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2021-01-14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立德育人思政

刘 洋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郑州 450044)

2020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纲要明确指出“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纲要。”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当代高校要充分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将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进而形成全课程、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最终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1]

一、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意义

课程思政要求高校各专业教师教学时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道德理念等有目的、有计划和有意识地融入教学过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为此,在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代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将大学生的能力养成、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塑造融为一体,这是检验高校一切办学治校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就需在能力养成和知识传授过程中加强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而且有利于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要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各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性,不断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机制,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就要在各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报国之志,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创新精神自觉融入到个人的勤奋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目标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与此同时,高校还要在各门课程中将文化软实力渗透到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中,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而进一步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

2.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首先引导大学生学会做人,实现育人育才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体系中必须贯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杜绝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而且有利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因为课程思政一方面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任何一门课在教学中都要发挥德育功能,践行德育责任;另一方面,课程思政强调各门专业课都要重视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要将正确的思想导向贯穿于全课程的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润物无声、滴水穿石的立德树人效果。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实现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更加突出以文化人、以技育人,既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全员、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

3.有利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攻坚克难,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的重要法宝。当代高校是开展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是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重要场所。当前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放眼大局,开阔视野,从每一门课程入手,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深刻内涵,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充分挖掘和利用各门专业课的思政元素,优化升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各门课程的育人优势,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高校教师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主体责任,加快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全校一盘棋的育人格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4]

二、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遇到的困境

近年来,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有一些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面临缺乏顶层设计、尚未建立完善的建设机制等困境,给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带来了极大的阻力,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1.专业课教师尚未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当前,部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尝试阶段,课程思政理念也尚未深入人心。一些专业课教师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完成科研任务和完成规定的教学课时,尚未真正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浪费时间,阻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一些理工类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虚,考察了解大学生真正的思想动态也比较困难,而专业技术课课堂效果评价容易量化,教师很容易考察得出学生的专业水平。这也导致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关心大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不关心甚至干脆放弃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还有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在专业课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太大意义和必要性。显然,这不仅与教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背道而驰,更阻碍了课程思政的顺利开展。[5]

2.专业课教学中尚未完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当下,依然有不少高校教师重智育、轻德育,导致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尚未完全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即使一些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也大多采取了说教、灌输的形式,而非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不能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情感心理出发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反而事与愿违,降低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此外,很多高校专业课教师虽然在专业领域都有着比较扎实和全面的知识储备,但部分教师尤其是理工类院校教师的人文知识储备却参差不齐、令人堪忧。他们中的不少人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科研攻关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极少愿意花费精力去埋头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人文价值和励志故事,将其运用到专业课教学中的更是少之又少。这就导致这部分高校教师难以抓住每一次本可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机会,致使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3.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当前,不少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机制。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受到国家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驱动,不少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建设一流学科,以及提升各类能够体现高水平办学的量化指标方面,在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方面有所迟缓。这导致高校教务部门制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更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不少教师也迫于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压力,在平时更侧重专业课教学和职称晋升而无暇顾及课程思政。此外,由于不少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针对课程思政的管理、考核等一系列机制体制,致使部分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即使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得到公平合理的评价考核,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发展。同时,高校各院系之间在职能体系和资源配置方面仍习惯于传统的各自为阵,致使各学科各院系都只顾自己的教学任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进程。[6]

4.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

目前,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各高校都普遍缺乏系统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此却认识不足,尚未引起高度重视,导致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规划和宏观设计都严重滞后。同时,很多高校实施课程思政也普遍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包括有关各方职能责任、经费保障、绩效考核督查、课程建设等体制机制。这不仅制约了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进程,还导致各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表现参差不齐。另外,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在课程性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使得考察课程思政的实施成效比考察各门课的教学成效在指标量化方面的难度更大,导致部分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方面出现了观望态度,影响系统的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如此,一方面导致高校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过程中一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最终逐渐忽略了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也使高校很难在全校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使得课程思政很难深入人心。

三、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对策

面对提升课程思政实效遇到的困境,高校应该积极应对,采取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加强师资培训等有针对性的对策,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1.深化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首先,高校要在广大教师中间大力宣传课程思政理念,让每一位专业教师都深刻认识到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专业课教学,其根本任务和价值旨归都在于立德树人,以帮助教师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因此,高校要定期组织各专业教师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课程思政开展常态化沟通交流,并定期组织各专业教师观摩课程思政名师的公开课教学活动,或邀请课程思政名师对本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各类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育人优势。同时,高校要引导教师深入理解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要让教师深刻领会到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应生硬说教,而应将其巧妙地渗透到专业知识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滴水穿石、润物无声的效果。

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深化教师有关课程思政的全局意识,推动全课程育人。高校要引导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自身除了肩负神圣的教书育人责任,自身的课程教学还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环节之一,还肩负着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的责任。教师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对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提升道德境界、增长学识,进而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再次,高校要让专业教师认识到任何一门课程都蕴含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高校要进一步推动教师积极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积极鼓励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想政治资源,善于抓住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契合点,并将二者完美融入专业课教学中。[7]

2.加强师资培训,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方法

首先,高校要重点加强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师资培训,建立并完善课程思政培训机制。高校可以在每月组织教师观看课程思政名师示范课,并针对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教学研讨,引导教师结合自身课程和学生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身的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际成效。

其次,高校在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师资培训过程中,要注重提高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执教能力。高校要定期开展各院系之间的课程思政教研,使各专业教师在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中,扬长避短,积极学习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宝贵经验,主动探索如何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实现全课程育人,主动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与各门课程教学相融合的方式方法,促进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完美结合,最终实现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目标。此外,各专业教师还要根据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心理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探索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法。例如教师可采用能最大程度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小组讨论、情景式教学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获得感,进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学生认知与情感层面的进一步深化,推动课程思政取得实效。[8]

3.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

为提升课程思政实效,高校应加快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健全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管理机制。高校教务部门在规划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四个自信、国家认同、政治认同为主要内容,做好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体系的宏观规划和针对各年级的教育内容分层设计。与此同时,高校教务部门还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并进行职能分配,拟定课程思政培养方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和各专业特色确定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标准,指导各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学,使各科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善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分析教材和开展教学,深入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因素,切实推动立德树人取得实效。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充分吸取各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资源,为理论阐释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如此才能形成各专业一盘棋的育人格局,不仅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密切融合,而且有利于高校提升课程思政实效。

其次,高校要健全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考核体系,将课程思政质量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薪资和职称评定指标体系中,以此来调动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具体而言,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教学激励机制,健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长效机制。高校要重点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建立专项教师奖励,以激励做出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的教师。同时,高校在教学成果评价和教师考核方面都要增加针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内容的评价考核。

再次,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高校要一改传统单一维度的课程知识评价,转向包括专业内容掌握水平在内的人格培养和素质培养等多个维度,强化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考察,从而激发教师努力发挥专业课程育人优势的积极性。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定期对课程思政模范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推动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课程思政新格局,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9]

4.强化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健全工作保障

第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制度设计,保证课程思政建设顺利开展。对课程思政的师资体系设计,高校应一改传统的只关心教学任务,转向融科研、教学、育人于一体的综合制度体系,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也要以教师师风、师德建设为主。而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体系,高校应明确思路、抓住重点、突出实效,要制定具体的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方案、改革方案和细化实施等可行性强的文件,推动各院系切实将课程思政纳入其工作议程中。此外,高校还要督促各院系尽快将课程思政纳入各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划中,推动课程思政理念真正在各专业有效贯彻执行。

第二,高校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机构设置。高校要尽快建立由校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牵头、相关部门协作、各院系重点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建设中相关部门的职能,高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课程思政工作部,统筹协调与管理包括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第三,除了完善制度设计和机构设置,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完善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不仅要针对不同高校、不同课程和不同专业的特征,开展针对性指导,而且还要善于发现课程思政建设的模范、标杆,进一步促进其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经典范式。教育部门要定期表彰课程思政建设的模范高校,建设课程思政教育研究中心,促成从国家到地方高校的多层次示范体系,积累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经验并进行大力推广,促进各高校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此外,各地教育部门还要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经费保障,一方面要科学划拨地方财政高等教育经费;另一方面,也要用好中央支持地方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专项经费,大力支持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高校也要根据自身经费来源的不同情况,科学规划和利用各类资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增加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投入。[1]

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努力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最大程度地利用课程教学的育人优势,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助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其真正成长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本职工作,而是全体教师的共同职责。各专业教师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高校教师更应该谨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时刻不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伟大使命,不断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效,获得新进展。

猜你喜欢

立德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