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研究
2021-01-14夏丹青
夏丹青
(合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合肥 23060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分支,主要是指教育者运用网络传播工具,在网络空间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促使受教育者内化、吸收教育理念的一种行为过程。作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网络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媒体通过终端设备传播信息,具有信息的交互性、传播的即时性、内容存储海量性等特点,正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基地,应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断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 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意义
1.1 新媒体时代的内涵特征
新媒体是与传统的“旧”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是依托无线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一种新型媒体,它通过移动通讯技术、数字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人类社会由此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开放性、全球性的网络空间,它凭借着自身巨大的信息承载和传播优势,消除了各种传统媒介之间的壁垒,带来了人们行为方式的巨大改变,其内涵特征主要有:第一,内容的无限承载性。互联网具有庞大的信息储备功能,可以实现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并综合各个区域的信息通信系统,构建容量巨大的数据传输系统,从而实现高容量、时效性等传播特征。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通讯工具,轻而易举地检索需要的信息,可以说,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受众,无时无刻不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第二,信息传递的即时性。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媒介,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制作、印刷、传播的周期较长,很难做到信息的即时传递,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新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即时传播成为了可能,只要拥有移动终端设备,便可以同步、同时了解网络信息。第三,形式的交互性。传统媒介环境下,信息是从点到面进行传递的,受众缺少对信息的自主选择权。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主客体地位被打破,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的开发,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不但可以自由选择接收内容,还可以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第四,信息来源的复杂性。传统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的“把关人”,负责对信息进行甄别和筛选。在新媒体时代,各种网络媒介工具和平台不断推陈出新,人们的真实身份信息在网络空间得到了很好的隐藏,都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来发布信息,网络信息纷繁复杂。
1.2 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意义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也围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目标和要求。这充分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媒体时代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新媒体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式,本身具有的是“中性”的工具性特征,但是这种工具一旦被政治行为所操纵,便成为一种目的性手段,具有了非中性特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9.04亿人,其中,青少年群体是主力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优势,开始加紧在网络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试图通过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渗透来影响我国青年学生群体,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捏造事实、迷惑人心,恶意散布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谣言,动摇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网络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战场”,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主动作为,顺应时代的变化,积极占领网络主阵地,教育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端正价值观念,切实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第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的需要。要想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要紧跟形势,不断革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包含了课堂讲授、座谈会、单独谈话等,这些方式在广播、报纸、电视等大众传媒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前网络时代,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至今也仍具有重要价值。[2]但是,也应该看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存在着满堂式灌输、信息传递速度较慢、实效性低等缺陷,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绝对的主客体地位被打破,青年学生作为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网络空间有着积极发声、主动参与的意愿,他们不喜欢墨守陈规,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度高,传统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必须顺应新形势,将网络技术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起大学生内心的共鸣。
第三,实现培育时代新人重要使命的需要。高校承载着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不仅仅培养学生耐以生存、奉献社会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给大学生带来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媒体是把“双刃剑”,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特征,各种网络信息真假掺杂,一些诸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充斥其中,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尚浅,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不足,容易受到负面信息诱导,出现网络从众、网络暴力等网络失范行为,一些大学生由于缺乏自制力,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这些行为的产生背离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新媒体时代呼唤理性的“网络公民”,在新媒体时代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青年学生网络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在网络空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 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面临的困境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困境
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由辅导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思政课教师三类人员构成,这支队伍日常教学和行政事务繁忙,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主要以业余兼职为主,工作较为零散,且各自为阵,缺乏系统培训和有机整合。部分工作人员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贯彻好线上线下教育的一致性,对青年学生的网络思想动态不主动去关注和了解。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和互动性的内涵特征,要求教育者在开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教育对象,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教育者却仍然承袭传统观念,将自己置身在施教者的位置上,缺乏平等的心态来与学生交流。新媒体是科技时代的产物,要想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教育者必须要具备熟练的网络操作技能,能在网络空间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和平台自由地与学生交流,但一些教育者缺乏新型网络平台的开发和操作能力。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关注度高、接受较快,近些年来各类网络平台、各种网络语言层出不穷,学生接触信息的广度与深度也在不断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自身网络素养,将会拉大与青年学子的交流横沟,丧失网络话语权。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媒体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为人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精神产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网络信息,屏蔽不感兴趣的内容,传播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单纯通过教育者传达指令,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的模式受到了挑战。在这种环境下,要引起受教育者的关注,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吸引力,就需要高度契合青年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善于借助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媒介,辅助以生动的网络话语及图片、视频等形式,增强宣传话语的生动性,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着创新性不足的问题,已有的新媒体平台内容较为常见的是理论政策的发布和宣讲,只是简单的将教育内容搬到网络上,说教性明显,生动性不足,没有根据教育对象的兴趣特点来进行策划。教育内容脱离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缺少调查研究,没有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设计,难以引起学生主动浏览和关注的兴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另外,从增强教育实效性的角度来看,还存在着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不强的问题,教育者对于学生的意见反馈滞后,影响学生的互动积极性。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困境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运用网络工具,在网络空间向教育客体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教育客体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一种物质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拓展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空间,具有信息承载量大、信息传递迅速、互动性强等特征。从表现形式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通常表现为教育网站、社区等网络平台及QQ、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意识到网络载体运用的重要性。但是,校园各类信息网站建设缺乏新意,板块内容主要是校内新闻和活动,缺乏特色板块设计,学生浏览的兴趣不高。校园各部门之间的网络载体建设缺乏统一协调部署,载体相对分散,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影响载体育人合力的实现。对于学生经常登录的校园贴吧、bbs等网络社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很好的挖掘开发其教育作用,对于其中出现的一些负面言论和信息缺乏必要的监管和引导,一些学生关注度高的问题往往到了事态严重时才被关注,网络舆情引导和处理的能力不足。
2.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网络素养困境
青年学生的网络素养主要是指“他们通过正确学习网络知识,合理获取、利用和创新相关网络信息,为完善自我成长服务的能力、意识和行为观念。”[3]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瞬间化的特点,任何一条网络信息,都可以因为受众的关注、点击、转发,瞬间在网络空间广泛传播开来,出现话题的热点度飙升现象,网络舆情事件时有发生。在这种背景下,要维护好网络秩序,避免恶性网络传播行为的发生,青年学生是否具备较好的网络素养至关重要。良好的网络素养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甄别网络信息的优劣,避免网络失范行为的产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较容易被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学生群体所接受、内化和吸收,从而展现出良好的教育成效。媒介产品由于具有生动性、趣味性、形象性的特点,能够带来更多的感官刺激,吸引了青年学生的注意力,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快餐式的阅听方式,阻碍了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青年学生网络使用的泛娱乐化倾向。部分青年学生用网自控力较差,沉迷网络荒废学业,在各类新媒体平台的娱乐功能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一些网络直播、网络短视频传递了低俗的文化和观念,影响了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网络法律意识不足,网络参与行为缺乏理智,在网络上随意发泄情绪,攻击他人,甚至产生网络暴力的行为,对于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缺乏深入的思考,盲目跟帖,为错误的思想和言论推波助澜。
3 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升路径
3.1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要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重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摒弃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时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行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避免发生在网络环境下不作为的现象。要与时俱进,用积极开放的心态来应对网络时代,保持线上线下的一致性,利用一切机会拉近与青年学生的情感距离。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同时也是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交锋的时代,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不能仅仅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还应该做信息的筛选者、甄别者,要从思想上引导青年学生,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熟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还应该具备娴熟的新媒体操作技能,要熟练使用青年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工具和平台,能在网络空间与学生自如地展开交流,要致力于将自身打造成为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专家。从高校的角度来说,要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训,开展常态化新媒体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应紧扣时代主题,全面加强对多媒体、自媒体、大数据、舆情监控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岗位互换等方式,全方位打造一支综合素质优秀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严格人员选拔标准,在绩效考核、部门评优、个人晋升等方面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工作能力的考核力度,形成各部门、各支队伍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网络思政新格局。
3.2 丰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4]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青年学生带来了丰富便捷的网络信息,逾越了时空的鸿沟,使得地球成为“地球村”,由于信息源的丰富,学生的兴趣点广泛,关注点是多面的,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教育内容不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内容设计上狠下功夫,要在立足政治性、坚定方向性的基础上,增强时代性、吸引力和创新性,在网络上积极发声,并适时设置议题引发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的看待问题,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要紧密围绕大学生个性和心理特征,紧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内容,在教育内容发布之前,要做好调查研究,围绕大学生的兴趣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例如可以围绕学生的专业学习、考研考公、就业择业设置宣传内容,吸引学生的关注。要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困难和困惑,答疑解惑,排忧解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青年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校在实施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将政策宣讲、理论讲授简单的照搬照抄,要善于利用自身的学术、学科、专家优势,将这些资源与互联网技术加以融合,扩大教育的影响面,例如可以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开展网络讲座,对于大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积极分析解答,帮助学生增强理论修养,培养思辨能力。当前一些网络大V、微博博主利用自身的网红属性,丑化歪曲社会现实,诱导误导青年学生,影响了大学生健康人格与价值观的形成,面对这些负面的网络文化,高校应该主动作为,不漠视、不回避,同负面文化做斗争,引导大学生正确、全面、理性的分析问题,提升认知水平。
3.3 搭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
伴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对象需求的变化,青年学生对教育载体的互动性、便捷性、趣味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工具都是最先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使用。要想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实效,单一的新媒体工具或平台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学生的需求,高校教育者应该综合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的优势,搭建形式多样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工作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起到1+1大于2的效果。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除了抓好主课堂教学之外,还要积极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时代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整理、归纳各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和案例,将其打造成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平台。高校要积极依托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和平台,利用其在学生中使用面宽、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及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载体传递出去,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团干部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主体力量,也应该积极开设个人的新媒体公众号,及时发表文章,设置话题,引导学生关注重要时政热点新闻 ,与学生开展网络互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高校校园网关注度不高的状况,高校应紧贴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设置多样化的网络板块,例如,可以设置心理健康板块、搭建网络党建平台等,并安排专人负责网络答疑咨询,要致力于将校园网打造成为一个多功能性的校园网络平台,不仅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舞台,也应该是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服务性平台。
3.4 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
加强青年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培养理性的网络公民,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高校要将青年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当成一项系统性的重要工程来抓,要认识到这项工程不能仅仅通过几个部门或者某一只工作队伍来完成,需要各部门、各支队伍紧密配合,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生的日常教育体系中去。在日常教学的课程设计中,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价值引领作用,要引导学生明白“网络并不是不法之地”,良好的网络素养是个人品质的重要表现。要将爱国主义情怀教育融入网络道德和网络法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在网络上规范个人言行,自觉的同危害社会和谐稳定的不良言行做斗争,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将传统文化中的自律、自省、诚信等意识与网络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除了重视理论教育外,还要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设计一些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网络素养的环节,例如开设网络文化节、文明上网活动周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接受教育,自觉养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摒弃不良上网行为。高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制度和条例,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网络信息监管工作,对于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及时发现,适时开展教育引导,避免事态的失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匹配的理性网络公民。
总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形成了新的挑战,加强对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是高校应对新媒体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更是事关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工程。面对新环境、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在利用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改进原有固化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切实提升教育的实效性。虽然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与新媒体发展的形势相比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但是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些问题将会得到逐渐的改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将会呈现一个较为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