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生态与行为主义的重新修好

2021-01-13曹峻冰郦沄

文艺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行为主义生态伦理

曹峻冰 郦沄

摘 要:美食文化的影像化呈现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表意所关注,而近年兴起的短视频乃是网络平台中受众多而广的传媒载体。纵观网络视听行业的突破性发展,美食短视频正历经从萌芽到成熟的极速变迭,时有一些为国内主流媒体点赞、外媒引用报道及受众热捧的成功范例。聚焦美食短视频发展的深层表意与文化内涵,从生态伦理视角解析其成功因由及叙事转向,尝试探索合乎其自身嬗变生态的文艺理念、审美趣味及良性传播,显然颇有助益。

关键词:美食短视频;生态伦理;行为主义;叙事转向; 文化蕴涵

一、生态批评与美食短视频

生态批评作为人类反思文化与传播生态理念的利器发端于1970年代,旨在借文学作品深刻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重塑彼此的尊重与和谐。综观现代工业技术颇为发达的当下,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在《寂静的春天》一文中所描述的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而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成为现实。2019年,席卷澳大利亚210天的森林大火烧毁土地1170万公顷,多处房屋被毁,数十人罹难;而令人最痛心疾首的乃是约有十亿野生动物丧命,一些物种濒临灭绝,恢复原有生态至少需一个世纪。不仅如此,风向的改变使新西兰乃至南美洲的阿根廷、智利也出现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更可怕的是,全球环境的地域性灾难同时发生的还有亚马逊森林的频发大火,以致2019年7月成为全球有记录以来的最热月份,欧洲多国纷纷创下有史以来超高气温记录;美国也因此正式宣布启动推出《巴黎协定》法律程序。巧合的是,此期中国一些地区也进入垃圾分类的“强制时代”。种种有关环境恶化及治理的事态无不都在说明地球生态及环境问题正在或已经向人类发出终极预警,亟需予以伦理审视。

若把关注生态危机的伦理视阈由现实生活转向艺术表现,尤其是借助影像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难发现,较之于书面文字或平面艺术,它可以更生动、更直观地表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从经典电影《红色沙漠》(The Red Desert,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64)中可以瞥见人类对现代工业化的盲目高效追求已在侵蚀、扭曲自己的内心:暗紫色的天空、灰蓝色的大街、泛黑的海洋、黄绿的烟雾,让人仿佛笼罩在有毒雾霾的混沌中。显然,片中具有前瞻性的影像并非骇人听闻,而诸如《生化危机》(Resident Evil,保罗·安德森,2002)、《日本沉没》(樋口真嗣,2006)、《2012世界末日》(Farewell Atlantis,罗兰·艾默里奇,2009)、《海啸奇迹》(Lo Imposible,胡安·安东尼奥·巴亚纳,2012)、《环太平洋》(Pacific Rim,吉尔莫·德尔·托罗,2013)、《雪国列车》(奉俊昊,2013)、《流浪地球》(郭帆,2019)等意在表现现实灾难或世界末日图景的影片也可视为人类对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颇为忧虑的表征。反观现实,公益调查纪录片《柴静调查:穹顶之下》2015年在网络平台与大众见面后,主流视频网站24小时的播放量破亿,48小时破2亿,一度引发遭遇过雾霾之害的国人对大气严重污染的关注;即使是今日,雾霾现象仍是普罗大众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一如生态批评的开拓者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提及环境话语的重要性时所说:“自2001年的‘9·11’事件以来,环境关注曾被‘反恐战争’抢了些风头,却绝对没有淡出。这种发展之下,潜藏着一种日益加剧的不安,原因是现代工业社会无力应付其无意间造成的环境后果。当代社会理论学界的瑞秋·卡逊——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把它称作‘反思性现代化’(reflexive modernization),尤其指这样一种担心:即使是这个世界上的特权阶级也栖身于一个全球性的‘风险社会’,其危险程度无法预料、计算和控制,也很难逃避。”① 直面当代不少影视作品依然渗透强烈的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对人类于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進行“缺席审问”时,我们无疑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及其带来的美景佳境来唤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了。

回溯2016“直播元年”,聚焦当下国内大热的新媒体平台,映客、花椒、一直播、斗鱼等头部直播平台已成流量的汇聚池,而低门槛和娱乐化使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主播行列,但资本的趋利性和网络环境的速变又使其迅速入冬。行业的重新洗牌使自2017年崛起的新势力——短视频逐渐领尽风骚。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达7.25亿,占整体网民数量的87.5%,其中短视频用户达6.48亿,网民使用率为78.2%;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占总上网时长的11.4%,超过综合视频8.3%,成为仅次于即时通讯的第二大应用类型。在短视频的忠实用户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近七成,在校学生群体占比近四成;一线、新一线城市用户占比较小,而二至五线城市用户占比较大。从2018年年中、年底数据对比来看,短视频应用在中老年、低学历(小学及以下)、高学历(本科及以上)和中高收入人群中的使用率明显提升。②鉴此,作为网络的C位应用,借助5G技术的普及,网络视听行业将再次迎来突破性发展。2019年1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文件从机构把关、内容审核两个层面为规范短视频传播秩序提供了依据。至于短视频的内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发展研究中心于《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中的《短视频发展报告》里对9个移动客户端(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今日头条、新土豆、秒拍、腾讯视频、梨视频、快手)在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的短视频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从节目类型来看,9个平台短视频播放量前一百位中,生活类占比(33%)居首位,新闻类(24%)居其次,娱乐类(12%)和游戏类(12%)并列第三。③

美食作为生活类短视频的内容之一,其画面呈现与表现形式自带感染力,且生产成本较小,并符合受众在碎片化时间内的阅读习惯。据美食短视频的内容表现,可将其分为这样几种类型:教学类——博主“日日煮”“美食作家王刚”“爱做饭的芋头SAMA”等都以教授美食制作步骤,详解烹饪要领为主,影像内容较为简单,契合观者的操作性需求;吃播类——由美食直播发展而来,多以“大胃王”为噱头,剪辑中多以快放来压缩冗长过程,并兼带测评性质(挑选不同品牌的几款美食给出等级数据对比);探店类——多以主播选择一家网红餐厅体验品尝美食为主,兼带对餐厅的环境、特色、菜品等级综合予以评分(常与商家合作,多少存在主播评价的客观性不足等伦理偏颇问题);创意类——注重创意脑洞思维,如“办公室小野”(挂烫机蒸包子、办公室饮水机煮火锅、电热扇烤肉等)及取材自然生态或以竹鼠产业为特色的野食小哥、华农兄弟等。它们为制作者提供了充沛广阔的创作空间,更加扣合互联网传播特点,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一种新颖别样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

尽管主流媒体对短视频的发展及关注热度不减,但作为近年才兴起的大众媒介,颇具融变性的业界、学界都尚未对短视频有一个较为公允的界定。网民既能在抖音平台看短则十几秒非专业人士用手机拍摄的日常生活片段,也能在微博中发现长达十几分钟的主题明确、制作精良的视频短片。其实,设立于2017年的中国首个新媒体短视频奖“金秒奖”在近两年的评审中用大数据给出了一种解释:2019年的评选中,累计有超过10000个短视频创作者和机构参与评选,参赛视频总数达137087条,总播放量超58亿(臻于国内规模最大的短视频奖项);参赛作品平均时长为247秒,获得百万以上播放量的视频平均时长为238.4秒,即4分钟乃是目前短视频最主流的时长,也是最适合播放的时长。④当然,这也是本文讨论的美食短视频的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时长标准。

二、一种角度:自然主体性的凸显与复归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东西方文化都曾无视过自然的主体性,人类中心主义者甚而认为人类可通过知识积累实现对自然的征服进而走上主导万物的至高地位。人类在尚未开化之前,似已在观念、概念和精神世界里有着对自然界统治力量的渴望与想象。神话、原始多神教信仰等就有把自然的力量拟人化的倾向,即将自然的伟力移注于人,使其符合自然力的特殊尺度并成为它的化身,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与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就是如此。正如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⑤

“所谓自然主体性绝不是一个虚玄的概念,它是通过自然与自然之间、自然与人和社会之间的现实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自然的内在规律性、必然性自动协调和维护着各种客观事物的矛盾关系,从而保护自然系统处于和谐平衡的状态,由此构成一个精巧而生机勃勃的世界;同时自然又以非意识的主动性为有意识的人无偿提供各种有利生存的条件,但又制定了限制性的规约,要求文明社会必须在遵循自己的规律性和尊严性的基础上求得进步和发展。”⑥回望影视艺术,有学者已提出“生态电影”的概念:“在研究领域,生态电影主要指在美学上强调用长镜头、低电影剪接速度,内容上批判消费主义,具有生态意识,探讨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土地、自然和动物,是非人类中心观点看待世界,以向观众展示一个新自然世界为主的电影。”⑦延伸到美食短视频,因食物历来承载了人的丰富情感的寄托,故从食材的故土难离,或从制作手法的古朴纯粹着手,都会使人不仅身心愉悦,还易产生共情与同理心。当讨论食材或烹饪手法时,美食的呈现与影像的表意无疑都离不开对自然馈赠与风味再造的言说,故众多不同类型的美食短视频已开始脱离厨房灶台前的刻板教学,摒弃了美食书籍对调味食材精确到克数的操作流程,融淳朴的自然生态于影像制作,甚至取材、置景、灶具、烹调等均在开放式的野外或户外进行的样式业已成为近年易引发热度讨论的一种。乍一看来,这是美食短视频的形式创新与突破,实则自然主体性的凸显及与之在内容上的主动呼应。

美食短视频自然主体性的凸显往往表现为自然内在创造性的合伦理性的高扬。自然的内在创造性不同于人类显在的标志性的创造行为,它是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如日月山川更迭、河流小溪奔腾及草长莺飞、山幽鸟鸣等),因而常被匆匆而过、不懂欣赏者所忽视,但这些随日光暮色的嬗变被逼真、具象、感人的影像呈示在受众面前时,它流溢的是人类尊崇自然创造的行为所赢得的自然的馈赠。作为一个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四川山村的姑娘,李子柒从2019年底推出“一生系列”美食短视频,题涉与水稻、玉米、黄豆、棉花、蓝草等相关的食材,她不仅记录食材的烹调及至成为餐桌美食,还关注其“一生”的成长,即她的视频的内容已不再局囿于短期速成、炒菜装盘,而是延伸至食材的种植——详细记录食材作物的播种、发芽、生长、收割、成品等一系列过程,有的视频素材拍摄竟长达两年之久,如“水稻的一生”这一短短十分钟的视频便展示了从播种、打田、守水、抛秧、插秧、生长、抽穗、扬花、放水、成熟、打谷、晒谷、出米等过程,并用升格镜头来揭示水稻的生长与人不厌其烦的田间劳作过程。事实上,当改变思维定式来仔细观察自然在维护生命生存、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时,那制作美食之余,应能切实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及它的伟大创造,亦能体会到美食短视频制作者的人文立场与生态伦理自觉。

自然主体性在美食短视频中的显现也可以从人和自然的分野来厘定、认知。对人的行为的合目的性,康德(Immanuel Kant)在《判断力批判》中说:“既然有关一个客体的概念就其同时包含有该客体的现实性的根据而言,就叫作目的,而一物与诸物的那种只有按照目的才有可能的性状的协和一致,就叫作该物的形式的合目的性:那么,判断力的原则就自然界从属于一般经验性规律的那些物的形式而言,就叫作在自然界的多样性中的自然的合目的性。”⑧很明显,康德强调目的须有现实性依据,即实践的可能性,不可出于主观幻想;合目的性也应可通过事物的形式加以确认——这无疑也是合自然生态伦理性的。毋庸置疑,人类社会即是在这种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建构、发展和完善的。在当下主流的美食短视频中,人的行为的合目的性该如何被呈现,又该如何借事物的形式予以确认呢?若把自然的发展与演进仅狭隘地视作“盲目的力量”,那系统论便可从别样的角度来为我们找到正确理解自然力的答案。法国生理学家克罗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在20世纪初便发现,一切生命组织都有一种奇妙的共性:其内环境在外界发生改变时可保持稳定不变;内环境的稳定性乃是自由和独立生命的条件。⑨193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曾指出:内稳态不仅是生命组织的共性,还适用于社会和一切组织系统。⑩在生物圈中,个体生物被维系在食物链之上,物种之间构成捕食、竞争、寄生、共生或互生之关系;也正因诸多关系的相互作用,生物群落才能保持生生不息。由此可见,自然系统并非神秘的“上帝选择”,而是具有内在客觀存在的固定性;而人的合目的性则可通过他物(即自然)的相互作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表现出来。在李子柒等人的美食短视频中,食材的获取多以自然之境取材(如田野村边槐花树的花瓣等),且以枯木搭建做饭灶台,以竹筒或麦叶编织的器皿为盛具,显然都是以遵循自然内稳态的循环规律为前提,以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为旨归,而非以人为干预或破坏的结果来展示、猎奇或招摇。

美食短视频中自然主体性的凸显应使人类中心主义者反思。实际上,自然于此并非景观陪衬或情调噱头,更非他者“作品”或“附属”,而是需让人类正视生态良性发展的平等与尊重,体认自然界永远藏匿着未为人知的无限奥秘。一如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类与自然界和解的最高境界,乃是“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1。

三、一种平等:自我实现与生态主义

回顾过往,美食短视频的兴起与发展虽非一蹴而就,但它“速成”式的革新融变甚而还来不及让学界加以归纳总结;它在短暂接受市场的审视与考察后,以速变的招数和资本的介入直接嫁接圈层的不断细分及垂直内容需求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快餐文化的进阶路数。与当下美食短视频较合人们“形象好,气质佳”的审美诉求及合伦理目的性有异,谈及美食短视频的前身,可追溯至火爆互联网的“快手”。2012年11月,快手从起初的一款用来制作、分享GIF图片的手机应用转型为短视频社区。在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的短短一年时间内,其用户数超5亿;期间,一篇题为《底层残酷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的网文刷爆朋友圈,作者“X博士”审视了5亿快手用户关注的短视频里的“农村景象”(如炮仗炸裤裆、吃虫跳冰河、电钻吃玉米等),见出内容低俗、行为怪异、与生态伦理抵牾的人组成了一类,试图借成本低廉的“平台”来宣告自我存在,与一线城市视频制作者关注世界高速发展的格局迥然不同。虽然我们并不完全赞同该文作者站在精英文化立场对快手所播视频中的某些另类现象所施加的偏激言辞,但其作似也反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转型期中城乡间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文化鸿沟——诚然,当把非主流、辣眼睛的“美食吃播”短视频(如河北大妈自虐吃灯泡、蠕虫、玻璃,山东小闯生吃一管芥末、狂啃大猪头等)与颇具小资情调、运镜娴熟、配乐精巧的高端下午茶短视频放在一起比较,显然会觉得十分魔幻;但文中的一句话——“那些农村中的优秀的孩子们,无时无刻不想突破社会结界,到达资源丰饶的那个世界。而且他们觉得自己憋着一股劲头,在力量和意志力并不比沿海大城市的中产差!他们在快手上的拼命表现,求关注,本质上就是想靠此穿越结界”12 ——许会给浓郁的魔幻色彩铺就一层令人深思的基色:美食短视频的初期发展广泛吸纳了移动互联网的“基层渗透力”。在此意义上,短视频平台在给予一些制作低俗、猎奇或反生态伦理、与主流价值观相悖内容的原创者展示机会的同时,还给一些普通的手艺人和自由职业者留有创造发挥的空间,如常见于快手的制作编发教程、魔术教程、美食教程等的默默无闻的手艺人终于在此有了一展自我才华的舞台、机会,在转战淘宝、贴吧等大大提高自我关注度后,他们在平台对接广告,继而赢取丰厚的合法劳动所得。在本质意义上,以奇异非主流博取眼球,或素朴手艺人的平台变现,都可谓底层民众借助互联网找到自我被关注价值的一种颇为低廉便捷的手段。也是在这一年里(2017年4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评论快手APP,认为应该正视基层文娱刚需:“在风起云涌的短视频扩张运动中,许多APP选择了与更成熟、更专业的视频生产者合作……相较之下,快手是以几近刻意的态度强调其大众化、民间性和分享原则……毫无疑问,快手上的部分低俗违规内容需要整治。但在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应该承认并尊重不同层次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也更应看到,在广袤而多样化的中国大地上,文娱产品的市场升级空间还大有可为。”13

不难看出,短视频的文化娱乐属性已日渐显现,内容也随行业规范趋于成熟。至于美食短视频,其显然是一块可深耕细作的创意沃土。2017年8月22日,今日头条火山小视频在一个普通村民(四川合江小伙刘金银)的院坝上召开启动“火苗计划”的新闻发布会。在谈及为何要在农家院坝召开发布会时,活动负责人表示正是因刘金银在平台直播捉黄鳝、摸泥鳅的那些事“火”了,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吸粉高达8.6万人,创收8万元,并通过网络找了一个城里的姑娘做女朋友;小伙的田间农活与乡间趣事为美食短视频打开了新思路,而“火苗计划”的启动则使平台提供更多的变现渠道与创作培训的机会,进而鼓励短视频创作者贡献更多生动有益的扣合生态伦理审美的原创内容。可见,一个农村小伙美食短视频的网络走红既让更多的平台看到文娱产品市场升级换代空间的巨大,也带动一大批短视频创作者的热情与期待;而其结果,自然是城市大众借对淳朴乡村农活的关注,实现久处城市对田园质朴生活向往的满足,并于脑海摒弃那些原初的低俗异类的视频噱头,建构起一个真实生动、活力四射、满溢生活趣味的新农村景象。

在近几年间,美食短视频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以广袤乡土和合伦理性的自然生态为创作背景的视频博主,除了上文提及的古风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养殖竹鼠制作美食并录制视频的华农兄弟,以户外野菜等制作野生美食视频的野食小哥,较有影响的还有通过视频传递云南地域乡情的滇西小哥,以及类似的山城农人、山药视频、丛林之家等。这些视频作者多为有长期农村生活经历或一直居于乡下的人,他们多以劳作、种植、烹调来展现美食制作的全过程;虽难比高端酒楼食材烹调、工艺摆盘的精致奢华,但也体现出一种打动人心的真实,而且不少还具有超高人气和满满的正能量——也因如此,李子柒入选《中国妇女报》“2019十大女性人物”,2020年5月受聘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野食小哥多次荣获金秒奖最佳男主角奖;滇西小哥获聘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宣传大使。在某种程度上,如说他们早期的创作是因基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以美食为线,牵起了万千好吃嘴的好奇与热情,那久而久之后的美食短视频所映射出的在地自然美景、风俗人情、历史文化等则成为置身钢筋水泥之城的万千心灵的“桃花源”——其间不啻让“生活”二字在自然原野中舒展开来,也使美食短视频创作者找到价值张扬、自我实现的福地。

毋庸置疑,实践是自我实现的根本途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4也即是说,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实践的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在近年颇享美誉的美食短视频中,劳作和烹调是最常见的环节,如滇西小哥云南白族“东方奶酪”(羊乳饼)一集,便如实记录了从乡民家挤奶、过滤、烧熟、加树叶汁、包裹过滤成羊乳饼,再以此为原料加工制作成乳饼醪糟羹、油煎羊乳饼、芝士烤乳饼、火腿蒸乳饼等特色小吃的全过程。显而易见,这些源于乡土且由美食博主用双手创造的风味世界在本就吸引人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起到了支配实践的作用,也支配了实践者与观察者的思想意识和生态伦理自觉,是“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實现”15。其实,这些美食短视频的博主不仅在靠双手实现自我价值,更在短视频的制作、学习中完善提高了自我,因为除受众看到的画面内的劳作之外,视频制作还涉及拍摄、剪辑、发布等一系列技术劳作,所耗时长远大于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部分,而这么多的技术工作起初亦多由其个人完成,只是在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他们搭建团队,个人仅参与其中的部分工作同时高屋建瓴地把控着视频风格与内容走向。

一如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的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16 这些接地气的富有正能量的美食短视频所体现和暗示出的劳动的过程必然是困难、艰辛的,但也是令人满足、愉悦的。此处的艰难并非指对抗自然的多变和生态的险境所遭遇的困阻,而是建立于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的。正因把自我实现与生态伦理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李子柒、野食小哥、滇西小哥们才最终通过美食短视频的良性制作与发布,最终达成敬畏自然、呵护自然与合理实践、自我实现的有机契合和内在统一。

四、一种探寻:中国故事与中华美食文化

劳思光把文化看作源于人的自觉意识的活动的产物。一般而言,人类生活可分两个层面,即“自然生活”与“文化生活”。其在《文化哲学讲演录》中写道:“人作为动物或生物之一种,原有其‘自然生活’,但人类不是仅仅有‘自然’层面的饮食寝息、生老病死,人类尚有‘自觉’层面或意识层面的生活。这一层面的生活,构成一个意义的世界。所谓文化活动以及此类活动的种种成果,都存于这个世界中。”17也正是人区别于动物所独有的自觉层面上的文化生活才构成了一个属于人的有意义的世界。推及开去,文化作为一个集体意识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说:“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而这显然归因于其强大的文化基因,唯此其才会被不断地选择与传承。近年美食短视频中所彰显的“中国风”,实际上就是中华文化之田园文化使然;而它的柔性传播既体现于民间组织主导(视频博主皆为民间素人),亦自然流露于文化的含蓄表达——乡邻间的和睦相处之道体现了温情和谐的传统礼仪文化及大爱众和的伦理精神旨归;每逢传统佳节与亲友聚首共餐则反映了敬老尚德的孝德文化及节日蕴含的生活智慧、关爱理念的赓续绵延;再现古法造纸、印刷、书法、刺繡等传统工艺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聪明才智与发明创造——它们以美食为主体,多将中华传统文化浸润于轻柔自然的画面自然而然地潜入受众大脑,无须使用具体言语,影像的自然叙事、言情、表意清脑提神,春风化雨,引发观者共鸣,不仅悄然打破不同的文化壁垒,也消解了因所谓的“文化输出”可能导致的异质文明间的焦虑、冲突甚至误解、敌意。

中国自古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的观念,故《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有云:“民以食为天。”从“果腹”到“细品”,饮食其实已演变成生活的享受、精神的满足与某种地域文化的积淀。如果说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人生一串》《宵夜江湖》等可谓从正统续作到市井里弄记录中华美食文化的影像典范,那么创作美食短视频的李子柒、滇西小哥等就是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个人代表。截至2020年4月29日,李子柒在国外的粉丝量已超一千万,成为Youtube上全球首个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自其于2017年8月起在海外发布视频以来,乡间摘菜、亲手酿酒、节庆餐食、合家团圆饭乃是视频内容的日常。国外受众甚而将其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视频中亦时有造纸纳鞋、刺绣裁衣、劈竹做床、编席染布、古风服饰装扮、撒欢院落的小猫小狗、乡邻和谐共处的画面;而这恰好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乡村生活的美好想象,并使其一窥中华传统文化与东方俗常伦理观的奇瑰魅力;自然,这也勾起国人对故土乡情的依恋与回望,从而铸就传统与时尚、美食与文化的跨地域、跨国别、跨文明的传播基因。滇西小哥的美食短视频主打云南特色美食,辅以滇西乡村风情,俨然一幅“舌尖上的云南”的风味图景。对外国受众,尤其是东南亚各国观众,滇西小哥基于特色地域的特有风光、菜式,引起了他们的广泛共鸣,进而成为Youtube上支持滇西小哥的一支忠实粉丝群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8具言之,文化自信乃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19当然,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那样:“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 短视频容量虽小,但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与网速的提升,短平快的大流量内容反而更易传播,亦契合当代受众碎片式阅读、观影的习惯。美食短视频通过种植、烹饪、酿酒等活动,让受众潜移默化地领略到植于美食故事里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习俗和工艺文化,没有口号宣传,摒弃机械说教,自然铸成一把润物无声地开启中华文化有效国际传播大门的钥匙。诚然,国内粉丝的关注点赞与国外网友的支持追捧并不能完全说明这些美食短视频的博主就是中华美食文化的代言人;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以事实撬动舆论,将广泛大众的观赏兴趣持续聚焦于中国美食文化国际传播的话题上,自有其超越寻常的内驱力和伦理价值自觉。

2020年5月20日,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正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袁隆平、申纪兰、冯巩、海霞、冯骥才、李子柒6人受聘首批推广大使。“推广大使”采取分领域聘任的方式,李子柒担任“网络推广大使”(其余为“国家推广大使”“民俗推广大使”“社会推广大使”、“乡村推广大使”和“媒体推广大使”)。21这显然是为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中国农民丰收节,进而提高节日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推进成风化俗,引导带动城乡同庆丰收、共迎小康的有力举措。2020年1月8日,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局正式聘任“滇西小哥”董梅华为保山市文化和旅游宣传大使,以期他为传播地域文化,宣传保山旅游,讲好保山故事,打造世界自然遗产文化旅游品牌助力。22官方、准官方的认证让“网红博主”真实地走到大众面前,并开始担当宣传中华文化尤其是地域文化的角色功能。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论及“图像”与“现代之本质”的关系时曾指出:现代社会进入了“世界图像”时代,人们通过图像来把握和了解世界——“如若我们来沉思现代,我们就是在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通过与中世纪的和古代的世界图像相区别,我们描绘出现代的世界图像。……所以,从本质上看来,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23若以时间维度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古代和现代,以地域维度将世界划分为东方和西方,那么在近现代几百年的时空演绎中,东西方的文化图像始终存有落后与进步、野蛮与文明、专制与自由的对比。然历史拓进到今天,世界文化图景正在发生演变,中华民族正以自信昂扬的姿态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也许是世界探索和聆听东方故事的最佳时机。

面对生态危机,文艺不能沉默。生态是多元共存的,而生态在文学艺术中的呈现形式或批评也应是多元的。近年美食短视频的自然生态、传统文化呈现让人再次聚焦并体认中国大地、中华文化所蕴藏的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多样的合伦理性的表现形式积极参与良性生态文化构建,避免自然主体性的缺席,无疑是当代国人尤其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与操守。可以说,在生态伦理视阈下以个体实践行为关注自然田园、美食文化的短视频创作者应是“将致力于做自身所能体会的、响应社会且负责社会的公民”24。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美食短视频也是对生态批评于1990年代传入中国的呼应,特别是对那篇2001年面世的《中国生态主义宣言》的致敬——它见证了近几十年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时刻提醒人们从生态环境保护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的渐变:它明确呼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接纳人与万物和谐共存、共荣的近乎利奥波德式的大地共同体的概念,学会“守护与成全”。25

1915年,阿尔贝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置身于非洲丛林与河水间勃发的生命世界,追念第一次世界大战蔑视生命的悲剧时,发出了“敬畏生命”的感慨:“如果我们摆脱自己的偏见,抛弃我们对其他生命的疏远性,与我们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那么我们就是道德的。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种特殊的、不会失去的、不断发展的和方向明确的德性。”26 时间飞逝,转眼已过百年。当我们惊叹于科技发展与万象更迭的时代变迁时,保护生态、敬畏生命不应变成一个周而复始、思过革新的口号;当然亦不应一边暗自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边又在直面自然惩罚时内心忏悔、诵念尊崇生命的警语。近年美食短视频的兴起不仅仅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亦是基层文娱刚需的体现;其叙事转向自然田园、生态美食和生态伦理文化,进而深耕沃土,讲求自然归属,挖掘中华文化的内在肌理和优良特性,许是自觉不自觉地与“中国故事”的相遇,许是人类呼唤自然生态、回归真纯本心的时代使命。愿自然复归,不再离席;自我实现与伦理视阈的生态主义平等相待!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27倘如此,美食短视频乃至于更广泛的影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之路将随中华文化的良性国内国际传播,添不尽活力,行之更远,精彩与共。

注释:

①[美]劳伦斯·布伊尔著,刘蓓译:《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②《2019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https://new.qq.com/omn/20190719/20190719A034RT00.html。

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9》,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9年版,第117—118页。

④《我們分析了13万条短视频,发现了这10大趋势》,腾讯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196318173413162&wfr=spider&for=pc。

⑤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翻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3页。

⑥谢光前:《自然主体性的复归》,《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⑦鲁晓鹏、陈旭光、陈阳 等:《“华语生态电影”:概念、美学、实践》,《创作与评论》2016年第24期。

⑧[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⑨[法]克罗德·贝尔纳著,夏康农译:《实验医学研究导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⑩[美]W.B.坎农著,范岳年、魏有仁译:《躯体的智慧》,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11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9—80页。

12霍启明:《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腾讯新闻,https://xw.qq.com/news/20160609003283/NEW2016060900328301。

13马涌:《正视“基层文娱刚需”》,《人民日报》2017年4月11日。

14马克思、恩格斯著,中共中央翻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页。

1516马克思著,中共中央翻译局译:《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2页、第113页。

17劳思光著,刘国英编注:《文化哲学演讲录》(自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27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

19赵银平:《文化自信——习近平提出的时代课题》,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05/c_1119330939.htm。

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

21《袁隆平等6人获聘“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http://www.moa.gov.cn/xw/zwdt/202005/t20200519_6344621.htm。

22《90后网红“滇西小哥”获聘为保山市文旅宣传大使》,云南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165158115414190&wfr=spider&for=pc。

23[德]马丁·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林中路》,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第96—98页。

24[美]斯科特·斯洛维克著,韦清琦译:《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25《中国生态主义宣言》作者为王晓华,该文首发于海南大学编印、鲁枢元主编的内部交流刊物《精神生态通讯》2001年第6期上,后被收入鲁枢元主编的《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精神生态通讯>文丛1999—2002》(南方出版社,2002)一书。

26阿尔贝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1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编导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   孙   婵

猜你喜欢

行为主义生态伦理
融合行为主义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的互动式案例教学研究
论行为主义视野下幼儿学习行为的矫正
行为主义的兴起与转变
行为塑造理论在初等教育中的运用
“各取所需”:三种SLA理论结合视角下的二语教学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壮族生态伦理思想形成因素探析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生态伦理智慧及其现代出路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