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融合创新
2021-01-14徐露
徐 露
(唐山师范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2004年,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云南大学四所高校率先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随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迎来发展热潮,至今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开设。其中,山东大学依托其文史见长的学科优势,在历史文化学院下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向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课程设置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到众多高校的肯定和借鉴。这样的学科设置,很好地依托了较为成熟的历史学专业基础和师资队伍力量,优化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学。
一、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的融合现状
目前,各高校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融合人才培养的研究中,基于新文科建设背景的专业教学研究内容较少。大多数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论证文化产业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的迫切性以及问题成因、人才培养方式、发展理念等方面,其中以探索人才培养方式的居多。研究主要阐述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并指明了该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融合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思路和借鉴。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角度
近些年,虽然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的各高校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推动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人才的持续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却不容乐观。正是什么都能做,又什么都不能做精的尴尬,使很多人才逐渐流出行业,从事与专业关联不大的工作。这也是目前该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其中赵晖、贺梦雨、应金萍提出为了改善文化资源发展现状,提升地区文化产业保护以及文化资源开发遇到的瓶颈,各高校应加强在文化产业专业领域的人才建设与培养。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职业导向不突出、服务地方属性不明确等问题十分突出。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角度
各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方面也遇到了诸多问题。一些学校对培养的方向模糊不清,导致课程建设零散,缺少课程主线。虽然有些学校设置了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方向,但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就业渠道狭窄等问题,整体课程设置中历史文化部分并不突出。汪振军、王纲、李志雄等专家提出在今后建设中应构建规范学科体系建设,做好专业细化。部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成熟,缺乏配套的高质量教材,缺少有研究经验的老师,没有实际操作的平台,很难找到匹配的实习实践基地。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思路角度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目前符合我国教育发展国情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十分有限。张国超、唐培、张全晓曾提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应做好转型工作,在结合历史学专业的基础上,加上理论基础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但在实际中,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交叉融合创新却很难开展。目前大多是在专业课程中用历史故事实现课程思政,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多元的选择设置,缺乏开放的教学活动。想要实现文化产业管理和历史学的深度融合,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创新。
二、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的融合基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身具备了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的三重属性,因此既要符合文化学的感性思维,以历史学做内核基础,又要兼顾经济学、管理学的理性特点,并且凸显交叉融合的特性。
(一)以历史学科为基础提升学术内涵
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意型人才,但是他的课程需要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学术支撑。特别是文化,作为文化产业形成的基础和内核,不论是历史内容,还是美学艺术,或者文化资源,都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基本素质。以历史学科为基础,是大部分挂靠在历史学院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属性。如起步较早的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均依托历史学科进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世界文化概论、文化资源学等课程,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
除此之外,历史学科中还有丰富的内容,可以为文化产业管理提升学术内涵。不论是视野宏大的中国史、世界史,还是充满红色基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亦或专业感极强的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更重要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区史、城市史,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文化资源形成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直接来源。
(二)以历史文化为基础强化价值引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既包含了中华文明史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了轰轰烈烈的建党、建国历史中体现的红色革命文化,还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总结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历史文化为基础,不仅是要完成史实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的感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坚定政治立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赓续中华民族精神,真正实现知中国、爱中国,在历史教育中融入爱国教育,在文化开发中抒发爱国情怀。
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历史文化对价值引导的功能十分显著。不管是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解读,还是对历史人物的剖析,都是文化产业管理中重要的思政元素。同时,文化产业管理也为历史内容的思政表达提供了生动的途径,是重要的开发内容。可以说,借助历史的内容,实现人文精神,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创新方法手段
不论是历史学还是文化产业管理,目前教学实践中仍都以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体验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二者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都需要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实现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一方面,文化产业管理可以为历史学教学进行活力赋能。融合了互联网历史资源数字化、新媒体历史文化传播、文化创意开发溯源、线上博物馆参观的教学方法让传统的历史教学焕发生机。另一方面,历史学专业的教学与考察也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带来了内容发掘的契机。通过专业的融合,实现学生的对接,充分发挥历史学生懂历史、讲历史的专业优势,引导文化产业管理学生在深挖历史的背景下进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意策划。
三、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的融合创新
基于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在逻辑关系、学科契合、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及规塑作用,通过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实践平台创建三方面的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融合。
(一)以立德树人为指导的培养目标创新
一直以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素质、专业素养、管理技能的文化产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综合文化产业管理、历史学的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敏感性和研究视野,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根据文化产业管理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特点,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知识、能力、价值的三重培养体系下,不仅突出培养的应用型、复合型,更强调价值导向。围绕理想信念的核心,培养出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的时代青年,既有高度的政治认同,又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既要有过硬的文化素质,又要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实践中,我们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明确历史文化资源创意与开发的培养方向,在宣传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在课程中,基于《文化资源学》课程,讲授中国古代发明专题,展现中国发明对推动世界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基于《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实务》课程,讲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项目策划专题,讲述我党百年征程,加强党史教育,并引导学生策划以此为主题的文化项目。在实践活动中,基于学生家乡的红色文化资源,以地区为单位,开展红色文化图片展览,进行红色文化项目策划。基于重要历史事件纪念日,在学校策划相关主题活动,开展历史宣传。通过思政与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实现历史文化传承,进行文化创意开发。
(二)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创新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建设的基础,更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虽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院系不同,造成了各高校在课程体系和课程特色方面各有侧重,但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基本按照经济类、管理类、文化类设置主体课程,课程比例基本平衡。其中文化类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掌握该专业基础文化知识的关键。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管理,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方向的课程设置,应充分发挥挂靠历史学科的天然优势,夯实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课程设置。同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抓住专业课程的地方历史根基,开设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史、城市发展史、城市革命史,塑造学生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从而形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历史学相结合的鲜明课程体系特色。
实践中,我们提供跨专业的学习资源。推荐优秀的历史学科在线公开课程,公开历史学专业对文化产业管理有帮助的课程的信息,如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等。创设跨专业交流平台,实现课程的资源共享。对于历史学专业选修模块中地方历史文化的专题,还可逐步放开跨专业选修,按照个人发展和兴趣,选修燕赵文化史、唐山城市史等课程,并结合唐山历史文化开发实践,进行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专业内进行课程优化,大三、大四聚焦文化开发和运营,开设博物馆学、文化教育活动策划、文创产品设计等课程,服务于历史文化资源。
(三)以实习实践为导向的平台建设创新
文化产业管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能力的创新。创新中要根据地区历史文化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聚焦社会文化热点,把握当地文化特色,发挥文化创意优势。充分发挥地区能动的积极性,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地区文创人才平台,服务地区历史文化开发。
对于历史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第二课堂,增加两个专业学生跨专业交流的机会。实践中,我们组织两个专业的学生一起参观实践,依托历史学生挖掘历史内涵、构建历史关联的优势,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同学们在实践互动中进行角色的转换和互补,挖掘好内容的深度表达。加强与唐山博物馆、开滦矿山公园等单位的合作共建,结合企业运营需求策划相关活动,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创意开发中去。让学生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关注承载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如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等。
同时,我们依据学校的定位及当地特色区域文化资源,以实习实践为导向,创设实训平台。实践中,创立文创设计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唐山文创和旅游商品的创意设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文创设计比赛,用比赛促进学生创意开发的水平,打开文创设计的视野。创立新媒体运营平台,依托唐山地方文化,进行资源的数字化整理和宣传,简述唐山故事、弘扬唐山精神、展现中国力量,助力地区文化宣传,服务地区文化资源开发。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依托现有学科基础,探讨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的融合是目前相关高校在专业建设上面临的实际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与历史学专业的深度融合研究为其与传播学、艺术学的融合带来了卓有成效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也期望这样的专业建设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特色发展提供些许经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