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我国文化纪录片的情感表达

2021-01-13胡莹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环球首映 2021年3期
关键词:纪录片语境创作

胡莹莹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

情感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中所产生的体验,在情感的驱动下,观众从纪录片的表象深入到内里,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这也是纪录片人文升华的重要途径。与情节主题相对应的,一部纪录片的情感也有主题,并随着时代特色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一、新媒体语境对文化纪录片情感主题的影响

文化纪录片情感主题的变化,与当时所处的社会经济、意识形态等不无关系。而当新媒体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之时,也势必会对其产生影响,并通过创作者和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出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互联网让人人都成为内容生产者,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也让纪录片制作门槛不断降级。创作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新媒体时代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些都为文化纪录片提供了更丰富的情感源头。同时,新的传播媒介、新的视听需求乃至新的纪录片形态也给创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不断寻找更合适的传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对于观众来说,由于媒介泛滥造成的海量信息涌入,让受众对自身掌握信息方面的主动性和选择权空前提高。一方面,他们对真情实感的、能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极力推崇,并自发性地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发酵;另一方面,由于受众注意力转移非常迅速,他们对作品关注的持续度相对来说也在降低,当作品中的情感主题表达不当时,甚至会引发麻木、厌烦的负面情绪,并且这种负面情绪还会在下一次的群体性传播过程中进一步蔓延。

新媒体迅速发展下的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已成为文化纪录片创作难以忽视的影响因素,人们对于文化与情感的认识和把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态度和审美追求相互作用,从而奠定了当下文化纪录片颇具时代特色的情感基调。

二、新媒体语境下文化纪录片的情感基调

如果说80年代文化纪录片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昂扬向上,充满热情与磅礴之气,90年代的文化纪录片则相对冷静克制,带有哲理性的思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纪录片的在题材内容和情感意蕴方面进一步深化,综合概述式和个体式的表达方式,推动自身向更丰富厚重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探索、反思与前行的趋势。

首先,由于数字时代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不管是创作者还是观众,他们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在被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由早期的主要以外部状态的阐述,转变为内部状态的窥探。在这种背景下,文化纪录片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记录文化的功能,更需要进一步去探寻背后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这种探究式的思维呈现,在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中,增添了作品的生动性。

其次,现代传播媒介的普及,进一步扩大了艺术创作主体。一些民间文化记录影像作品游离于体制之外,它们通过个人化视角来反映现实,创作过程中秉持批判立场,坚持独立思考,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全球化发展对本土文化造成的强烈冲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也让部分人开始反思文化对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意义。

最后在探索与反思的情绪交织下,文化纪录片的情感内涵呈现出承前启后的气质:一方面,回望历史,探究文化脉络;另一方面,观照现实,寻找可利用的文化资源和智慧。以2015年始播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为例,这部以传统村落为拍摄主体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古老村落状态和乡土故事的回顾与讲述,而是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中找寻民族文化精髓,从而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三、新媒体语境下我国文化纪录片情感的审美取向

尽管在不同时期,情感表达对文化纪录片的重要性不断变化,所体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也不尽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往往在情感主题上拥有共性。“就纪录片而言,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而且无论国家、无论民族、无论文化——那就是对人的关注,以及视真实如生命。”这种共性在新媒体语境下依然存在,并由于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更加明显。

(一)记录真实情感,表达真实思想

“纪录片的真实美是在客观记录与主观诠释的不断互动中产生的,达到生活真实只是纪录片真实美的起点,而只有在探索更深层次的人性真实、心灵真实的过程中,纪录片的真实美才得以呈现多重境界。”真实的情感表达提高了纪录片的文化品格与水准,尤其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影像真实观发生了变化,在纪录片中需要用更加审慎的态度,来还原真实世界中的真实情感。

对现实客观世界的复原也好,由数字技术创作出的“影像真实”也罢,只有将“真实性”作为情感表达的基础,不断增强纪录片的“可信度”和“真实感”,才符合一部优秀文化纪录片的根本。

(二)表现更具共性和广泛意义的大众情感

艺术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普遍性的情感。一部优秀的作品,通常所表达的情感都是最具人类共性意义和传播价值的。新媒体的发展让纪录片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使普通大众从观念上突破了对传统美学的概念界定,这让纪录片的审美趣味进一步大众化。从另一方面来看,互联网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的观众连接在一起,在作品中表达全人类通行的、不需要特定文化背景辅助理解的情感,能够更广泛地引起共鸣。

具体来说,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故乡故土的眷恋,是文化纪录片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也与近年来优秀文化纪录片所呈现的不谋而合。

需要注意的是,全媒体时代个人话语权的崛起,消解了传统媒体中的“主流”声音,使得在宏观大众的基础上,出现了类型多样、受众精确的分众化现象。对于“小众”的关注读解让文化纪录片的表现范围更趋广泛和深入,但抽丝剥茧,这些作品的情感内核依然离不开人类的普遍意义,即“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普遍性的情感”。

(三)以人为本,充满人文情怀

互联网强调平等、去崇高化的特性,让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更加强调自我追求和独立人格。文化的主体是“人”,在文化纪录片中,围绕“人”这一核心,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真实记录下来,使作品更富有人文价值,这也是当前纪录片文化和艺术的精神核心。

在这种情况下,纪录片通常会选择身边的普通人来拍摄,甚至是创作者自己作为主角,在片中出演。“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是主角”——这种平民化的创作视角,给作品带来了更多接地气的表达:文化纪录片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宣教或者呼吁,而是把情感落在普通民众的身上,构建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美学体验。

四、情感表达的注意事项

新媒体语境为文化纪录片带来创作理念、传播方式和受众心理的变化,这其中固然有积极影响的一面,但不可否认,也为文化纪录片创作的某些方面带来消极影响。在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受功利主义、商业主义等影响,部分文化纪录片的情感表达出现了煽情化、浅薄化、娱乐化的特征,导致基本审美价值的缺失。这些亟须行业的自我约束,来正视缺陷,改善问题。

(一)审慎控制情感流露和发展,避免煽情

情感作为人性的基本要素,为文艺作品提供了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情感应该随时随地不受控制地宣泄。如果完全顺应人类的自然情感,社会将会呈现一种狂乱无序的状态。过度放纵文化纪录片中极端情绪的表达,也偏离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原则。而在新媒体语境下,情感的传播更容易失控。如果是过度夸张和用力过猛的表达方式,会导致部分观众产生某种程度的厌恶和反感,甚至影响到纪录片的接受效果以及创作团队预期目的的实现。

(二)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创作,避免浅薄

受信息传递节奏加快的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情感交往往往呈现出一副繁忙的景象,情感日趋碎片化和快餐化。这反映在文化纪录片当中,则体现为笼统概括和纵览扫描的现象,导致情感浮于表面。特别是反映地域文化的纪录片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由于受功利主义和商业化快节奏的影响,部分创作者往往习惯于通过简单的词藻堆砌来实现推广地方风土人情、表达对地方风土文化热爱的目的。这种宣教式的呼喊,让作品没有灵魂,也不够打动人。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创作者们端正创作态度,在获取素材内容时注意挖掘细节,找出零散的、碎片化的现实素材背后关于思想情感的深度体现。

(三)在“技”与“艺”之间寻找平衡,避免过度娱乐化

现实世界的压力让人们更希望通过轻松的方式得以消解,休闲娱乐成为当下文化产品的重要功能,以及吸引观众、赢得市场的重要手段。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也不免受其影响。在纪录片追求娱乐化的过程中,一旦这种倾向不被合理、适度地使用,变成过度迎合观众追求娱乐、消遣的这种世俗化的感性愉悦,便降低了文化纪录片的信息内容和文化内涵,并进一步导致不良价值观念导向的产生。

受移动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人们渴望激情和感官刺激,追求影像所带来的情感上的快感。数字技术的发展让重新构建一个华丽的视觉奇观有了可能,创作者运用现代视觉技术表达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情感,使纪录片更具吸引力和观赏性,从而提高作品在大众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使用在文化纪录片当中必须是有限度的。如果创作者仅仅专注于画面色彩的罗列、线条的重复或者特技技巧的叠加,而忽略了对情感诞生及变化波动由来的挖掘,情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诚然,新媒体语境下文化纪录片情感表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与客观的社会经济发展不无关系。作为文化纪录片的生产主体,创作者们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并始终注意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创作思想、态度和立场,对情感进行客观、理性地把握与展现。只有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自觉意识和创作水平,文化纪录片才能真正记录和传达情感,并于观众产生共鸣,有效提升作品的文化品格,进而使其作为思想和文化的承载媒介,推动人类文明不断交融前行。

猜你喜欢

纪录片语境创作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跟踪导练(三)2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