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科院校就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
2021-01-13◆张楷
◆张 楷
一、前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也使得大学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下,倡导“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对高等学校,特别是本科院校的学生理论教育与管理、就业指导实践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竞争的核心。高校是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毕业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充分发掘大学生的才能,合理配置宝贵的人才资源,将影响到我国民族的昌盛和社会的发展。新时期,本科院校既要注重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从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着手,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便其在毕业后能够顺利发展。
二、本科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本科院校,作为人才培养与输出的主要基地,主要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若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大学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则既不能为用人单位、国家以及社会创造价值,也不能实现其个人价值。因此,本科院校能否有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关系到学校与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当前就业形势的需要
高等教育普及以来,本科院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从2011年至2020年,本科院校毕业生数量从660 万增长至926 万,因此,有必要加强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
(三)就业体制改革的需要
我国就业体制改革,需要以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作为指标,即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将会引起我国高等教育就业体制的改革,比如说:就业方式由“统招统配”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体现了我国就业体制的进步。现阶段,本科院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意味着其在求职期间将会遇到更多的挑战。若大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专业的就业指导与培训,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未认清就业形势,则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为顺应就业体制改革,本科院校有必要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三、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应进一步有效落实
本科院校建立就业指导机构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导致就业指导工作未在大学生当中得到全面普及。通过对部分本科院校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仅9%的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措施表示“十分清楚”,25%的学生表示“比较清楚”,40%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还有3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应保证在校大学生都清楚就业指导措施,不然对开展此项工作的意义与作用就不大。
(二)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性达不到标准
我国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比较晚,实践经验不足,并且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种专业于一体,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根据调查部分本科院校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显示:5%是心理学专业、15%是教育学专业、15%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3%是法学专业、12%是社会学专业、15%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5%是其他专业,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只占35%,表明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非专业性出身,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性较强的就业指导服务。
(三)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不强
在就“就业指导工作对在校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观念、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对部分本科院校学生与教师调查中,20%的学生认为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对其职业技能、就业观念、职业道德“有效果”,42%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38%的学生认为“无效果”;20%的教师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45%的教师认为“效果一般”,35%的教师认为“无效果”。由此可见,现阶段部分本科院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主要是停留于理论层面,既未能结合市场需求,也未考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就业指导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本科院校指导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信息全球化对教育模式带来影响
经济发展,推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迎来信息全球化。从高校教育层面来看,传统教学模式正向全球化教育模式转变,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信息全球化,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个别高校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难以识别不良信息,导致其思想出现问题,如价值取向中功利性更强。同时,个别学生的盲目自信,使得其在就业过程中不愿意将其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分享,而是纯粹地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
(二)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不健全
多数本科院校能意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是,部分院校实践工作缺乏可持续的布局,如:专业性人才储备计划缺失等,使得现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不健全。总体而言,作为与学生关系最为紧密的机构,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团委、招生处、就业处工作业务较为繁忙,未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充分履行教育主体的职能;同时,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教师将重点置于课堂教学效果,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三)就业意识单薄,就业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高校大学生仍然受到我国家庭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以家长意愿为主,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部分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精力是放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就业意识单薄,就业积极性不高,对就业形势与未来相关就业岗位需求不够了解,进而不能够做好职业规划与职业技能培养,进而导致其在就业竞争中不具备优势。
五、完善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设置
本科院校要想切实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需要明确这项工作对大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意义,以及明确这项工作与院校未来招生等工作的重要关系,通过加强各学院领导班子建设,重视各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并将其纳入各学院工作的绩效考核;然后在院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选聘专业性人员,配置专业设备,以最大化发挥就业指导的作用。
本科院校在具体设计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时可以综合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在硬件设施配套建设方面,配置充分的经费,建设办公场地与购置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如电脑等网络设施,实现院校实时分析社会就业最新动态与形势;二是在软件设施配套建设方面,于就业指导机构内部根据职责设置就业指导、信息技术支持、就业市场发展以及综合事物服务等四个部门,充分根据毕业生的就业需要提供系统性与专业性服务,提升就业指导相关服务的效率。
(二)注重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综合素质
要想提升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本科院校需要以充分体现高等院校的教育职能为基础,注重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本科院校在前期选聘与后期培训环节要做好工作。首先,要保证所选聘的教师是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历,现阶段,大多数本科院校都要求硕士研究生学历;其次,要做好后期的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的培训、各院校单位相互沟通交流或者校企合作等。通过上述举措来保证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师既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实务能力。
六、结语
本科院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既体现了国家与政府的责任履行,也体现了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二是加强校企合作,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