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研究
2021-01-14赵娟娟
赵娟娟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文化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立场和对本民族文化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执着信念。主体在文化自觉基础上建立的文化自信,促使其能够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继续一如既往地发扬本民族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伴随着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交锋十分频繁,而即时性高、交互性强的各类新媒体则使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应用的主力军,增强其文化自信,必然要求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发挥各类新媒体的优势,改革和创新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模式,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1]
一、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时代,部分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以多种形式将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渗透到我国文化中。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无疑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十分重大。
1.有利于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大学生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树立的文化自信是指大学生面对西方思想文化潮流,能够充分认同我国的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外来文化能够做到理性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本民族文化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文化承载着意识形态,文化安全直接关系到意识形态安全。随着全球化时代东西方文化交锋日趋激烈,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斗争形势也日益严峻。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发达的新媒体抹黑、诋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文化,以颜色革命蛊惑青年学生,企图破坏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图谋扰乱中国。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高校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战场。当前,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正裹挟着各种文化思潮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大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使其坚决抵御西方文化及其意识形态的侵蚀,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保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源源不断地注入精神动力,最终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合力。[2]
2.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既直接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更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也指出“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作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广大青年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负着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历史重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还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东西方文化激烈交锋的大环境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3]
3.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在提出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中指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青年学生是弘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主力军,也是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群体。因而,文化素养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能够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深刻认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对我国革命文化的认识,加深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进而使大学生深刻领会内蕴于本民族文化精髓中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导向,进一步激发其文化认同,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切实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最大程度地激发其文化责任与文化担当,做到思想上认同中华文化、行为上践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真正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的践行者。除此之外,高校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够引导大学生学会批判地借鉴外来文化,提升其对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的辨别、判断能力,最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决捍卫者。[4]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存在的问题
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当前世界已迈入新媒体时代。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平民化、形式多样化等优势,好奇心强且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日益成为运用新媒体的主力军。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即时性高、交互性强的各类新媒体在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主导权威和主流价值导向等方面受到了巨大冲击。
1.主流文化要素不断流失
传统媒体在开展文化宣传工作时往往都借助经过正规审核与认证的媒介,并聘用精通业务的专业编辑对信息进行层层审核,逻辑性强且政治正确性鲜明,同时其信息扩散传播也是由点到面,传播去向容易掌控,可控性较高。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抖音、快手、微博等新媒体的平民化促使人人都可成为信息的发出者,人人都是主播,这使得传统的主流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多种非主流文化要素的冲击下变得支离破碎,主流文化要素濒临流失甚至消亡的绝境,主流文化的凝聚力也随之急剧下降。作为新媒体运用的主力军,大学生对传统媒体的关注越来越少,其更多的是通过关注微博、抖音等平台,随时随地从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多元文化,例如娱乐八卦、体育新闻、军事新闻、东西方文化比较等,而这些信息中隐藏着很多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的文化渗透。部分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政治立场不够坚定,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蛊惑,导致其与主流文化的隔阂越来越深,最终造成主流文化要素在青年学生群体中间不断流失。[5]
2.主导文化的权威被削弱
传统的文化传播无论在传播载体还是在传播方式方面都带有较强的权威性,换句话说,传统的文化传播一直以来都代表着主流社会导向,对文化的诠释也可谓权威解读。而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话语的权威性被一步步打破,社会大众借助新媒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融入到各类虚拟社群中,形成了文化社群,如百度贴吧、豆瓣社区、天涯论坛等。这些虚拟社群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裂变,使人们的思想沟通与文化交流更加便捷,文化内容及观点变得更加多元化。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大学生对这类虚拟社群更是情有独钟,例如豆瓣电影社区就很受大学生欢迎,其中推荐的很多西方电影特别是好莱坞大片受到很多大学生的青睐,这就使得西方影视文化中宣扬的个人主义等思想给大学生带来了更深刻的影响,甚至导致部分大学生盲目地全盘接受西方文化,使以集体主义为代表的中华思想文化在青年学生群体中被严重边缘化。不仅如此,这种现象还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主导文化进行选择性过滤,造成主导文化的权威被严重削弱,最终使得主流价值取向难以在大学生中间真正树立起来。[6]
3.优秀传统文化被疏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每一代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都有很大差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文化传播媒介经历了由收音机、电视到互联网、再到当下移动新媒体的变革,相应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随着媒介的变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一是诗词歌赋等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受众来说带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俯视特质,侧重教化;而当前各类新媒体传播的文化则是建立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基础上,侧重张扬个性。对比之下,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渐渐被人们疏远甚至遗忘。二是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为了吸引更多粉丝、增加信息流量,从而获得更可观的经济利益,一味迎合用户的娱乐化阅读需求,为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避开大部分读者不太感兴趣的传统文化,致使优秀传统文化渐渐从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空间中淡出。三是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很少有新媒体下大力气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专业设计和精心策划,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上接触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少,加剧了大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疏远。[7]
4.主流价值导向被侵蚀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各类文化的交锋和交融,新媒体的浪潮使这种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在此背景下,西方国家借助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加紧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攻势,意图在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方面实现文化霸权。新媒体领域同样也正在发生着激烈的文化战,主流文化价值导向在新媒体环境中同样面临着被一步步侵蚀的险境。青年大学生群体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对信息的判断和辨别不够理智,但同时其好奇心又比较强,在面对异域文化时容易对本民族文化产生焦虑,有的认为本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地位卑微,对民族文化缺少认同,缺乏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的只看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并肆意夸大问题;还有的认为类似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类的主流价值导向仅仅只是口号而已,对于自身实践没有实际意义。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中间的主流价值导向正在被逐渐侵蚀。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
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代大学生特点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面临的种种问题,积极采取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强化课外文化实践、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等策略,深化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使大学生做到文化自省
要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间树立文化自信,高校必须深刻意识到文化自省的重要性。第一,高校要在各类新媒体中充分挖掘有影响力且能够引领主流文化导向的新媒体平台,将其作为大学生的媒体文化引路人,促使大学生自觉做到文化自省。对此,高校可采取号召广大学生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微信公众号及下载央视频APP等方式,让大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积极文化,感受到更多的正能量,使其在浏览充满正能量的文化信息的同时进行自觉地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帮助其建构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文化自我认知模式。第二,高校要在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的基础上扎实推进融媒体建设,开发集多个主流舆论媒体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进一步将大学生的文化自省引向深入。因此,高校可将广受青年学生欢迎的网络文化产品同步到该融媒体平台上,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例如,高校可借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中的云游敦煌小程序,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促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大学生进一步做到文化自省,最终树立文化自信。第三,高校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新媒体平台的教学载体作用,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教学。一方面,教师既要重视丰富文化资源的内容,也要突出所选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时代性;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实际情况在灵活选择教学方式的同时灵活运用各类新媒体,力争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8]
2.加强校园新媒体建设,使大学生产生文化自觉
校园文化之于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极为重要。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第一,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年级微信群等各类新媒体网络平台,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最大程度地调动大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其内心的文化自觉。例如,高校可借助官方微博定期开展有关微文化学习的交流研讨活动,设置文化继承发展、东西方文化对比等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热点主题,以供广大青年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力争在全校范围内掀起新时代文化研讨的新热潮,最终激发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第二,高校要在丰富校园新媒体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此,高校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指导,立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紧密结合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及时、正面的引导,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进而培养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媒体负面影响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此外,高校还需进一步强化校园网络新媒体舆情监管,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舆情监管队伍,做到及时处理网络新媒体上的不良信息,进而牢牢把握校园舆论的正确导向。[9]
3.强化课外文化实践,使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与其现实生活环境息息相关。鉴于当前互联网时代各种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巨大影响,高校需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进一步强化课外文化实践,使其在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同时,高校要依托各类新媒体平台,在校内和校外开展多种类型的文化实践活动。首先,在校内实践活动中,高校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及其文化发展需要组织相关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高校可结合农历五月开展“屈原文化月”活动,让大学生深刻感受屈原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高精神。依托此类活动,高校可将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的优秀文化创造性地传递给大学生,呼吁广大青年学生以更大的热情自觉参与到追忆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中。其次,在校外实践活动中,高校要鼓励大学生自觉投身到各类校外文化实践活动中,以志愿者等公益活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现实社会,感受当代社会文化,从而有力地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例如,高校可在7月建党节开展“党史教育活动月”来重温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借此活动,高校可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创新性地展示出来,促使广大学生自觉将红船精神、延安精神、太行山精神等代表进步文化的革命精神融入到当下自身的实际行动中,使大学生进一步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最终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4.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强化文化自信
媒介素养指的是个体能够正确享用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在当前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群体中间文化自信的强弱与其自身的媒介素养紧密关联,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其对新媒体信息的判断、甄别和运用能力,尤其是对文化价值导向的理解能力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深化。为此,第一,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巩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除了要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媒介素养讲座,还要利用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平台在大学生中间广泛普及媒介素养知识,使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媒介素养在新媒体时代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下大力气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改变以往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习惯,转变为自觉增强对各种文化和思潮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文化的诱惑,进一步夯实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二,在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上,高校还要着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文化阵地意识,进而强化其文化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已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此,高校要强化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共同体理念,不断鞭策新时代大学生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伟大旗帜,不断夯实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理论基石,进而强化其文化自信,最终使广大青年学生成长为新媒体环境下中华文化创新的主要力量。[10]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民族复兴的时代要求。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环境中,当代大学生只有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势,深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在鱼龙混杂的海量新媒体信息中坚守中华文化阵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好文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