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导员责任制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1-01-13徐浪

关键词:团体辅导心理健康大学生

徐浪

摘要:研究人员针对某高校部分大二学生开展单次团体心理辅导,收集106名学生参与该项活动的反馈并进行质性分析,发现该形式的心理辅导效果良好,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学生参与度高,对活动给予较高评价;(2)辅导员能够通过该活动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3)辅导员能通过团辅活动及时发现心理困难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4)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良好氛围内,能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本研究在实践基础上梳理辅导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注意事项和策略,期望能将该方案在辅导员和大学生中进行复制和推广,以应对大学生群体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辅导员责任制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落实高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以湖北经济学院新生团体心理辅导为例”(2019X GJPX 2004)

依據《湖北经济学院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实施办法》(鄂经院党发[2015]47号),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担负着学生工作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他们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党委学生工作部依据上述文件制定的《关于建立健全辅导员直接责任人工作机制的实施细则》规定:各院系按照副书记联系学生人数不多于100人、辅导员不少于200人的标准自行分配,坚持“谁联系,谁负责”的原则,对联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负直接责任。该文件就辅导员如何落实直接责任人制度做出了详细说明,具体包括熟悉学生档案、找学生谈心、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寝室、建立健全重点学生档案等。

辅导员的职责范围本就包括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依据“辅导员责任制”的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做好相关工作,还需深入了解每一位属于他的责任制范围内的学生,做好每一位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导师”。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何走近学生的内心,需要不断在工作实践中探索。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就是对如何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之一。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由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引入中国[1]。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面向群体、形式活泼、简单高效的心理辅导方式,目前已在很多高校及社会团体中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2]。本研究在实践基础上,对辅导员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效果进行分析,尝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视角,为“辅导员责任制”的落实探索新路径。

一、研究背景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依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成年初期,具有以下心理特点:自我意识蓬勃发展,社会生活领域迅速扩大;内心矛盾、抱负水平不确定、易采取极端立场;在人际关系上,形成既寄求友情又甘愿孤独的矛盾心理;在意志力和行动上,既积极又消极、既努力又懒散;喜欢自我批判,也喜欢自我安慰;对亲密关系渴望且投入,但有时又表现冷淡;既想对外界敞开心扉,但是又有一定的封闭性[3]。在情感体验方面,青年情绪的两极性更为突出,既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也容易出现极度的愤怒、悲观和绝望。同时,青年的情绪还具有隐蔽性,即会隐藏真实的情绪,甚至展现出相反的一面。

这些特点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在心理状态上存在不稳定性。自我意识的迸发和情绪的多变以及周遭环境的复杂性,使大学生群体较易出现心理问题,而青年情绪的隐蔽性又让这些问题不易被发现。

(二)传统学生工作方式的局限性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一个重视个人隐私、鼓励个性发展的大环境中。针对学生群体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时,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来选择自我表露或自我封闭,通过浅层次的交际性谈话或者冗长的说教式谈话可能都难以了解学生真实的心理状况。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且较为深入和长程的谈话可能效果较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效率偏低。有研究表明,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朋友或同学是其首要的求助对象,其次是家长[4]。由此可见辅导员在面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需要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创新工作形式,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互助的能力。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团体辅导,即团体心理咨询,又叫集体咨询、群体咨询、小组咨询。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运用团体动力和适当的心理咨询技术,协助个体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方式,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团体辅导有结构式和非结构式两种,一般单次团体心理辅导为结构式团辅。结构式团辅是指事前做了充分准备和计划,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来实施的团体咨询,此类团体较注重针对所要达到的目标设计活动,以引导成员参与团体学习[5]。结合临床实践来看,相较于非结构式团辅,结构式团辅可操作性及可复制性更强,更适宜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运用和推广。

团体治疗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欧文·亚隆在《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团体治疗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至少在实质性疗效上与个体心理治疗可以相提并论,使团辅起作用的“疗效因子”共有11个[6]。在单次团辅中较为突出的疗效因子包括普遍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和行为模仿。普遍性是指参与者在群体中听到其他成员谈到跟自身一样的担忧或困扰时,会产生共鸣感,进而会减少忧虑。传递信息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由团体带领者进行的教导式指导,主要指传递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一是由团体成员提供的直接忠告,成员间的直接忠告暗示并传递了成员间相互的兴趣和关心。第三个是利他主义,在团体辅导中成员之间会互相提供支持,当成员发现自己对别人很重要时,就会感到振奋和自尊,就会开始去关注他人。行为模仿是指团体成员彼此间可能会互相模仿,会观察其他成员如何处理问题,进而收获新的视角。有研究表明单次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改善大学新生人际关系[7]。

(四)辅导员开展单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

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矛盾性使其较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常常表现为寝室矛盾、学业压力、各种心理疾病甚至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有研究显示,我国近3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困扰,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约占10%[8]。辅导员作为与学生群体接触最密切的人员之一,是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辅导员一般都具备教育学或者心理学的知识背景,而单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明确的操作步骤且易于掌握和实施,因此辅导员开展单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可行性。

二、实践过程

(一)活动对象

某学院大二年级学生106人,其中男生35人,女生71人。团体活动带领者为一名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辅导员。

(二)活动实施

1.收集问题

在活动正式开始前,团体带领者与部分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访谈以了解大二学生的基本状况。大二学生的常见困扰如下:班级凝聚力较差;少数学生独来独往,未融入集体;部分寝室矛盾尖锐;部分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对学习和生活感到迷茫。以上问题可归类为人际交往、个人发展规划两个方面。

2.确定目标

依据收集到的主要问题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制定以下团辅目标:一是营造畅所欲言的沟通氛围,促进成员自由分享;二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际交往技巧;三是帮助学生进行个人探索,缓解心理压力;四是收集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发现和关注心理困难学生。

3.方案与实施

根据活动目标,参考常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项目[9],编制团辅方案。活动设置:约15人一组,每组1次活动,每次活动3小时,共7组。活动内容:6项团辅游戏项目,热身活动为“大风吹”和“滚雪球”;体验活动为“哑口无言”和“突破困境”;结束活动为“我想对你说”和“心有千千结”。

活动开始前由团体带领者讲解保密原则,并签署保密协议。团辅游戏项目结束后,由带领者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讲解如何识别心理危机、如何进行自我调适等心理知识;最后,布置每位成员写一份关于参加本次团辅的感受。整个团辅项目结束后,对收集到的106份文字材料进行质性分析。

(三)活动效果

1.从团辅参与者的角度看活动效果

对全体组员的团辅感受进行质性分析,结果见表1:

所选条目均为出现频次超过半数的,除以上内容外,还有学生提到:“通过团辅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对未来产生了新看法”“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等。由此可见,团辅活动在帮助同学们解压、促进人际交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取得了效果。

2.从团辅带领者的角度看活动效果

(1)易于发现共性问题

在团辅的過程中,带领者发现学生存在很多共性问题。例如,在“哑口无言”环节,大部分同学都表达了学业压力造成的负面情绪感受;在“突破困境”环节,同学们分享的困惑主要集中在个人职业发展这一议题。依据发现的共性问题,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帮扶工作。

(2)快速发现心理困难学生

此次团辅活动的目标之一是帮助辅导员快速发现并关注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实践结果表明团辅这一形式确实有助于发现问题。在团体中,良好的团体氛围能够促使学生展现真实的自我;成员间的人际互动能够反映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互动模式。带领者可以非常直接的观察到同学们的真实状况,因此能够实现快速发现心理困难学生的目标,并及时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

(3)高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团辅方案中设计有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的环节,例如在“哑口无言”游戏中增加情绪调适技巧的介绍;在团辅游戏项目结束后,专门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服务项目、咨询预约电话等,告知成员关注班级同学心理状况的重要性,教授识别常见心理危机信号的技巧等。质性分析的数据显示近70%的同学反馈掌握了心理健康知识,由此可见,在团辅的良好氛围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效果明显。

三、研究结论

通过此次团体心理辅导实践活动,作为带领者的辅导员对团辅成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大二学生群体的主要困惑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对部分现阶段存在心理困难的学生的及时发现,有助于辅导员展开精准帮扶以防范危机风险。研究者对106份团辅反馈进行质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项活动帮助参与者缓解了情绪压力,激发了同学们继续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动力。综上所述,该项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适宜在辅导员和学生群体中推广。

四、讨论

(一)推广的注意事项

单次团体辅导作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在辅导员了解学生需求、强化日常管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现重点学生等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通过一次有趣的、深入的、互动式的团体辅导活动,辅导员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且相对深入的了解每一个组员,这有助于落实“辅导员责任制”中的相关要求,具有可推广性。但为保证活动效果,在实际操作和推广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1.提前做好班级动员

大部分学生对团体心理辅导并不了解,辅导员提前深入班级做好动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宣讲时注意技巧,可以借助在班级内开展团辅小游戏的方式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

2.充分熟悉组员信息

在每一次团辅开始前,带领者需对本组成员名单进行熟悉。开展单次团辅的目的在于发现问题、普及心理知识,因此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非常重要。做好对成员的了解,在团辅过程中能够准确无误地喊出成员的名字,对建立良好的团体氛围和提高成员对带领者的信任感很有帮助。

3.及时关注有较大情绪波动的组员

在团体辅导中,有时某些组员会因某个话题而引出较大的情绪波动,对这部同学需重点关注。在团辅结束后需立刻对这部分同学的情绪进行处理,以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4.科学跟进行为表现较为独特的组员

在团辅中可能有部分同学的行为表现较为独特,例如过于沉默,或不合时宜的活跃等,对这部分同学应给予关注,但不宜在团辅结束后立即进行。带领者不能因个体在团辅中相对独特的表现就与学生约谈,较为恰当的做法是在日常互动中加强关注,收集到充分的信息后再去判断和处理,要避免随意给学生贴标签。

5.处理好双重角色的问题

在团辅过程中,带领者需要处理好“带领者”和“辅导员”的双重角色问题。除需具备团辅带领者所需的基本素养(对成员关心、接纳、真诚,能够共情,具备心理学知识、熟悉咨询技巧等),辅导员还需主动提醒自己:在团体中“带领者”角色要重于“辅导员”角色。学生在团体中可能会提到一些“特殊话题”,例如逃课、对课程或者某位老师不满等。如果带领者只顾着从辅导员管理学生的角度提出批评,而不是从团辅带领者的角度去试着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则难以建立稳固的团体关系。

6.对“保密原则”高度重视

在团体心理辅导中,如果团辅设置合理且氛围营造得当,团体成员的表达欲较易被激发,成员可能会主动分享个人内心深处的故事。作为团体带领者,需要时刻注意成员的分享是否会给分享者本人或他人造成伤害。因此,在团辅开始之初必须着重强调保密原则;其次,在分享环节进行前,带领者应强调分享时以分享者自己内心舒适的程度为宜,甚至可以直接告诉组员,不想回答的问题可以拒绝,哪怕这个问题是带领者提出的;第三,带领者要保持足够的敏感性,发现潜在风险时要及时引导、调整,甚至中断话题。

7.突发情况的应对举例

在此次系列团辅活动中遇到一些突发情况,这类突发情况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辅活动中较易出现,因此具备恰当的应对策略十分必要。现将其中的典型案例做简要介绍:

案例1:在一次团辅中,有学生在分享环节谈到父母去世这一话题。成员A表示对自己非常不满,因为在母亲生病时自己竟然没有要去照顾她的意愿,然后开始痛哭,成员B安慰她,提到自己也有这样的情况,继而谈到如果父母去世了自己会怎样。这一话题在群体中产生了震动,带领者观察到部分成员表现出不太自在的神情,意识到现在并不适合谈论该主题,于是立刻加以引导,詢问A:“当你提到这些伤心的事时,B安慰你,并分享了她的感受,在这个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在A做了回答之后,带领者继续询问全体组员:“你们观察到这一幕时,你们的感受是什么?”此后,谈话的重点回到了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上,没有在失去父母这一主题上继续深入。

案例2:在一次团辅中,大家不约而同谈到了对班级某一位同学的不满。该同学不在场,但是该同学的室友在场,场面一度十分尴尬。面对这样的情况,带领者直接中断了该话题,并明确指出我们在团辅活动中不对他人做道德评价,同时再次强调团辅的保密原则,要求同学们不议论不外传。

(二)展望

本研究证明单次团体辅导在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助落实“辅导员责任制”方面较有成效,可尝试进行复制和推广。在后续工作中,需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并形成实践成果,制定符合不同年级和专业的个性化的单次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和培训手册;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力量,今后可考虑培养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参与该项目,既可提高项目的实施效率,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群体形成心理自助、互助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0(006):62- 69.

[2]詹妮斯L.迪露西亚瓦克.团体咨询与团体治疗指南[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2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李凤兰,周春晓,董虹媛.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6):72- 79.

[5]何青青.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对“90”后大一新生人际关系影响的研究[D].2011.

[6]欧文·亚隆.团体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7]段永.单次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009):1133- 1135.

[8]黄希庭,郑涌,罗鸣春,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调查与评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 5.

[9]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团体辅导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团体辅导对改善工科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实证研究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的应用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团体辅导的运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