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时期地方高校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21-10-27王丽霞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7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服务文化

◆王丽霞

目前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有赖于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先进的科技,地方高校(即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国内的地方高校超过2500 所,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占据主体地位,其目标就在于为地方培养高素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不容小觑。鉴于此,地方高校如何更有效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优势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大学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助力,这主要表现在大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突出地方高校的地域、资源和文化等重要优势。

(一)地域优势

地方高校是地方政府部门举办的,从地域上看离地方政府、地方用人单位更近,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对接服务能够节省大量成本,体现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区位优势。与此同时,地域层面的邻近使服务者、被服务者在沟通与协调方面获得更多便利,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实习活动等提供方便,从时间、信息交流等方面为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合作机会。

(二)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的人力资源和各类场馆等是优质社会资源,如果可以充分利用,必然有益于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地方高校以资源开发为着力点,发挥好自身的经济社会服务职能。例如地方高校适当开放运动场馆,促进全民健身;利用图书馆、网络教育中心为本地居民提供重要的再学习场所;开放科技作品实验室、展示厅等,体现对中小学科普教育的支撑作用;加强科研建设,依托本校教师及科研团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等。

(三)文化优势

如上所述,地方高校拥有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研究所和图书馆等资源,成为区域文化中心,引领文化事业发展方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其社会责任。通过为地方文化发展服务,高校也能积淀历史文化,促进高校精神的凝聚,用先进文化引领地方文化发展,创新地方文化宣传形式,从而发展文化产业,推动高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交融,在满足经济社会特色文化发展需求的同时增强发展动力,促成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

随着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持续推进,地方高校不断调整内部结构,积极融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大潮,提升办学体制、运作机制等的自主性、灵活性,市场导向性越来越显著,及时与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对接,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成效。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地方高校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包括:

(一)服务意识相对淡薄

在过去用经验就能解决的政府、企业、劳动、教育和农业、卫生、原料等问题到了新时期需要更专业的知识、过硬的技能才能解决,高等学府则是获取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知识、技能与人才最主要的场所。然而地方高校的部分教师、科研人员存在服务观念上的偏差,没能深刻认识到教育势必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并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服务,导致服务意识淡薄,不仅会阻碍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开展,还会影响高校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引领不够深入

文化建设是缓慢的、长期的浸润过程,不管是和地方政府、用人单位等进行文化合作、研究还是鼓励内部人员基于地方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弘扬,在短期内都难以看到显著成效。所以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容易被科研项目、调研报告、总结汇报、合作协议等限制,导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流于形式,成果不多、特色缺乏。这种没有特色、没能及时植根地方土壤的高校文化建设必定难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三、新时期地方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时代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几乎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效发展。

(一)加强宣传,提高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地方高校要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历史文化传统等加大服务宣传力度,引导校内教师、科研人员等更新服务观念,建立主动服务意识,鼓励他们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有技术、有成果却缺少服务能力的人员要积极帮扶,帮助他们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例如高校主动为教师、科研人员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帮助推广他们的技术、成果,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从而帮助地方经济社会扩大发展规模,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一方面,在创新与质量的导向下完善科研评价制度。适当调整奖励政策,引导教师、科研人员由注重论文数量转向注重质量;调整奖励科研成果的办法,分类管理不同种类、不同学科的科研经费,针对基础类、应用类研究以及重大科研项目推行倾斜政策,从财务与资源方面支持高水平科研。另一方面,完善有利于交叉学科发展的考评体系、资助体系。地方高校针对教师的聘任、职务晋升应考虑制定灵活性更强的政策,单独列出研究交叉学科的教师的评价指标,正确评价他们的劳动与工作业绩;从国家的专项投入中专门留出资金,也可以成立基金,资助交叉学科的研究,适应地方经济发展。

(二)立足市场,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除了校内的教师与科研人员,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教学计划等都要与市场需求相符,保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修订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时务必扩大范围,与校内专家和地方政府人员、企事业专家等共同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专业规划、技能与综合素养提升等,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换言之,地方高校从招生计划的制定到就业指导的提供,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到具体的实施等,都要立足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如下图所示为供给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升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想核心在于从供给本位到需求本位的转变,地方高校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了解本地主导产业和各行业、各领域等急需解决的发展问题,预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以便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专业与课程等方面有所侧重,夯实服务基础。地方高校还要主动走出去,积极和政府、市场、用人单位等沟通,深入调研,优化校政、校企合作机制。即由政府与用人单位提出需求,据此签订人才与技术需求协议,一起制定方案,地方高校则根据要求落实前期工作,提供所需人才、技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以及规模企业,应在人才培养上形成由政府主导、由高校和用单人位协商市场供需、以高校为主体培养人才、由用人单位接收人才并检验的模式,确保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发展所需,带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供给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凝练文化特色,引领文化建设发展

发挥校长的作用,校长的眼光、思想引领、教育理念、管理才能和胆识都决定着学校的精神塑造、价值提升,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大学文化。其次,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准确定位,也就是从文化建设层面基于本校和本地实际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例如深入研究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历史积淀等,根据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主动融入区域文化建设,引领地方文化;和本校的现实状况、历史传统、发展前景等,顺应高等教育规律。再次,适度拓展科研职能,即地方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创造科研拓展条件,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使经济社会发展获得理论思路、对策建议。

四、结语

地方高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经是各地区在新时期的新型发展模式之一,高校对此要引起重视,按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贡献力量,正视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时出现的问题,在加强服务宣传的同时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人才,更好地引领地方文化发展,最终最大限度发挥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服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谁远谁近?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