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对耐药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病灶吸收的影响
2021-01-13广东省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516000陈浩
广东省惠州市职业病防治院(516000)陈浩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结核杆菌在患者的肺部内沉积并且大量繁殖形成病灶造成的[1]。肺结核能够通过呼吸道进行传播,当健康人群在接触到肺结核病人之后,由于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呼出带有结合菌的飞沫被健康人群通过呼吸道呼入到肺部内,未患病人群则有可能被感染到肺结核疾病。由于该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且患者的病程较长、治疗费用较高,因此,该疾病也被称为是“白色瘟疫”[2]。目前在我国肺结核疾病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大部分的肺结核患者均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在治疗过程中,由于抗结核疾病的药物广泛和应用不规范性使得结核病的耐药性上升,从而也导致了耐药结核病的发生和传播。吡嗪酰胺属于抗结核分枝杆菌中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药物,能够有效的将处于酸性环境下半休眠状态的结核分枝杆菌杀死[3],因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该药物同其他抗结核药物一样,临床上的大量使用使得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性不断上升。因此,本研究特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纳的并经过一年期随访的80例耐药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吡嗪酰胺对耐药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病灶吸收的影响,本次研究数据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并经过一年期随访的80例耐药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吡嗪酰胺的药敏测试结果将患者随机分为敏感组(n=40)和耐药组(n=40),敏感组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患者年龄24~70岁,年龄均值为(43.51±7.03)岁,病程为3~6年,平均病程为(4.25±1.02)年;耐药组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23~71岁,年龄均值为(43.69±7.13)岁,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为(4.48±1.22)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均不具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病例资料采集 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采取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患者的各项病例资料进行收集,收集的内容有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抗结核治疗病史、治疗时间等。
1.2.2 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采用BACTECMGIT-960型系统法进行检测,即选取结核分枝杆菌作为本次研究的培养物,然后将预先调制的12mg/ml菌悬液稀释至108cfu/L,随后将抽取的0.6ml菌悬液放置于特用PZA药敏培养管中;同时,将剩余的菌悬液按照1∶10的比例进行稀释,随即将菌悬液放置于不含有PZA的特用PZA药敏培养管中,两管培养药敏均采用BACTEC MGIT960全自动分枝杆菌快速培养药敏仪进行检测,随后观察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性和生长状况[4]。
1.3 评定指标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研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后病灶的吸收率和空洞的缩小率变化情况。临床疗效主要分为:①治愈:痰菌检测结果为阴性;②失败:痰菌检测结果为阳性[5]。治疗后病灶的吸收率是指病灶吸收与原病灶面积比,而空洞的缩小率是指空洞缩小与原空洞直径大小比。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使用x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敏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2.50%明显高于耐药组患者的治愈率72.50%,组间差异明显(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吸收率和空洞的缩小率变化情况 治疗后,敏感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92.50%(37/40)明显高于耐药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70%(28/40),组间差异明显(P<0.05);但是敏感组患者的空洞缩小率70%(28/40)明显低于耐药组的空洞缩小率90%(36/40),组间差异明显(P<0.05)。
3 讨论
肺结核疾病属于慢性传染病,该疾病的发病过程一般呈现为缓慢状态,部分患者可能会呈现急促状态,患者在发病期间,临床主要表现为咳血、乏力和咳嗽等症状。而在结核疾病中以菌阳性肺结核的传染性较强,因此,在临床中对肺结核疾病的控制上主要是控制菌阳性肺结核疾病。近年来,随着耐药性结核分枝杆菌的类型在不断的增加,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也使得控制肺结核疾病成为目前我国对传染疾病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6]。吡嗪酰胺作为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用于治疗抗结核分枝杆菌的一种抗结核治疗药物,仅对分枝杆菌有效,能够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但是由于该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能够有效的将酸性环境下其他抗结核分枝杆菌杀死,杀菌作用效果较强,因此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由于吡嗪酰胺治疗肺结核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也使得吡嗪酰胺的不合理用药现象越来越严重,肺结核疾病对该药物产生了耐药性,因此导致该药物的过量应用,这也使得肺结核疾病对该药物产生了耐药性。临床研究表明,服用吡嗪酰胺进行治疗的患者中有70%的患者会出现吡嗪酰胺的耐药情况[6],并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该疾病的病情将会加剧,病程延长,若治疗不及时,会提高患者的死亡率,随着结核病患者的人数逐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该疾病越来越被社会各界所重视。因此,定期对患者进行药敏检测是治疗肺结核疾病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对患者的耐药性和敏感性进行检测,能够为其后续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治疗依据[7-10]。本次研究的实验报告显示,治疗后,敏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2.50%明显高于耐药组患者的治愈率72.50%;在患者的病灶吸收率和空洞缩小率上,耐药组患者的病灶吸收率70.00%明显低于敏感组的病灶吸收率92.50%,并且耐药组患者的空洞缩小率90.00%明显高于敏感组患者的空洞缩小率70.00%,组间具有差异性(P <0.05)。这表明在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中,耐药患者的治疗效果容易受到影响,敏感患者的治疗转归率较高,且与耐药患者相比,敏感患者的治愈率和病灶吸收率更高。但是由于该药物的检测周期较长,药敏实验检测过程中存在缺陷性,从而也使得药敏实验的检测结果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临床上针对吡嗪酰胺药敏检测和耐药性测试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综上所述,吡嗪酰胺对耐药的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有效提高病灶空洞的缩小率,降低病灶的吸收率,从而能够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