支流沿岸,布置服务区、驿站、观景台、自驾车营地、自行车慢享车道等设施,以线串点,以线带面,推进“京津雄安(冀)”与“海河流域”深层次、高质量的文化旅游协同发展。
3.保护利用并重,彰显海河文化美学
在海河流域内,对以街区为板块进行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发利用,首先要注意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尤其要重点保护多元化的建筑遗产、道路体系、城市空间和河流水体以及两岸环境。不仅要严格保证范围内的建筑总量,所有的新建、扩建、改建活动,都应符合历史环境的尺度,不得损害历史建筑的可识别性,而且要避免新建工业项目,对不利于街区保护现状的工业企业,要有计划地予以迁移。此外,正如学者所指出:区域内建筑表面,要避免大面积灰色,或过重的色彩,建筑沿街面不得完全使用石材,不得使用大面积玻璃、金属板或其他类反光强烈的材料。而对于临水区域,还要更多地体现近水亲水色彩,从多方面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彰显海河文化美学。
4.推行“海河文化+”模式,激发广泛参与力量
以海河文化为核心,推行“海河文化+”模式,充分激发政府、民间和市场的多重力量,面向全国甚至全球,进行宣传和推广。借助参加国内外的各类推介会、展销会,按照国别、区域和专业人群分类营销,以智慧旅游、手机终端、即时服务营销及名人代言等方式,推销海河文化和旅游特色。通过新媒体平台等,拍摄具有海河文化底蕴的专题片、纪录片,策划推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演艺和实景剧,展开海河的全域魅力。以此将海河流域打造成为独具特色、国际一流的服务型经济带、文化带和景观带。
5.开发文旅新业态,完善“全链式”服务水平
文旅融合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催生新业态,而涌现的新业态反过来又会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相伴随的则是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这就需要立足于海河文化资源特色,积极开发当前受到游客欢迎、能够产生效益的旅游新业态,将低空旅游、地面旅游、水上旅游、夜间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新业态,融入海河文旅发展中,形成全季、全域、全要素、全方位的立体式旅游。同时,借助天津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完善的“吃、住、行、游、购、娱”文旅服务体系,以“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为根本要求,提升“全链式”服务水平。
四、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交汇处往往形成繁华的都市。从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恒河文明,到黄河文明、长江文明以及海河文明,都可以看到人类依河傍水而居,文明因河流而生成。其中,海河养育了历史上天津繁盛的文化,也推动着当代天津灿烂的文明。党的十九大之后,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要敢于作为,勇于担当,为“海河号”航船定航标。海河文化也因此更被赋予了独特的政治意蕴。在这种时代潮流之下,确立大海河理念,重构新时代海河文化,进而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其加以保护、开发、利用,并进一步推动流域内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可谓正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