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治理:乡村治理平台及路径创新

2021-01-13郑美香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1期
关键词:村务村民信息

□文/ 郑美香 林 禧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广州)

[提要] 随着我国政府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当代,腾讯“为村”利用互联网助力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精准脱贫、乡村振兴,逐渐成为一款针对乡村基层治理、助农扶贫的智慧平台。本文基于广东省河源市埔前镇腾讯“为村”平台治理的实况,探究“为村”平台在乡村治理的路径创新,为推动我国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供新视角。

一、引言

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水平也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在决胜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来临之前,党在十九大会议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发[2018]29 号)中针对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这一主题,提出强化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领导、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和夯实基层政权的要求,旨在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急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成为政府治理的有效路径平台。《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农规发[2019]33号)也提出“建设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的要求。

随着我国乡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乡村社会的逐步开放,传统乡村治理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在当今的基层社会,普遍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水平低下,乡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村两委之间矛盾突出等问题。当前的乡村治理机制仍存在着乡镇基层政权“悬浮化”和“谋利化”、村民自治组织过度行政化、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乡村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变动以及乡村治理困境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下,通过创新乡村治理路径及治理平台来改变原有乡村治理中自上而下的治理路径,搭建新型治理平台,平衡乡村治理主体之间不同利益诉求,维护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二、埔前镇乡村治理环境

(一)埔前镇基本情况。埔前镇历史悠久,原名长安,清光绪年间改为埔前,直到1951年7月才划入河源县管辖,成立乡级政权。经历人民公社这种全权全能型体制的确立,使得国家权力有效下沉、渗透到乡村社会底层,但乡村治理各主体的能动性被极大限制,村民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严重下滑,经济停滞不前,社会活力丧失,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人民公社退出历史舞台,乡级政府再次成为我国最低层次的国家政权。随后在1983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埔前公社于1983年改为区,于1986年建镇,下辖16 个村委会和1 个圩镇社区居委会。同时设立乡镇党委,并可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群众的意愿建立经济组织,而在乡之下实行村民自治,公社党委改为乡党委,“乡政村治”的乡镇行政体制得以正式确立起来。

埔前镇党委、镇政府驻埔前圩。埔前镇下辖河背、杨子坑、南陂、双头、中田、赤岭、莲塘岭、坪围、埔前、上村、高围、陂角、高埔、大塘、泥金、罗塘16 个村委会和1 个圩镇社区居委会。辖区户籍总人口5.1 万人,常住人口8.1 万人。埔前镇共有上村村、坪围村、高围村、陂角村和双头村五个省定贫困村,埔前镇的互联网基本上达到全镇覆盖。

(二)埔前镇治理历史问题

1、信息贫困问题突出。从农业发展的角度看,农村信息贫困是指农业信息供给与农业发展需求、技术进步速度、市场发展和市场化需求不匹配,这使得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和信息的缺乏更加突出;从农民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指由于农民自身的弱势地位,农民能够获得的信息资源(特别是农业信息资源)贫乏、弱化甚至失去信息获取的能力、权利和发展机会,造成“信息鸿沟”局面;从农村发展看,是指农村信息资源配置不足,农村通讯、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水平低的状态。

以往通过黑板报及报纸方式来进行信息传达的方式,由于地形、人口流动等原因,无法适应当今的新媒体和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背景,村民难以随时随地了解到上级文件的精神、村级财务、村级事务、村级政务等与其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由于教育水平等因素,更与外界的市场发展和市场化趋向呈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使得乡村信息贫困问题突出。

2、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难以融入村民自治的框架。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治理有效的有力抓手,是群众路线深入乡村进行党群互动的基建,党务工作没有做牢,做实,就难以疏通密切联系群众的渠道,村民自治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控,乡村基层党组织常因为党支部职能弱化,党建实践缺乏实际载体,导致思想引领作用不够、思想防线没把握好、村干部服务意识不强、脱离群众等问题,没有发挥基层党建的核心作用,难以增强党员动员群众和服务群众的能力与水平,造成村民缺乏正确的政治导向,让党与群众之间形成信任危机,常存在村民对政府产生差序信任的现象。

3、村民村务参与度低。村民是村民自治的主体,是乡村的管理者。但在长期自上而下管理模式下,客观因素下,村民往往因公共参与诉求的渠道不健全导致参与过程繁杂、耗时长而放弃参与乡村治理。主观因素下,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参与乡村治理的出发点往往是以看是否利益相关来作为参与的动力,长此以往,村民的主体意识逐渐缺乏,缺少对公共生活、公共利益的热情和关注,村民在乡村事务参与治理方面常处于被动,让村民偏离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地位,村民村务参与度逐渐降低。

三、“为村”平台在埔前镇的运营实践和成效

腾讯“为村”平台于2018年2月28日在源城区埔前镇举行上线仪式,在该镇的五个贫困村首先进行试点,并逐步推进“为村”平台的建设,截至2018年6月底,“为村”平台已在该镇全部行政村上线,实现全域覆盖。截至2020年9月,埔前镇村民认证人数为6,364 人,认证党员人数为502 人。每个行政村各配备一名村书记助理,并由该书记助理担任“为村”平台“超级管理员”,承担运营该村“为村”平台的主要任务。在各村的主要负责人学习如何使用“为村”平台,将村民认证的各项流程精简后,会对各村的小组长进行培训,并再由小组长帮助村民认证村民身份和使用“为村”平台。

埔前镇是广东省第一个“为村”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全域覆盖的镇。自平台在埔前镇16 个村全域上线以来,各村负责人积极带动村民在平台上认证身份,基本覆盖在村党员和使用智能手机的村民,用户基础稳定。

(一)打破乡村原有治理格局,构建多主体、多向互动的共治格局。“为村”平台以H5 页面为依托,提供了一种交互多核智慧治理模式,拥有从全国总号至市、县、乡镇总号,再到村级公众号的多级账号,每个级别的账号都可以浏览不同级别账号发布的信息,在全国各地区之间形成庞大的相互贯通的网络,打破以往层级递进的信息传播路径和各级管理主体之间的交流屏障,实现各级管理主体“同级化”,扩大乡村信息、资源的互动通道,实现各级主体间的多向互动局面,打通乡村网络生活的“最后一公里”,为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提供平台。

同时,“为村”平台将村务与党务分离,使村两委权责明晰,改变以往混乱的局面,提升服务的效率。在“为村”平台上,每项村务信息前都会有不同版块的标识,且支持按版块、年份等信息筛选检索,打破时间限制,提升了村民操作的便捷性,村务信息的浏览量较以往大幅上升。村民对公示的村务或通告等内容享有充分知情权,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提高村务信息的透明度,为村务工作的监督提供了新的路径,提升了乡村治理各主体的监督力度。乡镇政府、村民、村委书记、社会组织、企业管理层等主体之间可在法治框架下的“为村”平台上依自身的优势、能力与所掌握的资源发挥各自的功能,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性和精准性。

(二)充分挖掘各治理主体需求,增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为村”平台设有专门的服务栏目,在服务一栏中,设有办事大厅、为村课堂、法律服务、便民通讯录、粤省事等便民板块,极大地满足了村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通过提供全面、官方的信息平台以及在社会保障、低保审核等方面给村民提供咨询服务,利用平台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为村民减少了不必要的程序和环节,节省了大量时间。此外,“为村”平台因地制宜地进行了资源的连接和匹配,将特色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扩大宣传的广度,脱离乡村与外界的信息鸿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有效地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为村庄创造连接信息、连接财富的机会,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助力。

“村务”栏目设有书记信箱,为群众表达诉求提供高效透明的渠道,所有用户均可见书记信箱中的所有内容和回复,村务处理过程透明公开。村民向“书记信箱”反馈意见时,消息会第一时间在村委书记和相关管理员的微信聊天窗口通过“为村”公众号弹出,村民可在“村友圈”发布自己的生活动态、招聘信息、商品链接等信息,也可浏览村委干部或各级账号发布的信息或报名参加活动,进行“点赞”和“评论”。村委干部利用平台可发布村务、党务、财务等公开信息、活动信息或重大事项通告,浏览各级账号发布的信息,查看所有信息的阅读量、点赞量和评论并回复,村委干部通过“为村”可及时收集民意,对管理和服务及时进行调整,即时反馈互动保证了乡村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强化基层党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为村”平台的启用一般是于政府购买其使用权后,方在全省范围内寻找合适的试点,根据当地网络发展水平,提供腾讯内外发展资源,注册相应等级的“为村”服务号,开通“为村”服务号的功能,并在正式上线前,为各村村委、党员提供技术指导和资源,鼓励支持基层党员干部助力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

“为村”平台集政策宣传、党务公开、组织生活和党员学习模块于一体,改变传统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模式和思维。依托互联网信息与乡村社会治理相结合,改变以往村内治理自上而下的模式,通过村民、各级村委、党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互动,形成了双向甚至是多向互动的新型治理模式,用社交工具实现政务管理、活动组织等基层工作的信息沟通。利用互联网技术,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针对部分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不规范的问题,“为村”平台设立了“为村学习”栏目,提供党员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为村”平台,党员间的联系得以加强,并形成更有凝聚性的力量,强化了基层党建,加强了对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宣传。“为村”平台在用户认证和使用时,为党员提供特殊身份标识,便于党员亮出身份,加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积极主动为村民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

(四)跨越空间界限,提升基层组织力。腾讯“为村”构建起了乡镇政府、村干部和村民中的党员、积极分子、社会团体间的协同治理平台。通过平台,村民打破空间界限,外出务工的村民也能在村友圈上时刻关注家乡发展动态,连接村民情感,提升村民间的凝聚力。同时,村委积极在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丰富村民生活,促进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氛围。

村民可实时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打破了村民自治的地理屏障。村级干部掌握村民信息和反馈村民信息渠道的畅通,保障了上下互动的治理局面。凭借与村级组织快速互动交流的媒介,乡镇政府有效地强化了乡村内生和外生秩序的力量,提高了基层组织回应村民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减少了政府与公众间责任与回应性迷失的公共治理冲突。

四、结语

随着现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弊端愈加突显,如何打破空间障碍及减弱村民差序信任的信任危机来提高村民治理参与度的问题,成为当前实现乡村治理有效重大难题。腾讯“为村”平台通过“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以智慧治理的运行机制打破了乡村原有治理格局,跨越了空间界限,为村民们连接情感、信息和财富。其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实现了政府信息推送过程中主体与客体间的动态互动,形成了由知识主体组成的知识网络,在公共生活中起到了桥梁作用。该平台对乡村治理模式尤其具有现实性意义,以腾讯“为村”为代表的智慧平台的出现、发展与应用,将会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再深化不断提供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村务村民信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村务监督没有“稻草人”——安康紧盯乡村大小事
农村如何有效做好村务监督工作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
创新工作机制 加强村务监督
——以永定县为例
新宾县创新村务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