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国产“季播剧”发展路径的思考

2021-01-13徐智臻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环球首映 2021年9期
关键词:制播受众文化

徐智臻 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中,美国季播剧跨过文化沟壑、突破语言障碍、穿越时空限制,成为美国文化输出的主力军。我国电视剧产业近年来发展的如火如荼,有不少收视和口碑俱佳的作品输出海外,然而国产剧在更新过程中逐渐陷入窘迫环境,单一的题材类型无法满足日益丰富的大众口味,同质化泛滥不断导致观众流失。因此,制片商应该对多种题材类型进行尝试,而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热点。从题材的新颖到内容的精彩呈现、质量的提升才是电视剧成功走向季播化的第一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国外季播剧的制播模式与商业经营对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国产“季播剧”的现状

“按季制播”的概念源于美国电视剧产业,它以最大化效益的投入与产出机制著名,效仿者众多,我国电视剧也开始尝试采用季播模式。然而国产剧在转变过程中逐渐陷入窘境:单一的题材和同质化生产,无法满足日益丰富的大众口味,导致观众流失。鉴于我国仍处在模仿与转型期的交叉口,其症结突出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季播化转型处于困境

“按季制播”是美国电视业长期实践的成功模式,受到美国文化输出成功经验的影响,日剧和韩剧很快成为这场媒体大战中的主流。而我国在2005 年以前,“季播”尚属新鲜事物;在国际文化交流与竞争中,我们的“季播”发展还处在简单套用美剧、或截取美韩混搭的模式阶段。

严格的说,国产“季播剧”是经过“嬗变”的。譬如美国季播剧中“季”的含义,不但是对自然规律中的“季节”表达,还是制作周期和盈利模式的一种概念延伸。而国产季播剧的“季”,大多是在第一部剧集播出成功后,趁热打铁推出的第二部、第三部“续集”,冠以“季播”名称。虽然在剧情发展设计上,制片方汲取美国季播剧“边拍边播”的优点,比如:顺应受众诉求、纳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以达到引起共鸣和扩展剧情的需要。但在制作过程中,却采取一次性拍完,再按“季”播出的“伪季播模式”;这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季播剧”了,而是“妥协”于受众收视习惯和具有本土制播特点的“季播剧”。

(二)监管政策的桎梏

美剧的制播分离制度使得制片商和电视网共担风险,降低了制片商的投资压力,保证了电视剧高质输出。作为播出平台的电视网直接享有收视率数据和观众的收视反馈建议,这些均可作为广告商在投资时的考量依据,以降低投资风险。最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电视剧的季播模式是基于国家审查制度之上,美国政府监管下的电视分级制度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加以区分,该项制度在有利于剧集精准投放的同时保证了知识产权的安全性。中国的电视审查制度更为严格,每一个制作环节都需审查,因此边拍边播的制播模式受到限制;同时由于“一剧两星”等制度的存在,电视台把控着黄金时段播出的剧集数量,很多电视剧不得已采用季播模式,而这种“伪季播剧”极易出现后续制作乏力、观众黏度降低等问题。此类情况的存在,仍需要我们寻求符合电视剧产业自身发展的季播化道路。

二、国产电视剧季播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积极借鉴国外电视制作长处,促进自身创造力及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结合本土文化构建适合自己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存有亟须改进的地方。

(一)制片商的创作概念固化

美剧的季播模式,虽说是成熟且成功的一种模式,但不适合国产剧直接采用。在借鉴学习中,我们要重视且熟知国内观众的收视习惯,拍出从题材到内容都精彩的作品吸引观众,而不是仅仅推出“季播”和“边播边拍”的概念。实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观众并非无法接受国产季播剧,他们无法接受的是寡淡的剧情还要采用季播模式。另一方面,学习优秀文化成果,不是打着“借鉴”的名义进行抄袭,也不是急功近利的把作品“套上国产外衣”进行“平移”。

(二)选题新意不足对发展的制约

高质量的文艺是基于受众的心理需求,在题材内容等方面有创新,不唯流量是从。当下的国内影视剧市场过分重视娱乐化与消遣性,在题材方面“跟风”与“撞车”问题严重。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进,现象级的作品频现:自2011 年历史宫斗剧《甄嬛传》横空出世,至当下的《大宋宫词》的热播,“大女主”电视剧持续霸占荧屏。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剧作如《欢乐颂》《都挺好》《陪你一起长大》也争得一席之地,《大江大河》《觉醒年代》等年代剧也在新中国发展的历史潮流中高歌猛进。然而,除了宫斗剧、家庭伦理剧、革命历史剧以外,很难再有新颖的题材产出,更多的影视作品也开始出现了“换汤不换药”的同质化生产。

同时,大多数国产季播剧的原创文本源于网络小说,网文的确符合季播剧的长篇分段式叙事,但现已成型的文本缺乏对当下时事热点以及市场反馈信息的关注。因此,很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背离感”,这也使得国产季播剧难以“长寿”。好的选题和好的文艺作品与其接受者之间,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内容为王、创意为先,是电视文艺节目创作中需要长期探索的创新点。

(三)传统收视习惯对季播转型的制约

我国电视剧的播出时间和规律多年以来无较大变动:①新剧在每晚的黄金时段播放两集,第二天上午重播;经典老剧会在暑假以多部、多集的方式穿插播出,并于秋季开学前夕播完。②因为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和元宵节在寒假期间,所以主题性强、笑点集中、时长适中的娱乐性综艺节目播出比较多。这些长期固化的播出模式潜移默化地固化了我国观众的收视习惯思维的养成,短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美国的暑期是旅游的旺季,收视率的淡季;冬季则成为收视旺季。他们的制作周期以及运行模式被美国观众所熟知,这是制片方长期对受众的精神需求及生活工作规律深入研究后,加以引导和培养的结果。因此,把这种符合他们的文化生活背景、工作规律的制播模式,直接“镶嵌”在国产电视制播之中,发展不畅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新时期我国电视剧的发展策略

(一)坚持文化自信,讲好民族故事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不同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必须立足于坚持文化自信、讲好民族故事的基石之上,以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兼收并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提高国际新环境下的竞争力,才能走得更顺畅。

(二)注重改编质量,合理规划播出季

国产剧的剧本大多源于网络文学,而网络文学以现实题材和玄幻题材为主。囿于所选题材狭隘及作品本身底蕴不足,剧创改编时很难把作品做深、做细、做精。也因此导致国产“季播剧”通常在第一部创下好口碑后,匆忙上线的第二部就成了蹭热度的“吸金剧”。前期辛苦塑造的品牌效应迅速坍塌,直接隔断了后面的剧情发展。

美国季播剧创作的灵活性是我们缺少的,优秀编剧培养不足也是实际存在的。当然,一部作品成功与否,行业进步的快慢,具有多方面原因。我们的电视剧产业蓬勃发展,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制作伊始,要考虑选题对受众精神需求的引导与满足,创作出能给受众带来正确认知的好故事,同时积累品牌效应。

(三)开发精品栏目,引导巩固受众收视习惯

为道屡迁,唯变所适。美剧随“季”调整、更新受众对播出剧目反馈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是国产季播剧所不具备的;这是美剧顺应自身发展需求的一种行业行为。那么,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空间,就要知道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哪些必须摒弃。其实,竞争与发展的实质就是创造与培养。在“季播”发展推进中,制片商可以开发符合大众品味的系列精品栏目,在播出时间上调整好工作日与周末的衔接,引导收视习惯,同时巩固好“暑期档”和“跨年档”受众优势。然后,根据节目播出反馈及时调整制作和内容,使之更贴合“季”的模式;培养新的受众群,最终带动“季播模式”的形成。

(四)丰富现有的叙事结构

国产剧的叙事结构通常采用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时间为序的纵向结构,即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为顺序;另一种是以空间分布为主的横向结构,即多重故事线并进,故事发展之间为并列关系的叙事方法。目前,大多数国产剧喜欢整合将两种结构糅合,按时间发展轴、多条线索并进的叙事方法。这种叙事结构初始惊艳,但使用多了则会落入窠臼。在情节发展上,苦情和巧合范式化、角色塑造脸谱化,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

(五)面向未来,建立成熟的季播制度

市场经济背景下,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按季制播”,其实质就是电视剧制片方与受众之间的消费关系。我国早期的电视剧制作环节都是独立运营,拍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作品投放后受众的评价,普遍存在着反向影响及反馈迟缓的现象。如今,我们要与时俱进,借鉴学习世界文化优秀成果,发现不足改之,查找不足补之。在与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中,建立健全电视剧产业机制和体制,走符合我们自身发展之路。通过文化产品“走出去”到文化价值“走出去”,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

四、结语

季播模式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不可否认这种模式所具备的优越性。季播剧备受争议的点在于,无论是政策的监管力度、观众的收视习惯、制片商的制作水准、市场的接纳能力都难以让“季播”名副其实。国产电视剧转入季播化制作,需要寻求新颖的原创IP,形成适宜的制播模式,即时与市场互动,建立起成熟的产业体系。总而言之,任何文化的引入,都避免不了碰撞;寓教于乐才是电视艺术发展的最终归宿,适应季播模式对于国产电视剧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猜你喜欢

制播受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融媒体时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业务的安全防护对策研究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谁远谁近?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浅析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