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渐入中的小确幸

2021-01-13徐燕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12期
关键词:涵涵透明胶小宇

徐燕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

对于幼儿来说,在和同伴共同游戏、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彼此间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共同协商、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并在此过程中达成预期目标,这就是合作。但是幼儿的合作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在和同伴不断交往中,在不断参与各类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习得并养成的。对幼儿而言,学会合作是一个渐入的过程,亦是经验与能力不断累积提升的过程。

本次搭建活动是升入大班后的首次尝试,教师预设在7分钟的时间内,让孩子们三人一组使用现有材料搭建10层“高楼”。合作搭建活动开始了,小宇、大山和涵涵组成了合作小组,开始了用透明塑料杯、透明胶带合作搭建高楼的活动……

1.遗憾“未果”的第一次

活动一开始,涵涵把所有的杯子都围在自己身边,然后给两个小伙伴一个个发放杯子。两个小伙伴静静地站在一旁,等待着分配到自己手中的杯子。

在接下来的5分钟时间里,三个孩子从开始的争抢胶带,到经历3次的撕开、黏贴的过程,终于搭好了两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表1所示:

第三层的搭建,明显比第二层顺利很多。小宇将第三个杯子用杯口对杯口的方式进行叠放后,直接用双手扶着第二层和第三层的两个杯子,涵涵将剪好的透明胶带尝试贴在杯口连接处,但是有点歪,大山过来调整,仅用了十几秒钟,三个人就一起搭建好了第三层。

随后,小宇直接将第四个杯子叠了上去,随即拿起一旁的透明胶带直接黏贴。第四层在短短的十秒不到的时间内就搭建好了。

然而,正当三位幼儿的合作渐入佳境时,时间到了。因此,在规定的7分钟时间内,三位幼儿没有完成10层楼的搭建。

2.渐入“佳境”的第二次

第一次的合作“未果而终”,那第一次合作伊始5分钟的“探索”能否为第二次的合作奠基?孩子们能否将首次合作中的成功经验直接运用到后一次的搭建中?带着这样的疑问与期待,教师开始了对三个孩子第二次搭建活动的观察。这一次,教师预设了10分钟的时间。

在最初的3分40秒时间里,三位幼儿又出现了第一次合作搭建中搭了拆、拆了搭,未完成第一、二层搭建的情况。

见未果,小宇和大山开始了各自搭建,大山用杯子堆叠了5层,但是由于没有用透明胶带黏贴,所以一碰就全倒了。

小宇将三个杯子堆叠在一起,手一碰,倒了一层,旁边的女孩儿看到了,连忙用手帮忙扶着。此时大山看到了,便将手里撕下来的透明胶带黏贴在了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接口处,小宇等大山贴好后,连忙用力地压了压透明胶带,确保黏贴的牢固。这时,涵涵也赶忙撕下一节胶带把第一层第二层的连接处进行了固定。涵涵进行固定时,小宇就帮忙扶着。

就这样,经过1分15秒的探索,三个孩子的合作搭建开始了。

在搭建好4层后,大山正在撕透明胶带,小宇看到了,连忙拿起剪刀,帮忙剪开。大山见状,将小宇的剪刀拿过来,一手扯着透明胶带,一手拿着剪刀想要剪开。小宇连忙帮大山扶着透明胶卷。

此时涵涵正拿起一旁的杯子在堆叠第5层。

在大山和小宇的共同努力下,透明胶带剪了一大截。小宇拿着剪好的胶带就准备将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接口处黏贴。渐入佳境的大山赶忙扶着第五层的杯子,让小宇黏贴。

随后,大山拿起两个杯子,自己剪下一段透明胶带后,直接将两个杯子黏贴在一起,小宇也黏贴好了三个杯子,他看到大山已经黏贴好的两个杯子后,直接拿来,叠放在了自己黏贴好的三个杯子上,并将一旁的两个已经粘好的杯子也堆叠在已经搭建好的5层杯子上。小宇的机智,让合作搭建的效果一下子得到了呈现。

此时,大山一碰,将堆叠好但是没有完全黏贴好的7层高楼一下子倒了2层,小宇见状连忙继续堆叠好,而大山和涵涵则开始快速地撕剪胶带,帮助小宇黏贴。

时间已经过去了9分钟,在这9分钟的时间里,该小组成功地搭建了8层。

面對快要搭建成功的高楼,大山有些紧张地看了看旁边一组的孩子。涵涵则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小宇也从全身心沉浸在搭建过程,不苟言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对着比自己还要高的高楼,他开心地说:“哎呀,都快比我高了。”

当搭到第9层时,涵涵先剪好一段胶带,然后将一个杯子放上去,由于太高,杯子有些不稳,她对着同伴说到:“谁来扶一下?”一旁的小宇并没有回应。涵涵再次喊道:“谁来扶一下呀。”此时,小宇连忙伸出援助之手,不仅帮助涵涵扶好杯子,而且用手里的透明胶带直接将杯子固定好。

还剩下最后一层了。小宇直接将杯子叠放上去。由于太高,他只能双手固定,此时涵涵开始剪透明胶,帮忙做了固定。

在接下来的搭建中,三位幼儿的语言交流也越来越多了。最终,在三位幼儿的合作下,用了12分钟完成了10层“高楼”的搭建。

1.在“彼此观望”中萌生合作意识

在两次合作搭建中,搭建起初,三位幼儿并没有有效地投入合作,如在第一次活动伊始,大山自顾自地玩着剪刀,涵涵和小宇则撕开已粘好的杯子,并且三个孩子出现了3次“抢”材料的现象,如当大山看到涵涵需要用剪刀剪开胶带时,试图帮忙,开展合作,但是由于此时涵涵合作意识尚显薄弱,导致出现了抢剪刀的现象。三位幼儿在这次合作的摸索阶段花费了5分钟,出现了无所事事、争抢材料、拆除同伴搭建的情况。从三位孩子使用材料的频率和范围来看,幼儿使用材料比较单一,由材料引发的动作也比较单一。经过5分钟的磨合后,合作顺利了很多,因此,完成第三层仅仅用了十几秒,再到第四层的完成时间是不到十秒。而第二次合作伊始,孩子们也用了3分40秒的时间重复第一次活动前5分钟的种种表现。

从中不难发现,合作开始阶段并不顺畅,但正是由于开始搭建时三个孩子间“抢”材料、反复黏合撕开的摸索,在“彼此观望”的过程中,促进了合作意识和合作行为的萌发,让后面的搭建日趋顺利。

2.在“彼此磨合”中激发合作行为

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识之后,三个孩子间的合作行为是在不断交往与磨合中逐步产生和递进的,如首次搭建中以涵涵为主导的分发杯子的行为,经过几分钟的摸索后出现的彼此之间扶杯子、剪胶带、贴胶带等合作的行为。过程中孩子们前后有5次想要合作的意愿,虽然在5次的合作意愿中,有1次孩子之间的合作因为同伴的抢材料行为而打断,但是也有4次同伴发出的合作信号被及时回应,并顺利完成合作。而在第二次的搭建中,从3分40秒之后,孩子们能与材料充分互动,使用材料的范围以及材料的使用频率显著增强。同时三位幼儿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速,从合作频次来看,每两位幼儿之间至少产生了2次以上的合作,在合作对象上,三位幼儿彼此之间都发生了合作。

显然,合作行为的有效发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不断尝试、经历失败、彼此磨合的过程中,会激发合作行为的产生,以及合作方式的增长。

3.在“彼此信任”中增进合作能力

在经历了第一次搭建以及第二次搭建伊始的磨合,在3分40秒之后的时间里,三个孩子都能积极投入到搭建中,彼此间发生了多次积极有效的合作行为且合作频次明显增加,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首先,孩子们彼此间建立了默契的配合,如当有幼儿堆叠杯子时,其他孩子能帮忙撕贴胶带并固定,当有孩子撕开透明胶时,其他孩子帮忙用剪刀剪开……其次,孩子们的合作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三个孩子由原来的彼此配合,发展为“先分工后合作”,表现为三个孩子先分别用杯子进行堆叠、黏贴,然后由小宇把大家黏贴好的杯子堆叠在一起;再次孩子们之间发生了言语交流,他们从之前单一的依靠动作、观察来了解同伴的合作需求,到使用语言来沟通交流,以获取同伴的帮助。过程中,孩子们彼此间建立起了信任,情绪也更加积极,他们对于成功的体验和渴望日渐强烈,也初步感受到了合作所带来的喜悦。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三个孩子在经历了彼此间的相互观望、磨合之后,互相建立起初步的信任,有效地促进了合作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增长。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让幼儿“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渐养成的过程,需要幼儿不断在真实的情境中反复体会,才能领悟合作的真正要领。因此在培养幼儿合作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耐心,尽力为幼儿创造与同伴合作的机会,利用真实的情境,有的放矢地促进幼儿合作能力的习得与提升。

1.渐入的过程需要“等待”

通过对案例中三位幼儿两次合作搭建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两次搭建过程中三位幼儿都经历了从看似“消极”不合作的摸索阶段,到渐渐地能够相互合作,再到不断探索合作的多种方式、多种可能的过程。比如第一种合作:三位幼儿在涵涵的主导下,采用涵涵发杯子、其他两位男孩搭建的形式;第二种合作:组内另一位男孩儿搭建、涵涵剪透明胶带等的方式,他们分工明确,但是效率不高;第三种合作:大山在同伴有困难时能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的同时,又能够与另外两位同伴分别搭建,然后三位幼儿将合作搭建的“高楼”堆叠在一起,完成搭建。再比如,三位幼儿的合作也经历了从依靠动作、自己的观察进行相互合作,到最后开始借助于语言进行合作。

可见,对于缺少一定合作经验的幼儿来讲,合作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合作能力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会出现反复、倒退,呈现螺旋上升。同时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幼儿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够产生合作的意识,也只有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幼儿才能够将合作的意识不断练习,转化为自己的合作能力,并将合作的能力转化为自己合作的行为。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学会“等待”,需要留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和探索,切不可焦急介入。

2.渐入的过程允许“反复”

在第一次运用辅助材料进行合作搭建中,教师给了每组幼儿7分钟的时间。

然而,从三位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的合作经验较少,合作水平较低,因此在第一次使用辅助材料进行合作搭建中,三位幼儿花费了5分钟的时间对“怎么样合作搭建”进行摸索。在5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经历了从互相不接纳对方的搭建,即不断地拆除对方的搭建,重新来过,到最终能够尝试初步合作搭建的“艰难”摸索。

而在第二次合作搭建伊始,三位幼儿花费了3分40秒的时间,重复第一次搭建时出现的拆了搭、搭了拆的现象,并在第一次用辅助材料合作搭建的基础上,第二次的合作搭建仍然花费了12分钟才得以完成。

可见,合作对于幼儿来说是需要不断地反复练习的,是在实践的操作中才能够习得的技能。而在不断的、反复的练习中,需要教师给予幼儿充分的时间保障,让幼儿在不断的碰壁、倒退、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最终产生合作的愿望、练习合作的技能、习得合作的本领、运用合作的能力。

3.渐入的过程给予“信任”

信任能催生力量。活动中来自同伴之间的信任能引发合作行为的顺利推进,同时成功的合作也能带给孩子更多愉快的情绪体验,这对于幼儿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积极的合作行为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教师对于幼儿的信任亦是合作行为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在两次搭建活动中,教师给予了孩子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没有过早地介入,并在第二次搭建活动即将成功的最后关头,在孩子们快要获得成功时那种激动的表情、快乐的情绪、积极的语言表达、有些紧张的期待之时,教师恰当地延长了搭建时间,确保幼儿搭建任务的成功达成,让幼儿亲身体验到了合作后的成功。相信在两次合作搭建“高楼”的过程中,从第一次的“遗憾未果”,到第二次通过不断磨合,最终成功完成合作搭建的经历,一定会给三位幼儿留下深刻的记忆。我们有理由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相信”的力量是巨大的。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合作能力有助于幼儿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将对幼儿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充分把握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关键期,适时为幼儿提供更多合作的机会,同时亦要注意因势利导,尊重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过程中多一些观察与识别,“慢”一点盲目介入,相信孩子们每一次的“渐入”背后,定会有精彩绽放。

猜你喜欢

涵涵透明胶小宇
猜猜我是谁⑨
阳光与花朵
小小管理员
猜猜我是谁⑤
济公与飞来峰
创新透明胶
猜猜我是谁
汉族
可汗
扎不爆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