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遵循三个原则

2021-01-13杨贝贝

关键词: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红楼梦

杨贝贝

摘要: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绝不仅仅是给出学生的成绩等第,更不是为了汰“劣”选“优”,而是为了促进参与校本课程的师生的发展与校本课程本身的完善,应遵循注重过程、坚持多元、鼓励创新的原则。在实践中,要抓住评价契机,促进动态生成;要倡导内在学习,促进过程反思;要使评价主体多元,内容多元,形式多元;要始终尊重与鼓励创新。

关键词: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红楼梦》选读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绝不仅仅是给出学生的成绩等第,更不是为了汰“劣”选“优”,而是为了促进参与校本课程的师生的发展与校本课程本身的完善,因此必须遵循注重过程、坚持多元、鼓励创新的原则。

一、注重过程

郭元祥教授认为,教育的过程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无法预知的“附加价值”和有意义的“衍生物”,未来的不可预知性就意味着过程的创造性,这正是过程的魅力、意义和发展性之所在。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师生思维的碰撞与启发是课程活力与魅力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评价的契机,用及时到位的评价引导学生,注重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课程的动态生成。参与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学生是探索者、创作者、建构者,而不是机械的接受者,课程评价应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判断、反思与调节。

(一)抓住评价契机,促进动态生成

在“《红楼梦》选读”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每一个思维小火花或小偏差都是绝佳的评价契机。

比如,有学生注意到曹雪芹常用“呆”来形容香菱,第六十二回中曾有“呆香菱”,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时宝钗也曾评价香菱“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学生认为此处的“呆”不是贬义,但又说不清楚究竟是何义。学生能注意到这个细节,让我非常欣喜。我首先表扬她读书之细致、感知之敏锐,进而引导她从“呆”字入手,发现这里的“呆”不等同于“笨”,而是突出了香菱的纯真、娇憨,突出了她学诗的执着——一个命运如此不幸的人保留着一种纯真憨态是很难得的。

再如,在第一节课提及曹雪芹与南京江宁织造府的渊源时,有学生提到曾在江宁织造博物馆的顶楼花园看到御赐的“萱瑞堂”的匾额,我立刻点评:“利用课余时间实地参观研究,观察敏锐而细致,很棒!大家是否知道‘萱’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含义?”学生通过“椿萱并茂”这一形容父母健康长寿的成语,以及《庄子》中“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名句,得出“椿树长寿,椿树姿态健壮挺拔,适于指代父亲,而‘萱’定然是指代母亲”的结论。接下来,“‘萱瑞堂’的匾额为何会出现在江宁织造博物馆?”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我顺势讲解:“在真实的历史中,曹雪芹的曾祖母孙氏曾为康熙帝的保姆,孙氏的儿子曹寅也自然而然成为康熙帝幼时的伴读,接受了封建时代最为良好的教育,与皇帝有普通君臣无法比拟的信任与亲密关系。曹寅接任了其父曹玺的江宁织造一职后,将曹家推向了繁盛,先后四次接待下江南的康熙帝。曹佳氏正是曹寅之女。元春是作者曹雪芹对若干原型人物艺术加工的结果。”最后,一名学生开心抢答“林黛玉进贾府时看到的‘荣禧堂’,应该就是曹雪芹对‘萱瑞堂’的艺术加工”,为这次课堂讨论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抓住评价的契机,用评价将学生的思维小火花变成推动学生深化认识的加速器,让评价“回流”于教学过程,教学便会更生动、更高效。

又如,有学生品评凤姐之“辣”,说凤姐之“辣”不光是泼辣、毒辣,更是酸辣、香辣。我不禁为这一观点拍案叫绝。在大力表扬学生观点之新颖、精辟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小说中寻找相关情节,用人物的立身行事来具体阐释观点。抓住评价的契机,通过评价来肯定学生,进一步指导学生深入探究,发挥评价的最大功效,学生便能得到更大的發展。

在面对学生的思维小偏差时又该如何评价?自然是通过评价濯尘养正,引导其获得正确的认识。

比如,有学生读了《红楼梦》第一回中贾雨村因娇杏回头两次而狂喜不尽的情节,得出“情节有点夸张,贾雨村实属荒唐”的结论,我评价其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第二回中贾雨村被革职的原因以及之后贾雨村与四大家族的交往。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贾雨村是一个对功名极度渴望,对自身才华又十分自信的人。这样一个人物在其未发迹之时只得以一介穷儒的身份寄居于葫芦庙,最缺失也最渴望的一定是他人的认可。在对外界认可的极度渴望中,即便只是甄府的一位普通丫鬟多回头两次,也足以使贾雨村认为其是“巨眼英雄”“风尘中之知己”。这一情节是合理的,说明作者曹雪芹对人物心理的体察细致入微。

再如,有学生认为林黛玉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我在对其观点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引导他阅读第六十二回林黛玉与贾宝玉的对话,“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由此可见,林黛玉很有理家才能,只不过理家才能并非作者塑造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重心,要突出的是林黛玉浪漫的诗人形象,以及孤高的封建叛逆者形象。

(二)倡导内在学习,促进过程反思

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本身,审视、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动机与情感态度,亦是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评价的重要目标。

在“《红楼梦》选读”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自选方向并完成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小论文写完后,学生要完成自评表。我设计的自评表主要包含的内容是:

1.简要记录自己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思维瓶颈。

2.简要描述自己为了跨越思维瓶颈作出的努力。

小论文《浅论宝玉的人格魅力》的作者在描述“思维瓶颈”时写道:“对每个女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呵护是宝玉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作者曹雪芹也借此展现了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批判。可为何书中依旧保留了宝玉踢伤袭人,和金钏开玩笑时王夫人醒来宝玉迅速逃走的情节?” 在描述“为了跨越思维瓶颈作出的努力”时写道:“通过在百度、知乎等平台查阅资料,以及和小伙伴讨论,对这个问题有了如下认识:小说中的宝玉毕竟只是十多岁的少年,他的冲动和胆怯都符合这个年纪少年的特征,保留这些情节恰恰使人物更加真实立体。”

学生在完成自评表的过程中,关注了学习过程本身,回顾了自己跨越思维障碍的方法;收获的不仅是这一个具体的答案,还获得了学习策略方面的提升。

二、坚持多元

多元化的学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挖掘自身多方面的潜能,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在经典阅读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元、评价形式多元,可以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促使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专注度投身于校本课程的学习。

(一)主体多元

在“《红楼梦》选读”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除传统的师评之外,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同样是主要的评价方式。家长以及参与授课的外聘专家也参与到评价中,能进一步促进评价的多元性与客观性。

学生互评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被广泛采用。如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研究,学生一直以来都感兴趣,有积累,乐于交流。因此,《红楼梦》人物研究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志于研究同一人物或同一类人物的同学自由组队,两人及以上即可成团。我设计了互评表,每位组员需使用描述性语言进行互评。互评表主要包含以下两个问题:

1.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你认为哪位组员提出的什么探究问题最有价值?

2.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你认为哪位组员提出的什么观点对你启发最大?

“探春组”的一位组员对以上两个问题这样描述:

1.探春与王熙凤都极具管理才能,二者在管理方面有何区别?

2.探春有政治家的远见与改革家的谋略,她将大观园的花木池塘分配给各个婆子的探索有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味。王熙凤相比于探春只是个按程式进行管理的经理人,在管理过程中,她为了牟取私利不惜收受贿赂、放高利贷。

除了互评,自评也应贯穿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评价的始终。学生往往以自主选课的方式参与到经典阅读校本课程中来,对经典作品有积累、有兴趣,对于自身在课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有所期待。正如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卡尔·R.罗杰斯所认为的那样,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因为学生最清楚这种学习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否有助于他知道想要的东西,是否明了自己原来不甚清楚的某些方面。对于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而言,获得评价结果本身并不是目的,评价的最终意义在于被评价者对评价过程与结果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以获得个体的发展。

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经历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阅读《红楼梦》产生的共鸣自然也不同。鼓励对红学感兴趣的家长、朋友参与课程评价,往往会获得独特的视角与见解。例如,有学生提出贾瑞之死与贾代儒过于严苛的教育有关,参与听课的家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从孩子的角度看,贾代儒的教育似乎比较严苛。换一个角度来看,贾瑞父母早亡,祖父贾代儒有一定学问,但家境平平,无力给孙子喝‘独参汤’,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痛,因此,贾代儒将家庭的希望寄托于贾瑞并对其严加管教是很好理解的。”家长参与到评价中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经典的热情,以评价促参与。相信在课堂之外,家长与学生也会积极探讨《红楼梦》。

有时,彼此熟悉的同学和老师对某个学生的评价难免带有一些“刻板印象”, 让参与授课的外聘专家对学生进行评价会更客观。红学专家、著名特级教师胡云信对《红楼梦》有深入研究,上学期受邀为我校参与“《红楼梦》选读”校本课程的学生上课时,一位平日里在人物形象探讨中极少发言的学生提及《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在全书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胡老师顺势妙评:“《红楼梦》前五回有好几个‘导游’——甄士隐、冷子兴、林黛玉、小门子、贾宝玉, 每个人物都有独特视角,他们共同引领读者走进《红楼梦》的世界。”胡老师的肯定与点评极大地鼓舞了这位学生。该生后来便以“《红楼梦》中的 ‘导游’” 为话题写了一篇小论文。

(二)内容多元

在人们的固有认知里,论文、研究报告之类的学习成果是最重要的评价对象与内容。对于经典阅读校本课程而言,学习成果固然是重要的评价内容,而亲近经典的态度、研读经典的热情,决定了学生在经典阅读之路上能走多远,也应是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重要评价内容。但亲近经典的态度、研读经典的热情是内隐的,想要做出客观评价并不容易,在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不宜花费太多的时间。我曾尝试让学生用“我喜欢读《红楼梦》,因为……”的句式造句,有学生回顾了自己缘何爱上《红楼梦》,有学生谈论了《红楼梦》带给自己的思考和感动,还有学生分享了在阅读中体会到的與作者在精神上妙合无垠的感受。在探讨和分享的过程中,师生评价与生生评价贯穿始终,大家对《红楼梦》的热爱也更深了一层。

(三)形式多元

若校本课程评价只是单纯机械地依照某些量化指标衡量学生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以此鉴定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校本课程评价要在形式上力求多元。以“《红楼梦》选读”校本课程为例,传统的纸笔量化检测是一种形式,而侧重于探究的小论文的写作、侧重于思辨的辩论赛参与、侧重于创作的改编剧本乃至续写情节、侧重于表演的朗诵乃至戏剧演出等,都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绝佳方式。我曾就“不喜欢林黛玉是否是审美趣味低”的话题,组织过课堂小型辩论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思想交锋;也曾组织过《红楼梦》诗词朗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声音展现人物的心境。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相应的评定,并组织学生利用投票的方式进行互评。在展示与评价中,学生的潜能得以挖掘,热情得以提升。

三、鼓励创新

校本课程最大限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给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机会。鼓励创新可以使学生、教师、课程更好地发展,是校本课程永恒的价值追求。具体到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评价来看,一方面要鼓励思想观点创新,另一方面要鼓励成果形式创新。

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不少学生观点独特、视角新颖。有学生提出,元春省亲,常人看来富贵至极,然而元春却一直在哭,且对其父说“骨肉分离,终无意趣”,同样是回娘家,袭人探望临终的母亲却花枝招展;有学生提出,贾家看似重视教育,贾家的私塾看似热闹,实则成才率极低,林如海为了教育年幼且无法参加科举的林黛玉尚且请了进士贾雨村,可贾家私塾则是教师教学能力有限、教学管理混乱;还有学生提出,孤女林黛玉固然可怜,但她有贾母和宝玉的悉心呵护。相较黛玉,迎春处境惨得多,生父、继母、哥嫂没有一人真心怜爱她,贾母虽然知道孙绍祖其人不堪,但出于种种考虑依旧没有反对这桩婚事。面对学生思想观点上的创新,教师要及时捕捉并予以评价。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的评价还应鼓励成果形式创新。有学生提出,作者对《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的诸多人物并未给出判词,我便顺势提出,可以撰写人物判词作为期末课程成果。有学生编写了“红楼梦中人”系列人物小传;另有学生将“林黛玉进贾府”“宝玉大婚”等经典情节搬上我校戏剧节舞台;还有学生模仿《红楼梦》中诗社的形式组织诗歌创作活动。丰富而独特的成果展示形式,让“《红楼梦》选读”这一校本课程更具生命力。尊重形式创新的评价,也让学生亲近经典、研究经典的热情更高。

参考文献:

[1] 郭元祥.论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5(9).

[2] 陈琦,刘德儒.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