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变化中的筋纹造型
——浅谈作品“筋纹玉堂壶”的创作感悟
2021-01-14周健
周 健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崇尚天地人的世界观,认为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纲常,一切都依照着一定的规律来运行着,这种对世界固定的认识随着晚晴被迫打开国门而顷刻崩塌,文化艺术交流的大门由此打开,而紫砂作为当时首批走出国门的陶瓷艺术品,受到了当时西方文化的承认,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程寿珍制作的紫砂掇球壶就曾崭露头角,在国内亦引起了轰动,紫砂艺术以包容的姿态迎接世界,由此成为了序幕。
紫砂壶的造型千姿百态,然而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紫砂壶又总是拥有着相同的意识轮廓,紫砂是古朴的,带有老味的雅致,给人一种浓郁的旧时代的气息,用紫砂壶喝茶被视为慢生活的体现,似乎与当下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但实际情况是,紫砂从未故步自封,当代的紫砂创作者都在谋其一种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创新,不仅在工艺上,亦要在文化表达上寻求各自独特的创作道路,在各种各样的尝试中,塑造出丰沛的艺术语言。“筋纹玉堂壶”就是这样一件独特的紫砂壶作品。
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在过去一直以师徒的形式发展,一名学徒在拜师之后,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磨练基础的技艺,直到获得师傅的认可之后才能够出师承艺。这种传承方式虽然稳定,但在过去那个社会封闭的年代,也使得紫砂艺术创作受到了局限,一旦出现比较新颖的造型,会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表现,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紫砂筋纹器的制作。
筋纹器历来被视为紫砂壶制作的难点之一,在某一段时期几乎被视为评判一名制壶高手是否实至名归的标准之一,筋纹造型的变化始终是一种正气、韵律美的展现,以至于在过去极少会有创作者会对这类造型发起挑战,让这个紫砂壶中原本极具变化意味的造型分类始终维持在一个停滞的空间之中,将创新的思维阻挡在筋纹塑造之外。
作品“筋纹玉堂壶”在创作中融入了全新的元素,这把壶首先在色彩上摆脱了传统筋纹器单一的模式,利用表现丰富的绞泥工艺在壶面与壶盖上增添了绚丽的装饰,同时这种装饰还能够结合筋纹造型本身形成鲜明的创作主题,将“金玉满堂”的韵味合理巧妙地阐述出来,让人在感受到经典的筋纹线韵美的同时还有着更加丰富的艺术享受。这把壶的筋纹囊瓣设计并非是通常的上下贯通,而是单独的将壶身独立出来用筋纹囊瓣来进行塑造,而在壶肩以上则采用正常的茶壶颈口设计,用壶肩的一层圈线将上下的形体分割开来,乍一看这种分割相当突兀,不仅区分了上下,还使得壶面的块面亦纷纷独立出来,如同四颗饱满的球体被强行嵌套在一起,这其中圆的意味显露出来,而这正是整件作品设计的核心逻辑。
圆是茶壶塑造中的基本形态,简洁的掇球壶给人一种多个球体不断堆叠,同时又凝练非常的感受。作品“筋纹玉堂壶”则是引入了这种设计思路,同样将不同的球体按照一定的规律嵌套生成,其中壶面的筋纹囊瓣让壶身分割成四个球面,而壶盖在上方形成一个独立的球体,壶盖同壶面采用相同的绞泥装饰,如同梦幻一般的气泡色彩,整把壶的造型就如同是几枚气泡相撞融合之后的那一瞬间,而如同穹顶一般的大圆提梁则可以看做上一个气泡炸裂时产生的膨胀波纹,以金色为主题的装饰纹模拟出光线的反射,不断强调整体饱满,充实的本味,给予新颖形体感受的同时,仍然保留着自古以来紫砂艺术所一贯表达的吉祥祝愿的情感意蕴。
通常而言,紫砂筋纹造型的变化都是在高矮胖瘦之间转换,极少有作品如同“筋纹玉堂壶”一般,围绕最基本的“圆”进行设计和装饰,并让原本简洁的造型在与装饰工艺相互搭配以后形成新的意蕴表达,这就形成了一种创新的设计制作思想,极大地拓展了筋纹类紫砂壶主题的选择,为更多装饰技法的融入提供了现实的参考。
结语:紫砂壶的造型一直处于一种逐渐衍变的过程当中,紫砂筋纹器亦逃脱不了这种变化,然而简单韵律的筋纹造型变化并非是要回到过去,不断重复地走一条老路,而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在创新中融入更多新的创作元素,让自身鲜明的形体特征在这种全新的设计思想下得到发挥和拓展。当下这个时代正是紫砂艺术发展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只需要不断丰富自我认知,丰富审美元素,就可以不断地挑战新的工艺形态,让形体变化本身成为检验和实践的一部分。紫砂探索和包容的精神,让这种变化能够持续地高质量发展,变化并非目的,重要的是要能在变化中发现其中蕴含的艺术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