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欣赏的审美心理与习惯培养

2016-06-04梁田

戏剧之家 2016年9期
关键词:审美心理习惯培养音乐欣赏

梁田

【摘 要】音乐欣赏也是一种认识活动,音乐欣赏接受的对象是比较抽象的声音和各种繁杂的和弦,要求欣赏者必须充分运用联想、想象的心理能力,紧紧跟随音乐作品的演奏进行同步思维,仔细体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与当时的生活感受,通过多方位的视听通感才能领悟作品中的丰富美感,才能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产生深刻的情理交融的心理反应。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心理;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17-02

音乐欣赏过程中,刺激、知觉、反应这三者是一气贯穿的。音乐旋律的声波刺激是欣赏者艺术知觉的成因,而艺术知觉又是审美反应的前提,这三者之间迅速的衔接过渡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这是由于音乐——时间艺术的独有特点所决定的,随生随灭的乐曲声波转瞬即逝,要求欣赏者必须瞬间完成审美知觉并作出审美反应,否则将徒劳无益一无所获。因此,人们常说欣赏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必须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听觉习惯,这是步入音乐审美境界的基础。

一、审美听觉习惯的培养

音乐欣赏习惯的培养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我训练过程,这与提高艺术修养水平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音乐听觉习惯是审美心理反应能力的持续强度的体现,一般说来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动三者的反复实践。音乐欣赏的认知,并不是对音乐作品特定声波、声速的机械相加,而是对曲式结构内在联系的深入了解,对主题旋律变化过程的把握,剖析各种因素手段所交织的作品整体内涵。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认知过程,才能深入到音乐欣赏的下一步骤——审美情感的共鸣。心理学认为,情感的性质是由于事物能否满足人的需要决定的,是人对某种事物的评价,是依据其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音乐欣赏是人的精神需要,其欣赏对象又是抽象而复杂的声音,因而这种欣赏所引发的情感态度是非常微妙而丰富深广的,难以一言以蔽之。比如我们对中国民族戏曲音乐的欣赏,三百多个剧种各有着绚丽多彩的独特唱腔:京剧的西皮二黄、徽戏的吹腔、越剧的弦下调、黄梅戏的彩腔、沪剧的长腔长板等等,都有着区别于别人的独到特色,。尤其是每个剧种又分成许多大家流派,风格各异,唱腔在剧种基调之上又异采纷呈。在欣赏他们的优美表演时,大家们的唱工韵味究竟美在何处,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加以准确详尽地说明的。就算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清代名家刘鹗的《大明湖听鼓书》的精湛描绘,对于无比玄妙的音乐也只能描写外在的“形”,而难以深刻揭示其内在的“魂”。对于那些历经漫长时光洗礼的经典音乐,对于那些无比美妙的旋律,我们只能在冥思细品中领略它无穷的美感,从心底深处涌动起由衷的赞叹之情,每每欣赏一次都会产生新的感受,它像一座座蕴藏极为丰富的宝藏,使你越挖掘越感到它的无尽的艺术魅力。

培养音乐听觉习惯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意动,是经过认知、情感之后的最重要环节。意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倾向,是更深入理解审美对象的行为方式。我们的审美反应都是以情感共鸣作先导,这种情感共鸣的结果便是意动。当我们欣赏某部音乐作品深受感动之后,就会产生进一步了解其他有关信息的愿望,诸如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与个性风格、这部作品的创作过程、作品演出后的社会反响等等。这样你就会去寻找查阅有关资料,搜集这位作曲家的其他作品,进行系列性的欣赏活动,甚至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为你识别评价同类作品的审美标准。在心理学上“习惯”与“后天反应”实际是同义的,除了那些天生的生理反射的行为之外,都是后天反应形成的习惯。音乐欣赏也是一种习惯行为,只要我们坚持训练自己的音乐听觉,深入理解音乐的审美内涵,就能培养出一副“音乐的耳朵”。

二、音乐欣赏的主观性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欣赏者的动情程度是因人而异的,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其原因有二:其一是由于不同的欣赏者艺术修养水平的差异以及联想、想象能力的高低而造成的。每个人的艺术修养都源于他对各种艺术的广泛涉猎,并具有浓厚的兴趣,不但能把握各种艺术的个性特征,而且深谙各种艺术之间密切联系的规律,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程度。这样,艺术修养水平较高的欣赏者就能以更为宽泛的审美体验去接受音乐作品,充分发挥平素欣赏诸类艺术所积累的心得体会,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如喜爱古诗和民族舞蹈的人在聆听《春江花月夜》古曲时,就能从悠扬缠绵的旋律体会到轻歌曼舞的律动与诗一般的意境。一个想象能力很强的人在欣赏音乐时,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捕捉音乐中每个音符所描绘的对象,将抽象的乐音嬗变成虚实相生、动静相宜的音画形象。当然,这样的联想和想象要以一定的艺术修养为基础,不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和庸俗的牵强附会。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文化积累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必然会造成艺术修养与想象能力的差异。因此,在欣赏音乐时所获得的审美享受,必然要有不同欣赏层次的差异。

形成音乐欣赏的主观性色彩的原因之二:就是不同欣赏者对于某个音乐作品在情感体验上的差异。情感,简言之就是人们对与其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包括自身内在)的态度与体验。由于音乐可以抒发情感,引导观众,情绪音乐作为听觉的艺术,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感世界,是通过欣赏者的内心感受来发挥作用。音乐最擅长的是抒情,即音乐最核心的特征就是抒情性。音乐能够将人的情绪,如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民族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同样有着抒发情感、挖掘现出来。

三、音乐对人的身心健康的影响

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对作品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情绪的作用,在与其他要素的结合中发挥这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时音乐不是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作为综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发挥着作用。换句话说,在整个作品中,音乐同时要与其他要素相协调。音乐具有描绘功能,它不仅使画面静中有动、声色俱全,更具有昅引力,而且使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是思想内涵的载体之一。音乐教育承担着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职要职责。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可以唤起更多的人产生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自觉性。音乐重在以情感人,是人类情感的结晶。科学研究证明,优美的音乐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医治疾病。无论是音乐演奏者还是欣赏者,在完成一部作品时,都经历了一种全身心的运动。节奏轻快的音乐会使人感到精神奋发、欢欣鼓舞,旋律明朗的乐曲能使人感到心情畅快、轻松愉悦;优美的音乐能滋润和抚慰人的心灵;激烈的音乐则使负面情绪得到宣泄、内心回归平和。

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基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性的变化,同时也包含了音乐观念的变化,对大众音乐创作观念的影响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在音乐欣赏以及音乐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同的音乐需求,极大的培养了人们对音乐欣赏的素质,可以看出懂得欣赏音乐的人往往具有较佳的记忆力和较为灵敏的听觉;会弹奏乐器的人往往大脑协调能力较强,因而其手指灵活、反应敏捷。音乐在开发人们智力的同时,也会对其文化素养产生积极的学术性与艺术性的熏陶,对其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燕.论高校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J].成功(教育版),2013(2).

[2]乔建中.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梁 田(1970-),湖南人,中专,研究方向:通俗歌曲音乐编辑、词曲创作研究、广播原创歌曲研究等。

猜你喜欢

审美心理习惯培养音乐欣赏
解读设计中的儿童审美心理
陶冶情操,培养审美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兴趣的方法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