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再思考

2021-01-13严虹吕传汉宋运明

严虹 吕传汉 宋运明

摘要:在课堂教学这一落脚点中,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成为核心素养进一步落实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对此,以“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为抓手,以“情境问题”为教学模式,以“长见识、悟道理”为学习目标,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三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能够成为当下中小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情境问题”;“长见识、悟道理”

一、将“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抓手之一

(一)教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爱思考”的学习者

思考,是指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活动。古往今来,不少科学家、教育家都强调学习中“思考”的重要性,它是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必要途径。

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识记主要包括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两类。积极思考,能够促使学习者加深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识记,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更为深刻和有效的识记方式。进而,有助于强化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认知,促进智慧的增长。

在学科教学中,教学生积极思考,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经历由教师引导到自主探索的分析解决过程,日积月累,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学生的批判质疑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因此,“教思考”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想”。学会“想”的高级目标是“勤于反思”。勤于反思,能够正确地认识学习的价值,能够增强学习兴趣,能够在总结学习经验中提升理解水平,能够培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生自主体验,培养“重体验”的学习者

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体验具有实践、探究的过程性,强调亲身经历;具有个性化特征,是个体内化的经验。此处的“体验”主要是指“学习体验”。学习体验,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有目的(有引导)的学习实践活动来感受、体会、领悟周围的事物,以及由此获得相关知识、技能、情感与观念等的过程。根据学习体验的含义,其具有三个重要的特征:主体性、实践性和情感性。

在学科教学中,教学生自主体验,有助于增进学生的学科感悟,进而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习体验,离不开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是以学科学习的知识、技能、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载体,通过学生个体的思考、领悟获得的思维积淀。这种个性化的经验积淀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升华为独特的学科感悟,使得自身能够迅速理解学科知识和技能,逐步掌握学科思维方法。由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等良好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体验”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做”。教师引导学生“做”的过程,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铺垫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使得学生形成对学科个性化的学习感悟,了解和体会学科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所在,从而在培养学生“爱学习”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会学习”,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生学会表达,培养“善表达”的学习者

表达是通过语言、行为将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外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沟通自身和外部世界的一座桥梁。中国历史上通过出色的表达能力获取最终成功的案例比比皆是:毛遂自荐、张仪连横破合纵、诸葛亮舌战群儒等。“善表达”在当今社会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在学科教学中,教学生学会表达,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交流能力,以促进学生通过表达、交流加深思考。“沟通合作能力”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培养目标之一,具体要求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具备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交往能力”。而“沟通素养”也成为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1世纪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可见,现代社会中,能够沟通无疑是公民进行社会参与的重要前提。而顺利沟通的前提是能够表达,通过良好的表达(语言表达、书面表达或肢体表达)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因此,“教表达”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说”。教师在引导学生“说”的过程中,既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状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强化学生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而与他人的交流无形中又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最终能够提升學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将“情境问题”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模式之一

教学实验表明,采用“情境问题”教学模式(详见图1),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在数学课堂中能够积极根据情境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反思,问题意识显著增强。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最先应用于数学学科,随后推广到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理科类学科,而后进一步应用于语文、英语等文科类学科。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增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理性精神)。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奠定了“乐学”的情感基础;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合适的学习方式,最终促进“善学”能力的养成。

“情境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有效学科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进而强化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拥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正是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将“长见识、悟道理”作为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目标之一

见识是知识积累与实践的产物。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见识比知识更为重要。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多的是领悟和感受见识。长见识,就是获得原来没有的知识、经验或见闻,含有意料之外的意思,其结果就是“见多识广”。悟道理,就是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学习上的悟道理,就是领悟、理解了某个文章、故事、情境、原理、定理或结构中所包含的哲理。

“长见识、悟道理”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学习实现,教学一定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不能简单地“灌输、记忆、重复训练”。探索、尝试、实验和实施,是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当前学科教学尤其是理科教学最值得关注的方式。理解和把握与“长见识、悟道理”相关的教学之道,就是学科教学深入改革的方向。将“长见识、悟道理”作为课堂学习目标之一,能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达成“长见识”目标的前提是“长知识”。知识可以通过单纯的学习获得;见识则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依托个人的丰富经验得出的对某件事的知识面广泛程度和洞察能力的体现,是个人生活和学习智慧的折射。因此,“长见识”目标的达成必然要先经过人文、科学类课程文化基础的铺垫,形成自身对事物的观念,最终丰富学识。而追求“悟道理”目标的过程最终有利于达成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三者的统一。对文科类学科,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对理科类学科,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从而使学生最终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长见识、悟道理”的学习目标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不管是“长”还是“悟”,都需要学生主动学习来实现;不管是“见识”还是“道理”,“灌输、记忆、重复训练”的学习方式都起不了明显的作用。

“见识”是不能通过接受式学习得到的,是学习者融合知识和技能,基于实践和经验而得以增长的。因此,“长见识”能促进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实践能力的形成。而“悟道理”就是领悟、理解某篇文章、故事、情境、原理、定理或结构中所包含的哲理,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综上,以“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为抓手,以“情境—问题”为教学模式,以“长见识、悟道理”为学习目标,落实到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三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能够成为当下中小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严虹,游泰杰,吕传汉.对数学教学中“教思考教体验教表达”的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17(5).

[2] 刘斌,张文兰,江毓君.在线课程学习体验:内涵、发展及影响因素[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3] 呂传汉,汪秉彝.再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2(4).

[4] 吕传汉,汪秉彝.论中小学“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