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奄”声符字的同源问题及其他
2021-01-13李小艳
李小艳
摘 要:“声中有义”在“奄”声符系列谐声字中具有显著表现。通过梳理、分析《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中“奄”声符字的字义系统,可以发现,其中有21字的“奄”声符与字义联系密切,并体现出较强的规律性,它主要表现为四个语义特征:覆盖、遮蔽;昏暗;大;病、疲乏。同时,以此为线索,突破文字形体的束缚,还可以发现,虽不是以“奄”为声符,但音义皆相同或相近、具有共同来源关系的其他同源词。
关键词:“奄”;谐声偏旁;同源词
关于同源词的概念,学界已有不少论述。王力先生指出:“凡音义皆近,音近义同,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常常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我们所谓同源字,实际上就是同源词。”[1](P3-P5)蒋绍愚认为,判定同源词必须严格按照以下标准:“一读音相同或相近,二意义相同或相关,三有同一来源。”[2](P180)由此可知,所谓“同源词”,就是具有音义关系并且出自同一语源的词。
一、“奄”字的形义分析
“奄”,金文写作“”,上从申,下从大。“申”是电的初文,代表闪电;“大”则代表人。人的头上有闪电,表示闪电覆照人头顶之义。在战国晚期睡虎地秦简中,“奄”字写作“”,与金文有所不同。这里的“申”和“大”更换了位置,变成了上“大”下“申”结构,为篆文、隶书、楷书字形之本。《说文解字·大部》:“奄,覆也。大有余也。又,欠也。从大从申。申,展也。”段玉裁注:“《释言》曰:‘荒奄也。弇,同也。弇,盖也。’古奄弇同用,覆盖同义。《诗·皇矣》传曰:‘奄,大也。’《执竞》传曰:‘奄,同也。’郑笺诗‘奄’皆训覆。许云覆也,大有余也,二义实相因也。覆乎上者,往往大乎下,故字从大。《周官》经谓宦者为奄,以精气闭藏名之,覆盖义之引申也。”《诗经·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穑。”郑玄笺:“奄犹覆也。”《淮南子·修务训》:“万物至众,而知不足以奄之。”高诱注:“奄,盖之也。”可以看出,“奄”为会意字,本义为覆盖、遮蔽,后来在此基础上又产生出许多引申义。
汉字中有许多由“奄”得声的字,我们以《说文解字》和《汉语大字典》为主要依据,检索到以“奄”为声符的字共有21个,它们是:淹、腌、掩、醃、阉、崦、罨、晻、䁆、殗、裺、黤、俺、庵、唵、鹌、痷、埯、䣍、㛪、。谐声偏旁不仅表音而且表义,这些形声字的语义与“奄”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同时,它们同出一源,并不断地向外延伸发展,分化为若干意义相关却又完全不同的词。因此,以“奄”为声符的同源词呈现出不同的语义特征,即“覆盖、遮蔽”义、“大”义、“昏暗”义和“病、疲乏”义。
二、以“奄”为声符字分析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组词进行具体分析。在语音分析上,主要是以王力所构拟的上古音系为参照。在词义的分析上,则采用义素分析法。本文主要是借鉴了王宁所提出的同源词意义关系公式Y[X]=/N[X]/+/H/,其中,Y表示同源词的意义关系,N表示类义素,H表示核义素,X表示该组同源词的数目[3](P150),并得出各组词的核义素。当分析对象是由名词、形容词、动词等不同词性而构成的一组同源词时,我们便采用孟蓬生主张的范畴义素去代替类义素,其公式为:Y[X]=/F[X]/+/H/,其中,F表示范畴义素[4](P37)。
(一)“覆盖、遮蔽”义
,《说文解字·革部》:“,车具也。从革奄声。”徐锴曰:“有所掩覆处也。”《玉篇·革部》:“,车
上具也。”是用皮革做成的覆盖在车上用来遮蔽物体的东西,故有“覆盖、遮蔽”义。
腌,用盐水浸泡鱼、肉等食物。《说文解字·肉部》:“腌,渍肉也。从肉奄声。”段玉裁注:“今淹渍字当作此,淹行而腌废矣。《方言》云:‘淹,败也。’水败为淹,皆腌之引伸之义也。腌犹瀸也,肉谓之腌,鱼谓之饐。《仓颉篇》云:‘腌酢,淹肉也。’”《广韵》:“腌,盐渍鱼也。”腌要用盐水浸泡,故有“覆盖”义。
罨,指捕鸟或捕鱼的网。《说文解字·网部》:“罨,䍑也。从网奄声。”徐锴曰:“网从上掩之也。”《玉篇·
网部》:“罨,䍐也,以网鱼也。”本义是指捕鸟鱼的网,亦指用罨捕取。《文选·左思·蜀都赋》:“罨翡
翠,钓鰋鮋。”张铣注:“罨,网也。”捕鱼或捕鸟时需要用网将动物覆盖在网中,故有“遮蔽、覆盖”义。
裺,《说文解字·衣部》:“裺,褗谓之裺。从衣奄声。”段玉裁注:“盖奄覆之义。《方言》曰:‘裺谓之襦。’”《玉篇·衣部》:“裺,缘也,被也。”裺指衣领、衣缝边缘,也可以指围在小孩子胸前使衣服保持清洁的东西,即围嘴儿。衣服、围嘴儿都是用来遮盖人体的东西,故有“覆盖、遮蔽”义。
淹,《说文解字·水部》:“淹,水。出越巂徼外,东入若水。从水奄声。”段玉裁注:“《广韵》淹下曰:‘渍也,滞也,久留也,败也。’”《礼记·儒行》:“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郑玄注:“淹,谓浸渍之。”《楚辞·刘向·九叹·怨思》:“淹芳芷于腐井兮,弃鸡骇于筐簏。”王逸注:“淹,漬也。”俗语说:“大水淹了龙王庙。”“淹”有大水覆盖、浸没过物体之义。
阉,《说文解字·门部》:“阉,竖也。宫中奄阍闭门者。从门奄声。”段玉裁注:“‘宫中奄昏闭门者’,‘昏’各本作‘阍’,今正。《周礼》注曰:‘奄,精气闭藏者。’今谓之宦人,他竖不必奄人,此竖则奄人也,故从奄。一说当依小徐作阉阍闭门者,一说当作宫中掩门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尔雅·释天》:‘太岁在戌曰阉茂。’李注言:‘万物皆蔽冒。’故曰阉茂。阉,蔽也。茂,冒也。此以奄为训。”
掩,《说文解字·手部》:“掩,敛也。小上曰掩。从手奄声。”《增韵》:“掩,遮也。”《礼记·月令》:
“(仲夏之月)君子齐戒,处必掩身。”郑玄注:“掩,犹隐翳也。”《尚书·盘庚上》:“世选尔劳,予不掩尔
善。”孔安国传:“言我世世数汝功勤,不掩蔽汝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国
语·鲁语上》:“毁则者为贼,掩贼者为藏。”韦昭注:“掩,匿也。”《国语·晋语五》:“尔童子,而三掩人于
朝。”韦昭注:“掩,盖也。”掩就是把手放在物体上面遮住、盖住。
醃,指用调味品来醃制、浸渍食物。《玉篇·酉部》:“醃,葅也。”《广韵·严韵》:“醃,盐渍鱼也。”《集韵·严韵》:“醃,渍藏物也。”
崦,《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崦嵫,日所入山也。”《集韵·盐韵》:“崦,山名。《山海经》:‘(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或从弇、从翕。”崦嵫,山名,古代常用来指日落的地方,即遮蔽住太阳的地方。
埯,《集韵·琰韵》:“埯,土覆谓之埯。”《集韵·俨韵》:“埯,土覆也。”表示用土覆盖、掩藏物体。
唵,《玉篇·口部》:“唵,含也。”《百喻经·唵米决口喻》:“昔有一人,至妇家舍,见其捣米,便往其所,偷米唵之。妇来见夫,欲共其语,满口中米,都不应和。”《集韵·感韵》:“唵,《博雅》:唅,唵也。一曰手进食。”以手进食,将食物塞进嘴里。
䁆,《玉篇·目部》:“䁆,目也。”《集韵·业韵》:“䁆,闭目。”双眼紧闭,眼皮覆盖、包裹住眼珠。《六书故》:“䁆,乙业切,眸子陷坏,目阖不可开也。”
䣍,《说文解字·邑部》:“䣍,周公所诛䣍国,在鲁。从邑奄声。”段玉裁注:“《玉篇》作周公所诛叛国商奄,是也。奄、䣍二字,周时并行,今则奄行而䣍废矣。单呼曰奄,累呼曰商奄。《书序》《孟子》《左传》皆云奄……《尔雅》:‘弇,盖也。’故商奄亦呼商盖。《墨子》曰:‘周公旦非关叔辞三公,东处于商盖。’《韩非子》曰:‘周公旦将攻商盖。辛公甲曰:“不如服众小以劫大。”乃攻九夷,而商盖服矣。’商盖即商奄也。”
庵,《玉篇·广部》:“庵,舍也。”《广韵·覃韵》:“庵,小草舍也。”《集韵·覃韵》:“庵,圆屋曰庵,或从艸。”庵的本义是指遮蔽风雨、供人居住的圆形小草舍。
㛪,《说文解字·女部》:“㛪,诬挐也。从女奄
声。”段玉裁注:“《方言》:‘挐,扬州会稽之语也。或谓之惹,或谓之䛳。’注言:‘诬,䛳也。’又曰:‘诬、䛳,与也。吴越曰诬,荆齐曰䛳与,犹秦晋言阿与也。’按:㛪、䛳同字。挐上从如。李仁甫本如是,《广韵》
同。”㛪指诬蔑、诬陷他人,掩盖事情的真相,故有“覆盖、遮蔽”义。
我们以王力所构拟的上古音系为参照,对以“奄”为声符,表“覆盖、遮蔽”义的同源词的语音进行了梳理、归纳,具体如表1所示:
先看这组词的语音关系。“、腌、罨、淹、阉、掩、醃、崦、埯、唵、䁆、䣍、庵、㛪”的上古声纽同为影母,“裺”的上古声纽为疑母,发音部位相近。“腌、裺、淹、阉、掩、醃、崦、埯、唵、䁆、䣍、庵、?”的韵部同为谈部,“”的韵部是缉部,“罨”的韵部是盍部,缉盍可旁转,盍谈可对转,古音相近。再看这组词的语义关系。这里采用同源词意义关系公式来说明各个词的内部结构:
=/车具类/+/覆盖、遮蔽/
腌=/肉类/+/覆盖/
罨=/网类/+/覆盖、遮蔽/
裺=/衣服类/+/覆盖、遮蔽/
淹=/水类/+/覆盖、遮蔽/
阉=/掩门者/+/遮蔽/
掩=/动作类/+/遮蔽/
醃=/醃制类/+/覆盖/
崦=/山类/+/遮蔽/
埯=/土类/+/覆盖/
唵=/动作类/+/覆盖/
䁆=/目类/+/覆盖、遮蔽/
䣍=/地名类/+/遮蔽/
庵=/房屋类/+/遮蔽/
㛪=/言语类/+/覆盖、遮蔽/
其关系可以表达为:Y[15]=/车具类、肉类、网类、衣服类、水类、掩门者、动作类、醃制类、山类、土类、动作类、目类、地名类、房屋类、言语类/+/覆盖、遮蔽/。可以看出,这组词的类义素各不相同,但都包含着共同的意义特征“覆盖、遮蔽”,因此,这组词是由“覆盖、遮蔽”义派生出的同源词。
(二)“昏暗”义
晻,《说文解字·日部》:“晻,不明也。从日奄声。”段玉裁注:“凡言晻蔼,谓阴翳也。《蜀都赋》作菴蔼。”《博雅》:“晻,障也。又冥也。”《汉书·元帝纪》:“然而阴阳未调,三光晻昧。”颜师古注:“晻与暗同。”《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险莫大焉。”杨倞注:“晻与暗同。”可见,晻的意思是昏暗不明。
黤,《说文解字·黑部》:“黤,青黑也。从黑奄声。”《仓颉篇》:“黤,深黑不明也。”《玉篇·黑部》:“黤,青黑色也。”可见,黤表示颜色较暗。
鹌,《本草纲目·禽之二·鷃集解》:“鹌与鹑两物也,形状相似,俱黑色,但无斑者为鹌也,今人总以鹌鹑名之。”
我们对以“奄”为声符、表“昏暗”义的同源词的语音进行了梳理、归纳,具体如表2所示:
在语音上,“晻、黤、鹌”的上古声纽同为影母,上古韵部均为谈部,上古发音相同。在语义上,皆有“昏暗”义。这里采用同源词意义关系公式来说明各个词的内部结构:
晻=/日光类/+/昏暗/
黤=/颜色类/+/昏暗/
鹌=/鸟类/+/昏暗/
其关系可以表达为:Y[3]=/日光类、颜色类、鸟类/
+/昏暗/。可以看出,这组词的类义素各不相同,但都包含着共同的意义特征“昏暗”,因此,这组词是由“昏暗”义派生出的同源词。
(三)“大”义
奄,《说文解字·大部》:“奄,覆也。大有余也。又,欠也。从大从申。申,展也。”《玉篇·大部》:“奄,大也,覆也,大有余也,息也。”
俺,《说文解字·人部》:“俺,大也。从人奄声。”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臣锴按:《诗》:‘俺有龟蒙。’是大有之也。”
语音上,“奄”为影母谈部,“俺”为影母盍部,上古发音部位相同,韵部谈盍对转,发音相近。词义上,其核心义都为“大”,因此,这组词是由“大”义派生出的同源词。
(四)“病、疲乏”义
殗,《集韵·业韵》:“殗。《博雅》:‘病也,或作痷。’”《方言》卷二:“殗殜,微也。宋卫之间曰殗,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病而不甚曰殗殜。”郭璞注:“病半卧半起也。”《广韵·业韵》:“殗,殗殜,不动貌。”《集韵·盐韵》:“殗,殁也。”《龙龛手鉴》:“殗,病半眠起也。”
痷,《玉篇·疒部》:“痷,痷殜,半卧半起病也。”《集韵·覃韵》:“痷,痷婪,泛意。”《集韵·业韵》:“痷,瘦病。”
语音上,“殗”上古音为影母叶部,“痷”也为影母叶部,上古发音相同。词义上,其核心义都为“病、疲乏”,因此,这组词是由“病、疲乏”义派生出的同源词。
三、与“奄”相关的其他同源词
以上四组同源词,都是在以“奄”为声旁的形声字中,通过纵向系联得出来的。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利用异体字的不同谐声偏旁,以及被认定为同源词的不同谐声偏旁,进行横向系联而发现其他同源词[5](P39)。
(一)“覆盖、遮蔽”义
1.弇、渰、揜
弇,《说文解字·部》:“弇,盖也。从廾从合。”段玉裁注:“《释言》曰:‘弇,同也。弇,盖也。’此与‘奄,覆也’音义同。《释器》曰:‘圆弇上谓之鼒。’谓敛其上不全盖也。《周礼》说钟弇声鬰,弇谓中央宽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弇,古文从廾,从日在穴中。”《尔雅·释天》:“弇日为蔽云。”郭璞注:“即晕气五彩覆日也。”《广雅·释诂二》:“弇,覆也。”《广韵·覃韵》:“弇,同也,盖覆也。”
渰,《说文解字·水部》:“渰,云雨貌。从水弇声。”段玉裁注:“各本作云雨貌……《毛传》曰:‘渰,云兴貌。’《颜氏家训》《定本》《集注》作阴云,恐许所据径作雨云,渰《汉书》作黤。按:有渰凄凄,谓黑云如鬊,凄风怒生,此山雨欲来风满楼之象也。既而白云弥漫,风定雨甚,则兴云祁祁,雨我公田也。”可见,“渰”与“黤”义同。
揜,《说文解字·手部》:“揜,自关以东谓取曰揜。一曰覆也。从手弇声。”段玉裁注:“《方言》曰:‘掩、,取也。自关而东曰掩,自关而西曰,或曰抯。’按许所据《方言》盖作揜。李善注《子虚赋》《上林赋》引《方言》亦作揜也。今《广雅》:‘掩,取也。’字作掩。”《广雅·释诂四》:“揜,藏也。”《广韵·敢韵》:“揜,手揜物也。”《集韵·感韵》:“揜,覆取物也。”
我们对上述表“覆盖、遮蔽”义的同源词的语音进行了梳理、归纳,具体如表3所示:
在语音上,“奄、弇、渰、揜”的上古声纽同为影母,“奄、弇”的韻部为谈部,“渰、揜”的韵部为侵部,谈侵可旁转,上古发音相近。在语义上,其核心义素为“遮蔽”义,因此,这组词是由“遮蔽”义派生出的同源词。这里采用同源词意义关系公式来说明各个词的内部结构:
弇=/性状范畴/+/遮蔽/
渰=/名物范畴/+/遮蔽/
揜=/动作范畴/+/遮蔽/
其关系可以表达为:Y[3]=/性状范畴、名物范畴、动作范畴/+/遮蔽/。
2.盖、嗑、瞌、阖、溘、搕
盖,《说文解字·艸部》:“葢,苫也。”苫,即用白茅编成的覆盖物。《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杜预注:“盖,苫之别名。”后引申出器物上的盖。《礼记·少仪》:“器则执盖。”《百喻经·宝箧镜喻》:“有一明镜,着珍宝上,以盖覆之。”盖还可以用来指遮阳障雨的用具,如车篷或伞盖。《周礼·考工记·轮人》:“轮人为盖。”郑玄注:“盖者主为雨设也。”《释名·释车》:“盖在上,覆盖人也。”《史记·商君列传》:“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再引申出“遮盖,覆盖”义。《淮南子·说林训》:“日月欲明而浮云盖之。”高诱注:“盖,犹蔽也。”
嗑,口闭合貌。《易经·噬嗑》:“噬嗑,亨。利用狱。”王弼注:“噬,啮也;嗑,合也。”《易经·序卦》:“嗑者,合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外篇·守塉》:“口张而不能嗑,首俯而不能仰。”
瞌,眼闭合貌。《玉篇·目部》:“瞌,眼瞌也。”《集韵·盍韵》:“克盍切,音磕。瞌,欲睡貌。”《正字通·目部》:“瞌,人劳倦,合眼坐睡曰瞌睡。”
阖,门扇关闭貌,引申出遮蔽义。《说文解字·门部》:“阖,门扇也。一曰闭也。从门盍声。”《鬼谷子·捭阖》:“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易经·系辞上传》:“一阖一辟谓之变。”《文选·潘岳·哀永逝文》:“户阖兮灯灭。”吕向注:“阖,闭也。”
溘,指水覆盖、淹没他物,与遮蔽义相通。《说文解字·水部》:“溘,奄忽也。从水盍声。”《楚辞·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王逸注:“溘,犹奄也。”《玉篇·水部》:“溘,水也,奄也。”
搕,用手覆盖、遮蔽某物。《广韵·合韵》:“搕,以手盍也。”《集韵·盍韵》:“搕,以手覆也。”
我们对上述表“覆盖、遮蔽”义的同源词的语音进行了梳理、归纳,具体如表4所示:
在语音上,“盖”的上古声纽为见母,韵部为月部;“嗑、阖”同为匣母盍部字;“瞌”为溪母盍部字;“溘”为影母谈部字;“搕”为影母盍部字。声纽方面,见、溪、匣都是牙音,喉音与牙音为邻纽关系;韵部方面,月、盍、谈可通转。在语义上,该组词的核心义素是“覆盖、遮蔽”,由此义系联出一组同源词。这里采用同源词意义关系公式来说明各个词的内部结构:
盖=/草织类/+/覆盖、遮蔽/
嗑=/口类/+/覆盖/
瞌=/目类/+/覆盖/
阖=/门类/+/覆盖、遮蔽/
溘=/水类/+/覆盖/
搕=/手类/+/覆盖、遮蔽/
其关系可以表达为:Y[6]=/草织类、口类、目类、门类、水类、手类/+/覆盖、遮蔽/。
(二)“昏暗”义
暗,《说文解字·日部》:“暗,日无光也。从日音声。”段玉裁注:“《集韵》《类篇》皆以晻暗为一字,依许则义各殊,明之反当用晻,暗主谓日无光……引伸为凡深沈不明之称。”《韩非子·解老》:“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
黯,《说文解字·黑部》:“黯,深黑也。从黑音声。”段玉裁注:“《别赋》:‘黯然销魂。’其引申之义。”《玉篇·黑部》:“黯,深黑也。”东汉蔡邕《述行賦》:“玄云黯以凝结兮,集零雨之溱溱。”
窨,《说文解字·穴部》:“窨,地室。”段玉裁注:“今俗语以酒水等埋藏地下曰窨。”《广韵·沁韵》:“窨,地屋。”《后汉书·光武帝纪下》:“诏死罪系囚皆一切募下蚕室。”李贤注:“蚕室,宫刑狱名。宫刑者畏风,须暖,作窨室蓄火如蚕室,因以名焉。”可见,“窨”有“昏暗”义。
闇,《说文解字·门部》:“闇,闭门也。”段玉裁注:“‘闭门也’,借以为幽暗字。”《广韵·绀韵》:“闇,冥也。”《广雅·释诂四》:“闇,夜也。”《周礼·春官·视祲》:“五曰闇,六曰瞢。”孙诒让《周礼正义》引俞樾曰:“闇即《春秋》所谓晦也。僖十五年己卯晦,成十六年甲午晦,《公羊传》并曰:‘晦者何?冥也。’是其事也。”《吕氏春秋·期贤》:“明火不独在乎火,在于闇。”高诱注:“闇,冥无所见,火乃光耳。故曰‘在于闇’也。”
黭,《说文解字·黑部》:“黭,果实黭黯黑也。从黑弇声。”《广韵·感韵》:“黭,黭黮。”同“黤”,即阴黑。《六书故·天文下》:“黤,阴黑也,亦作黭。”引申为“昏昧不明”义。《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鄙人黭浅,不能究识。”李善注:“黭,不明也。”其本义为“果实黑坏”,引申为“昏昧不明”义。
我们对上述表“昏暗”义的同源词的语音进行了梳理、归纳,具体如表5所示:
在语音上,“暗、黯、窨、黭”的上古声纽同为影母,“闇”为见母,喉音与牙音邻纽。“暗、黯、窨、闇”的韵部同为侵部,“黭”的韵部为谈部,谈侵可旁转,上古发音相近。在语义上,其核心义素为“昏暗”义,因此,这组词是由“昏暗”义派生出的同源词。
综上所述,本文以王力先生所提出的“音义皆近、音近义同、义近音同”作为判定同源词的标准,从《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中检索出以“奄”为声符的同源词,通过义素分析法而得到每组同源词的核义素,并按照语义特征的不同,将其划分为“覆盖、遮蔽”“昏暗”“大”和“病、疲乏”四类。在考证和系联同源词的基础上,总结了以“奄”为声符的形声字声符示源的情况。同时,本文还考察系联了与“奄”相关的其他同源词,它们虽声符字不同但音义相同或相近,并具有共同来源,以此丰富和扩展“奄”字同源词的研究范畴。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
[4]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侯占虎.利用谐声偏旁系联同源词探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0,(5).
The Issue of the Homology of “Yan(奄)” Sound Symbols and Others
Li Xiaoy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China)
Abstract:“Meaning in sound”has a significant expression in the homophonic characters of “yan(奄)” sound symbol series.By analyzing and combing the word meaning system of “yan(奄)” sound symbols in Shuowen Jiezi(《说文解字》) and 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字典》), it is found that the “yan(奄)” sound symbols of 21 word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ord meaning and have strong rules, showing four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coverage and masking; dim; large; sickness and fatigue. In addition, taking this as a clue, we can break through the bondage of character form, and find other cognate words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sound and meaning and common source relationship, although they do not take “yan(奄)” as the sound symbol.
Key words:“yan(奄)”;homophonic side;cognate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