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思考
2021-01-14田荣
田 荣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1]。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面对新发展阶段的“形”与“势”的变化,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出各民族青年大学生人才的主战场,既是知识的积聚地和思想的传播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前沿的主阵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如何在新发展阶段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亲和力,进而实现思政课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是有效面对并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一、关于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概述
(一)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是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立论基石。马克思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既有生理上需要,同时也具有发展和审美层次的需要。高校思政课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从人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达到深入探讨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情感需要以及意志品质,使师生两者之间具有由里至外,由浅至深,互为表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参与率与抬头率。
(二)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潜在功能
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是各要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合力,集中表现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本身的理论魅力、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多元魅力以及思政课环境的生命力结合所产生的综合的情感力量与效能发挥。思政课亲和力对实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潜在功能,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能够有效引发师生共鸣和情感的认同方式,亲和力可以让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通俗易懂、引人入胜,从而将抽象的理论观点更具感染力,让理论本身所蕴含的“引力波”辐射得更远,有助于学生理性思考,从而正确看待分析现实的事实判断,走向认同、选择和信仰的价值判断,增强各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近感与趋同感,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
二、新发展阶段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2]。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既有利于应对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又有利于落实新阶段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一)有利于应对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互联网无处不在的环境下,不同思想和观点在新媒体技术中交锋交融,对大学生的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也会产生影响,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青年大学生的汇聚之地,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始终要坚持政治坚定、旗帜鲜明,更要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方向。
在疫情大考下,高校思政课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转向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线上教学,而在新发展阶段中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思政课教学带来一些新机遇与挑战。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要更加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从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入手,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多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活跃教学气氛,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等教学方法,让青年学生线上线下都能够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以优质的内容吸引人、以鲜活的形式打动人,让思政课真正赢得学生的心,让每一堂课都能使学生眼中有课,心中记课,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践行。
(二)有利于落实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发展阶段下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许多新情况、新特点,高校思政课需要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要关注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发展需求,精准有效地进行教育引导,让大学生从内心对思政课自觉接受与悦纳。高校思政课要以传播理论知识与传授美德为结合点,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实处。
提高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是为了服务理论的深入与透彻,是为了让学生从‘事’的启发中增强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各民族大学生自觉接受与悦纳,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在思想上认识,在行为上践行;引导各民族大学生互相尊重风俗文化,平等交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民族不同文化,进行家庭传播与校园文化传播,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校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新发展阶段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有效路径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守正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践教学中落实新发展阶段任务。
1.“立足点”——厚植基础,以专业实力与人格魅力提高教师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是由各民族的教师共同承担进行授课。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民族教师的亲和力是根本出发点,从教师自身的亲和力出发,努力将人格魅力、专业实力、语言吸引力和课堂说服力集其一身,有益于建立各民族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榜样。
爱学生必然需要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高校的大学生群体的构成本就具有复杂性,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与民俗文化不尽相同,依据不同民族学生所在的课堂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教师在课下备课期间可以针对不同民族班级的学生,在课堂中运用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相融合的引课方式,争取在课堂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让不同民族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注度和用心度,进而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使学生自然而然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爱上教师,爱上课堂。
教师教学语言通俗化与多元化。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正学会运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把枯燥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书本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一是对真相的讲述语言要有态度温度。事实胜于雄辩,故事力戒空谈,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本土化原则,梳理和挖掘生动的案例。在教学中可结合抗疫斗争一线青年的先进事迹和精彩表现,让青年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二是对问题的剖析要有深度有广度。既要有数据对比又要有事实说明,既有文字形式又有多媒体资源的融入,既要讲得有味、讲得有情,又要讲得有理、讲得有据,增强故事本身话语体系的创造力和感召力,弘扬主旋律,真正让大学生在真情实境中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三全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2.“助推器”——寓教于书,以感染学生与提升兴趣增强教材亲和力
高校思政课要抓好教材的修订时机,教材的亲和力的提升能够使学生和每一门的思政课程同呼吸、共进步。学生在未进行本门课的学习之前,首先读到的是本门课的教材,学生之所以对待课程喜爱程度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材对学生的感染度和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度。学生对教材有兴趣,那么在上课之前学生就会对其进行阅读与感知,从而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将自己所阅读和思考的问题带入课堂,提升了对思政课的喜爱度。
针对教材修订作如下几点思考:第一,紧联当今社会形势变化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例如在2020年疫情大考下的中国制度与中国精神,抗击疫情过程中的先进人物等案例,既有学理性,又有系统性,让学生感同身受,推己及人,深入思考,达到寓教于教材。第二,思政课是各学科专业、不同学段学生共同学习的教材,部分理科专业学生反映出教材全部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可以配以彩色插图的图片形式更容易地理解知识点和渗透分析知识点。第三,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采取字体加黑、加粗等方式清晰表达,学生在自己预习与复习时更具有针对性和逻辑性。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教材修订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吸取各个方面的建议,尤其是在一线任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最真诚地反应出教师、学生、课堂对于教材的交汇点,发现教材中的问题及需要改进之处,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增强教材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3.“润滑剂”——潜心育人,以问题意识和多元方法赋予教学亲和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强势来临,新发展阶段下要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运用多媒体与传统黑板相结合进行授课。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既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做好扎实功课,紧扣不同阶段时政热点与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思想状况变化,又要加强自身各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丰富的各民族文化与历史知识,提升个人的全面素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所言所讲听之信之,并将其付诸于实践活动之中,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达到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
一是要突出问题意识,高校思政课班级结构组成多样,着眼学生班级的实际情况,根据所在任课班级学生对象的不同,设计教学内容与问题导向,选取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经典案例与故事,将理论价值植入到案例与故事之中,讲出新意与特色。二是注重教学手段的更新,善于运用互联网,丰富网络教学资源,推进微课建设,合理运用慕课资源,加强对各个客户端的网络思政课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和学生分享时政与人生价值,举办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沙龙,对于课堂中需要讨论的观点可以建立小型辩论赛场,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升课堂的亲和力。三是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性。诚心诚意对待每一堂课,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统一,积极采用专题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面对不同民族学生的课堂时,建立层次化、个性化的立体课堂,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获得感”,进而更有效地增强课堂的亲和力。
4.“试金石”——因班而异,以不同层次和多样形式完善考核亲和力
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要达到一体化,每一门课程都要在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使考核结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目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出自己所学知识点。
高校思政课考核内容与方式大多数是以笔试测试与平时的上课表现相结合,考核方式相对较为单一,学生感受不到考核亲和力,因而对于本门课程的兴趣度也会有所下降。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部分学生反应笔试测试难度程度中等,并不能完全反应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对于本门课的充分认识、学习和理解,仅仅在测试之前背会即可,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与领会。针对高校思政课面对的不同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可依据不同专业进行制定,侧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亲和力。一是要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依据不同班级不同民族的学生的不同,注重考核内容与方式的实践性与有效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建立新的考核评价机制。例如期末考试以特色文化交流课程汇报,依据不同课程目标要求进行实际调查报告以及各民族美食制作、饮食制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测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运用,真正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