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融合视角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研究

2021-01-13刘玉勉

黑龙江科学 2021年14期
关键词:院所服务端产学研

刘玉勉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合肥 230001)

掌握未来科技竞争领域的主动权必须提升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率。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率40%~65%相较而言尚有很大补足空间。产学研融合,即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上实现协同与集成,是促成“科技”与“经济”耦合的有效模式,以此为着力点探研科技成果有效转化极具现实意义。

1 从产学研融合视角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学界通过模型测度或理论演绎业已进行了相应推理,以Ordered Logit 模型验证中试资金投入、科技成果产权归属、科技中介服务能力等因素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1]。以演化博弈理论推理,高校院所获得的收益分成比例、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改善程度以及政府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的效率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2]。基于上述推演,结合产学研融合的供应端、需求端、服务端、政策环境层面,梳理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1 科技成果转化供应端因素

从数量上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供应端有相应的研究能力与体量。以科技成果中的专利为例,我国已有专利成果存量达100多万项,每年获得专利授权的技术成果约17万~19万项[3],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意识、科研选题立项与产业的匹配程度、科研成果转化的专业管理能力、考评激励机制的指标侧重等会对科研人员在科研选题方向、科研投入分配上产生导向作用,进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供应能力。

1.2 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因素

科技成果具有科学意义且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使技术应用于实业,推动产业在价值链中进阶,因此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关键是强化和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其通过科技成果转化提升自身能级的主动性和专业性,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

1.3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端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是涉及知识产权权属、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成果中试环境、产业化引导资金投入等多个环节的专业过程,一般由专门的服务主体提供中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端对于相应环节的把握以及环节之间的衔接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进度产生影响。

1.4 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因素

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除了供应端、需求端、服务端等直接关联因素外,还包括创新生态体系中的其他因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政策环境、产业结构和创新文化。政策环境影响因素,如《拜杜法案》,降低专利转让门槛,大幅提升专利转让数量;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如珠三角地区形成的电子产品配套基地,带动相应科研成果研发;创新文化影响因素,如美国波士顿肯德尔广场以创新高密度交流环境,产生“群效应”集。

2 从产学研融合视角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问题

在激烈的科技竞争形势下,分析科技成果转化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正视并积极应对难点,是针对性解决问题的客观基础。从实践调研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问题主要为:

第一,科技成果转化供应端内在动力不足。科研成果资源较多集中于高校院所,但高校院所主动对接市场需求的内在动力相对不足。一是科研成果转化在晋升机制上未能有效体现。科研人员在科研项目立项时更倾向于选择高影响因子论文、专利专著等,与市场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二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在法律设定上有明确限制。依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律规定,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须在不变更成果权属的前提下进行,牵制高校院所投资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性。三是国有资产管理配套机制改革相对滞后。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发生投资损失要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导致高校院所及其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内在动力不足。

第二,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主体功能不突出。科技成果转化是端到端的创新链条,即高校院所技术攻关-中试平台研发验证-产业资本投入量产-产品进入市场终端,企业提出技术进阶需求、研判产品市场需求,进而确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的可行性。在产学研融合中,虽然地方实务中多以会展、研讨平台等载体促成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但由于缺乏常态化运营机制,鼓励并支持企业提出需求的渠道并不稳定,企业需求对高校院所的科研方向不能产生有效影响,其主体地位并不凸显。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端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系统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健全,科技成果服务端的管理能力相对偏弱。一是高校院所内部专业服务能力不足。国内高校从事成果转化的专职管理人员占比较小,且缺乏能力建设和人员激励,相关专职人员价值认同感低。二是“中试”环节科技成果转化成本较高。科技成果供应端和需求端仅为验证一项成果而投入场景建设,加大投资风险,影响成果转化率。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总体服务能力不足以应对需求。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数量不足,且对于权威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投融资咨询、信用评价等专业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进而推高了高校院所与企业合作的成本。

第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尚需优化。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体系,即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创新文化等形成助推技术转化的良性氛围。从当前实务来看,政策环境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性引导需要优化。如多地资助政策主要集中于转化成功项目,但对于最需要资金支持的转化准备期、转化中期却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再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因运行机制不畅导致供需双方不能精准对接等。

3 从产学研融合视角分析科技成果转化策略

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应用基础研究、转化平台建设、创新资本投入、政策支持保障等多个环节,应以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视角,针对性解决转化中的难点问题,策略:

第一,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供应端对接市场需求。科技成果创新的源头是高校院所,需要有效引导高校院所的技术研究对接市场需求以提升成果转化率。一是推动高校院所改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推动高校院所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分配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对接市场需求的内生动力。二是探索试点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技人员创新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发挥重点产业对科研成果转化供应端的导向作用,以产业布局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第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需求端主体地位。企业是联结技术概念与技术需要的关键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一是提高企业主体的认可度。对符合政策支持条件的不同科技创新企业给予同等支持。二是推进“订单式”校企对接机制。企业依据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需要,提出科技成果技术立项订单,高校院所以承接订单方式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三是优化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双向交流机制。依托“互联网+”的便利性,设置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展示转化交易中心和技术交易市场,促进科技服务和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

第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端专业能力。科技成果转化专业性极强,专业服务主体需不断提升相应能力。一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产学研融合实际需求,探索制定统一的技术经纪服务机构建设标准与服务规范,调查评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技术转移服务活动、转化效益等情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向体系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二是提升高校院所内部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能力。对高校院所相应专业人员的岗位指标、岗位总量、结构比例等进行优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三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引导高校开设技术经纪专业,培育科技成果转移专门人才队伍,鼓励技术经纪人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兴建不同产业领域的“中试平台”供各研发机构循环利用,减少重复投资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有力促进成果转化。

第四,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从制度、载体、意识等层面营建创新生态,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良性政策支持环境。一是提升政策支持的实效性。政策支持向可转化的高质量专利倾斜,探索对科技人员的赋权奖励政策,资金支持政策从“转化后奖补”向“转化中支持”转型,使政府政策支持从“招商引资”转型为“招商引技”[4]。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容错机制。在符合科学决策程序的前体下,允许投资损失,为相应工作人员提供尽职免责的政策保障。三是探索可转化科研成果入库管理机制。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且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科技成果,建立入库管理机制和“首购首用”政策,为技术转移提供更多机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便利性。

4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是涉及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熟化、产业孵化的全链创新过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协作,破除发展障碍,形成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体系,夯实创新基础,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院所服务端产学研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关于2021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的表彰决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军工院所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管理提升建议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新时期《移动Web服务端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伙伴关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摸清黑客套路防范木马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