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开局一文钱,致富靠脑袋

2021-01-13龚乐涵

科学Fans 2021年9期
关键词:徽商徽州

龚乐涵

清朝曾有两个外地商人去苏州做生意,这两个“土包子”被苏州的繁华搞晕了头,生意没做成却因吃喝玩乐把本钱花光了。

这两个兜比脸干净的朋友在烤火取暖时,其中一人摸出身上最后一文钱绝望地要扔掉,另一人急忙劝阻说:“别扔,有本钱就有希望!”

两人拿一文钱买了一点点面粉加水调成糨糊,又捡来竹片、草茎、破纸、鸡毛等垃圾。他们将草缠在竹片上做成动物轮廓,蒙上纸再粘上鸡毛,做出二三百件禽鸟玩具拿到闹市区卖。当地人没见过这么逼真的玩具,大家纷纷抢购——一天下来,一文钱换来了五千文钱!

备受鼓舞的两人继续把捡垃圾做玩具的事业进行下去并不断改进质量,用水彩给纸糊的动物画上七彩斑斓的外形。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不到两年就重新赚回经商本钱。

最后两人成功地在苏州开了一家卖布的店铺,为了提醒自己不忘创业艰辛,店门上特意写着“一文钱”三个字。从此,“一文钱”名扬苏州,生意日隆。

这是清末文人许奉恩创作的笔记小说故事,故事里的这两位商人就是徽商。

所谓徽商,指的可不是安徽的商人,而是特指古代徽州的商人。

古代的徽州包括六个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其中前五个县属于安徽,婺源则属于江西。

为啥徽州出商人呢?我们听听明朝嘉靖年间徽州一村妇的话就明白了:我们这里到处都是山地,就算有钱人家也没啥可耕之田,大家不出去做买卖难道饿死么?

那么咱中国土地广袤,地处山区耕种不易的地方多了,为啥徽商能成功有名呢?

因为重视教育。

徽州的教育文化历史悠久,“郡邑之有书院(学校),自南唐始也”。自宋代到清末,徽州一共建立了260多所书院,是古代儒家书院(学校)最多的地区。

徽商之所以称雄商界,正是因为有“贾而好儒”的特点——徽州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这对联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意思呢?就是要做文化素质高的“儒商”,讲究义利之道,见利思义,以义取得利,讲究诚信商德,不欺妄奸詐,货真价实。

同时徽商很注意走官商结合的道路,致富后首先就是办学校,然后让子弟读书做官。这样一来徽商拥有来自政府的支持,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安全,越做越长久。

如果没有受过教育的心理素质来承受逆境压力,缺乏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书画技能培养,《一文钱》故事中两位沦为乞丐的徽商是万难翻身的。

LINK

“红顶商人”胡雪岩

出生徽州绩溪县的胡雪岩,13岁移居浙江杭州。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先后在钱庄和制药业取得巨大成功,被誉为清末“活财神”和“江南药王”。他还是陕甘总督左宗棠的经济支柱,在左宗棠平息西北叛乱收复国土的壮举中做出巨大贡献,被清廷赏封布政使的二品文官官衔,人称“红顶商人”。

张小泉剪刀

明末清初著名的制剪工匠张小泉是徽州黟县人,他在崇祯年间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当剪刀畅销全国后,“张大隆”剪刀铺改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和商标以防假冒。从此,“中华神剪”的传奇一直延续至今。

大盐商马曰琯

马曰琯是徽州祁门县人,从小侨居扬州,是清代著名大盐商和藏书家。马曰琯为人慷慨,热心公益,喜爱写诗和藏书。为了搜集书籍,他在自己家里设立了印刷作坊,他修建的小玲珑山馆藏书10余万卷。当清朝为修订《四库全书》征集天下图书时,马曰琯之子献父亲藏书776种,受到乾隆皇帝褒奖。

LINK

在某古风模拟经营类国产手游里,就出现了徽商建筑、徽商的经营。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江南建筑:粉墙黛瓦,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以马头墙、小青瓦最具特色,飞檐设计,是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的建筑。

坐落于歙县的徽商大宅,是集牌坊、戏台、亭阁、花园、水榭于一体的古建筑群。

纵观徽商的贸易史,大都以长途贩运销售的形式开启。

缺少耕地的徽州自古粮食不能自足,从唐代开始百分之七十的粮食都要依靠临近的江西、江苏和浙江供给,同时徽州特产是种茶、造纸、制墨、制砚,本地消化不了必定要卖给外地客人,于是自然催生出商业物流体系,积累了做买卖的经验。

说到徽商最常做的买卖——还记得开篇故事里两位徽商最后开的啥店么?徽商在江南占领了棉布、丝织品和粮食市场,当时南方人要做一身新衣裳,推开布店大门,里面保准是徽州口音……

从明代开始,徽商已经开始在卖布时使用商标了。当时的汪氏益美棉布商号就让织布的供货商给布匹缝上写着“益美”字号的标记,其作用完全等同于现代社会的商标和广告。同样也是在明代,徽商胡仁之在江西做粮食生意时遇到大饥荒,他严守本分绝不在出售的粮谷中掺杂兑假坑害灾民,留下一世美名。

江南水路发达,徽商在航运领域自然不会缺席。控制了船队就要在合适的渡口修建码头,有了码头自然要修店铺招商引租,商铺要做买卖就得设法修旅店饭铺吸引往来客商,客商多了就赶紧建立工厂招工生产……如此这般下来,一个城镇的雏形便具备了。

定居在异乡的徽商按照故乡习俗把大量的资金用来建祠堂、牌坊、庙宇,造会馆,修族谱,办学堂……于是便有了“无徽不成镇”的江南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

清代乾隆年间,徽商王泰邦在江苏一处偏僻之地创业。他春季卖茶叶,冬天贩海鲜,因地设市应时经营,以一己之力打造出今天上海著名的周庄古镇。苏州的盛泽镇在明代仅是一个无名小村,因为明末有徽商选中这里发展绸缎制造业,到清朝时已成为十余万人口的工商业龙头乡镇。不得不让人感叹一句,近现代江南工商业繁华的人间烟火气,正是由徽商点燃的啊!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金色徽州
徽州人
论“新徽商”的定义
徽州绿荫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