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2021-01-13刘文芳张立昌

出版广角 2021年22期
关键词:教材课程建设

刘文芳 张立昌

【摘 要】 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是我国教材建设体系的组成部分,关系地方课程价值的实现。当前,我国地方课程教材建设面临管理机制不健全、编写质量参差不齐、教材研究科学性不足、编制方式有待创新、开发不平衡等问题,可通过完善教材建设机制、提高教材编写质量、革新教材建设编制方式、强化区域合作来优化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使之成为建设教材强国的有力支撑。

【关  键  词】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困境;教材研究

【作者单位】刘文芳,陕西师范大学;张立昌,陕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16XJJC880002)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37.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2.017

地方课程教材作为我国课程教材体系的有机构成,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载体。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建立了一系列国家教材管理制度,出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等重要文件,提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的目标。其中,《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指出:“地方课程教材要依据相应的课程教材建设规划或编写方案,立足区域人才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特有经济社会资源编写修订”[1],对新时代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直接影响地方课程价值实现,在我国建设教材强国道路上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的组成部分。然而,如今地方课程的现实轨迹表明,许多地方课程没有完全达成预期目标[2]。地方课程建设与发展遇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是导致地方课程发展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一、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问题

1.地方课程教材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教材管理的内容包括教材的策划、编制、审定、出版、发行、选用及供应制度,随着地方课程被正式纳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以进一步规范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和使用。但长期以来,我国教材建设标准体系侧重于宏观定性分析,缺乏全面、操作性强的标准规则,对作为子系统的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思路影响较大。在各省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机构、制度、队伍、平台等还未健全的情况下,相应的地方课程教材审查管理办法等硬性标准须进一步构建。特别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和新要求,地方课程教材的规划开发、审核、管理等相关制度的落地较为迟缓,而地方课程教材管理机制的不足也会导致地方课程教材在编写、出版、发行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从而降低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质量和效率。

2.地方课程教材编写质量参差不齐

教材编写主体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素养的不足会导致地方课程规划和地方课程编制的薄弱和疲软[3]。从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内容来看,相对于被高度重视、反复审验的国家教材,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存在的部分问题影响了地方课程体系的建设。此外,部分地方课程教材过于追求“特色”,设有与国家课程教材对接,难以实现地方课程迁移转化的目的。

3.地方课程教材研究相对滞后

教材建设离不开教材研究的专业支撑,我国目前教材建设的成效之所以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教材建设的内在规律研究不透、把握不深,也就是教材建设的科学性不强 [4]。教材建设的基础研究薄弱、教材研究学科建设滞后是制约我国教材建设的关键问题。一方面,教材观影响了对地方课程教材利用和开发、属性和功能的认识,传统教材观视域下的教材即为教科书,是相對唯一的“学本”,忽视了对教材其他形式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教材研究者的视域主要投射在国家课程教材领域,对地方课程教材的理论研究如地方课程教材的历史与现实、结构与内容、编写策略与教学系统等不够深入,使得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受到掣肘。地方课程教材主要在地方使用,难以突破地域的限制,也无法引起广泛关注,因此,研究者对地方课程教材的探讨主要集中于特定人群和刊物,难以形成研究焦点,以助力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和改革,这也是制约地方课程教材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4.地方课程教材编制方式有待创新

教材编制是教材建设的关键环节,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但部分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延续传统纸本教材的建设模式,不仅呈现方式单一,而且更新滞缓,导致地方课程教材的利用和开发跟不上时代步伐。特别是教材建设者在信息技术与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结合上缺乏应对能力,对于数字教材的建设及其与社会大众传媒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缺乏前瞻性思考。而部分已经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地方课程教材也存在文字教材与数字教材不配套、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等问题,影响了地方课程教材体系的立体化建设。

5.地方课程教材开发不平衡

我国地方课程教材开发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我国不同地区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衡,而且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县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教材也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平衡情况。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环境相对封闭,各省建设主体之间缺少沟通与交流,优质的教材建设资源难以输入薄弱地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共同体难以形成,导致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故步自封,难以取得突破性成就。此外,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精品意识有待增强,且重开发而轻管理亦是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后劲不足的现实因素。

二、新时代我国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策略

1.完善地方课程教材管理机制

第一,以标准为核心规划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管理机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对新时代开展中小学教材建设、健全国家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做出了新部署,其中强调特别是针对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要制订地方课程教材和校本课程教材管理制度[5],可见,健全地方课程教材体制机制、明确其管理制度是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关键所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遵循国家教材管理规定,将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纳入发展规划,结合地方课程建设实际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和可操作的审定指标。目前,国家设有教材建设研究所,教育部设立教材局,各地方应成立地方教材委员会,明确具体的工作机构,强化地方课程教材建设领导机构。在管理体系上,理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编写、出版、发行及选用诸环节的关系,以标准为核心、以制度为基石,强化地方课程教材开发的系统性和协调性。

第二,关注教材评价,建立地方课程教材跟踪反馈机制。对地方课程教材进行整改、科学评价与反馈是推动其走向精品化的外在保障,也是实现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实践创新的关键步骤。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除建立地方课程教材审定制度和准入标准外,还须在掌握教材评价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地方课程教材的后续跟踪和评价管理机制,针对使用价值不高的地方课程教材建立修改或淘汰机制,通过优胜劣汰使地方课程教材从追求教材数量转向严保教材质量;针对评价和反馈效果较好的地方课程教材应建立完善与提升机制,集中优势力量,激发建设活力,打造优质地方课程教材。通过建立分类跟踪反馈机制确保地方课程教材开发、使用与改进相结合,构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质量保障闭环体系。

2.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与国家课程内在衔接

第一,自觉适应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要求。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介质,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是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价值准则,只有把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新要求落实到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中,才能凸显地方课程的文化品质。要确保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到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中,才能发挥地方课程教材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关键作用。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追求地方特色,而是通过地方特色实现地方课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人才。只有结合新时代教材建设要求来提高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思想性表达,增强地方课程教材的感染力,才能彰显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宏观立意,避免“地方特色”被带入狭隘的境地。

第二,正确处理地方课程教材与国家课程教材的关系。地方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拓展与补充,理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地方性蕴含在“国家性和民族性”中。因此,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应主动对接国家课程教材,将国家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运用地方知识来解读,以增进学生对国家课程的理解[6]。厘清与国家课程教材的关系是地方课程教材发挥自身教育价值的前提,将地方课程教材具有的文化特色、实践特色作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理论自信的催化剂,是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扩大张力的途径。

3.根植教材理论研究,提升编写专业化水平

第一,开展地方课程教材理论研究是提升地方课程教材建设质量的科学基础。学科专家、地方名师、编辑对地方课程教材理论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研究是影响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科学化的关键。因此,教材建设主体依托教材研究和教材论学科体系的建立开展地方课程教材研究,探索地方课程建设的规律,能够进一步提升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第二,组建高水平团队提升地方课程教材建设队伍专业化水平。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中指出要“开展教材建设相关人员培训,提升地方和学校教材建设队伍专业化水平”[7] 。严格把控地方课程教材编写要求与人员条件是把好地方课程教材编写关的保证。结合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目标凝结一批服务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高水平专业团队为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力量,在严格把控专业团队政治素养的基础上,提升编写者的教育理念和教材理论水平,使编写人员既能够在深入研究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做出准确理解和把握,又对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有所关心,且熟悉足够的教材编写规律和业务,以此协调好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在意识形态逻辑、知识逻辑和教育逻辑间的关系。科学整合地方课程资源,精准把握地方课程教材设计的目标、原则和方法实现地方性知识向地方课程教材的转化,编写出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的优质教材。

4.开展教材使用培训,助力教学价值的实现

第一,明确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性要求,从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过渡。教学性是教材的本质特性[8],教材只有为教学服务并为师生利用才能体现其教育价值,而教材内容能否真正转化为学生发展的素材,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领悟和运用[4]。因此,只有针对地方课程教师开展培训,结合地方课程标准帮助教师理解教材的指导思想与教学内容,建立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专家组,完善地方课程教材配套教学资源,才能实现地方课程教材的教学价值。

第二,通过地方课程建设促进地方课程教材品质提升。相对课程标准科学、制度建设齐全的国家课程来说,地方课程体系的不完整是导致地方课程教材建设不够规范的重要原因。地方课程必须具有课程意义,须在落实课程要素、开发程序、选择内容、设计呈现方式等方面加以研究,形成课程纲要,或开发指南,或实施方案,以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碎片化问题[9]。课程建设是教材建设的起点和方向,以地方课程建设引领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和改革方能使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改革更得力。

5.树立精品意识,开发数字教材

第一,打造精品教材,服务地方人才培养需求。当前,对精品教材的呼唤体现了新时代推进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地方实现为国育才目标的有力抓手。随着我国教材管理体系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出版应向国家课程教材看齐,树立精品意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打磨教材,积极参与教材遴选,促进高质量地方课程教材的产出,使地方课程实施更显效益。

第二,积极适应教育技术变革新趋势,开发数字化地方课程教材。教材只有充分反映社会发展、产业革新的变化,才能满足现代人才培养的需求。一方面,地方课程教材要回应教育理念创新与课堂生态变革的需求,紧跟时代与国家的要求,在内容与形式上服务国家教育战略;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日益深化,电子教材和数字化产品的出现颠覆了纸质教材作为主要知识载体的局面,影响了未来教材发展的方向。数字教材建设效率高、符合生态化要求等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育部发布的《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与质量标准工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开展数字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的研發、试点和推广”,使数字教材建设备受瞩目,教材建设信息化成为我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抉择。地方课程教材的建设也须从纸质教材向数字教材推进,数字教科书研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也为地方数字教材建设提供了良好契机。制定地方数字教材建设标准,建设地方课程教材管理数据库,开发补充性、延伸性和更新性教辅资料以完善教学资源库,培养学生形成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的思维习惯,是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突破的有利探索。

6.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打造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共同体

我国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应突破地域限制,如构建区域地方课程教材,设立团队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地方课程教材建设共同体,这样既可以为地方课程教材开发提供宽阔的视野,还可以提升社会对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关注度。

地方课程的落地与发展关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顺畅运行,重视地方课程教材建设是保证地方课程有力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坚持完善地方课程教材建设的体制机制是保证地方课程教材质量的外部动力,而提高教材开发建设团队能力是提升地方课程教材生命力的内在诉求。高质量的地方课程教材必将成为培养学生爱家爱国情怀的优质载体,成为植入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壮志的良好基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19-12-16)[2021-08-23].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26/moe_714/202001/t20200107_414578. html.

[2]韩宝江. 如何突破地方课程建设困局[N]. 中国教师报,2021-08-18.

[3]覃遵君. 地方课程概论:兼谈《房山文化》开发与实施[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余宏亮. 建设教材强国:时代使命、主要标志与基本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20(3):95-103.

[5]加强中小学教材建设 提升基础教育质量[EB/OL].(2020-01-10)[2021-08-23]. http://www. moe. gov. cn/jyb_xwfb/moe_2082/zl_2020n/2020_zl02/202001/t20200110_415022. html.

[6]殷世東,王笑地. 我国地方课程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20(1):24-30.

[7]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 (2020-01-13)[2021-08-23]. http://www. moe. gov. cn/srcsite/A26/s8001/202002/t20200210_419656. html.

[8]曾天山. 教材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9]成尚荣. 地方课程的发展检视与时代再建构[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4-9.

猜你喜欢

教材课程建设
教材精读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教材精读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