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拔尖创新人才实质性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01-13韦磊孙晶张宏杨睿

科教导刊 2021年29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韦磊 孙晶 张宏 杨睿

摘要为探索实质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构建了以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机械类课程为基础,与国外同类专业接轨的实质性国际化培养方案为架构,以强化能力的课程体系为载体的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际班的建设过程,形成了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实质性国际化培养特色。同时,给出了专业国际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分析了建设难点,提出了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实质性国际化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9.00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Substantive Internationalized Training Mode

WEI Lei, SUN Jing, ZHANG Hong, YANG Rui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alian, Liaoning 116024)

AbstractConstruct internationalized training mode for mechanical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order to explore substantive internationalized talents cultivation.The training mode is guided by training objective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and refers to the similar abroad major. Based on the mechanical curriculum, the mode focuses on strengthen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for the mechanical international class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he training mode gradually becomes a feature with substantive internationalization. Give some recommendations to avoid mistakes and analysis the difficult point in constructing the mode.

Keywordssubstantive internationalized major construction; talents training; curriculum

近年來,国际化人才培养得到高校普遍重视,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急需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1]建立实质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机制,[2-4]以国际化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成为当前高校的工作重点之一。[5]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然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不仅达成了广泛共识,且在实践中稳步推进,成为“双一流”建设核心战略之一。[6]

目前国际化人才培养形式主要分为两大类:中外合作办学和已有专业国际化建设。前者进展较为顺利,但针对后者,受师资队伍、交流合作、专业综合水平等方面限制,已有专业的国际化建设进展情况不尽如人意。为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借鉴国外高等学校中强势学科的先进教育理念与培养体系,已有专业的实质性国际化建设迫在眉睫。

1实质性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成立于1949年建校之初,并于2003年9月首次招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英语强化五年制)专业本科学生。2011年,依托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了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国际班,并于同年开始招生。经过10年的建设,初步建设成了以人才培养方案国际接轨、所有课程全英语授课、学生海外中长期交流及短期访问等为主要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1.1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机械领域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基于大连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该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人文修养及科学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与机械工程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持续学习能力,较好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在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机电控制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国际化工程技术拔尖创新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应不断改进,使其始终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定位和机械学科自身发展规律。鉴于此,该专业在对培养目标进行反复修订过程中,关注了毕业生主要的就业领域、竞争优势及毕业后五年左右事业发展的预期、指导培养过程,形成了上述既具有国际化特色、又兼顾机械工程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1.2培养方案

在广泛调研北美高校的基础上,考虑到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全球领先地位,重点研究了普渡大学的工程类本科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了“以机械类课程为基础,与国外同类专业接轨”的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实质性国际化培养方案,力争做到与国外同类专业相接轨。

该培养方案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以机械工程为基础,与计算机、自动化、传感测试等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具有机械工程技术基础,掌握市场经济和工业管理方面知识,并通过强化分析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拥有成为工程师、继续升学、创业的相关技能。

1.3课程体系

该培养方案下的课程体系涵盖了机械工程专业的主流课程,为有效支撑前述培养目标,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为适应全英文授课形式,大一阶段要通过英语听说读写等系列课程的强化,使英语达到较高水平;(2)通过具有相关工程背景的通识课程学习,达到较高的人文和科技素养;(3)设置机械工程科学类课程,包含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电子电路学、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工程基础和机械工程材料等课程;(4)设置机械工程制造、设计与自动化类课程,包含机械设计I/II、制造工艺与工程、机器人技术、系统与测量、先进制造技术等课程;(5)设置实践类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见表1)。

如表1所示,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前提下,设置了各教学模块,并配置了合理的学分,既突出了工科优势,又强化了英语学习。有效的支撑了专业培养目标,体现了国际上该领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要求、最新发展趋势以及企业和行业要求。

2实质性国际化专业建设要点

专业的国际化建设并不难,难在实质性的国际化建设,即如何在兼顾专业特点的情况下对培养目标进行国际化定位,如何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如何开展量大面广质高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下面通过中美两国工程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分、学时、课程内容、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对比研究,阐述如何进行实质性国际化专业建设。

学分自由。美国高校的毕业学分要求较低,这是因为美国学生自主掌握时间多,更利于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为此,需打破常规,减少学分。以大工机械为例,考虑到无法减少甚至还要增加的英语学分,最终将学分定为166,比常规专业少了近10个学分,在最大程度上给学生留出用于自主研究和探索的课后学时。

工科基础学时比例高。美国大学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工科基础所占学时比例很高,为此,需强化工科基础课程的学时,例如加大微分方程、高等数学I/II/III、普通物理、普通化学、工程计算等自然科学类和力学类课程的学时。

增加人文、社会及管理类课程。美国大学工科在社会、人文、管理等方面的课程较多,例如职业伦理学、技术与社会、社会学、人类学、项目管理等课程。以大工机械为例,该专业重點建设了“机械工程导论”“社会心理学”“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管理”等类似课程。

强化设计类课程。美国大学机械专业的设计类课程较多、较重,而且大部设计类课程均与企业实际项目关联。鉴于此,可推出以设计为核心的课程,并在课程内容上鼓励主讲教师采用工程实例,例如,大工机械重点建设了由具有工程背景的外方教授主讲的《MACHINE DESIGN I(机械设计I)》,通过大量源自企业的工程实例,引导学生的工程兴趣,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

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美国高校机械专业教学计划在结构上强调工程基础和工程应用能力教育,对中间教学环节要求较少,这方面能力大部分依靠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为此,大工机械重点建设了《Mechanical Precision & Lab》,通过增加课内实验学时、提升实践环节内涵、开发自主研究型实验实践项目等方式,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方式,使学生的认知螺旋式上升,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学习。

重视校企合作。美国高校工科教学的企业实践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Capstone环节,涉及的内容基本都具有实际的企业背景。鉴于此,大工机械提出了贯穿本科毕业选题、指导、答辩全过程的工程融合式毕业设计,导师与企业专家提出一系列来源于企业实际的毕业设计题目,企业专业参与整个指导过程,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指导,对毕业设计创新性和实践性进行评价。

国际合作与交流。采用“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的国内基础理论”和“基于联合培养协议下海外高校的交流合作”两阶段教学模式,第一阶段以合作为主,留学生与本土学生合班上课,聘请具有工程背景的海外知名大学教授授课,第二阶段以交流为主,采用短期出国实习、学习培训以及中长期交换的形式,开展基于海外联合培养协议下高校的本科生交流项目。

上述建设特色说明,在专业国际化建设过程中,若想进行实质性建设,就要有效借鉴国外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环节,才能在教学效果上向国外同类知名专业看齐。

3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国际化专业建设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着重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国际化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交流、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论文探索了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定位了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培养导向,以国际接轨的实质性国际化培养方案为架构,以强化能力的课程体系为载体,探索并实践了机械类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模式。

通过实质性国际化专业建设,将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加强大学与学科的“双一流”建设,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使优势学科更优,强势学科更强,为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的建设培养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本文系2018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专业改革类项目(机械类项目群)“面向新经济的机械类专业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班专业建设”(2017-2018)、大连理工大学教改重点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机械类专业实验建设”(ZD20180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7):1-6.

[2]杨红英,童露.“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校企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6):104-109.

[3]李元元.坚持学术立校加快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9(8):1-4.

[4]杨琳.高等教育国际化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14(4):112-113.

[5]杨岭,毕宪顺.“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大学教育科学, 2017(4):24-30.

[6]伍宸.“教育对外开放”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年会会议综述[J].教育发展研究,2017(3):81-84.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