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2021-01-13张妮

艺术研究 2021年4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

张妮

摘要:朴素之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理想和追求,它体现在各种艺术门类的创作中,逐渐形成了人们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直到今天,在很多艺术形式当中,仍然把“朴”作为审美追求。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カ。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了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通过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将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指出农民画所体现出的中国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

关键词:朴拙 金山农民画 审美心理

从古至今,“朴”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朴的崇尚和追求有着深厚的民族根源。老子《道经》有“见素抱木之说,与“天人合一”的思想相符,强调“道”“气”,是本质、原始、本真之美。最初,“朴”与“道”相关联,形容种原始的混沌状态,后来除了形容事物最为原始的本真面貌也表现一种真挚淳朴的美好品格。正是在这两层含义的基础上,“朴”这一范畴开始进入人物品评和文学艺术当中,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有着独特蕴含的美学范畴。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朴”,拥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审美追求,伴随着中国艺术不断走向成熟。直到今天,“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中有所体现,这当中,中国的民间艺术表现得尤为突出。农民画作为我国的民间艺术,是我国特有的绘画种类,具有很强的民族性与地域性,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它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具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朴拙,这正折射出中国艺术的审美心理——对“朴”的追求。本文就將在阐述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同时,以上海金山农民画为例,具体分析追求“朴”的审美心理在艺术中的体现。

一、中国“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

1.“朴”的审美心理和趣味的形成和发展

“朴”作为审美范畴始于先秦老庄哲学,到了魏晋,艺术进入自觉时代,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飘逸、自然和真实成为美学追求,这在精神层面与“朴”的美学特征相吻合。晋人肯定人的价值和生命力,渴望自由,追求人格与精神的真实,因此众多文人纵情于山水。到了唐宋,“朴”的美学内涵更是体现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宋代诗歌当中,朴实无华的语言,淳朴淡泊的意境,都体现了对“朴”“拙”的美学思想的推崇。到了明清,李贽提出的“童心说”、袁宏道提出的“性灵说”等等,都反对传统的束缚,强调回归最初的童心状态追求真情实感。在绘画领域,“与当时弃帖学、崇北碑的书法风气有关,讲求锋芒、遒劲、古拙,通过异常简略的形象表达出异常强烈的个性感受”。

朴”是一个具有民族韵味的美学范畴,是历代文人对自然美、本色美、平淡美、朴素美等多种审美体验推崇的根源是一种追求独特艺术品格的审美趋势。“朴”是质朴、朴素不见浮华的本真之美;也是本色、天成,清新自然的审美风格;更指淳朴、真挚,自由完满的人格魅力。“朴”范畴有着丰富的美学特征,在艺术的各个领域有着具体的体现。

2.当今艺术对于“朴”的追求和体现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物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浮躁和难安的情绪比比皆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向往种返璞归真的质朴生活,追求更加简单、真实的精神世界。览现当代艺术,很多艺术作品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传追出“朴拙”的价值追求。从内容上来看,很多艺术家从平凡的现实生活出发,真实地描绘着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使观赏者感到十分亲切。例如,美国摄影家安德里斯·塞拉诺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现实世界,向人们展示着新近发生的事件或是自己的些思考。从形式上来看,一些绘画作品用色纯粹,构图简单,拥有直入人心的效果。例如阿格尼丝·马丁的极简主义绘画以简单的几何图案、平缓的色彩以及轻柔的笔触,向人们展示着对“大朴”的极度追求,深具禅宗韵味。还有一些雕塑作品材质单纯,追求自然,如安迪·戈兹沃西的环境雕塑,把对材料纯粹性以及每样材料能做什么并保持完整性的考虑放在首位。此外,当代的音乐作品也追求形式上的质朴,歌词直白通俗易懂,贴合大众心理。例如一些民谣歌曲,语言质朴真实,曲调悠然舒缓,像是在和听众诉说故事。

除了以上提到的部分艺术种类之外,其他艺术种类当中也不乏对于“朴”美的展现。人们在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时,会有强烈的共鸣和自我认同感,会让浮躁的内心沉淀下来,促使自我的思考与积淀。人们对于返璞归真的审美理想和趣味不断增强,因此,在这种趋势下,很多以真实、朴素为特征的民间艺术种类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重新获得人们的关注。我国的民间艺术——农民画也以其特有的审美价值,满足了当代人们的内心需要。例如,上海金山农民画便以其淳朴的题材内容、精简的造型结构、纯粹的色彩搭配以及简单的构图风格俘获人们的心。

二、上海金山农民画“朴”的诠释

1.金山农民画在题材和主题中体现的“朴”

金山位于上海西南郊,风景优美,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长期以来,金山农民在这里生活劳作,过着纯净、质朴的农村生活,因此,乡村质朴的生活就成为他们创作的源头,其作品流露出纯朴的气息。金山农民画的题材丰富多彩,主题也多种多样。除了表现织布纺纱、播种、丰收等农民日常生活的场景,还会表现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趣事,以及体现民间风俗人情的热闹节日,使金山农民画在内容题材上具有显著的民间特色。

农民画之所以受广大老百姓青睞,正是因为它所表现的内容真实、淳朴,所表现的主题和题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群众容易接受并且乐于接受的内容。金山民画深深地扎根于民间生活,在那些直接反映农民日常生活的作品中,伴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洋溢着乡村生活简单快乐的气氛。例如张婉英的《绣花女》,描绘了一个农村妇女绣花的场景,她大幅的拉线动作生动逼真,头顶上挂着的绣好的鞋子和衣物,生动地表现出农村妇女的生活状态。再如曹金英的《满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乡村传统的满月习俗一亲朋好友纷纷前来庆贺,对满月的婴儿爱不释手,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还有很多作品,例如张新英的《待客》、张美玲的《做团子》、陆永忠的《播春》等等,都是对农民质生活的描绘,这样的作品数不胜数。农民画的题材和主题扎根于泥土,贴近自然,使人们感到亲切,符合人们对于“朴”的审美追求。

金山农民画在题材内容中体现的“朴拙”之美,与我国古典艺术的朴美十分相似。例如,古代诗词也崇尚真实,没有华的词藻和复杂的意象,也没有刻意的技巧追求,而是用最简单直白的语言传达最真实的情感,呈现出一种真挚朴素的美学风格。例如,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白居易的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红……”;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等诗词都以平凡质的语言和意象来传达真情实感,体现出一种天然的美。再如,中国古代绘画在题材内容上也十分朴素,这体现在对“枯木”“怪石”等意象的选择上,画家往往描绘简单和为人熟悉的事物如苏轼的《枯木怪石图》等。

2.金山民画在造型中体现的“朴”

金山农民画在造型的刻画上,舍弃了对象精细的外在形象,将所描绘的人物、动物、花草等实景从外到内进行简化舍弃了描绘对象的诸多细节,用精练的艺术语言突出其主要特征。农民画的这种绘画方式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学院派绘画,这与创作主体一农民是分不开的。这些衣民画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在细节刻画方面有所欠缺,他们对事物的描绘都源于自己内心的认知,因此,在造型刻画上,形成了一种最为直观与简约的表现形式。例如,在曹秀文的《春意》中,无论是远处的房屋、近处的草地还是中间的树木,都进行了抽象概括。作为主体的树木,被概括成了一团团圆形树冠和一根枝干,草地和山峦也只用简单的曲线来描绘。在张新英的作品《斗鸡中,简约的特点更是凸显。画面中两个正在斗鸡的小女孩,只有简单的造型轮廓,没有对五官的描绘,所有细节的东西都被省略。包括旁边的小狗、小鸡,以及房间中的各种摆件装饰,都被高度抽象化,简之又简。金山农民画虽然造型简朴、古拙,但却朴中见雅、拙中藏巧,以最简明的造型表达出最深厚的意蕴,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金山农民画对于造型的简朴处理,和我国的书法艺术有不谋而合之处。书法艺术的朴素之美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现用笔中可见线条的简约和流畅,色彩上可见黑白相间和虚实相生,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体现出原始的大朴之美。同时,书法中传达的语言内容往往也是朴素的,例如在一些墓志铭和墓碑上的书法艺术,也体现出对“朴”的追求。此外,很多书法家也追随“人书俱老,无心自达”的境界,追求朴素自然的书写风格。因而,书法作为民族的艺术瑰宝,同样体现着浓厚的古拙之美。

另外,金山农民画在造型处理上受到传统剪纸艺术的影响,将所描绘的事物以平铺的方式呈现出来,不像西方艺术样追求透视原则,而是尽量在一个平面呈现出对象的多个角度。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会将立体的对象进行简化,将其多个视角拆分再拼合,最终形成一个平面简约的图像,具有某些抽象意味。因此,在衣民画中,很难看到类似于衣服褶皱、动物皮毛这样的细节描写,更多的是不同于学院画派的直观简约的艺术表现形式。农民画家画瓶子、碗罐,会把口部画得很圆而不是椭圆,把底部画成一条直线而不是弧线,这是因为他们认为瓶罐的口是圆的,而底平才能放置在桌子上。这种画法与透视法大为不同,体现出农民画家质朴的创作心理,成为了金山农民画特殊的表现形式。在欣赏衣民画时,人们不会被复杂的造型困扰,朴质和简约的造型直入眼底,满足了人们朴拙的审美趣味。

3.金山农民画在色彩中体现的“朴

明快的色彩是金山农民画区别于其他画作的特点之一,画家在创作中不依照自然界和物体的固有色进行绘制,大多凭借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用色。由于金山农民大多曾是传统手工艺制作者,所以在用色上会倾向于手工艺的色彩搭配和审美。在金山农民画中,明亮和高纯度的色块传递着农民画家真挚淳朴的情感,作品中很少会出现混合色块,大多是纯度较高的色彩这也体现出农民画家质朴的美学观。例如作品《白鹅》,整个画作由红色、绿色、白色、天蓝色、深蓝色组成,这五种颜色鲜艳瞩目,巨大的纯色块彼此碰撞,给人以净化心灵的艺术效果。再如作品《采莲》和《清晨》,画面中大红大绿尽染,浓烈而深入人心,给人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金山农民画的质朴还体现在用色的想象力上,金山农民画用色大胆、夸张,不被现实世界中的固有色彩所束缚,而是根据自身的情感需要以及审美习惯用色,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例如,画家阮四娣的《花与鸡》,整个画面色彩丰富浓艳,仅仅鸡的尾巴就由五种不同的颜色组成,传达出一片朝气与活力。再如农民画家陶林平,他笔下的雪是红色的,他说:“玩雪的时候,天虽然非常冷,但心里是热乎乎的。我想把这种感受画出来,可是开始受自然色调的影响,画来改去还是冷冰冰的不是那种味道。后来我把雪改成朱红色,那种热烈欢快的气氛出来了,这才像我要表达的生活。”由此看出,金山农民画在色彩运用上,保留着一份质朴与童心,遵循简单真挚的内心,真实地传达出思想情感,使人更容易接受并且产生共鸣。追溯到我国的古代绘画,我国古代绘画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追求一种朴质的审美理想,与金山农民画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中国画中没有五彩斑斓的色彩,但仅通过对于水墨的灵活运用,在用色的想象力上和金山农民画相类似。中国古代画家通常使用水墨并在画面中留有空白,营造一种虚实结合的审美效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例如马远、夏圭的山水画作,往往只是呈现景物的某一个边角,画面中留有大量空白,引人遐想。

4.金山农民画在构图中体现的“朴”

金山农民画构图最突出的特征就是饱满充实,几乎不留空白,这与农民朴素的审美心理相关联。如同户县农民画馆馆长说:“农民画……构图上画得比较满。为什么呢!他在种地的时候,每一块都要种到,不让一块地闲下来。他画画的时候也不让一块纸闲下来。”因此,在金山农民画的创作中,即便主体对象没有占满整个画面,农民画家也会在剩余部分增添一些物象或者装饰,将整个画面填的满满当当。例如,曹金英的《鱼塘》,整幅画面被景物填满,几乎不留空白。画家在创作中表现的稚拙之气恰好烘托作品的乡土气息,符合农民画的质朴风格。还有一些作品,即便没有密密麻麻的场景,但是描绘的对象大而疏,这也是另一种饱满。例如,张新英的《擀面》,画面中只有一个正在擀面的妇女,但却充斥了整幅作品,简约的线条和巨大的色块,也给人一种充实之感。这是饱满式构图的另一种尝试,用简单的色块和简化形状展现生活场景,同样流露出一种简朴的韵味。

观察金山农民画的构图可以发觉,无论是全景描绘还是特写描绘,对象在画面中的大小几乎没有区分。前景和后景以同样的大小呈现在画面当中,以散点透视的构图手法展现事物全貌,使画面的表现内容丰富多样。如陆学英的《家乡的鱼塘》,整个画面被莲花和鱼群填满,然而鱼的大小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莲花和鱼直观地呈现在观者面前,没有位置关系的复杂性。再如朱永金的《村渡》,前后景的人物大小相同,两旁的树木也没有远近大小之分,所有描绘对象均匀地铺在画面上,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展现出农民画家朴素、自由的创作风格。

综上,金山农民画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表现出一种“朴拙”之美,与我国古典艺术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农民画继承和回归了古典美学中“朴素”的审美标准,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朴”美的内涵和趣味。

结语

“朴”的美学范畴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和美学品质,凝结着古代文人的美学理想和古典艺术的文化精神。“朴”进入哲学、美学,成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范畴,与人们的审美追求和趣味相一致。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朴的追求从未中断,甚至在不断升华。尤其是在当今城市的喧闹中,人们更加追求一种返璞归真的朴素之美。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中,对朴拙之美的艺术追求更加凸显,“朴”的审美价值也不断提升。农民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一种古朴简约之美,滿足了人们追求“朴拙”的审美心理,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朴素作为中华民族所推崇的美德,在艺术当中的体现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一些民间艺术当中,更加凸显出拙”这一审美理想。因此,我们在将目光聚焦于华丽的艺术形式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以朴为美的民间艺术种类。

注释

①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②肖文荣.中国古典美学“朴”范畴研究[D].暨南大学,2015

③阮章云.吴根越角画乡情:金山农民画艺术[J].创意设计源,2012(5):42-53

④郑土有.金山农民画的审美启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76-81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
成都大熊猫基地中的旅游美学分析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儿童剧《马兰花》的艺术审美魅力
音乐欣赏中的审美心理定势分析
观众学视阈下的国产公路电影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审美心理培养在高职绘画教学中的实施研究
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音乐欣赏的审美心理与习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