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土司建筑的空间布局与风格特点探析★

2021-01-13

山西建筑 2021年2期
关键词:土司贵州制度

罗 娟 徐 钊 郭 晶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传统建筑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载体着地方建筑文化的重要历史记忆和文化遗存。居住在贵州的人是由多个文化不一的民族组建而成,多民族曾长时间管辖着贵州区域,贵州的土司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多处土司建筑风貌留存尚为完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土司建筑作为土司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贵州土司制度的重要文化标志。不同时期的土司建筑反映了土司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变,土司建筑作为土司制度下的产物,见证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土司时代的兴起与灭亡。土司制度在历史舞台上虽然已经消失,但土司时代所创造的文化遗存至今流传于世。土司建筑承载着深厚的土司文化,今天贵州许多土司建筑与土司庄园被列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文化记忆逐渐被人们所遗忘,而且仅有的残存原始土司建筑也都变成了遗址,其保护策略严重缺失。本文通过对贵州土司制度的探析,分析土司建筑的风格特点,为土司建筑遗存、土司民居建筑提供有效性的保护和恢复设计提供参考建议。

1 贵州土司制度及其发展演变

贵州土司制度是民族文化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央政权采取“以土司治土民”的方法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维系中央疆土完整的政治象征。土司制度是历代统治阶级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实施的羁縻政策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通过这种形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维护中央集权制度的统治。文献资料表明,秦统一中国后,由于其历史复杂性,中央与地方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央政权为维持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统治,设立了羁縻自治州,任命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大小不同的官职,采取在政治上、军事上进行控制的同时,再以经济财力为安抚手段,推行土司制度成为地方政权,并且实施间接性统治。

羁縻政策是历代封建王朝针对边疆地区溃散的少数民族所实行的一种统治管辖制度。羁縻政策名义上是政治隶属中央,但中央不再委派官员,还是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保留传统的统治机构和权力管辖,与中央只有朝贡往来,具有典型的割据性的政权特征。南宋时期,羁縻政策顺应历史发展成为土司制度;元朝时期的土司制度得到发展健全并推广,在贵州建立权利中心宣慰司都元帅府,同时授予民族首领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不同级别的官职,又在各民族集聚区域按照制度等级设立土司府;至明朝初期土司制度发展达到顶峰,中央政权对贵州的统治是完全续用了元朝的土司制度进行管辖;明中后期逐渐衰弱走下坡路,因为土司制度的强权管理具有奴隶性质,他们世代占有土地与人民,实行承袭制,这种土司世袭和地方割据与中央王朝的集权统治相互矛盾,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统一,明末到清初改土归流,中央政权废除土司制度,建立了卫所,实行郡县制,完成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统治的历史进程。因此,在贵州七百多年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演变中,土司制度作为中央政权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治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2 贵州土司制度与土司氏族对建筑的影响

从土司制度的起源发展到改土归流直至废除,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具有进步性意义,更是沉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并影响着土司建筑的空间布局与风格特点。土司作为土司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拥有绝对的权利、财富和地位,现存的原始土司建筑充分证明了不同时期的贵州土司制度的象征性与权威性,他们在土司制度的发展演变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土司建筑作为土司制度载体的政权中心,记录着土司制度的文化内涵,带有典型的象征性与权威性,他们是政务管理、军事防御、宗教祭祀、日常起居等活动的空间场所。贵州本土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迁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同时期土司建筑的营造技艺、空间布局、风格特点等受到土司制度的较大影响,使得各个土司氏族的建筑迥异、规模不一、绚丽多彩。

土司建筑作为土司文化的物质产物,在遗存的庄园、衙府、墓葬等均有丰富的印记。贵州在土司时代的治理管辖中,田杨安宋四大土司的先辈们也有较贤明的首领,各氏族的土司建筑受儒学文化影响显著,其空间布局、风格特点、建筑形式和书塾设置上均有充分体现。例如:思州田氏土司与宋朝关系密切、互通频繁,为建筑营造技术的传播和学习创造了优质的条件,使得手艺人在营造技艺上有所提高,不再局限于本土建筑文化的营造手法;播州杨氏土司杨粲,学习汉族儒学文化,修缮驿道发展经济,减弱残暴统治管理,同时带动其他土司氏族联动发展,使得那时的播州管辖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上有明显的进步性;水西安氏土司在奢香与刘淑贞统治时期,常年向朝廷进贡,带领民众学习中原文化与建筑技术,对文化传播和技术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水东宋氏土司带领苗族人民逐渐统一与开发以贵阳为中心的多个地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技术交流,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通也使得贵州社会逐渐发展起来。

3 贵州土司建筑的场地选址及其空间布局

土司建筑与中央王朝建筑的地位相似,在房屋建造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场地选址、建筑风水、空间布局、建筑防御、建筑功能等。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多信仰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崇拜观念比较浓厚,勘察风水是场地选址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在房屋建造前期,风水师要根据地形、地貌进行选址定位,设定建筑方位朝向。

风水有着较为系统的思维观念,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场地选址和勘察风水是建筑营造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的传统理念中,一直相信好的风水可以带来好运、福延后代,带有重要的寓意内涵和神秘色彩,至今建筑营造仍然要考虑风水因素,并且存在很多禁忌。贵州风水师重视建筑风水理论,严格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获取天时地利人和,讲究观察山水地势,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借助大地自然能量来均衡阴阳、增添活力,获取吉祥之兆,达到建筑营造与自然环境的融合统一的最佳状态。在贵州土司建筑场地选址中,常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地为风水宝地,也可理解为左有流水、右有长道、前有池水、后有山丘的含义,追求山环水抱、曲径通幽的意境。因为四兽难聚,人们常在建造后期通过空间布局、装饰构件和建筑方位的改造与避让来解决其不足之处。

贵州土司建筑在场地选址与空间布局中重视建筑防御和建筑功能与风水的营造。建筑防御关系到土司利益与土司家族的生命安全,是房屋建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贵州土司建筑营造全过程中都需要重视防御功能,同时会设立多种功能空间,且较为系统,比如:行政区域、生活区域、祭祀区域、娱乐区域、安全通道,刻印出土司拥有较高的权利、财富和地位,以及土司建筑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因为,贵州民族众多,社会环境复杂,各个土司之间为争抢领土和人民长期处于战乱中,战争不断,治安混乱。为了加强防御安全,土司建筑群多呈现围合状态,类似于“一颗印”的建筑形式,以四面高墙为外墙,内设大堂偏房、正房与厢房等空间,石板天井,一门进出,再配以土石碉堡,从而达到抵御侵害之功效。

以贵州毕节大屯土司庄园为例,在土司建筑选址上,坐东南向西北,依山就势建于山谷之中,以多座山体为保护屏障,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自然防御性强。土司庄园建筑规划上讲究整体性,依山而建呈围合封闭状,建高墙筑堡垒,以加强安全性。而防御性主要体现在房屋结构和门窗构件,建筑外墙和土石碉堡上均设有瞭望口和射击孔,用于军事防御,保护庄园安全。同时,土司庄园为了有效预防突发状况,在仅有的出入口附近设紧急逃生通道,这样具有一定的保障性。

4 贵州土司建筑的建筑形制及其风格特点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状况主要由人口迁徙和环境因素形成,汉族人口南迁的过程中,人们在居住环境上的要求均带有中原特色。土司文化经历多个朝代的洗礼,土司建筑汇聚了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使贵州土司建筑在建筑形制及风格特点上融合多种文化元素,在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增添了其他区域文化特色。较有代表性的土司建筑为贵州毕节大屯土司庄园与德江的大土田氏土司庄园。

羁縻制度实施期间,贵州属于偏远地区,是朝廷下放流官的区域之一。中原人口的迁入带来了中原文化,在建筑营造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使贵州土司建筑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在建筑形制、风格特点、材料构造上具有中原建筑风格的痕迹。整体而言,贵州土司建筑在其地方建筑文化基础上,融合了中原建筑风格、徽派建筑风格和赣南建筑风格和川南建筑风格,这也是贵州历史沿革的印证及民族文化的象征。

以贵州省毕节市的大屯土司庄园建筑群为例(见图1)。地基修筑依次递增,建筑形制为三路三进的院落,空间布局呈中轴对称,他们与中央政权的建筑形式相类似,具有典型的中原建筑特色。这些建筑主要由三段式结构构成,分别是屋顶、屋身、台基,屋顶多为歇山顶或悬山顶,房屋架构为木质结构,承重结构以青砖砌筑而成,地基通常以石块砌筑。建筑装饰大量吸收中原汉族建筑的特点,重视木雕、石雕、彩绘、泥塑的图腾符号刻画,汉族文化元素常混杂其中。

贵州土司建筑带有南方建筑风格特征,比较突出的是徽派建筑风格和赣南建筑风格。房屋往往以双重堂或三重堂为单元院落,单元院落主要由正堂、左右厢房、马头墙和天井围合而成,这些单体建筑的组合形式与徽派建筑相类似。屋顶多为歇山顶或悬山顶,青瓦铺盖,下部则用石灰抹面,呈白色。单体建筑造型为方形,建筑四周筑高墙,设土石碉堡以增强防御安全。土司建筑装饰在汲取徽派建筑风格和赣南建筑风格特性的同时,融入了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青瓦白墙,注重装饰构件的细部刻画,在建筑装饰上有丰富的雕刻特点(见图2)。而在屋檐和梁柱上,则刻有回纹花雕斜撑和瓜柱丰富梁柱。

贵州土司建筑的平面结构注重空间主从关系,以高低划分等级的官殿与住宅的门,门越高,其主人地位越高。建筑承重为井字穿斗结构,重视斜撑和吊瓜的装饰刻画。顶面小青瓦,正负瓦面双排形成凹凸别致的排水屋面。建筑空间多为四立三间、长五间,以堂屋为中心对称,左右两边为起居室,住屋设置正房和偏房。因此,贵州土司建筑也带有川南建筑风格的文化印记,现存的播州杨氏土司建筑遗址足以证明这种营造技艺的手法。

贵州土司管辖的区域多为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建筑汲取了其区域及周边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特色,例如苗族、布依族、土家族、彝族的建筑特色。由于土司建筑需要考虑实用性和功能性,兼具行政办公、生活娱乐、日常起居等活动,因此,贵州土司建筑在侗苗族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进行了适当的功能置换,呈上下两层,还保留“美人靠”“檐口起翘”等少数民族建筑形式,雕刻上带有民族元素,例如牛头、蝴蝶、石榴花等图案,雕刻技艺出众,雕刻图案赋予一定的象征性。因彝族人民崇拜老虎,彝族土司建筑具有汉族文化象征的“如意头”常常被误认为是“虎头纹”。由此可从建筑装饰上的点滴细节营造均能看出贵州土司建筑是民族艺术文化的传承载体,也是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

5 结语

贵州土司制度有其滞后性(奴隶统治)也有其进步性,维持了统治关系,巩固了边疆安全,稳定了多民族秩序,沉淀了历史文化,促进了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沟通交流。研究表明:土司建筑的存在是贵州土司制度的历史见证,作为统治机构和权力管辖的集中体现,承担着重要的政务管理、军事防御、宗教祭祀、日常起居等功能;土司建筑是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在贵州土司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土司氏族始终认为建筑风水和空间布局与其家族的兴衰荣辱息息相关;贵州土司建筑带有强烈的时代性、地域性、区域性、民族性,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汉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特点,也是多种建筑风格高度融合的产物,在传承中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其地方民族文化特色;贵州土司建筑保存了土司文化的历史符号,以及多元文化融合的空间布局与风格特点,对原始土司建筑的保护及恢复性设计具有重要价值。总之,土司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迫在眉睫,如何将土司建筑特色化的文化符号和设计理念合理运用到当今设计中,这对于原始土司建筑保护及恢复性设计有着重要启示。

猜你喜欢

土司贵州制度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贵州,有多美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