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体育题材纪录电影《棒!少年》的价值表达与人文关怀

2021-01-13杨洁仪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7期
关键词:棒球纪录题材

杨洁仪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

纪录电影作为电影的初始形态,是电影类型的重要分支。纪录电影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且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且稳定的美学风格,以区别于电视纪录片和故事片。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纪录片和第10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纪录电影——《棒!少年》是2020年12月11日在院线上映的一部集儿童、体育、公益题材为一体的纪录电影,元旦三天上座率高居新片第一,豆瓣评分高达8.7分。尽管好评如潮,但它仍同许多纪录电影一样难以突破“高口碑、低票房”的困境。导演许慧晶客观地看待排片较低、票房成绩不佳的结果,他认为纪录电影是小众的,处于市场化的发展阶段,他想尝试通过《棒!少年》去寻找一种良心创作的方式。他相信只有让大家都看到这样一种可能性,大家才会对纪录电影更有信心。

美国学者比尔·尼克斯在其著作《纪录片导论》一书中,通过对纪录电影定义的审视和修正,提出了一个较为准确和复杂的定义:“纪录电影谈论与真实人物(社会演员)相关的环境和事件。真实人物在故事中按照他们本来面貌向我们现身说法,对影片描写的生活、环境和事件表达令人信服的主张或看法。电影制作者独特的视点将故事整合成一种直接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个虚构的寓言”。

国内很少出现儿童体育题材的纪录电影,因此从题材和内容上来说《棒!少年》无疑是小众的,但它的价值传播和传播效果并不会因此而减弱。下面笔者从影片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两方面尝试探析儿童体育题材纪录电影的价值表达与人文关怀。

一、丰富的艺术价值

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漂网渔船》的经济运作方式,打破了“所有电影都是为了盈利”而制作的固有观念。“它不必再像故事片那样为了盈利而匍匐在观众的脚下,也不必为了争夺一个能挣钱的题材而同自己的同行打得头破血流。它显得灵巧而飘逸,在商业海钱潮中或浮或沉,从容不迫,让人叹为观止。是谁造就了它?——是非投资性的经济运作方式。”早期的纪录电影以其“非投资性”经济运作方式的特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电影样式。大多数纪录电影的目的不在于盈利,而是通过对真实的社会生活加以艺术化的表达,从而揭露社会问题、关心社会功利、传递人文关怀。总而言之,对现实的观照才是多数纪录电影的特征。

(一)多元题材的探索

纪录电影由于纪实的媒介特征,带有特定的认知、教育、审美价值,常被划分到“精英文化”的范畴。由于纪录电影的创作并非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与许多商业电影相比,纪录电影在内容上显得较为严肃、缺乏娱乐性。许多历史题材或社会类的纪录电影在影像风格上会带给观众枯燥、不接地气的刻板印象,这就可能导致它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广泛的观影群众。另外,中国内地的影院大多是商业化影院,电影的上座率和票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影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许多商业影院在考虑影院的收益时,会倾向于衡量一部电影是否具有可观的商业价值,进而决定该影片的排片量。尽管纪录电影在观影群体的广度和电影市场化的深度这两方面都不占优势,但经过纪录片人多年的努力,纪录电影在不断摸索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找到了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近年来,许多院线纪录电影开始凸显出影片题材“主流化”和“分众化”的特征,并收获了一批稳定的用户。这些用户的职业和兴趣爱好一般都与纪录电影的题材密切相关,从而使得他们自发成为影片推广和宣传的志愿者。

在近些年体育和儿童题材的国内院线纪录电影仍占少数的情况下,笔者认为《棒!少年》赢得好口碑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影片题材的突破和创新。这种在题材方面的成功探索无疑给国内的纪录电影注入了活力,也为国内纪录电影市场化增强了信心。

(二)纪实美学的凸显

“纪录电影呈现的影像和声音直接来自现实世界”,但“这种电影不是档案文献,而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再现性表达,体现了对世界的独特观察”,纪录电影的创作离不开“真实”,纪实美学的赋能为纪录电影带来了无可比拟的魅力。纪录电影的“真实”体现在:一是影片形式上的真实,即影像语言多运用长镜头、自然光、同期声等,杜绝3D特效、情景再现、人物扮演等表现手段;二是内容上的真实,即真实的时空、真实的故事、真实的人物等。总之,“真实性”是纪录电影重要的艺术特征之一,也是纪实美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棒!少年》作为一部优秀的纪录电影,不单单在题材上有所创新,而且还反映了现实生活中最“真实的本质”,将纪实美学的艺术特征贯穿于影片始终。下面,笔者从纪实美学的基本特征——真实、深度、细节这三个层面分析《棒!少年》的艺术价值。

首先,导演反映的对象是真实的。影片中的双主人公“小双”和“马虎”还有“爱心棒球基地”以及“爱心棒球基地”的工作人员都是真实存在的,并非由演员扮演。另外,整部电影的叙事线索也并不是导演有意安排策划的,而是真实的纪录。并且影片的影像风格是较为冷静和客观的,导演没有刻意的渲染和煽情,影片传达的所有情感和观点都交给观众自己体会和思考。

其次,纪实美学中的“深度”表现在纪录电影“要求通过个别性去体现典型性,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往往通过纪实性的画面去暗示哲理,忌讳直露的意指性”。在《棒!少年》这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或者采访的方式反映贫困儿童们的处境,而是通过纪录一些场景画面和表现主人公自身的行为、反应、性格、态度,从侧面揭露原生家庭、留守儿童、儿童教育、城乡差距等社会问题。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画面是“小双”站在一棵巨大的松树下,面朝独坐在石头上的大伯大声呼喊:“大伯,你不能扔下我不管!”导演采用固定仰拍镜头“注视”着“小双”,朴素的镜头语言的背后暗藏着真挚的情感,委婉地呼吁观众们给予贫困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多一些的关爱和帮助,并且暗示着“小双”仍会归队,因为“爱心棒球基地”是一个“大家庭”,这里的宗旨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为中国棒球事业努力奋斗的贫困儿童们。

最后,纪实美学中的“细节”层面强调“表露微妙的心理变化,往往比语言更富于感染力”。《棒!少年》没有因为怀斯曼式的“不采访、不控制、不介入”的方式而采取一种精英式的旁观与中立态度。影片运用近景、特写、小景深等拍摄手法刻画细节,表现儿童们细微的心理变化。例如:“强棒天使棒球队”在美国输掉比赛后,身为队中主力的“小双”认定“机会只有一次”,因此内心自责号啕大哭。平时性格顽劣的队中的刺头小子“马虎”此刻毫不犹豫地蹲下,递来食物安慰“小双”。“马虎”安慰“小双”的动作细节,刻画了“马虎”心理的转变。

随着观众的观影需求日益多元化、审美能力逐步提升、观影素养不断提高,纪录电影纪实美学的优势在娱乐消费文化中日渐凸显,纪录电影如“清流”汇入商业化的影院文化中,为泛娱乐化倾向日趋明显的影视行业带来了现实的思考、启示与反思。

(三)表达方式的创新

《棒!少年》是一部符合院线上映标准和院线传播要求的纪录电影,因此它在内容讲述以及影像语言方面,与一些独立纪录电影或者电视纪录片相比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创新。

1.“电影化”的内容讲述方式

由于院线上映的纪录电影需要更大的银幕空间,观众需要花几个小时久坐观看,电影的画面是否精美且富有冲击力影响着观众的观影体验。一些独立纪录电影或者电视纪录片在制作过程中考虑到放映渠道是网络平台或电视,传统的“解说词+画面”的表达方式仍然适用。但对院线上映的纪录电影而言,传统的“格里尔逊”模式似乎太普通。《棒!少年》有清晰的叙事线索、鲜明的人物塑造、内部外部多样的矛盾冲突,表达方式上“不采访、不解说”,完全根据影片中人物的行为动作、语言表达细节刻画等来讲述真实故事。这部电影在题材的选取上具有可看性,儿童、体育、公益题材适合大多数的观影群体观看,年轻有活力的影像风格也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

2.影像语言的“电影化”处理

首先,导演在光线色彩上做了一些处理,并没有完全真实地还原现实。导演运用非常明亮的光线映衬着生机勃勃的草地,展现棒球基地的训练场。“爱心棒球基地”的训练场是儿童们艰苦训练的场所,也是“爱心棒球基地”每个人心中最向往的地方。其次,影片在剪辑节奏和风格上更具表现力。影片中有一段是儿童们赴美国参加比赛,他们在美国度过了难忘又快乐的时光。第一次出国的孩子们眼里满是好奇,在他们眼里“这个国家全是棒球场”,欢快的剪辑和动感的音乐表现出儿童们赢得比赛的信心和决心。最后,影片中的画面和声音富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影片开头导演在表现训练场上的“马虎”时,画面前景总有一大块蓝色的球网,象征着“马虎”很难融入集体。爱惹事的“马虎”酷爱唱歌,他时常会唱起那一首《再见》——“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抹去。”这首《再见》不仅是孩子们对家人的一份思念,也是孩子们对爱心棒球基地的爱与依赖,是对“师爷”和教练们的感恩。

《棒!少年》在影像语言上有所创新,更符合纪录电影院线上映和传播的要求,也更迎合了年轻受众的审美。

二、儿童体育题材纪录电影深刻的社会价值

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塑造地区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输出窗口,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责任与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的重要品性。一部优秀的纪录电影应该具备社会价值,应该发挥反映社会的当前状态,揭露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一)观照社会现实,彰显优秀文化品质

一部优秀的纪录电影一定是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传递人文关怀,关注“人”本身,回归对“人性”的探讨。只有上升到人文层面,纪录片才有了鲜活的生命,而对“人”的关怀与感召又使得每部优秀的纪录片都背负上了“时代”二字。

《棒!少年》这部影片体现出中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家”观念的重视。“爱心棒球基地”的棒球运动员们都是由孤儿、贫困儿童组成起来的边缘化的人群。“小双”和“马虎”是典型的孤儿和贫困儿童的代表,他们一个内向一个乖张,“小双”渴望长大后能与他的双胞胎哥哥相聚,“马虎”也渴望与离家出走的母亲相聚,他们的内心都渴望得到爱和尊重。他们在“爱心棒球基地”中训练和成长,早已将基地视为自己的“家”。当他们得知熟悉的训练场被划为拆迁区域时,他们纷纷落下了不舍的眼泪。“爱心棒球基地”的总教练是70岁高龄的张锦新,孩子们叫他“师爷”,在“师爷”言传身教下,孩子们领略到了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树立了团队意识,践行了主流价值观。另外,导演花了大量的篇幅记录了教练们化解“马虎”和其他队员们之间的矛盾,以及教练如何同性格各异的儿童们和谐相处。影片通过平实质朴的镜头语言传达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师道传承、家国情怀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注重现实观照中的主流表达,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二)关注社会焦点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

《棒!少年》将视角聚焦在一群边缘化的人群中——乡村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和孤儿,他们相聚在北京市郊的“爱心棒球基地”,在教练的帮助下通过努力打棒球为自己的人生寻出路。影片将贫困儿童的成长与棒球紧密关联,表现了贫困儿童们团结和拼搏的体育精神。儿童们瘦小的身躯在训练场上迎着寒风竭力地奔跑,挥洒着汗水,不畏寒冷和困难,奋力地挥动着球棒喊着“强棒来一棒”的口号“叫板命运”。

《棒!少年》反映了儿童教育、爱心公益、城乡差距等多个社会焦点问题。影片播出后,引发了积极正面的社会效应,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贫困儿童这一弱势群体。一些爱心机构和爱心人士众筹资金为孩子们购买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在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关爱棒球基地里的贫困儿童们。许多媒体也前去采访电影的主创人员,让更多人能了解到儿童们的生活状况。《棒!少年》不仅是一部聚焦儿童成长题材的纪录电影,也是一部热血的儿童体育题材的纪录电影,更是启发家长关注儿童心理成长的纪录电影。

三、结语

《棒!少年》这部兼具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优秀纪录电影,实现了题材上的创新,以“小众”的儿童体育题材为突破口,揭露社会问题,传达人文关怀,激发社会责任感,以年轻化的影像表达方式启发和号召更多观众关爱贫困儿童的身心成长,关注中国棒球事业的发展。相信未来国内市场上会出现更多优秀的纪录电影,以现实观照传达主流化的表达,向世界传递中国纪录电影的责任和影响力。

猜你喜欢

棒球纪录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打棒球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出版纪录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科教·纪录》
“大”一号棒球服
去打棒球喽
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简论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