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美娥:探寻“中华古典精神”之路
——以“南音乐舞”《艳歌行》、《韩熙载夜宴图》为例

2021-01-13周碧云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11期
关键词:南音乐府乐舞

周碧云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南音是泉州地区古老的乐种之一,蕴含着深厚传统文化,是泉州人民心中乡愁的载体。南音之于陈美娥,是乡音,是一场宿命,任凭时光百转千回,陈美娥还是走上了研究南音之路,也开启了她探寻中华古典意蕴之路。

一、古色古香的乐舞结合

1983 年陈美娥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创建“汉唐乐府”艺术团体,开启了她的寻“古”之旅。陈美娥的第一步踏足在被称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之上。“南音”起源于福建泉州,又称为“弦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汉时期,是以泉州地方语言结合四管演奏形成自弹自唱的演出形式,这种独特的弹唱形式增添了南音的古朴典雅之美。“闽南方言中保留着秦汉之前上古汉语特点,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没有经历中古时期这方面的语音演变,在韵母和声调方面,较完整地继承了中古音系的特征,形成于晋唐之前(林华东1998)。”[1]演奏南音的乐器也是一些十分古老的乐器,如:南音琵琶、尺八、二弦、三弦、拍板、品箫、铎、木鱼和扁鼓等。古老的唱词加上典雅的乐曲,更有清雅古朴之感。纵观“汉唐乐府”所展演的一系列乐舞集,古朴典雅的南音一直萦绕其中,最重要的是陈美娥强调继承传统纯正的“南音”音乐,坚持不删减古乐中的任何一个音符以及使用五种传统乐器的演奏形式,乐舞中所演奏音乐皆为正统、完整的“南音”指谱大曲,这保证了“南音”古朴、纯正的品质。例如“汉唐乐府·梨园舞坊”创作的经典名作《艳歌行》原就是南音的传统曲牌之一,现场弹唱的序曲《西江月引》、打击乐《四块》等皆是南管古乐。陈美娥这种对“南音”正统的坚持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的《舞乐伎清吹》篇也可窥见,五个身着清丽典雅服装的乐伎手持南音演奏乐器之一的“拍板”合着南音“四大名谱”之一的《百鸟归巢》舞动起来,舞蹈中的拍板不是装饰,而是舞蹈的一部分,舞者含蓄秀丽的舞姿在有节奏的拍板伴奏下缓缓形成,有时一拍一动,形成一种顿挫感,有时又顺滑流畅,韵味十足,塑造轻歌曼舞的侍女形象,乐舞结合,活灵活现。在这部乐舞作品中舞蹈与音乐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存在谁是谁的陪衬。

陈美娥寻“古”的第二步则涉足在“梨园戏表演科范”之中。“梨园戏表演科范”指的是梨园戏中的动作程式,其中包括了手姿、身姿、步姿以及眼神,这些动作程式都是经过长期艺术实践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兼具古典意味和地方特色的表演科范。陈美娥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梨园戏中具有舞蹈性质的“梨园戏表演科范”中,去除掉戏里的剧情和唱、念成分,单独将具有舞蹈形态的“梨园戏表演科范”提取出来作为基本舞蹈语汇,称“梨园舞蹈”。“梨园舞蹈”是陈美娥以“梨园科步”为母体延展后的教学体系,具备典雅、细腻、婉约的审美特征[2]。该舞蹈既保留“梨园戏表演科范”传统气息,又富有自身的舞蹈特质。陈美娥在自己的乐舞作品中会把这些具有古典韵味的元素动作打乱,然后按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塑造的人物形象进行选择。在汉唐乐府的许多作品中,都可看到梨园舞蹈的影子,《艳歌行》中婀娜娇俏的梨园科步,《簪花记》中文雅端庄的舞姿身段,在汉唐乐府的作品中我们不时可以看到极具梨园戏特色的“糕人身”“螃蟹手”“蝶步”和“垂手行”等手姿身形。

寻“古”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其注重艺术的融合。古时,诗、乐、舞三位一体,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深受人民的喜爱,今天陈美娥将这种综合的表演形式搬上舞台,融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在尊重传统古乐舞内蕴的基础上,利用古色古香的乐舞结合形式创建典雅、细腻、精美的“南音乐舞”作品。

二、立足传统,再造传统

“汉唐乐府”一系列具有古风古韵的乐舞作品之成功,离不开陈美娥坚持“立足传统,再造传统”的举措。陈美娥将传统的“南音古乐”与典雅的“梨园舞蹈”相结合,立足于这两种传统文化艺术之上,力求创造出能为现代年轻人所喜爱、尊重的“南音乐舞”。梨园戏与南音都是泉州地区传统的艺术,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如何在保持各自高贵的艺术品格之时,又能融合出新的特色,这是一大难题。“梨园科步”是梨园戏表演的基本程式,它本身在综合性的戏曲表演状态下便显得丰富多彩。陈美娥把这部分舞蹈元素提炼出来,延展出具备典雅、细腻、婉约的审美特征的“梨园舞蹈”,强化了舞蹈本来的特色。此外,陈美娥又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她认为就像每个时期的音乐家都会根据中国传统音乐作曲的风格创作新的乐曲一般,创新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当代的理念。“所以我大量运用的是音乐的加工,大量的大曲,传统的形态、规模,用梨园的舞蹈科步加以视觉化。可以这么说,传统加传统它等于创新。”[3]陈美娥在创作过程中运用大量的大曲,利用舞蹈元素将音乐视觉化,音乐与舞蹈相得益彰,采用当代的舞蹈编创技法,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精美的乐舞作品。《艳歌行》是汉唐乐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描绘了年轻女子身处深闺的落寞凄清之感。开头女子背对观众,身旁一盏烛灯,伴着一声孤寂悠长的歌声女子缓缓舞动,手随着歌声流动,一句唱完动作也做完,每个动作都似一帧绝美的图画,歌与舞配合的极为绝妙,似乎是舞者边舞边唱一般。第二幕中丝竹奏乐响起,舞者迈着细碎的科步,手上捏着典雅手姿,做梳妆打扮状。不管是开头歌声合着手姿的舞动,还是后面细碎的科步配着悠扬的丝竹奏乐,舞与乐总是相互配合,看着舞蹈仿佛能够看到音乐的旋律,听着音乐似乎能听到动作的流动。此外,台上两位舞者流动的位置总是极为恰当,共同在舞台上构成精美的画面。《艳歌行》是陈美娥多年积淀的成果,它一经推出,便吸引了无数的观众,也奠定了汉唐乐府新的表演形式,这部作品是陈美娥追求“传统加传统”理念的实践创作。在《艳歌行》之后的作品中,我们也总能看到陈美娥在“立足传统,再造传统”这一理念上的新举措。《韩熙载夜宴图》以古朴的南音与雅致的梨园舞蹈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画作呈现在舞台上,画中人物缓缓走向舞台,一颦一笑独具风韵。踏着细碎科步,手持拍板、身姿曼妙的侍女,背手舞六幺的王屋山,手持琵琶弹唱的李姬,精美雅致的花香茶艺,共同演绎了一场美轮美奂的视听觉盛宴,将韩熙载夜夜歌舞升平、醉生梦死,逃避现实的状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三、“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南音是一个系统完整、内容丰富的艺术种类,是一种高雅的文化。陈美娥深信南音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乐,不容置疑的华夏正声,在为南音溯源的路上,碰到了各种困难与质疑,但她一直坚定不移,秉持着赤诚之心一路往前。陈美娥刚接触南音时就被这种古老的音乐所震撼,便加入了南音社跟着老艺人学习,虽然她是音社里最年轻的学员但是其思想十分超前。她十分热情的学习,珍惜每一次外出交流的机会,遍访国内外的南音专家,为以后传播南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一次南音艺术交流会中,有汉学家提出“南音始于明初”的观点,年轻的陈美娥马上进行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苦于没有证据只能听着国外研究汉学专家的质疑与轻蔑,也因此使陈美娥毅然决然走上了寻觅“南音古典神韵”之路,为南音的历史溯源。在陈美娥看来,南音作为一门古老的音乐艺术,具有自己的艺术特性,没有系统的学习、演奏、歌唱是无法把握其精髓的。因此她加入南音社团,访遍各南音名家,系统学习南音弹唱技法。在她看来,为南音正声,光靠伎艺表演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历史文献、理论知识的支撑。她是一位具有前瞻性的学者,注重实践的同时也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是陈美娥探寻“中华古典精神”之路的宗旨,也是她所强调的“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她在为南音溯源的道路上,一直坚持立足于传统,研究各种史料文献,学习乐理知识,探寻南音、梨园戏深厚的文化底蕴。陈美娥和她的“汉唐乐府·梨园舞坊”秉承着“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宗旨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四、结语

从清冷典雅的《艳歌行》到如诗如画的《韩熙载夜宴图》,陈美娥一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坚守着传统文化,弘扬着传统文化,古乐加古舞的继承与创新模式,“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创作宗旨是陈美娥和汉唐乐府探寻“中华古典精神”之路。从中我们也获得了极大的启发:作为新一代的舞蹈工作者,传统是我们创作之根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这句话也应为我们所铭记,现代创作应饱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向着“求真、向善、达美”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南音乐府乐舞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乐府新声》2021年(第39卷)总目录
龟兹乐舞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品读乐府
先秦时期乐舞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李进杰的南音情
FATE, PLAY, LOVE
《乐府三首》
敦煌乐舞美彩墨写精神
———史敦宇艺术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