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历程、问题及未来出路

2021-01-13于仰飞周葛

出版广角 2021年22期
关键词:出版业走出去图书

于仰飞 周葛

【摘 要】  “十四五”时期,面对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国出版“走出去”肩负着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重任。回顾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历程不难发现,中国出版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短板。中国出版要更好地“走出去”,应在党和国家的统一规划下,增强出版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化数字出版能力,搭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际平台,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关  键  词】中国出版;出版“走出去”;国际话语权;问题;出路

【作者单位】于仰飞,北京开放大学;周葛,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22.013

中国出版“走出去”肩负着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也是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中国出版“走出去”正好担负起建设对外传播平台的重任,它是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有力抓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深度变革和调整,中国出版“走出去”面临严峻挑战,出版界亟须思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出版“走出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加强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做出应有贡献[1]。

一、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至今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版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的形式“走出去”,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产品形态越来越丰富,主体越来越多样化,国家对出版“走出去”也越来越重视。2003年,中国出版“走出去”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中国出版业积极探索“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使得自身更具国际传播力、竞争力和影响力。

1.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初步发展期(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诞生,此时的中国社会百废待兴。同年10月,新华书店第一届出版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毛泽东主席为大会题词“认真做好出版工作”,对新中国的出版业寄予厚望。1949年12月,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的前身——中国国际书店成立,其在苏联等国设立办事处,与世界五大洲建立出版业务往来,承担着以书为媒、联通中外的重任[2]。相关资料统计显示,从1949年到1993年,中国出版“走出去”出版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语种有英法等7种,海外发行39种版本。1950年1月,英文半月刊《人民中国》创刊并向海外发行,此后,中国对外宣传报刊不断增加,语种涉及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1963年9月,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成立,承担起对外出版发现的重任。这一时期,中国出版“走出去”主要面对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中国出版与国际出版、书展等交流互动较少,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影响力开始显现但有限。

2.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多元发展期(1978—2003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出版“走出去”发展迅速。首先,中国出版人“走出去”,不断参加国际书展、出版研讨会甚至接受访问。中国出版业通过出版人的“走出去”,学习国外出版经验,广泛建立起与国外出版界的业务往来,从而提高我国出版的对内、对外水平。其次,中国图书版权贸易“走出去”。我国于1991年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于1992年加入《伯尔尼保护文学艺术作品公约》(简称《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出版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图书版权贸易逐渐成为我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方式之一[3]。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投资海外出版业,建立或收购海外出版社、书店,为中国出版“走出去”探索新的亮点。这一时期,数字出版物如电子书、网络游戏、数字期刊等也不断“走出去”,进入世界各国读者的视野。

3.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高速发展期(2003年至今)

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走出去”,并把中国新闻出版“走出去”作为重大战略进行总体规划与布局。2006年12月31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发展规划》,提出要利用数字出版产品和服务,打开并进入国际出版主流市场。2012年1月9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关于加快我国新闻出版业走出去的若干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全方位布局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从而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走出去”政策,构建了全方位“走出去”的国际传播体系。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鼓励出版企业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建立境外出版机构。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版权贸易,总量达6000多种,与2013年相比翻了一番[4]。近二十年来,我国出版“走出去”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出版“走出去”为世界各国人民打开了一扇全方位、立体化地认识中国的窗口,中国出版“走出去”正以积极的姿态,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高中国的国際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中国出版“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通过梳理中国出版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方式日益多元化。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出版业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合作,其中,与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广泛的出版贸易合作。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更多的中国数字产品成功地进入世界多国读者视野,成为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典型代表。中国出版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提升了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出版“走出去”还存在不足,要不断完善、弥补短板,才能更好地前行。

1.我国出版“走出去”在整体规划上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党和国家加强了国家形象建构,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尤其是我国出版“走出去”政策的实施,更是为我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政策保障。然而,梳理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相关政策不难发现,“走出去”工程的推进政策存在缺乏系统性、资源分散的问题,不利于我国出版“走出去”形成合力。为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新闻出版总署分别于2004年、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国出版物国际营销渠道拓展工程”。之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于2010年起实施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宣部于2014年立项“丝路书香工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于2016年推出“图书版权输出奖励计划”等。这些工程资助项目数量较大,但在内容设计、连续性、海外市场等方面尚缺乏精细的研究和布局,项目各自独立,缺乏体系性,使得“走出去”难以产生显著的影响力[5]。

2.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图书不能满足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出版“走出去”的图书仍未能满足多元化的国际市场需求。以汉语教材为例,笔者研究全球性图书网络销售平台——亚马逊图书网站发现,在该平台上销售的中文教育类图书较为单一,其中汉语综合教材约占三分之一,以《汉语听说读》为主;汉语专项技能类教材如汉字语法、词汇等约占三分之一;汉语工具书及汉语考试辅导教材较少。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出版企业在汉语教材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是面对多元化的国际图书市场,所开发的汉语教材品类仍略显单一,难以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另外,笔者调研在亚马逊图书网站上销售中文图书的企业发现,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出版商以及著名的教育出版企业巨头,参与出版亚洲语言、文化艺术类图书,市场竞争优势明显,比如美国塔特尔出版公司出版的亚洲特色图书、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推出的相关图书等。而我国出版企业在图书数量和销售种类方面,竞争力明显不如西方出版商。虽然我国以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海外公司为代表的出版企业,依靠“借船出海”的方式进入西方主流图书市场,但英美西方出版企业优势还是稍高于我国出版企业,这应该引起我国出版业的警惕,针对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及受众需求,不断丰富图书品类,进而增强我国出版企业的海外影响力。

3.我国出版“走出去”国际竞争力较弱,数字化营收能力待提高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强,中国出版“走出去”进入转型升级的阶段。由2018年国际STM报告可知,全球信息出版市场的价值约为257亿美元,其中约41%来自美国,27%来自欧洲和中东市场,中国占比甚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荷兰爱思唯尔等出版了15%的全球期刊,利润率高达40%;而我国的出版机构,尤其是科技期刊社与国际出版机构相比,在资本、渠道等方面竞争力不足,很难与它们在国际市场上抗衡。整体来看,我国每年在数字出版上投入巨大,但出版企业的数字化运营能力仍相对较弱,大多仅仅是内容数字化,没有形成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总体而言投入大于产出,盈利模式有待革新[6]。面对全球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出版企业要在国际市场上与西方的数字出版集团同场竞技,就必须在数字出版营收方面迎头赶上,提高自身的数字出版营收能力。

三、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未来出路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加速出版国家化,加快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7]。我国出版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发挥积极作用。具体来看,出版企业要建立工作协同平台,策划国际视角选题,强化出版知识服务体系;要描摹海外用户画像,加快海外战略布局,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要苦练内功,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增强自身的数字出版营收能力。

1.建立工作协同平台,策划国际视角选题,强化出版知识服务体系

针对我国出版“走出去”整体规划上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合力的现实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在出版“走出去”项目资助上,应规划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出版内容,建立工作协同平台,各部门和相关机构要加强交流与协作。其次,在出版“走出去”项目选题上,要从国际视角出发,理順国内、国际的策划和选题思路,推动中国出版业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最后,要强化国际化与标准化的出版知识服务体系,形成出版“走出去”的合力,使中国出版业拥有更多的主导权和国际话语权。

2.描摹海外用户画像,加快海外战略布局,提高出版企业竞争力

我国出版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认真研究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充分做好调研工作,针对西方读者的特点与需求设计出版物;依据海外用户画像细分产品,进而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进行多类型、多样化的设计。此外,针对我国图书海外市场种类多,但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应提早着手顶层设计及战略布局,比如“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图书的出版引导和支持力度,实施中文教育图书‘走出去’的反馈跟踪监测,以效果为导向,加大对优质图书和出版企业的补贴与资助,助力中文教育图书品牌的国际传播”[8]。整体来看,我国出版企业应加快海外战略布局,依靠我国出版“走出去”工程,提升在营销、人才、数字化等方面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提高我国出版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出版企业应苦练内功,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增强数字出版营收能力

据相关数据统计,2016年我国数字出版和服务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1%,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在国家政策引领下,我国出版企业不断调整结构,创新出版模式,近年来数字出版业务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未来,我国出版企业应从两个方面发力。首先,出版企业应苦练内功,在完善出版服务体系、提高出版专业人才素养、打造数字出版精品内容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拓展国际出版市场和国际合作渠道,提升数字出版业务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其次,出版企业要不断提高数字出版营收能力,具体来看:要依靠政府的战略布局,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打造数字网络精品出版物,实现中国数字出版物“走出去”的规模化发展,为海外用户提供更多选择,进而提升我国数字出版的海外竞争力和营收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中国出版“走出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在政府的统一筹划下,提高出版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尤其是数字出版营收能力,从而形成“走出去”的强大合力,在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进而构筑强大的国际话语平台,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参考文献|

[1]王大可,冯妮.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挑战和机遇[J]. 科技与出版,2020(12):116-121.

[2]万安伦,刘浩冰. 新中国70年出版“走出去”的路径、特征及前景[J]. 出版发行研究,2019(12):21-25.

[3]周蔚华,杨石华. 中国出版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40年[J]. 中国出版,2018(20):19-26.

[4]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一卷[J].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

[5]王琪. 学术出版“走出去”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探析[J]. 科技与出版,2021(11):23-28.

[6]張琛. 拥抱科技出版国际化的春天[J]. 科技与出版,2019(6):6-12.

[7]刘伯根. 出版国际化:中国出版集团的自觉选择[J]. 科技与出版,2015(1):10-13.

[8]俞玮奇,韩进拓,曹燕. 国际中文教育图书的海外出版传播对策研究:基于亚马逊网站图书的统计分析[J]. 科技与出版,2021(11):34-39.

猜你喜欢

出版业走出去图书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南宋出版业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