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戏曲研学旅游研究※

2021-01-14王潞伟刘文倩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题公园剧种研学

王潞伟 刘文倩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4)

研学旅游,是一种学习与娱乐相结合的旅行方式,要求研学游客主动参与,对知识积极探索。研学旅游是教育旅游的一种,研学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有学习欲求的任何群体。文化是旅游的核心,传统的观光式旅行已无法满足民众的旅游需求,发展戏曲研学式旅游势在必行。

1 山西省戏曲旅游模式开发价值

1.1 创建“戏曲文化”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是一种以旅游为主导,以地方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新兴旅游方式。山西作为文化大省,文化旅游景点与文化旅游产品较多,但各个文化旅游景点独立发展,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较少。例如,山西普救寺、苏三监狱、代县杨家将故里等文化旅游景点,都是戏曲与旅游景点的结合,但在发展过程中各景点之间关联不够紧密,未形成旅游品牌。为丰富山西省文化旅游内涵,提高全省文化旅游质量,山西省要加大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聚集社会各界的力量打造山西省文化旅游品牌。与其他资源相比,山西戏曲资源更具开发优势,戏曲文物、戏曲剧种、剧团以及戏曲传承人等戏曲资源丰富,有打造“戏曲文化”旅游品牌的优势。

1.2 保护山西戏曲文化资源

山西省戏曲资源面临戏曲文化市场缩小、剧种数量减少等问题,以山西剧种为例,据《山西剧种概说》记载,1984年山西剧种为56个,2003年山西剧种49个,2012年剧种数量为42个,截至2017年,山西剧种仅38个,部分小剧种正在消失,保护山西戏曲文化资源迫在眉睫。近几年,山西出现大量的“天下第一团”,这些剧团对戏曲资源的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戏曲文化资源的保护,在增加戏曲文化本身魅力的同时还需要社会的支持。研学式的发展模式在全面分析山西戏曲文化优势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开发具有山西戏曲特色的文化产品,并针对不同游客,分类分批设计研学旅游路线,把戏曲旅游打造成游客游得尽兴、玩得开心、学得丰富的多元型文化旅游产业[1]。市场化的运行模式在打造戏曲品牌的同时扩大了山西戏曲的影响力,加强了对山西戏曲资源的保护。

1.3 延伸戏曲文化产业链

目前,山西省戏曲文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戏曲与旅游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式开发不完善。戏曲研学旅游模式,立足山西戏曲文化资源,积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通过增设定点舞台,充分开发戏曲展馆以及戏曲主题工艺品等方式,促进传统戏曲文化与市场融合,深入挖掘戏曲资源背后的经济价值,进而延长戏曲文化产业链,并发掘更多潜在观众。戏曲研学旅游发展模式的运用在延长山西省戏曲文化产业链的同时,又可促进山西省的产业升级,带动山西省由能源经济大省向文化强省方向转型。

2 戏曲研学模式

2.1 戏曲活动研学游模式

戏曲活动研学游模式是以固定戏曲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增加旅游目的地客流量的一种研学方式。戏曲活动研学游模式侧重于对山西省内戏曲活动的包装,通过对戏曲活动的营销利用,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提高戏曲研学游客的满意度。山西省每年都举行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逐渐成为当地的文化名片。以山西省举办的山西艺术节为例,该艺术节于2019年9月19日在太原举办,在艺术节中上党梆子《太行娘亲》定为开幕式演出,除此以外,上党落子、大同耍孩儿、孝义碗碗腔等地方戏曲贯穿艺术节整个过程,山西戏曲在此次艺术节中大放异彩。

2.2 戏曲博物馆研学模式

戏曲博物馆研学模式目的在于合理开发馆内戏曲文物,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实现文化传播。

2.2.1 完善戏曲博物馆建设

现有戏曲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知识讲解流于表面、室内陈设布局单一、缺乏互动性等问题,为此,戏曲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要关注文化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发展模式,完善戏曲博物馆建设。

首先,戏曲博物馆建设关键靠人才。要严格志愿者与导游培训制度,或与高等专业院校合作,引进专业人才,进而提高导游或志愿者的专业水平。研学游客获取知识的方式主要是浏览展品简介与听导游讲解,导游或志愿者讲解的水平直接影响研学游客学习的质量。其次,提高娱乐性,通过增设VR展、利用3D投影等方式营造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寓教于乐的研学方式更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再次,目前博物馆形象仅为陈列戏曲文物,在教育互动方面较为欠缺。为此,戏曲博物馆要主动转换思维,打破固有的游客模式,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打造数字互动展区。

2.2.2 增设戏曲声音展馆

山西戏曲博物馆较多,但模式较为单一,为提高研学吸引力,戏曲博物馆要增强自身特色,增设“戏曲声音展馆”是增强戏曲博物馆特色的方式之一。

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唱”与“念”是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以高腔、昆腔、梆子腔、皮黄腔四种声腔作为基本唱腔,同时,各位戏曲家又结合自己的嗓音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唱腔艺术。山西作为戏曲大省,拥有较多的戏曲艺术家,他们因嗓音的不同以及对戏曲剧本理解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的戏曲唱腔,但由于资料保存不恰当,一些老戏曲艺术家的“声音”没有保存下来。戏曲是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下逐渐发展起来的,部分戏曲艺人唱腔艺术的流失是戏曲的一大损失。如何使研学游客感受多种戏曲唱腔的魅力,是戏曲博物馆应该考虑的问题。

戏曲声音展馆可以对戏曲艺术家的“声音”进行系统收藏、保护,使研学游客在观看固态展览的同时感受原汁原味的声腔韵味。除此以外,戏曲声音展馆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将戏曲艺术家的各种唱腔汇集在一个数据库中,通过网络将各种数据信息、图示、影像以及文字等进行整合,减少场地方面的限制。增设戏曲声音展馆,在丰富博物馆内涵的同时又为戏曲研学者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学习资料。而建立“戏曲声音展馆”已有经验可循,如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就是一所通过科学技术保存戏曲唱腔的数字化展馆。

2.2.3 戏曲文物专题性研学模式

戏曲文物专题性研学模式是以山西境内的戏曲文物为吸引物的研学模式。黄竹三、延保全在《中国戏曲文物通论》中指出:“戏曲文物是指存留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底下的有关戏曲的历史文化遗存。”[2]山西省内的戏曲文物类型多样,分布范围较广,专项研学路线的设计有利于提高研学效率。

戏曲文物中蕴含丰富的戏曲知识,山西戏曲文物较多,很难将所有的戏曲文物规划到一条研学路线中,为此可根据戏曲文物的类别设计“戏曲戏台游”“戏曲碑刻游”“戏曲雕塑游”等专题性戏曲研学路线。此类研学路线专业性较强,适合于戏曲知识较为丰富的专业性研学团队。专业性研学团队有较高的学术能力,可进一步挖掘戏曲文物潜在的历史文化价值。此类研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与学术性活动的结合,在戏曲文物研学中应穿插名家公益讲座、学术交流会以及公益展览等学术交流活动,此种模式既可以丰富研学活动,又可以提高研学游客的参与度。

2.3 主题公园研学模式

2.3.1 戏曲剧种主题公园

戏曲主题公园的开发模式以展现戏曲文化内涵为基础,以营利为目的,是戏曲融入市场的有效尝试。戏曲剧种主题公园在建设戏曲静态景观的同时将具有代表性的戏曲表演汇集到戏曲主题园中,静态景观与动态表演相结合,使游客在动态的表演中直观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此种模式有助于提高游客参与度、游客满意度。

戏曲剧种主题公园以戏曲剧种为划分依据,根据戏曲剧种,将主题园分设成“晋剧园”“蒲剧园”“北路梆子园”“上党梆子园”以及“地方小剧种”五个主题区。为增强研学体验感,在各个园区内设立戏曲传承人教学点,增强研学参与度,传承戏曲文化。除此以外,将孝义碗碗腔、晋北道情、临县道情、太原秧歌等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的小剧种表演穿插到主题园区内,戏曲主题公园范围较大,将不同的小剧种表演穿插在各个园区可充分调动各个园区研学游客的积极性。静态戏曲景观与戏曲表演相结合,提高研学积极性的同时,丰富了研学内容,研学游客在感受山西省四大主要剧种魅力的同时又能对地方小剧种有所掌握。

2.3.2 戏曲名家主题公园

戏曲名家主题公园以山西籍戏曲家为表现对象,通过对戏曲家生平及其优秀代表作品的介绍,使研学游客对这些名家有较为清晰和全面的了解。山西戏曲名家较多,从历史来看,在《录鬼簿》记载的金代末年到元朝中期的杂剧作家中山西籍作家就有12位,在元曲四大家中,就有3位来自山西,“关汉卿,大都人”,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任江浙行省务官”,郑光祖亦平阳襄陵人(今山西临汾)。山西明清时期依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比如傅山、徐昆等。现当代,有晋剧大家王彩云、上党梆子杨清海、北路梆子候俊山、蒲州梆子郭宝臣等,可谓名家云集。山西剧作家们在山西戏曲的发展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

戏曲名家主题公园的修建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由于太原与其他城市相比,在交通设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为此可利用太原的基础设施修建集“剧作家生平事迹”“剧作家代表性作品”以及“经典戏曲唱段表演”为一体的戏曲名家主题公园。戏曲名家主题公园可分设古今两个主题,通过对不同时期山西籍剧作家的介绍,为研学游客提供了一个研究山西戏曲家的专门性场所。

2.3.3 戏曲剧情主题公园

戏曲剧情主题公园是在现有戏曲景点的基础上,通过增设戏曲景观、丰富戏曲表演等方式使游客感受某一戏曲剧情的戏曲研学模式。山西拥有永济普救寺、洪洞苏三监狱、代县杨家将故里等丰富的戏曲故事遗迹,每一处景点都展示了不同的戏曲故事,均具有开发意义。

以游客流动量较大的山西永济普救寺为例,“天下寺院不谈情,唯有山西普救寺”,山西普救寺是元曲《西厢记》张生崔莺莺爱情开始的地方,在发展中已形成“梨园深院”“莺莺塔”“拜月台”等戏曲景观,有开发成为以爱情为主题的戏曲剧情主题公园的基础,但其存在空间开发不合理以及商业元素较重等问题,故在设计戏曲剧情主题公园时,要加大对寺内戏曲元素的开发,增设戏曲文化景观。为提高研学游客参与度,可将普救寺内的部分商业区改为研学体验区,邀请戏曲名家教授戏曲曲段,通过“穿西厢服、唱西厢戏、观西厢景”的方式使研学游客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西厢”文化,进而塑造一体现山西戏曲文化的爱情主题公园。

3 发展戏曲研学旅游的其他建议

3.1 完善研学基础设施

政策支持是深度挖掘山西戏曲文化内涵,打造山西戏曲文化研学模式的基础。从目前情况来看,山西省政府对文化旅游予以了高度重视,对研学旅游的多个方面均颁布了政策法规。现有基础上,还可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构建便利的研学旅游交通网。交通不畅成为阻碍研学旅游的因素之一,以山西古戏台为例,山西省拥有3 000多座古戏台,部分珍贵的戏台散落在乡野,由于交通不顺畅,研学游客无法进出,导致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戏台至今未开发。为提高旅游进入度,文化旅游部门应极力修建基础设施,构建便利的旅游交通网。其次,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休闲场所。目前的戏曲旅游餐饮与旅游购物,大多是在居民自发推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府有必要引导餐饮与购物走集约化、特色化、休憩化的发展道路。只有不断完善研学基础设施,提高研学游客舒适度,才能为乡村戏曲研学游吸引更多研学游客。

3.2 丰富戏曲研学活动

为吸引更多的研学游客,各戏曲研学点应丰富戏曲研学活动。以本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方的参与打造体验式的戏曲活动。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包含丰富的艺术形式,为此戏曲活动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活动开发的多样性。以“戏曲脸谱”为例,中国戏曲脸谱在发展中具备了程式化的特征,观众可以通过脸谱分辨人物的形象与性格。戏曲表演包括多种角色,为此戏曲脸谱也在颜色、构图等方面出现不同。山西戏曲旅游部门可以脸谱为主题,以戏曲人物为依托,在各研学点增设戏曲脸谱绘制活动,并设计戏曲脸谱简笔画,以满足不同研学游客的体验需求。除此以外,还可增设“设计戏曲服饰”“制作戏曲头饰”等活动。

在谢彦君所界定的“旅游体验”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把旅游体验作为旅游研究的逻辑起点。[3]为此,游客体验感是研学目的地吸引研学游客的重要方面,戏曲活动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游客参与度,增强游客体验感。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此活动的监察力度,各方聚力,打造品牌。

3.3 创新戏曲演出形式

打造“戏曲记忆、印象山西”实景演出。张艺谋的《印象》系列作品为发展山西戏曲文化资源提供了借鉴。此类实景演出,以山西戏台为舞台背景,以山西戏曲发展脉络为线索,以戏曲文化为主题元素,将戏曲身段、戏曲技巧、戏曲水袖以及戏曲折扇等技巧穿插其中,定时定点的演出让游客感受戏曲的经典传奇。山西拥有《打金枝》《金水桥》以及《窦娥冤》等优秀的戏曲剧作,为吸引更多的观众,可使传统戏曲与“云”技术相结合。电影电视以及网络直播平台都具有较强的市场带动性,戏曲可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以经典剧本为主要表演内容,配以戏曲实景演出,在创新戏曲演出形式的同时增强传统戏曲的吸引力。

3.4 开拓海外研学市场

开拓海外研学市场目的在于推动山西戏曲向海外拓展。西方在13世纪就已经接触到中国戏曲,且自18世纪《赵氏孤儿》传入西方以后中西交流更加频繁,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掀起了研究中国戏曲的热潮。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西厢记》《窦娥冤》《汉宫秋》等山西籍戏曲大家的优秀戏曲作品陆续传入西方,中国戏曲中所蕴含的哲学知识以及伦理理念开始对西方戏剧创作产生影响。放眼当下,学习优秀中国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众多海外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山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遍布在山西的各个角落。由此看来,无论古今,山西戏曲文化均有较大的海外市场,积极拓展海外戏曲研学市场是发展戏曲研学旅游的必要举措。

4 结语

文化与旅游是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两大经济增长点,文旅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而戏曲进入市场与旅游结合是大势所趋。戏曲研学旅游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旅游现象,戏曲与研学旅游的结合在增加研学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的同时又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传承,而发展戏曲研学旅游模式是传承戏曲文化的最佳路径之一。

猜你喜欢

主题公园剧种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怎样用英语介绍主题公园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新兴剧种的建构理念与文化再生
《中国戏曲剧种剧种全集》(西藏卷)首出成果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举办112个剧种118个剧目献演
研学之旅
主题公园欢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