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悲伤比欢喜容易得多

2021-01-13卢琳绵

南方人物周刊 2021年39期
关键词:米哈失序心流

卢琳绵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1934-2021)匈牙利,心理学家

10月20日,“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去世,享年87岁。

1934年,米哈里出生在意大利阜姆港,22岁移民到美国,前往芝加哥大学就读并获得博士学位。在芝加哥大学任教30年后,转入克莱蒙研究大学并在此成立了“生活质量研究中心”。2000年,他跟提出了“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文章《积极心理学导论》,让积极心理学这门新兴心理学进入了更多人的视野。

作为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关于“心流”概念的研究最为出名。他的《心流》《发现心流》《创造力》已成为世界级畅销书,尤其是《心流》一书,自1990年出版以来,已经被翻译成三十多种语言。所谓“心流”,在米哈里看来,即最优体验。最优体验出现时,“一个人可以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以求实现目标;没有失序现象需要整顿,自我也没有受到任何威胁,不需要分心防卫。”

乍听颇有心灵鸡汤的味道,很多人在阅读米哈里的作品之前,都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偏向主观经验的文风,实际上他做了非常扎实的实证调查。“心流”这个词也是从十万份的调查数据中凝练而来。米哈里为实验对象配备了一个电子呼叫器,为期一周,每天不定时呼叫8次。被呼叫时,实验对象记录下当时的内心体验。实验发现,他们大多采用这类字眼描述他们处于最优体验时的感觉:“好像漂浮起来”,“一股洪流带领着我。”处于“心流”状态时,人感觉不到时间,完成目标会感到充满能量且满足。

这被米哈里称为“精神熵”的反面。“精神熵”也是《心流》这本书提出的新概念。在物理学中,“熵”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米哈里用它来度量内心的秩序。他认为,我们每天的精神运行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熵,人际、工作、物品、财富等都会时不时地扰乱你。但幸福是内心井然有序的流动,一个长期处于“心流”状态的人,要比一个处于混沌无序的人更容易感到幸福。在“工作之乐”一章中,米哈里还运用了庖丁解牛的例子,庄子表达的“技进于道”思想也与“心流”契合。

米哈里指出,人们普遍认为喜爱冒险活动的人有一种病态的需求。可能是借此弥补童年的阴影,或是寻求刺激逃避生活的压力。但是他发现,冒险使人沉迷的,并非“追逐危险的病态悚栗”,而是“一种有办法控制潜在危险的感觉”。受访对象称,“越來越完美的自我控制,会产生一种痛快的感觉……战斗中对抗的不是自己,而是使意识失序的精神熵。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受到同样偏见的职业可能还有作家、艺术家。米哈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研究文学的同侪说,悲观的视角才是生活的谜底。我认为这只是自我放纵的胡言乱语。悲伤比欢喜容易得多。我认识一些秉持悲剧性生活观的人,那是一种逃避的生活方式。”颓废、空虚、绝望并不是富于创造力的特征,正如模仿艺术家“放浪形骸”的外表是容易的,复刻懒散解放的性格是容易的,但真正使他们成为他们的,是多次忘我投入的、看不见的“心流体验”。

猜你喜欢

米哈失序心流
基于心流PAT模型的界面设计策略研究
心流理论下公共健身服务设施设计评估研究
跃入心流
基于心流理论的儿童画板设计
约见米哈先生
约见米哈先生
约见米哈先生
约见米哈先生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