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馥、石涛巢湖诗的文学意蕴及其文化价值
2021-01-14陈颍,胡迟
陈 颍,胡 迟
(1.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公共教学部,合肥 230011 ; 2.合肥学院 旅游与会展学院,合肥 230601)
清代合肥人才鼎盛,从合肥走出了两位相国,除了广为人知的晚清相国李鸿章,还有一位清初相国李天馥。由于对李天馥的研究和宣传不足,人们对李天馥所知甚少。
李天馥(1635—1699),字湘北,号容斋,清初江南合肥人,占籍河南永城。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选庶吉士,历任检讨、内阁学士、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康熙三十一年(1692),拜武英殿大学士,人称“容斋相国”“李相国”“合肥相国”。康熙赞曰:“机务重任,不可用喜事人。天馥老成清慎,学行俱优,朕知其必不生事。”[1]9962为官40余年,李天馥步步升迁,却始终清正廉洁,大公无私,被誉为“合肥第二包公”。
李天馥不仅官高德显,学行俱优,还以诗词名世,著有《容斋千首诗》《容斋诗集》《古宫词》《容斋诗余》等,被推为一代文宗。在康熙年间,“神韵派”诗学开创人王士禛成为诗坛盟主。李天馥与王士禛同为顺治十五年进士,常一起宴集赋诗,互相唱和,三十余年友情深厚。王士禛在《容斋千首诗》序中对李天馥诗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李天馥具有诗坛宗主的地位。“取材博而不杂,持格高而不亢,托兴深而不诡,遣调婉而不靡,敷采丽而有则。卓然为本朝一大宗不疑。”[2]李天馥诗歌数量较多、题材丰富、格高意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有待于深入研究。
自三世祖李良始,李天馥的祖辈父辈皆在庐州府为官。李天馥生长于庐州,中进士后在京城为官四十载,成为政坛领袖和文坛宗主,却始终心系故土,情倾乡邦。身在京城的合肥相国李天馥思乡怀土情深,创作了很多歌咏故乡山水风物的诗篇。巢湖、稻香楼、大蜀山、孝子墩等合肥景点和古迹,都留下了他的诗词佳句。李天馥咏巢湖诗数量较多,内涵丰厚,是值得开掘的巢湖历史文化资源。
1 赤子情深:李天馥巢湖诗
巢湖地处皖中,襟湖带江,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盛。不仅是景色秀美的生态之湖,而且是传承历史的人文之湖。历代文人雅士都不吝笔墨,挥写瑰丽诗篇赞美巢湖山水。李天馥多次游巢湖,湖上题咏颇多,作有《偶忆巢湖》《忠庙》《姥山》《四顶山》等诗。
1.1 歌咏巢湖山水
巢湖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素称“鱼米之乡”,盛产鲥鱼、银鱼。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山环水秀,风景迷人。李天馥诗中多次写忆巢湖,歌咏巢湖山水。如:
偶忆巢湖得三绝句存二
其一
巢湖久别误华簪,湖上青山梦里酣。
三月鲥鱼九月橘,令人哪不忆江南?
其二
秋来水涨满巢湖,近岸家家晒网罛。
羡杀此时老舟子,菊花村酒煮鲜鲈。
这两首忆巢湖诗见于《容斋丙午诗》[3],作于康熙五年(1666)。在第一首忆巢湖诗中,李天馥感叹自己虽官位显贵,但久别故乡的巢湖,只能在梦中酣赏巢湖美丽的湖光山色。巢湖特产鲥鱼和临湖坡地一带产的柑橘也十分美味,让人难以忘怀。末句化用白居易《忆江南》,称赞巢湖美景可媲美江南,表达对巢湖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第二首忆巢湖诗写秋季巢湖岸边渔民家家捕鱼的情景,描绘出一幅闲适自在的渔家生活图。捕鱼喜获丰收后,家家晒渔网,一边喝着自己酿的酒,一边欣赏着菊花,锅里还煮着鲜美的鲈鱼。诗中描写巢湖渔家之乐、巢湖鱼的鲜美,也隐约流露出希望辞官还乡归隐的“莼鲈之思”。毛奇龄评曰:“秋风起,辄思鲈脍莼羹,于此兴复不浅。”[4]108
坐落于巢湖北岸的中庙历来被诗人们所题咏。李天馥不仅有描写巢湖中庙的诗篇,还曾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应邀作《募修中庙疏》[5]、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中庙匾额题字“回澜挹秀”[6]597。中庙又名忠庙、圣姥庙,因居巢州、庐州中间,故曰“中庙”。《巢县志》载:“在县西北焦湖北岸,离县九十里,离郡亦九十里,故名中庙,为巢、肥之界,庙在巢界。其地飞凤形,庙当凤顶。”[6]204庙中供奉焦姥、关羽和碧霞元君。碧霞元君信仰起源于泰山玉女,传说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经过道教的改造,成为道教女神。“明清时期是碧霞元君信仰的兴盛期,亦是巢湖中庙发展的兴盛期。巢湖中庙借助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而得以发展,碧霞元君信仰也借助巢湖中庙而得以传播。”[7]清代,民众常去中庙向供奉的碧霞元君进香、祈灵。“赫赫雄名庙水涯,入门惊见坐柔嘉。香林下植将军树,绮径惟开帝女花。四面晴峰来远黛,一湖秋水浸浮槎。下方饶有烟霞气,疑是金庭羽士家。”李天馥《忠庙》写登临中庙观赏湖光山色美景,庙中供奉的道教人物“帝女”碧霞元君和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登庙眺远,远山含黛、秋水横波,俯视下方,烟霞缭绕、雾气升腾,仿佛是道教仙境洞天福地。金庭山(在今巢湖市北郊)是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疑是金庭羽士家”,把中庙比作道教福地金庭山,强调中庙的道教文化。
巢湖中的姥山由“陷巢州”传说而得名。据民间传说,古巢州陆地陷落为湖时,有姥登此山避水,故名姥山。姥即焦姥。姥山上敕建有圣妃庙[6]490,是奉祀湖神焦姥的庙宇。《巢湖地区简志》记载“姥山旧有圣姥庙(一名圣妃庙)创建于晋,历代香火不绝。”“碧云楼阁倚烟鬟,门绕清溪玉一湾。别苑波澄疑弱水,远帆影乱似君山。寒潮虚白凌焱羽,晚雾空青冷佩环。闻道祈灵诸女盛,藤萝香径古跻攀。”李天馥《游姥山诗》描写山环水绕的清幽风景和关于焦姥的神话传说。姥山被清澈透明的湖水环绕,犹如“碧玉盘中一青螺”。傍晚时分,作者登临姥山,只见山上云雾缭绕,远处帆影朦胧,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听说圣妃庙香火旺盛,自古以来,很多人沿着香气袭人的藤萝小道登山,进庙烧香,祈求巢湖女神焦姥庇佑。
1.2 书写对乡民生活的关怀
李天馥关心民生疾苦,尤其关心故乡百姓的生活。有一年秋天,合肥百姓苦于久旱,庄稼收成不好,粮食缺乏,而巢湖上运粮的粮舟却意外沉溺。李天馥作有《邑粮舟溺偶纪》三首,书写对巢湖乡民生活的关怀。
邑粮舟溺偶纪(自注:邑久苦旱)
其一
秋老波平不半篙,等闲何至溺三艘。
分明合邑伤心泪,流入巢湖作怒涛。
其二
夜珠千斛付波臣,错落疑迁合浦滨。
从此龙宫增异宝,不须索泪责鲛人。
其三
严檄无端促放舟,湖天水暗夜光投。
锱铢取尽沉沦失,不道阳侯甚邑侯。
第一首写苦旱之年,三艘粮舟却意外沉溺,作者忧心故乡百姓的生活,伤心不已。毛奇龄评曰:“史笔亦赋笔也。为民父母者,能不一动于中耶?”[4]113第二首惋惜像珍珠一样珍贵的粮食沉入水中,成了湖中龙宫里的珍宝。第三首中运用典故,叹息水神取粮尽锱铢。阳侯是传说中的水神,能兴风作浪,造成灾害。李天馥久居京城、身居高位,却心系故乡百姓,如此关心民生疾苦,实属可贵。
1.3 抒发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环巢湖文化中最丰富、最具特色的,当为历史名胜文化。巢湖北岸的四顶山,因山有4峰,故名“四顶山”。传说东汉著名炼丹家魏伯阳铸鼎炼丹于此,山上有四鼎和炼丹池,故又被称为“四鼎山”。四顶山之美,以朝霞为最。“四顶朝霞”被列为古庐阳八景之一,因此又名“朝霞山”。清代庐州府学政朱弦《八景说》中云:“适当初晴露旦,草木含滋,旭日东升,奇光四射,俯眺四五里许,恍乎涌五色琉璃中。予始悟所谓朝霞者,学士能言之而不常见,山僧野牧常见之而不能言,故世多罔闻焉。”[8]四顶山名胜,历来为文人墨客所仰慕,李天馥亦作有四顶山诗,且对朝霞山情有独钟,常在题名时加署“朝霞”,以代指故乡合肥,抒发乡土之思。其《容斋诗集》《容斋诗余》署名皆为“朝霞李天馥湘北”①。
四顶山
(自注:俯瞰巢湖,四峰特起,相传吴人魏伯阳炼丹处)
蔡宅久尘嚣,麻姑不复返。
敻敻哉魏君,携犬凌绝巘。
四峰相蔽空,下带泉混混。
驱龙耕白云,种芝三百本。
丹成戏死生,穿湖骑赤鯶。
我来悄无人,螺钿自舒卷。
细读《参同契》,悠然感嘉遁。
魏伯阳出身高门,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其炼丹养生名著《周易参同契》,是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著作。此诗运用典故,先写魏伯阳携白犬到四顶山潜心修道,炼丹成功、服丹成仙的故事。接着写作者来到静悄无人的四顶山,看到像螺钿一样的云朵自由舒卷,细读魏伯阳所著的《参同契》,感叹不已,抒发了对归隐故乡的向往之情。
李天馥咏巢湖诗表达了对故乡山水的热爱、对乡民生活的关怀和对归隐故乡的向往,一位赤子对故乡合肥的款款深情溢满字里行间。巢湖诗词联学会主编的《巢湖名胜诗词》[9],收录的历代巢湖诗的主题大多为歌咏巢湖风光或历史传说,其中李天馥的咏巢湖诗内涵丰富、别开生面、情满巢湖,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忠君爱国、热爱故土的李天馥也是一位孝子。康熙三十二年(1693),李天馥生母瞿太夫人去世,诰封一品夫人。他护送母亲灵柩回乡,把母亲安葬在今长丰县岗集镇桃山村(即孝子墩),筑室墓旁,守孝三年。因其“事亲孝,居丧庐墓,有双白燕飞至,不去,人名其居为‘白燕庐’”[1]9963。海内作诗者数百家。在合肥守孝期间,李天馥与庐州知府张见阳交往颇多。他们曾邀请名扬天下的画家石涛来合肥稻香楼小住,并畅游巢湖及周边名胜。
2 天意人情:石涛巢湖诗
画家石涛受李天馥和张见阳邀请来合肥游览风景名胜,有描绘巢湖风光的《巢湖图》②和巢湖组诗传世。张见阳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升庐州知府后[10],与回乡丁忧的相国李天馥交往颇多。两人都爱好书画,与画家石涛相识,极为赏识石涛的过人才华,所以邀请他来庐州一游。石涛(1642—1707),本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号苦瓜和尚。本为明王室遗胄,因国破家亡被迫出家为僧。曾北上京师,结交达官贵人,但终不得仕进,失意而返。晚年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清初四僧”之一,工诗文,善书画,享誉清初画坛。其山水画创作强调“师法自然”,“借笔墨以写天地而陶泳乎我也”。
康熙三十四年(1695),54岁的石涛应相国李天馥和太守张见阳的邀请,从扬州来庐州游览。三人在合肥同游览胜,作书作画、诗酒唱和,十分惬意。李天馥和张见阳一再挽留石涛,并以合肥名胜“稻香楼”给他定居,石涛不受,决意返回扬州。当石涛乘船行至巢湖时,遇到连日大风巨浪,只能“十里五里一泊船”。正是由于天意留客,石涛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巢湖图》。
《巢湖图》是石涛山水画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描绘巢湖风光的墨宝[11]。《巢湖图》上的题诗应为现存最早关于巢湖的题画诗。全图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堪称四绝。研究者大多关注《巢湖图》书、画、印艺术 ,关于巢湖诗的探讨尚待深入。
在明清绘画史上,石涛以擅长在画上题诗著称。“他的这些题画诗,大多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出现在画面上,或叙述创作该画的缘由(偏于叙事);或抒发相关的人生感受(偏于抒情);或阐述有关的美学思想(偏于说理);或以题画诗之‘画意’与画之‘诗情’渗透融合,共铸‘境生象外’的艺术意境。”[12]《巢湖图》上的三组题画诗,体现出石涛题画诗的特点。
百八巢湖百八愁,游人至此不轻游。
无边山色排青影,一派涛声卷白头。
且蹈浮云登凤阁,慢寻浊酒问仙舟。
人生去住皆由定,始信神将好客留。
波中遥望凤崔嵬,凤阁琳琅台壮哉。
楼在半空云在野,橹声如过鹤声来。
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
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
——中庙阻风登阁二首
画面右上方第一首诗首联、颔联写景,盛赞八百里巢湖的浩瀚壮丽。在“湖天第一胜境”中庙阻风,石涛登凤阁眺望巢湖,以画家对空间、色彩的独特感受,描绘出巢湖山色无边、波涛翻滚、巨浪排空的壮观景象。颈联和尾联叙事兼抒情,写与李天馥、张见阳登阁观湖、把酒言别,感叹天意留客,抒发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法国互文性理论家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的建构都是引言的镶嵌组合;任何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13]。任何文本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先在的文本而存在,此诗颈联中的“浮云”意象 、“仙舟”典故,蕴含了它们在以前的诗歌文本中的象征意义。旧题汉代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皆以变幻无常的“浮云”象征友人的各分西东,表达依依不舍的离情别意。“涸辙思流水,浮云失旧居”,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诗中,又以“浮云”意象喻指自己漂泊无定,官场失意。石涛诗中“且蹈浮云登凤阁”句,既写在云雾弥漫中登凤阁,又以“浮云”意象抒写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寄寓了自己人生漂泊失意的伤感。“李郭仙舟”出自《后汉书·郭太传》,比喻知己相处,不分贵贱,亲密无间。“慢寻浊酒问仙舟”句使用“李郭仙舟”的典故,写自己与李天馥、张见阳像知己一样亲密无间,把酒畅谈。“浮云”意象 和“仙舟”典故,极写三人友情之真挚深厚。
第二首前两联亦是写景,石涛在船上“波中遥望”中庙凤阁,看到“楼在半空”“凤阁琳琅”的盛貌。后借景发思古之幽情。传说三国东吴赤乌年间,一场巨大的地陷而形成巢湖。每逢汛期,四邑水满,巢湖周边的村民常遭受水灾。“几日东风泊沙渚,途穷对客强徘徊”,因阻风泊船几日,客居巢湖的石涛,却情系巢湖人民。“巢湖地陷赤乌事,四邑水满至今灾”,看似遗世的石涛,仍有一颗忧世心。他忧心巢湖水患,关心巢湖民瘼,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这两首诗融写景、抒怀、咏史为一体,主要抒写石涛与合肥友人李天馥、张见阳的深厚友情,及其对巢湖地区民瘼的关切之情。
《巢湖图》上方中间题写了一首叙事诗:
东风阻我巢湖边,十里五里一泊船。
湖头人家白鹅岸,晚风齐送荷花田。
水清苔碧鱼可数,金沙名地是何年。
主人爱客高且贤,下水采莲意颇坚。
谓客有花以诗赠,吾只爱诗不受钱。
采花偏采未开全,一枝菡萏最堪怜。
始信壶中别有天,插花相向情更颠。
欲开不开日复日,记程好事花当前。
——晚泊金沙河,田家以白菡萏一枝相送之舟中,数日不谢,与钱不受,索以诗赠之。
泊船金沙河畔时,只见荷花田田,水清苔碧,游鱼历历可数,仿佛世外桃源。淳朴好客的乡民久仰石涛的高名,采了一枝含苞待放的白荷,送到船上。石涛很感动,准备以金钱酬谢,乡民执意不收,转而求之以诗,石涛即兴成诗。这首诗倒数三四句“始信壶中别有天,插荷相向情更颠”,稍令人费解。有研究者认为:“壶”字最妙,与“湖”谐音相通,“壶中插花”正暗喻“百八愁”的巢湖岸边尚存“金沙名地”这块净土乐地,大有李太白“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境界。[14]笔者以为,石涛把“金沙名地”比作仙境,是因为道教文化的影响。“始信壶中别有天”脱胎于李白诗句“壶中自有日月天”。“壶”与“葫”同音,古代道士喜欢随身携带葫芦。道教神话传说中把仙境称为“壶天”“壶中日月”。“壶中别有天”句,化用道教神话传说,把“金沙名地”喻为仙境。
此诗记录了当时一件逸事,金沙河畔环境美,人情更美。田家采莲相赠、“爱诗不受钱”,石涛以诗纪事,感叹“好事花当前”。诗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可见巢湖地区民风淳厚,也反映出石涛率真可亲的一面。
画面左上方是一组行书写的题跋:
且喜无家杖笠轻,别君回首片湖明。
从来学道都非住,上处天然未可成。——乙亥夏月,合肥李容斋相国与太守张见阳两先生相招予,以昔时芝麓先生稻香楼施予为挂笠处,予性懒不能受,相谢而归。过巢湖阻风五七日,作此。今与张见阳先生存之,以记平生游览之一。清湘瞎尊者原济。
石涛在这里既交待了因李天馥相国和张见阳太守邀请来合肥的缘由,又叙述了途经巢湖时被风浪阻留,作画相赠的过程。首句一个“喜”字,道出杖笠轻游、四海为家的轻快感。“别君回首片湖明”句,写石涛与李、张二人分别后,忍不住回首,不见友人,只见清澈透明的巢湖水悠悠。石涛不想与合肥知交李天馥、张见阳分离,为什么不留在昔日龚鼎孳的别业稻香楼居住呢?钱念孙先生认为,“可能考虑龚氏为人,李天馥和张见阳要将稻香楼施与其作为‘挂笠处’时,他还是以‘予性懒不能受’而推辞了,可见石涛孤高自爱的品格。”[15]笔者认同钱先生的观点,还认为石涛晚年出佛入道,“从来学道都非住”,道人居无定所,四处云游,自然不会受稻香楼为“挂笠处”了。
诗者心声,画者心画。石涛《巢湖图》上的题画诗,叙述创作该画的缘由——因风浪阻留而描绘巢湖奇丽风光的“天意”;抒发相关的人生感受——巢湖之行的浓厚的“人情”。“诗情”与“画意”完美融合,营造了“境生诗外”的艺术境界。其中的“人情”有多方面的内涵:石涛受李天馥和张见阳热情相邀、盛情款待的深厚友情;对巢湖浩瀚奇丽风光的赞美之情;乡民采莲相赠、爱诗不受钱的淳朴民风;忧心巢湖水患的忧民之情;身世飘零之感和远尘脱俗的道人情怀。“石涛此次巢湖之行,时间不长,但在其生平艺术道路上却产生一定影响。他离开巢湖很长时间里,常有诗画涉及这段快乐的旅行,而很多伪托之作也与此段经历有关。”[16]张大千等画家皆临摹过石涛《巢湖图》,可见石涛《巢湖图》与组诗影响深远。
合肥相国李天馥、绘画大师石涛、庐州太守张见阳的巢湖之行不仅是巢湖历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且是巢湖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值得重视。
3 李天馥、石涛巢湖诗的文化价值
李天馥、石涛的巢湖诗不仅蕴涵多重文学意蕴,而且具有丰厚的文化价值。构建了独特的巢湖文化空间。李天馥、石涛巢湖诗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民俗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旅游价值等几个方面。
3.1 民俗价值
巢湖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李天馥与石涛的巢湖诗有助于人们了解巢湖地区的地理风貌、风俗民情。李天馥巢湖诗中,有“三月鲥鱼九月庙橘”“菊花村酒煮鲜鲈”之句,可知清初年间巢湖周边地区已广泛种植柑橘,人们常吃鲥鱼、鲈鱼等湖鲜,描绘出巢湖人民独特的饮食风貌。石涛巢湖诗中“晚风相送荷花田”“水清苔碧鱼可数”,记载清初巢湖的金沙河还是清澈透明、游鱼可数、荷田送香的。这些诗句反映了历史上的巢湖景况。李天馥《忠庙》描写民众信仰“道教人物”碧霞元君,体现出环巢湖地区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石涛诗“巢湖地陷赤乌事”,提及“陷巢州”而形成巢湖的传说。李天馥《姥山》写后人常到祭祀巢湖水神“焦姥”的“圣妃庙”拜祭,圣妃庙香火旺盛,记载巢湖民众信奉湖神“焦姥”,进庙烧香祈福的民俗。
3.2 审美价值
李天馥、石涛的巢湖诗从审美角度可归纳为“四美”,即:诗美、景美、物美、人美。李天馥及石涛的巢湖诗具有音韵和谐的音乐美、凝练含蓄的语言美、真挚的情感美的“诗美”特性。其巢湖诗中对巢湖“景美”的描绘别开生面,既有水波浩渺的秀美风光,也有渔民们闲适自乐的生活场景。李天馥的巢湖诗“三月鲥鱼九月橘”,介绍巢湖当地的物产,展现出“物美”。石涛的巢湖诗“主人爱客高且贤,下水采莲意颇坚。谓客有花以诗赠,吾只爱诗不受钱”,记录巢湖岸边村民采莲花相赠,爱诗不受钱的逸事,体现出“人美”。
3.3 教育价值
李天馥巢湖诗中表现了对家乡的热爱、对乡民生活之苦的关怀,其至忠至孝、爱国爱乡爱民、礼贤下士的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石涛巢湖诗中乡民热情好客、爱诗不受钱的逸事,体现巢湖人民的美好品质和巢湖地区淳厚的民风,是值得讲述的“巢湖故事”。他们的巢湖诗中写到陷巢州的传说和民众对焦姥的信仰敬奉,焦姥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值得进一步弘扬。李天馥、张见阳与石涛的庐州之聚与巢湖之行,是真诚友善、爱才敬才的佳话,更是君子之交、高山流水的美谈。
3.4 旅游价值
自古以来,文学与旅游密不可分,相互影响。“文因景成,景借文传。”李天馥、石涛的巢湖诗因巢湖美景而成,巢湖美景也可以凭借他们的巢湖诗而传名。李天馥、石涛的巢湖诗体现出巢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一定的旅游价值。可以根据李天馥、石涛的巢湖之游及其巢湖诗,开发巢湖文化旅游发展新路径。以下提出几点开发建议。
(1)研学旅行。作为行走的课堂,研学旅行可以使学生在旅途中了解、学习合肥历史文化。开发“稻香楼——巢湖——中庙——金沙河”研学路线,学生不仅可以欣赏自然美景,而且能了解几处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李天馥、石涛的诗词有更深的理解,对合肥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2)乡村旅游。李天馥与石涛的巢湖诗中描绘了巢湖的风景及风土人情,这对环巢湖乡村旅游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目前,环巢湖的乡村旅游较少涉及文化体验。可根据李天馥及石涛巢湖诗中描绘的传说、逸事,通过真人表演的方式进行再现,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产生进一步了解巢湖历史文化的渴望。还可以让游客在旅游时,品尝、购买到诗人描写的巢湖特产,通过美食、美物产生重游的意愿。此外,可根据李天馥、石涛的巢湖之行及其巢湖诗、《巢湖图》,开发系列文创产品,通过游客亲友间馈赠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到巢湖游玩。
(3)文化资源展馆。除了李天馥、石涛之外,唐代的李白、罗隐,宋代的苏轼、陆游,清代龚鼎孳、李鸿章等历史名人也在巢湖留下了优美的诗句,这些诗作是巢湖流域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建成一个巢湖文化资源展馆,集中展示、深入介绍这些丰富的文化遗产。展馆不仅能满足游客探寻巢湖文化的需求,也可作为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考察交流的场馆。
4 结 语
2020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巢湖大堤考察调研时强调,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对环巢湖文化圈的研究,“应该是高起点、多学科、全方位。具体而言,要凝聚和集中历史、地理、考古、文化、民俗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项目课题组协同攻关,做出包括文献发掘整理、系列调研报告和学术研究专著、创作文学与影视剧、影视专题片等批量成果,力求做到科研和应用同步”[17]。李天馥、石涛的巢湖诗在环巢湖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将其中的历史、人文和现有旅游资源更好结合起来,让历史文化融入旅游,用旅游展示历史文化,助力环巢湖文化与环巢湖经济共同发展。
注 释:
① 因对巢湖朝霞山情有独钟,李天馥在其《容斋诗集》《容斋诗余》的第一页均署名为“朝霞李天馥”。
②今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