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小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2021-01-13孙月

考试周刊 2021年101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课外阅读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作为文明古国的文化源头和精神体现,其传承一直是我国文化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入发展,以小学课外阅读教学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主要就两者融合的意义、策略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在创新小学课外阅读教学模式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课外阅读;科学融合;策略研究

一、 引言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学生对其的传承,教师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机融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在创新小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同时,给学生带来精彩纷呈的课外阅读体验,增加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理解,让学生在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从而能够以主人翁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二、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机融合的意义

首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创新结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教学事件,能给學生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两者有机融合首先能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品质。现阶段的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相对较低。而要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就需要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方式运用于课外阅读指导中,以优秀传统文化极为丰富的内蕴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他们读到更多有益学科发展和精神健康的经典阅读文本。其次,两者的有机融合可以有效打破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传统且僵化的局面,以全新的方式营造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阅读氛围和方式,让学生内在的阅读激情被点燃。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其获得学科知识,增加汉语语言积累的重要渠道。但缺乏创新的传统课外阅读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学生不愿意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而只依靠课内教学增加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外阅读之间的关联性,以合适的经典读物作为课外阅读的“引子”,为学生爱上优秀传统文化、爱上课外阅读埋下伏笔。

三、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机融合的策略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机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十分明了。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创新的教学态度进行两者融合策略的分析和研究,最终以拓展课外阅读方式、创新课外文本解读、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精选课外阅读读物以及深化课外阅读内涵等方式加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趣味性

现阶段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方式比较传统且单一,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趣味性,导致很多小学生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进而使得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积累较少,日常学习的效果欠佳。要改变这样的现象,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度,就需要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以学生喜爱的阅读方式提升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趣味性,用精彩纷呈的课外阅读活动为学生带来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慢慢爱上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同时将这种喜爱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自我能动性,为课外阅读及学科知识的学习添加良好的助力。

为提升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学情,组织合适的课外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举办一些主题性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根据节日选择一些描写节日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并将其中比较喜欢或难忘的语句摘录下来。主题活动上学生可以分组分享自己摘录的内容以及自己的阅读心得,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还可以进行剧本课的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提前设计成不同的简单剧本,学生对剧本游戏的天然喜爱会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剧本课中。他们可以一边进行剧本游戏,一边学习剧本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在玩剧本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也是较为轻松有趣的阅读活动之一。教师可以给学生限定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进行泛读和精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参加知识竞答。这样学生不仅能快速理解和掌握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反向促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创新课外文本解读,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性

虽然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本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但文本内容的解读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延伸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以及当下的教育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更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含义和内容,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先进性和时代性。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可以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当下”的剖析和解读,并让这些解读内容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形成剖析、解读能力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内在人格修养,最终使学生成长为更具竞争力的综合性人才。

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是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产生不断的变迁,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同样具有时代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经典读物进行时代化的创新解读。以《西游记》的课外阅读为例。作为男女老幼都极为熟悉的经典名著,人们对西游记传统解读通常为“以唐僧取经为故事蓝本,运用艺术性的笔触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类似于这样的文本解读不仅缺乏足够的趣味性和启发性,还容易超出小学生的理解范畴,削弱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兴趣。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和解读积极性,教师可以围绕“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挑选一些降妖除魔的经典片段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交流“孙悟空不畏艰难,坚持护送唐僧取经给了你们什么启发?”在学生的积极讨论交流中,引导学生形成“孙悟空勇往直前的精神启发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要竭尽全力、努力战胜困难”的思想意识。这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创新性解读,符合当前小学教育对学生学习品质的要求,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性。

(三)营造课外阅读氛围,增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文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唤醒小学生的阅读激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生而言,课外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也是影响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让小学生课外阅读进入到良性循环中,就需要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以干净整洁的阅读环境及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外阅读状态中。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还能更全面地传递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人文性。对小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启蒙的同时体现学校及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小学教育对学生“本我”成长和发展的关注和重视。

就当前的小学教育现状来看,营造课外阅读氛围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部举办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周,将班级学生平均分成六个小组,每组学生负责一天的课外阅读内容及活动安排。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阅读的主动性,又能在班级里营造出相对积极的课外阅读氛围。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设置学校或班级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专栏”,将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积累的相关知识,或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理解和感悟进行直观化的设计和展示,给学生营造出一种阅读和思考并行的课外阅读氛围。

(四)精选课外阅读读物,提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性

要想让小学生拥有高质量的课外阅读,还需要给学生挑选和推荐合适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当前阶段有众多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但这些阅读材料并不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认知水平,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给学生推荐更有梯度系数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过程学习到更多的学科知识。由此可见,精选好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有着极强的教育性,它们能够给学生带来深层次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的同时让他们拥有更健康、更完善的人格。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有的短小精悍,有的长篇论著,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深奥难懂。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都适合他们阅读,所以在选择和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时,要极为慎重。既要培养小学生阅读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又要蕴含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教师而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按照年龄和年级的不同,安排差异化的经典读物。如三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其进行《西游记》的阅读,四年级则可以给学生推荐《中国古代寓言》。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讲,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和寓言可以成为他们课外阅读的主要组成部分,让他们的课外阅读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又能给他们带来适当的启发。

(五)深化课外阅读内涵,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性

在进行日常课外阅读指导时,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优秀传统文化读物的内涵。对于教师而言,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导向的课外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引导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简单泛读,更要就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剖析展示,让学生学到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同时将这些内蕴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行为修养。教师对课外阅读内涵的深入分析,能有效增加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深刻性,让学生看到优秀传统文化发人深省的一面,让他们受到心灵碰撞的同时身心得到极大的发展,从而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更为彻底的探究和传承。

所谓“深化优秀传统文化读物内涵”,就是在传统的或人们约定俗成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挖掘,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看到更深层次、更有意义的内涵。以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孔融让梨》为阅读案例。人们通常会通过孔融的“让梨”行为看到其懂得谦让的优秀品质。但文本解读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部分,那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就缺乏“血肉”。教师要对其进行其他方面的挖掘,或者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性的思考。“孔融既是弟弟又是哥哥,为什么最小的梨却变成了他的”“你们对他的这一行为有什么样的思考和理解”。在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课外阅读的内涵理解将会逐步深入,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将越来越深刻。

四、 结语

在以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为范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策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科学的融合。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激活学生内在的传统文化情结,讓他们学会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积极主动地参与祖国文化的向下传承和向外输出中。总之,教师一定要不断寻找和创新更新、更实用的融合运用策略,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充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好的传承。使他们逐步塑造好自身的行为举止和气质修养,形成独具魅力的人格和品质,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良好的能力和品德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波.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谈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2020:18(15).

[2]秦玮苡,马云天.耕读文化传承:意义、困境与策略:基于学校文化发展的研究[J].教育观察,2020:44(18).

作者简介:

孙月,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市广陵区头桥小学。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