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关于资本全球化的辩证法

2021-01-13翔,熊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恩世界市场英文版

马 翔,熊 杰

(1. 韩国国立釜庆大学,韩国 釜山48513;2. 南昌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院,南昌330031;3.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430072)

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没有出现“资本全球化”这个确切的术语,但是“资本全球化”基本概念大体上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都强调过“六册计划”,但关于“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却是他未实现的“资产阶级经济体系”批判。尽管如此,马克思也在不同的著作中反复将世界市场作为考察“资本运动规律”的一个关键范畴①。在马克思的概念世界里,“资本”基本上是指一种生产者与生产条件的分离的特殊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资本的全球化在这个意义上意味着整个世界都将会是资本价值增殖的场所。

一、资本具有无限超越其极限的动力

与早期的生产方式不同,资本生产方式下的产品通常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即必要的劳动关系和剩余的劳动关系具有对抗性质,特别是在资本社会中,在劳动被资本裹挟的情形下,愈发具有特殊意义。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而非交换价值占主导地位,剩余劳动力或多或少受到固定需求的限制。相反,当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占主导地位时,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必要劳动力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资本生产条件下,交换价值占主导地位。马克思认为:“如果没有货币,这种所有商品都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共同形式,‘为致富而致富’的狂热本身是不可能的。”[1]80-83因为人们虽然对积累充满热情,但是商品作为交换价值是有局限的。一方面它受限于人的自然需要,另一方面是由“商品本身的有限性”决定的[1]240。

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交换价值会逐渐替代使用价值成为主导。资本的“致富热”(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称之为“价值增殖”)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中表现为:(M-C…P.C'-M')②。“它表明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决定着运动的自在目的。正因为价值的货币形式是一种自发的、可感知的现象形式,所以M-M'的流通形式,其起点和终点都是真实的货币,就很明显地表达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动力的货币创造。于是,生产过程就其本身来说,似乎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避免的一个环节,一种必然的罪恶”[2]。在《资本论》中,工人的劳动对延长个别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限制是最大的,劳动已经正式被纳入资本之下,产品的交换价值成为决定性的目标。这是一种不受消费约束的生产,也是不受生产约束的生产,如果有足够多的劳动力,这样追求利润的生产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相较于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言,如果你赞同,它将是一个积极的方面③。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这样的生产方式有过思考。他认为,资本作为财富的普遍形式,具有无限超越其极限的动力。资本的每一个限度都必须是有限的,否则它就不再是资本,而是货币,不再是生产它自己的东西了,而“剩余价值的量的边界是资本的一种自然限度”[1]311-313,也是一种必然。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称的一个巨大的实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研究私有财产的现象中提到黑格尔的伟大之处,即“否定的辩证法是运动和创造的原则”,藉此表明资本在创造主观和客观的否定的同时,也创造出被新社会取代的条件。它可能是一个有着自由个性的联合体,或与此相关的自由生产的厂商,抑或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④。到那时,普遍存在的发展个人将从属于他自己所控制下的社会关系。因此,共产主义的本质不是自然诞生的,它是一个历史的产物。假如共产主义的发展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下,并且经历过“漫长而痛苦的发展阶段”,那么共产主义将失去发展的条件。因而无阶级的社会是存在于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流通关系,而不是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中。没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一切使社会崩坏的企图都将是“唐吉诃德主义”[3],所以正是资本创造了无产阶级(从而也创造了人类)解放的必要条件⑤。

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

资本绝对不是在任意水平上的生产,相反,“资本越发展,就将被迫以一种更大规模进行生产。它取决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程度而非与当前的需求有关”[4]。如果将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简单地用国民剩余产品来表示,为增殖而增加的价值,以及由此而来的剩余价值的确定(以资本生产方式为标志)将在使用价值的狭窄圈子中找到极限。只有在对外贸易的条件下,剩余产品才能找到真实性。显然,对外贸易将剩余产品中包含的劳动发展成社会必要劳动,并且将其与一系列不同的使用价值联系在一起了,实际上赋予了资本抽象财富的意义。正是对外贸易,市场才能够向世界市场发展,货币才能成为世界货币,抽象的劳动才能发展成为社会必要劳动。资本主义的生产依赖于作为社会必要劳动的价值或其中所包含的劳动的发展,然而这只有在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因此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结果”[5]。在一个极点创造的剩余价值必须实现在另一极点创造的剩余价值,才能完成“惊险的跳跃”。一方面,资本趋向于不断创造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资本趋向于创造互补的交换界限,从根本上讲,是基于资本进行生产,从而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全球。因此,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是资本概念本身所固有的。对资本而言,每一项限制似乎都是需要克服的障碍。“资本倾向于把生产的每一刻都交给它自己去交换,用它自己的生产方式来代替它认为根深蒂固的生产方式”[1]79-80。资本迫使各地采取自己的生产方式。事实上,资本按照自己的意向创造了世界。贸易不是只允许交换两个独立的生产极点的剩余部分,而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作为一个必要的时刻和前提通过交换生产自身的总和。一方面,世界市场扩大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扩张所产生的需求导致了世界市场进一步开发,从而使得“对外贸易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与贸易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不断革新”[6]。同时,资本将财富本身和生产能力的普遍发展假定为财富的生产,将现有前提的持续革命作为自身生产的前提。与以前的所有生产方式相比,这是资本的普遍化趋势。资本取代了过去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与隔离,创造了世界区域的全方位交往和相互依存⑥。马克思强调:“个人之间的世界性关系最初只是他们作为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商品本身就超越了所有宗教、政治、民族和语言障碍。它的通用语言是价格,其纽带是金钱。但是,随着世界货币与本国货币对立的发展,商品生产者的世界主义作为对现实原因的信仰而发展,但与宗教、民族和其他妨碍个人物质交换的偏见背道而驰”[7]。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在协定或约定等计划生产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才是作为商品生产者而相互发生联系。

三、资本生产方式的破坏性无法形成普遍的循环

在社会的时空发展进程中,资本生产方式被证明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有生产方式中最具破坏性的。持续性地掠夺对人造成流离失所的生存境遇、奴役甚至对人类进行前所未有的谋杀都是难以想象的。在其“玫瑰色黎明”之时,以整个全球市场为舞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纵深发展首先给生产者造成了苦难。“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生产的结合,将同时消耗掉土地和劳动者这二种财富的来源”[8]。然而正如马克思在资本释义和改写斯宾诺莎著名论述的第一篇手稿中所写的那样:“所有的决心都是否定,所有的否定都是决心”,资本在全球的扩张体现了资本辩证法的观点。此外,马克思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的重要段落中说,社会的前进发展根本不是因为一个人满足了他(她)的需求,而是他/她创造了他(她)的剩余;相反,因为一个人或一类人被迫劳动超过满足其需求所必需的劳动,那么一方面会存在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非劳动和剩余财富。从(实际)现实的角度来看,财富的发展仅存在于这些矛盾中。从可能性的角度看,“它的发展恰恰是消除这些矛盾的可能性”⑦。现在,工人自己所创造出来的财富仅存在于直接强迫的奴役和间接强迫的劳动中。资本不仅仅象征一种财富,它更代表一种权力,一种对雇佣劳动力的支配关系。因此,建立在直接强迫劳动基础上的支配关系,只会复制和延续这种支配,显然财富只是被用以享受而不是把财富本身创造的价值作为实现这种关系的前提。因此,这种支配的关系无法形成普遍的循环。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观察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原始统一主要包括以下二种方式,即原始共同体(亚洲共同体或自然共产主义)和亚细亚共同体(小家庭农业与家庭工业联系在一起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这两种生产方式发展到极端的表现,毫无疑问,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会得到最有利的发展。甚至可以在它创造发达的物质基础上,通过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革命,“恢复到原始的统一”⑧。换句话说,资本因为无法解决自身的根本矛盾,即无限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因此它必然也创造了它自身的否定因素和新社会的物质基础的因素。资本的发展比以前的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先进,这是人类解放的绝对必要的实践先决条件,因为如果没有这种解放,贫困只会被普遍化,并且在需要时也将开始进行必要的斗争。此外,只有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的普遍交往。只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这样的运动,才有可能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真正普遍的个体代替特殊的个体”[9]。

四、资本的全球化为资本创造了掘墓人

马克思详细论述了个人与整体自发创造的联系的矛盾特征,这种联系与个人的相互独立性、知识和意志无关,它是在世界市场精确调节的资本下建立起来的。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不同于原始、奴隶和封建社会基于血缘、奴役和君主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而将个人的交往局限在某一个狭隘的局部联系上⑨。个人不能在建立社会关系之前主宰自己的社会关系。普遍发展的个人,其社会关系应该理解为自我关系的社会化,并服从于共同控制,因而是历史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的产物。能使这种个性能力得到普遍性,正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并且“交换价值与个人相对于自己以及他人的异化也创造出了这种普遍性”[1]79-80。马克思在1847年对工人的论述中将大产业、自由竞争和世界市场称为“资本的积极方面”,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条件,工人解放的物质手段和建立新的基础就不可能了。无产阶级本身也无法拥有必要的联合与发展,使其能够与自身一起彻底“变革旧社会”[10]。正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得其经济规律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发挥作用,最终导致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并导致资本家与广大生产者之间极端对抗,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进程,最终走向社会革命。这就是马克思为什么一直在为自由贸易辩护而不是为贸易保护辩护的唯一原因⑩。

总的来说,为了使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得不能忍受,资本必须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创造出被剥夺了物质生活手段的工人阶级。同时,在这些工人阶级面前产生巨大的财富,并以一种自主的、外来的力量支配他们。这种异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世界市场上找到了最残酷的表现和最极端的表达。通过这一过程,资本作为价格狂热的推动者,在全球范围内将个别劳动发展为社会必要劳动,并借助社会生产能力的普遍发展(由全球化进程精确调节),创造了物质生产条件。一个人就能建立起更高的社会形态的真正基础,其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丧失了个人和客观依赖[11]。的确,如果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到现在为止,由于这种阶级对抗制度,生产力得以发展,正如马克思在1847年与蒲鲁东的辩论之后,在他的《资本论》中所坚持的那样,一种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社会生产关系走向自身解体和蜕变的唯一真正途径,就是资本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内在对立的历史发展。因此,资本主义生产不断寻求克服其固有的局限性,但它只能通过以更大的规模再生产它们的手段来克服。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资本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对抗整个生产体系的“掘墓人”。于是,马克思认为:随着苦难、压迫和奴役的增加,资本主义生产下的堕落和剥削,也催生了日益壮大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他们受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机制的约束、训练、团结和组织……资本主义的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需要,就产生了它自身的否定[12]。

注 释:

①“世界市场”一词并不是在单一意义上连贯使用的。仅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早期的生产方式这一项对比,“世界市场”就具有普遍的经济意义。不过,在狭义的商品交换中有时也会用到这一词。(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53年,第77页;1962年,第94页)

②在谈到资本主义生产的前阶——重商主义的时候,马克思始终认为流通中的货币对交换价值或抽象财富的追逐是决定生产的永动机。……现代经济学家反对货币重商主义制度的战争之所以无法结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一制度以野兽般的天真方式泄露了资产阶级生产的秘密,即它对交换价值的屈从。他们不想承认这个体系是他们自己基本假设的野蛮形式……在现实中,资本生产关系表现为:为了价值增殖而从事生产。生产的本身意义不是为了满足自我需要,而要为了交换价值的生产。也就是说,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超出了传统需要的限度。(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80年,第196、219页)

③马克思赞扬李嘉图“从大资产阶级的角度看待事物”,并“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创造财富的最有利条件”,因为李嘉图有着对资本的积极性质的深刻理解。为了财富而创造财富,为了生产而生产。马克思继续说,“如果维持下去”,正如李嘉图的感性对手所做的那样,生产本身不是目标,人们忘记了为生产而生产只是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而已。因此人类本性财富的发展本身就是目的。(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59年,第106-107页;1962年b卷,第48-50页;1988年,第376页以及正文中所论及的观点)马克思在他的价值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货币章)中已经注意到了威廉·配第的这种趋势,配第曾以“货币主义者的语言和代表方式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无情的、普遍的追求英国民族财富的动力”。(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80年,第34页)

④本文所使用的“社会主义”与布尔什维克在1917 年通过十月革命夺取俄国政权之后所使用的“社会主义”是毫无关系的。“社会主义”一词更接近于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

⑤无产阶级的自我解放必然意味着人的解放。一般来说,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将资本主义定义为人类社会史前时期最后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形态,主要的阶级对立是资本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所以,无产阶级如果不废除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非人的条件,就不能消灭自己的生存条件。

⑥“(资本)在社会的某一层次上产生,与之相比,所有较早的层次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局部发展和对自然的盲目崇拜。自然只会成为人类纯粹的客体,纯粹的实用之物。它不再被认为是一种自身的力量,甚至它的自治法则的理论知识也只是作为一种诡计,目的是使它们满足人类的需要,或者作为消费的对象,或者作为生产的手段。遵循这一趋势,资本力求超越国家的壁垒和偏见,超越自然的神化,超越传统的满足存在于自我满足的明确界限之内的需要,超越旧的生活方式的再生产。资本对这一切都是有害的,它不断地革命和打破一切限制生产力发展、扩大需要、生产多样化和剥削以及自然和智力力量交流的障碍。”(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53年,第313页)

⑦“资本的伟大历史意义在于创造(这些)剩余劳动力……和资本的历史目的地(Bestimmung)尽快完成,一方面,从资本的发展史看,资本对剩余劳动的需要,是建立在满足生产需要的基础上,引致的价值增殖的需要;而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一般勤勉的严格纪律,通过一代又一代过去了,开发通用收购……由于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资本的普遍形式,使劳动超越了劳动的自然需要的限度,从而创造了丰富的个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因素,这种个人发展在生产和消费方面都是全面的……这就是为什么资本是生产性的。也就是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关系。”(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53年,第231页)

⑧更高层次(劳动者与生产条件之间)的“原始结合-分离-团聚”序列后来出现在1865年马克思对工人的讲话中。(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70年,第208页)应该注意到,通过否定资本主义下的“分离”,以一种新的历史形式“恢复原来的联合”,恰恰发生在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中。在这里,人类终于离开了它的“史前”时期,在那里,共同体作为一个自治的力量征服了个体,因此是一个“虚假的共同体”。人类现在进入了正确的历史,并创造了“真正的共同体”,其成员是“普遍发展的社会个体”,“他们的社会关系由他们自己控制”。(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66年a卷,第252-253页;马恩全集英文版1973年,第74页;马恩全集英文版1953年,第593页)

⑨他在《资本论》第3卷的手稿中写道:“在印度,英国人利用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摧毁了(村庄里的)小经济团体。他们的贸易通过商品的贬值和廉价销售,摧毁了纺织这个古老的工农业生产一体化的组成部分,从而撕裂了社会,对生产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马克思注意到英国的资本生产方式对印度封建生产方式的摧毁,进展缓慢。原因在于,印度封建生产方式处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结构。(“廉价销售”在马恩全集德文版中没有出现,只在英文版中出现。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马克思生前的著作进行了整理,也没有用到这一术语。同样“早期”一词被恩格斯改成“前资本主义”。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92年,第407页)马克思在他19世纪50年代关于印度的文章《印度的“爱国者”,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不太理解》中提到了英国通过破坏印度农村的经济基础而将其解散的法案,并写道:“令人作呕的感觉必须是人类见证(这些)父权和无害的社会组织混乱和扔进海里的困境,我们不能忘记这些田园诗般的乡村社区一直克制人类思维中最小的指南针,使它不反抗工具的迷信,奴役它在传统规则,和(被)污染等级的差别和奴隶制,使人屈从于外部环境,而不是使人成为环境的主宰”。(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74年,第40-41页)

⑩马克思为自己“支持自由贸易”的观点辩护时指出:“自由贸易体系是破坏性的。它消灭旧民族,走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极端对立。总之,自由贸易制度加速了社会革命”。(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65年,第156页)

[11] 指的是在雇佣劳动的前提下,资本家所拥有的财富对资本家而言是外在的,是以工人阶级普遍贫穷为前提的。这是资本发展的一个矛盾形式。正是这个矛盾,造就了共产主义形成的前提。因为资本生产方式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力的提高、交往的普遍化和世界市场,这些都为工人阶级的扩大创造物质条件。所以,作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这种矛盾形式,消除资本生产的私有制关系。(参见马恩全集英文版1953年,第439-440页)

[12]“随着劳动的发展,从而成为财富的来源,在劳动者中出现贫困和道德败坏,在非劳动者中出现财富和文化。这是整个现存历史的规律。在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终于创造了物质等条件,使劳动者能够并迫使他们粉碎这一历史诅咒。”(参见马恩全集1966年b卷,第175-176页)

猜你喜欢

马恩世界市场英文版
2024年《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征订通知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古地理学报》(英文版)2018—2020年总目录
The Crop Journal 作物学报(英文版) (Started in 2013, Bimonthly)
爱晚亭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民主集中制刍议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中国医学科学杂志(英文版)
中国编译新版《马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