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移动媒体传播效果及策略研究

2021-01-13白云天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3期
关键词:受众思政大学生

白云天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一、新媒体思政学习平台发展困境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媒体的发展趋势逐渐偏向移动媒体,高校思政教育也在逐步探索与移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现阶段高校大部分通过“移动媒体”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开展新型的思政教育,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存在“效果差、效率低、效益小”等困扰思政教育者的问题。

主流媒体在社会传播领域占据着主要位置,在乔姆斯基的论述中,主流媒体能够设置新闻框架,为全社会做议程设置工作,引导社会民众的舆论方向,提供媒介使用资料[1]。2018年3月,共青团中央面向全团部署了关于“青年大学习”的实施方案,截止2021年3月已经开展了十季的内容,其节目制作水平和观众的参与程度的数据显示,比之前任何一个大学生新媒体思政类平台都要优秀,其中“青年大学习”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紧跟时事热点,内容丰富,制作精良。同时,借助共青团中央的号召力以及用户黏性发挥短视频的优势。但是在如今“快餐”时代之中,信息量指数以爆炸的形式增长,也许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提到的“由于电报的发明,再加上后来其他技术的发展,信息和行动之间的关系变得抽象而疏远起来了。”在信息过剩的时代,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传播更快了,但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说“它带给我们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所以传播信息的能力增强不代表信息的有效获取增多,甚至因为信息流的快速传播,信息呈现后浪推前浪式的输入,不需要也不容许人们有所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我们思政类新媒体平台在移动传播领域已经做到了与时俱进,但是仍很难到达良好的传播效果。

虽然因信息传播时代变化,很多传统的主流媒体面临着节目转型难,节目形式难以吸引人的问题,但是“青年大学习”在节目策划、节目内容创新以及整个节目口碑等方面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表现。因此,我们可以依托这样一个平台的范例去做分析,最终帮助思政教育达成在互联网移动传播领域实现传播效果的提高与节目内容的革新。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因素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书本上的文字教育,而更多的是要在生活中受媒介变化的影响。“现在人们生活在一个是媒体文化而往往不是意识形态直接起作用的时代,意识形态借助于媒体文化外衣的遮掩,进一步生活化、普遍化,以温柔的方式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2]”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尤其在大学阶段,学生们正是接受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关键时期,且大学生群体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与希望,在经过几年的教育生涯之后,他们形成的观念才会对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着全社会政治文化的逻辑变迁。

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3]。”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的运用也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新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新媒介也要承担起它应有的作用。将新媒体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协同效应,将二者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不仅是国家的期望,更是人民的愿望。

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所组成的。通过“大学生了解政治新闻方式”一题调查结果表明,有35.8%的大学生选择了运用电脑的方式,15.7%的大学生选择运用电视的方式,43.9%的大学生选择运用手机,平板等方式去了解时政新闻,还有4.6%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方式。这证明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移动终端对于大学生的注意力和时间的占用率很高,所以移动终端也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了解意识形态的一个首选的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拓展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渠道的同时,也弱化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认同[4]。”如果我们把移动终端的这个接收获取方式利用好,那么它给我们增加传播的便利性以及全面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时移动终端的使用率高也成为一种挑战,由于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制作者的“去中心化”,受众的“碎片化”接收,很有可能导致还在培养判断力的大学生们接收到良莠不齐的信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们的意识形态认同,最终形成有缺陷的意识形态。所以为规避这样的风险,我们的主流媒体要坚守住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立足于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方面去创造服务于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

多元化的文化因素相融合也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伊格尔顿认为:“如果意识形态想要有效地发挥作用,它必须是快乐的、直觉的、自我认可的。一言以蔽之,它必须是审美的[5]。”文化融合是大势所向且不可逆的趋势,但是在融合过程中会有外部西方势力带有主观色彩的渗入,将它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强行灌输给社会背景、历史文化不同的我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发挥媒介检索和传播优势,讲好中国故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6]。”做到内部文化认同然后才能进行文化输出。

三、“青年大学习”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的特点

“青年大学习”作为共青团中央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媒介传播产品,从整个的栏目策划到后期的制作包括栏目环节的设计都有自己新颖独到之处,在十一季内容中,不乏有时事新闻、历史名人、党史建设等多个不同的主题,且每个主题特点鲜明,例如新冠疫情期间,“青年大学习”连续几期节目真实的还原了始终,展现了“逆行者”们的抗疫事迹,他们的高尚行为让我感受到了这个时代不缺乏英雄,他们立体而又鲜活的存在着。像这种平常在课本中无法直接获取的感人事迹,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方式展现就是较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在新叙事环境中,以“青年大学习”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形态延展了影像的审美品性,助力主流文化价值增容。

(一)精准定位

新媒体平台尤其短视频平台具有基于算法的精准定位模式,早在20世纪70年代阿尔文·托夫勒在《权利的转移》中就提出:“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数量倍增,而新闻传播媒介的服务对象逐步从广泛的整体大众,分化为各具特殊兴趣和利益的群体[7]。”“青年大学习”平台先天具有这样精准定位的优势,它主要面向的是青年这个受众群体,而且这个群体的特点也较为显著,价值观念尚未完全确立,从众观念比较强且网络应用技术优势比较大。“青年大学习”也正是抓住了这些特点来制作它们产品的,节目组会邀请一些在这个年龄段受欢迎的“网红”们来主持串联节目,同时在节目的设计中保证主体内容不偏离的情况下,也会运用一些“网络热词”来保证节目的趣味性。这些设计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广泛的好评,同时大学生在感兴趣之后会积极主动的帮助传播,这从侧面印证了大学生们对于这种内容形式的认可,也很好的帮助大学生群体对于正确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行认同。

(二)“沉浸式”体验

新媒体平台不像传统教育只有“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受众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单个或者少部分的器官去参与体验。新媒体平台可以通过采用图、文、声、像并茂的综合表现形式,讲述抽象的意识形态内容,调动起受众的多个感官系统,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信息的交互在多媒体融合技术中更具有主体性。新媒体融合技术给受众营造“沉浸”和“在场”的效果,节目中重走革命文化历史地点和进入纪念博物馆等情节的设计丰富了体验感,能让受众身临其境。

四、“青年大学习”以及高校思政课发展破解策略

“青年大学习”作为一个现象级产品可以说做到了新媒体+思政教育的创新,但是仍有一些可优化的地方。在现有的产品上我们可以看出生产者们想增加一些与观众的互动和监督机制,但是我们在产品运行中也发现,如今这种答题式互动或者填空式互动达不到生产者们的目标,朋友圈中的答案频传也侧面反映了达不到监督机制效果,这种线上答题模式仿佛又回到了课堂中那种有目的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也许会强制性的让受众记住一些史实,但是没有达到让受众感兴趣的目的,最终传播效果不会很理想,让受众主动学习才是思政类教育要结合新媒体平台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让受众在体验的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权,这样的互动模式才是新媒体平台形式创新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和谐共生、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向。例如在节目结尾设置几个下期可以制作的主题,让观众自主进行选择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受众会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相关的事件,对于下期所讲内容有所期待。同时也有助于使受众对于主题的熟悉,最后通过视频的讲解更深层次的去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加深体会与感悟能力,最终达成较好的传播效果。

思政类“青年大学习”平台还需要增加与线下思政课的联动模式,及时地发挥各高校线下思政课的优势,不管是与学校的课程进行配合方面,还是讲述内容的选择方面,避免重复进行资源利用,将自己的优势与学校面授的优势进行互补,线下教师配合线上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监督验收,最终达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动模式,进而将媒体传播效能最大化。

五、结语

“青年大学习”是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与移动媒体的一次有效尝试,也是移动媒体时代发展过程中给予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和引领大学生行为的新产品范例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在借助新时代媒体平台的情况下与时俱进,真正做到了“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守住意识形态斗争新的场域,为祖国培养起有信仰,有担当的爱国青年。

猜你喜欢

受众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思政课“需求侧”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