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以《背影》一课为例

2021-01-13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祖母

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 杜 畅

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频繁出现色彩纷呈的情境化试题,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并在情境化试题的命制原则、方法、路径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而试题情境化命制的终极目的,必然指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化。

情境化教学是语文课堂上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容易流于形式,如,停留在浅层感官的多媒体视频、音乐、课本剧等,教师创设的这些情境,也许会在情感上给学生带来一些触动,但要达到思想共鸣,却不容易实现。“同理心,同情感”才是最好的共鸣,而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就应该以实现“同理心,同情感”为目的,如此,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艺术美感。

下面就以统编版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语文课堂如何创建有价值的情境。

一、充分理解文本,运用文本创设情境

课文本身就是一种情境,而且是我们必须关注与认真研究的情境。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必然会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传达出的信息与情感。但由于个人的生活体验不尽相同,学生理解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情感上、思想上的共鸣程度也不尽相同。要尽量贴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有赖于教者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恰当引导。

《背影》一文,语言清淡,但情感深沉。父亲“爬月台,买橘子”固然令人感动,但何以使作者潸然泪下乃至久久不忘,令人深思,更是让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

师:父亲送“我”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师:祖母死了,对父亲的意义和对我的意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祖母是父亲的母亲,祖母死了,父亲极伤心。

师:母亲是孩子心灵的依靠,祖母死了,父亲心里“空”啊。

师:祖母死了,朱自清的表现怎样?

生:“簌簌地流下眼泪。”

师:父亲的表现呢?

生: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师:父亲这是在干什么?父亲不痛吗?

生:父亲在安慰儿子,父亲痛,但必须把痛咽下,因为他是父亲。

师:再来看,“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家庭生活会更加困难。

师:你在哪里发现家境已经很困难了?

生:“满院狼藉”“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借钱办了丧事”。

师:你从这些信息中看到了什么?

生:家里已经欠钱了,卖东西是为了还债,祖母的丧事还要借钱去办。

生:父亲的失业对这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打击。

师:父亲难不难?

生:很难。

师:但父亲怎样对“我”?

生:送“我”,事无巨细地照顾“我”。

师:你能理解“我”为什么流泪吗?

生:重重的艰难挡不住父亲爱子的深情。

教学中笔者通过对“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情境,充分感受只言片语背后凄惨艰辛的现实,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体会父亲的艰难处境,理解父亲坚忍的父爱,进而理解朱自清心底深刻的感动。此教学环节对文本情境的利用是充分的、具体的,体现了文本情境的价值。

二、通过有效活动,利用文本进行情境再创

在理解文本方面,形象的感知、真切的体验比任何言语的描述更有效,尤其是对某些平凡但有深意的举止的理解,语言的解读反而显得无力苍白。《背影》中,父亲送“我”之前的犹豫反复就是这样。这是生活中常见的普通场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品读未尝不可,但文字中的艺术美感就会被破坏,冷静的分析带来的是审美的割裂之感。怎样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形,不妨通过有效的活动对文本的情境进行生活化的创造,在与生活相似的情境中,学生的“意会”自然发生,共鸣自然生成,审美体验有效实现。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就以下这段文字进行文本再创。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师:同学们,现在你就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请将这段文字转化成父亲的语言表述出来。

生:我太忙了,就不送你了。叫旅馆里熟悉的茶房陪你去吧。我嘱咐他好几次了……不行,万一茶房不用心怎么办,哎,算了,还是我送你吧。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父亲的犹豫、矛盾。

生:父亲对我深切的牵挂。

通过这样的文本再创活动,创设一个学生可以感同身受的情境,在此情境中,学生的再创行为必然带有对文本的个人体验,学生的言语中必然体现对这份情感的理解深度。不用讲,不用说,“同理心,同情感”就在情境中实现了。

三、整合作品的背景资料,创设文本深度解读的情境

任何作品都有其特有的写作背景,但并不是任何作品都能将背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距离学生生活遥远的时代背景。这些固有的距离必然影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那些经典在学生的生命中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怎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呢?充分、有效地筛选和补充背景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补充背景资料,会在原有文本信息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理解渠道,再创一个文本理解的情境。在信息更充分的情境中,文本中的信息就变得有来源、有根据、有基础,理解就容易实现,共鸣就不言而喻了。

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做了以下设计,创设了利于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的情境。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在教学中,这段文字是经常被忽视或简单处理的部分,因为大家的关注点都在“爬月台,买橘子”这部分上。但笔者认为,这篇文章之所以成为描写父亲的经典,必然是人们从中读出了许多人生的况味,而这些况味就在以上的这段文字中。但这段文字含蓄、平淡,怎么能让十二三岁的孩子在这份含蓄平淡中,理解经历人生沧桑的中年人的人生体验呢?整合作品的背景资料,创设文本深度解释的情境就十分必要。

教学中,笔者补充了以下的资料。

1.1917年朱鸿钧在徐州做官时,又续娶了一房姨太太。老家的潘姓姨太太得知此事后,跑到徐州大闹。时值民国时期,旧习革除,官员不得娶妾。潘姨太的“大闹”致使他丢了差使。自失业后,朱鸿钧便仕途坎坷,生活艰辛,常举债度日。

2.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回母校任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教务主任。但朱自清却没有独立支配自己收入的自由,尽管此时他已经娶妻生子,负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但有着老派思想的父亲却想要完全控制朱自清,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致使朱自清愤然离家,父子从此失和。

3.1922至1923年间,朱自清曾两度回家,想主动缓解与父亲的矛盾。但父亲竟然不准朱自清一家进家门,后来虽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不理睬朱自清。双方陷入了“冷战”,致使朱自清几年不回家。

4.尽管老境颓唐的父亲对儿子异常的冷漠,甚至不近人情,但内心深处是记挂着儿子的。但受传统的“父子纲伦”的思想影响,他又不愿主动低头认错,只好借助惦记孙子的名义与儿子通信。

师:从以上资料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生:受封建思想影响,是一个专制、固执、霸道、不通情理,但又爱儿子的父亲。

师:爸爸高大的形象轰然倒塌了。这些事发生在1920年至1925年间。1925年时父亲以想孙子的借口给儿子写信,表达对儿子的思念。其中就有“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等文字,朱自清看到信后潸然泪下,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背影》。那么,朱自清读懂了什么,才缓解了与父亲的关系?同学们来读一读文章倒数第二段。

生:读懂了父亲求生的艰难、老年颓唐的凄凉,家中琐屑触他之怒的烦闷,依然爱自己的孩子及父亲自己就要逝去的悲哀。

师:尽管“我们”矛盾重重,但是“我们”毕竟是父子。重重矛盾挡不住血浓于水的亲情。

这样创设的情境,将隐形的背景显性化,为学生深入理解这段父子之情提供了信息基础和情感基础,同时与作者产生共鸣,充分而深刻的审美体验与透彻的理解就可以实现。

情境化试题的命制必然指向课堂教学的情境化,而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是核心素养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也必然成为未来教师的研究重点。鉴于语文教学本身的丰富性,还有更丰富、新颖、灵活的创设情境方式有待于教师去研究和实践。

猜你喜欢

朱自清背影祖母
清芬正气朱自清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祖母家的夏天
祖母
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Shaanxi Dialects on Students’ English Pronunciation
模范邨
——给祖母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