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难点及对策
2021-01-13武小燕
武小燕
摘 要:该文介绍了安徽省玉米生产现状以及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分析了制约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的技术难点,主要包括:前茬(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影响玉米机播质量,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和适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的夏玉米品种短缺等。并针对这些技术难提出了加强农机农艺深度结合、促进产学研推协同攻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玉米机械化;发展现状;技术难点;建议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24-0042-02
1 前言
玉米是世界上种植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名列前茅,对于粮食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广泛,包括北方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及西南山玉米三大产区。其中,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播种面积约733.33万hm2,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30%,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50%。
安徽地处黄淮海地区,属暖温带南部和北亚热带北部、雨热同季,生态条件非常适宜夏玉米生长,是继小麦、水稻后第三大粮食作物。近年来,安徽省玉米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大省,2015—2019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如表1所示。安徽省玉米种植制度以小麦、玉米两熟制轮作为主,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淮、淮河北地区的阜阳、亳州、宿州、淮北、蚌埠等5个市,种植面积占全省的80%以上。
2 安徽省玉米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
安徽省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探索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2008年启动了“玉米振兴技术”,针对玉米播种、收获等薄弱環节重点突破,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具及农机化技术,使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有了稳定的发展。近5年来安徽省玉米生产机械化率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2008年安徽省玉米综合机械化率为41.5%,2020年安徽省玉米综合机械化率达88.6%。虽然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安徽省玉米机械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安徽省小麦、水稻机械化路线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上存在的一些难题,制约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
3 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存在难点
3.1 前茬(小麦)秸秆粉碎还田影响玉米机播质量 安徽省传统的麦—玉种植模式,前茬小麦秸秆通过就地燃烧解决了麦秸秆,并为玉米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21世纪以来,秸秆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了重视,“秸秆禁烧”政策的实施,使秸秆粉碎并还田机械化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麦—玉种植区的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机械化技术得到了快速应用和发展。但是在小麦收获的同时,秸秆还田存在秸秆粉碎率低,抛洒不均均及功耗大等问题,对玉米播种产生了重要影响。
小麦秸秆粉碎还田技术需要在小麦联合收获机出草口加装秸秆切碎抛撒装置,增加了粉碎还田作业环节,需要消耗联合收获的部分动力。但是安徽省大部分在用谷物联合收割机存在使用年限长、动力较小的问题,加装秸秆粉碎装置后,进行小麦收获同时秸秆粉碎作业时存在,动力消耗增大、收获环节作业效率明显下降,作业进度慢等问题,影响了夏玉米的抢种。当小麦产量较高、秸秆量较大时,或是倒伏较多的情况下,在收获时进行秸秆粉碎还田作业容易出现秸秆粉碎长度及抛撒均匀度达不到作业质量要求的情况,直接影响到玉米机播质量。小麦秸秆还田后,其秸秆上带的大量病原菌和虫卵带到土壤中,如黏虫、甜菜夜蛾、蚜虫、蓟马、叶螨等,增加了玉米田块病虫害防治的难度。
3.2 玉米生长后期病虫害防治难度大 玉米大喇叭口期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大喇叭口及后期病虫害防治对玉米最终产量和品质产生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玉米主要虫害有玉米螟、蚜虫,主要病害有小斑病、锈病、弯胞菌叶斑病。为确保玉米高产稳产,需要加强预测预报,适时适量进行防治。玉米生长到大喇叭口期以后,植株株型高、行间叶片紧密,田间郁闭,叶片在11~13片,株高1.2~1.5m,喷雾作业操作困难,给机械化植保带来了较大难度。
目前,我国市场上适用于玉米中后期植保作业的机具类型少,主要有背负式喷雾机、高架式喷秆喷雾机及无人植保机等3种类型。人工背负式机动喷雾机进行植保作业,灵活方便,适应性强,但此种方式机械化程度较低,存在劳动强度大、作业环境差、作业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不适合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自走高架式喷秆喷雾机以高地隙的拖拉机为动力,多数机具的离地间隙在1.0~1.3m,而玉米株高玉米最终株高达1.8~2.5m,无法满足玉米后期植株高度作业需求。极少数超高地隙喷秆喷雾机离地间隙可达到2.0~2.8m,基本满足大多数玉米株型的需求,但该机型在地头转弯时转弯半径大,对田块的压苗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并且这些机具研发生产起步晚、发展慢、机型少,在施药技术和产品可靠性、适应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玉米中后期植保作业的需求。目前,玉米中后期植保作业使用较为广泛的是无人植保机。无人植保机操作灵活方便,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并且对株高没有限制。研究显示,无人机从作物上空垂直向下作业,因为玉米植株高大、叶片稠密,无人机产生的风场不足以让药剂穿透叶片作用到植株的中下部和附着在叶片的反面,施药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无人植保机的续航能力和农药载重量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3.3 适宜机械化籽粒直收的夏玉米品种短缺 收获环节是玉米生产中用工量最大的环节,占整个玉米生产周期用量大的50%,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制约了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目前,玉米机械化收获包括机械摘穗收获及机械籽粒收获,摘穗收获是用机械将玉米果穗收获、剥皮,然后再晾晒、脱粒;玉米籽粒收获是用玉米联合收获机械一次性完成玉米的摘穗、剥皮、脱粒、淸选及秸秆粉碎等作业,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在作业效率、节约劳动力、减少成本等方面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更有利于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玉米籽粒直收需要农机农艺的互相配合,尤其对玉米品种的要求较高。现有玉米品种与收获机收不匹配,适宜玉米籽粒直收的品种少,一直是限制玉米籽粒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瓶颈。
玉米的果穗脱水速度是判断是否适合籽粒直收的重要指标。研究表明,玉米籽粒含水量在23%~25%,进行籽粒直收作业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收获损失,保证玉米籽粒收获质量。果穗和籽粒含水率较大,会导致玉米在脱粒过程中对籽粒破损率增加、脱粒不净以及运输储藏过程中导致籽粒霉变的现象。这就要求玉米果穗脱水速度快,适当早熟、生育期稍短,更有利于玉米果穗在适当的条件下完成脱水,达到玉米籽粒直收的适宜含水率。而安徽省种植的现有大部分玉米品种成熟时籽粒含水率在30%~35%,难以实现籽粒直收。同时,籽粒直收要求玉米株型紧凑、茎秆硬、株高矮、耐密、抗倒伏及穗位整齐等特性,有利于机具进行摘穗作业,能够减少收獲过程中损失率,保证玉米产量。而安徽省现有大部分品种株型散、穗位杂,脱水速度慢,不利于玉米籽粒直收。
4 对策建议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破解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瓶颈是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稳定玉米生产,保证粮食产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要解决玉米机械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 解决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机装备技术、农艺栽培育种技术等多科学的进一步互相融合。因此,农机、农业部门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协作践行农机与农艺相互配套适应性研究,在前茬秸秆的处理方式、玉米种植方式、品种的选育及机具的配套上开展深入的试验研究,共同完善玉米各环节机械化作业模式。
4.2 促进产学研推协同攻关 玉米生产机械化存在的技术难题涉及机具、品种、栽培方式等环节,涉及农艺研发生产企业、种子生产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及农机、农艺推广机构等多部门。只有企业、科研机构及各相关部门等相互配合,建立多种合作模式,才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集中各自优势人才与技术,促进各项技术的创新与有效要素的合成,对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薄弱环节进行协同攻关,解决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的技术难题。
4.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科技创新与引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研和自主创新的投入,调动农机企业与种子企业的研发新机具及选育新品种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农业项目和资金,调动农业合作社、农民使用先进适用机具的积极性,形成共同推进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合力,使玉米生产机械化更上一个新台阶。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