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分期

2021-01-13牛文楷王丽蓉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下腹红山彩陶

牛文楷 王丽蓉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上游的凌源、建平两市县交界处努鲁儿虎山谷间绵延十余公里的三道黄土山梁上。 在这覆盖50 平方公里的连绵起伏的山岗上,有规律地分布着女神庙、祭台、积石冢群,组成一个独立于居住区外、规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遗址群。 自20 世纪70 年代发现以来,前后经过了30 余年的勘探、发掘,共发现16 处遗址,其中发掘了5 处,并出版了《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1]。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以来,有关其社会性质、文化属性等问题在学术界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但囿于发表资料的限制及其他原因,对其分期问题以及在整个红山文化中的发展关系仍存在一些疑问。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 年度)》的出版,不仅是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30 年发掘的一次汇总,更有一些资料属于首次公布,这些新资料让我们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产生了新的认识。 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讨。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已发掘的5 个遗址,有层位关系的较少,有代表性陶器器物组合关系的单位也少见。 因此,我们对其进行分期仍然有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以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五地点(下文以N5 代替)的地层关系为基础,并对N1[1]17-53、N2[1]55-226、N3[1]227-261、N5[1]263-349、N16[1]350-461的常见器物进行排列,分析组合关系, 从而了解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在其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 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陶器器形的排列

目前,牛河梁遗址发掘的遗存有N1、N2、N3、N5、N16。 考察分析这些遗存可知,N5 有早、中、晚期三个地层,N2、N3 和N16 均可分为下层积石冢和上层积石冢,N1 只有一层。各遗存有层位关系的同类器物, 具有比较明确的演变关系。 以这种变化趋势为线索,我们对牛河梁各遗存的陶器进行型式排列。

筒形罐: 依主体纹饰的不同, 可以分为A、B 型

A 型:之字纹,可分四式

Ⅰ式:圆唇,敞口,斜直腹,小平底,口沿下饰一周戳印堆纹,腹部饰之字纹,为竖压横带,纹饰细密而规整,口径大于通高。 如标本N5XCZ2D:1(图1-1)。

Ⅱ式:尖圆唇,微敞口,腹弧直,通腹饰之字纹,腹部在接近器底处收束,口径与通高大约相等。 如标本N5H41:4(图1-2)。

Ⅲ式:圆唇,直口,小平底,口沿下饰三周之字纹,为竖压横带,通高大于口径。 如标本N2Z4H1:2(图1-3)。

Ⅳ式:圆唇,微敛口,弧腹,下腹急收,口沿至腹部三分之一饰之字纹,通高大于口径。如标本N1H1:1(图1-4)。

A 型筒形罐各式的变化是:口部由敞口、直口到微敛口。 腹部由弧直腹、弧腹到下腹急收。 纹饰由通体饰之字纹到只有口沿下三分之一饰之字纹。 器形由口径大于通高、通高与口径相等,到通高大于口径。

B 型:刻划纹,可分二式

Ⅰ式:斜方唇,微敛口,斜直腹,腹部满饰成组短线划纹,器底压印有窝点纹,口径小于通高。 如标本N5H14:1(图1-5)。

Ⅱ式:尖圆唇,敞口,弧腹,下腹急收,上腹部饰鳞纹,间有划纹,下腹部饰刻划纹,口径大于通高。 如标本N5ZCZ2:1(图1-6)。

B 型筒形罐各式的变化是: 唇部由斜方唇到尖圆唇,口部由微敛口到敞口,腹部由斜直腹到弧腹。 腹部纹饰由满饰成组短线划纹到上腹部饰鳞纹,间有划纹。

盆:依腹的深浅可分为A、B 型

A 型:深腹,依肩部的变化可分为三式

Ⅰ式:方唇,敛口微侈,鼓肩,斜弧腹。 如标本N5H16:2(图2-1)。

Ⅱ式:尖圆唇,微敛口,折肩,沿下肩上有轮旋痕及甚浅的两道凹弦纹,折肩处有两道平行窄线纹黑彩。 如标本N16H99:2(图2-2)。

Ⅲ式:圆唇,敛口,圆肩,弧腹。 如标本N1H3:3(图2-3)。

A 型盆各式的变化是: 口部由方唇到圆唇,由敛口微侈到敛口。 肩部由鼓肩、折肩到圆肩。 腹部由斜直腹到弧腹。

B 型:浅腹,依腹部的变化可分两式

Ⅰ式:方圆唇,敞口,中腹曲折,上腹斜直,下腹弧收,小底近平。 如标本N2Z4M8:2(图2-4)。

Ⅱ式:尖圆唇,敞口,上腹部向内折曲,形成内窄沿,外圆棱,下腹急弧收,内外绘彩,外圆棱面处绘平行线间菱形纹,余处绘同心圆细线弦纹,内盘心处绘勾连涡纹。 如标本N2Z4BD:31(图2-5)。

B 型盆各式的变化是: 唇由方圆唇到尖圆唇。 腹部逐渐变浅,上腹由斜直到向内曲折。下腹由弧收到急收。器底由小平底到大平底,器物纹饰逐渐变复杂。

彩陶双耳瓮:依双耳在腹部位置的变化,分三式

Ⅰ式:罐体呈长圆形,圆唇微外卷,折肩鼓腹,下腹部左右各有一个桥状耳,主体纹饰为饰于中腹部的三条黑彩双勾连涡纹, 口径大于底径。 如标本N5JK1:1(图3-1)。

Ⅱ式:敛口,圆唇,圆肩,鼓腹,腹中部有对称竖桥状耳, 主体纹饰为在腹部饰绘勾连涡纹宽带四周, 口径略大于底径。 如标本N2Z4M6:1(图3-2)。

图1 筒形罐型式划分图

图2 盆型式划分图

Ⅲ式:直口略外侈,方圆唇,溜肩鼓腹,肩部饰对称小桥状耳, 主体纹饰为在肩腹部饰三条黑彩循环涡纹带, 涡纹带之间是平行直线纹,口径略小于底径。如标本N5Z2M2:4(图3-3)。

彩陶双耳瓮各式的变化是: 口部由敛口到直口略外侈。肩部由折肩、圆肩到溜肩。腹部由弧腹到鼓腹。对称双耳由腹下部、腹中部到肩部。口径由口径大于底径、口径略大于底径到口径略小于底径。主体纹饰由双勾连涡纹到勾连涡纹加平行线组合纹。

钵:依钵壁的曲直不同,分A、B 二型

A 型:曲腹钵,按照口沿部分的不同处理方式,分Aa、Ab 两个亚型

Aa 型,薄唇,分三式。

Ⅰ式:圆唇,口微敞,斜直腹,口沿下有棱线,小平底。 如标本N5H22:2(图4-1)。

Ⅱ式:方圆唇,微敛口,弧腹,唇部和口沿下,有突出的棱线。如标本N16T2③:2(图4-2)。

Ⅲ式:圆唇,微侈口,曲腹,小平底或圜底。 如标本N16T3②:13(图4-3)。

Aa 型曲腹钵各式的变化是:口部由微敞口到微侈口,口沿下有棱线到没棱线。器口里收。 器壁由斜直腹、弧腹到曲腹。

Ab 型,叠唇,分两式。

Ⅰ式:圆唇,敞口,弧腹,小平底,由于口部外壁加厚,形成外叠唇,与钵腹相交处形成一道棱线。 外壁绘黑彩平行斜线纹。如标本N5H14:4(图4-4)。

Ⅱ式:圆唇,微敛口,深弧腹,小平底或圜底,口沿外壁加厚形成外叠唇,口沿外壁绘黑彩平行斜线组合纹。 如标本N5JK4:1(图4-5)。

Ab 型曲腹钵各式的变化是:口部由敞口到微敛口。腹由浅腹到深腹。腹壁由斜直腹到弧。 口沿的彩绘纹饰变复杂。

B 型:折腹钵,依腹部的变化分三式

Ⅰ式:直口,上腹竖直,下腹斜直,因此腹部中间形成一道棱线, 上下腹深度相等,平底。 如标本N5H22:3(图4-6)。

图3 彩陶双耳瓮型式划分图

图4 钵型式划分图

Ⅱ式:尖圆唇,敞口,折腹,上腹深,下腹浅,上下腹之间有一道棱线,小平底。 如标本N5JK1:2(图4-7)。

Ⅲ式:圆唇,敞口,上腹弧直,下腹急收成圜底。 如标本N5H3:4(图4-8)。

B 型折腹钵各式的变化是: 口部由直口变敞口。上腹由直腹到斜腹再到弧腹。上下腹由上下腹深度相等到上腹深、下腹浅,上下腹之间有一道棱线到棱线消失。 器底由小平底逐渐变到圜底。

器盖:依器盖肩部变化,可分为三式

Ⅰ式:尖圆唇,器盖溜面,素面。如标本N5H16:22(图5-1)。

Ⅱ式:尖圆唇,子母口,内沿不显。 如标本N2Z4H1:12(图5-2)。

Ⅲ式:尖圆唇,唇边外敞,壁较厚,盖口沿斜宽,内外起折棱,盖面圆鼓。 如标本N2Z4BD:96(图5-3)。

器盖各式的变化是: 器盖面由溜面到圆面, 器盖口由无折棱到有折棱。

筒形器: 依腹部的长短, 分为A、B 两型

A 型:长腹,通高是底径的1.5倍以上, 依腹径和器底的变化,分三式

Ⅰ式:器形下粗上细,尖圆唇,宽口沿外折,鼓腹,器底起沿,通体绘勾连涡纹。 如标本N2Z4M4:W2(图6-1)。

Ⅱ式:圆唇,微卷沿,腹壁斜直,颈部凹弦纹宽而疏朗,内底平直不起沿。如标本N1J3:21(图6-2)。

Ⅲ式:厚圆唇,折沿或沿稍卷,中腹外凸,内底缘加厚如起台,上部饰压印平行条纹,颈部凹弦纹细而密, 腹部菱形方格纹带下接主纹,主纹为垂鳞纹。如标本N2Z4A:20(图6-3)。

A 型筒形器各式的变化是: 口部由宽口沿外折到折沿或沿卷。 器形由下粗上细到斜直腹。 颈腹部由不明显到颈腹分明,且颈部从无凹弦纹、凹弦纹宽而疏朗到凹弦纹细而密。器底由器底外起沿到器底内壁加厚起台。

B 型:短腹,通高是底径的1.5 倍或小于1.5 倍,依腹径和器底的变化,分三式

Ⅰ式:口较小而内收,底圈大而外敞,状似覆盆,底部起沿,如标本N2Z4M4:W5(图6-4)。

Ⅱ式:圆唇较短,口腹径近等,器底内壁加厚起台, 绘连续菱形方格纹两带。 如标本N2Z4B:7(图6-5)。

图5 器盖型式划分图

图6 筒形器型式划分图

Ⅲ式:圆唇,微折领,颈部凹弦纹宽而疏朗,腹壁较直,器底加厚起台。 如标本N1J3:6(图6-6)。

B 型筒形器的变化是: 器形由底大口小到口径与底径几近相等。 口部由尖圆唇到圆唇微卷。颈部从无凹弦纹到有凹弦纹。器底由起沿到内壁加厚起台。

扁钵式筒形器:依肩部的变化,可分为两式

Ⅰ式:圆唇,折肩处圆棱,直腹,底缘平直不起台, 腹绘连续菱格纹黑彩带, 如标本N2Z1:96(图7-1)。

Ⅱ式:薄圆唇,敛口,折肩近平,曲腹,有一道束腰,器底内壁加厚起台,腹绘平行线加斜方格纹黑彩。 如标本N16Z1①:15(图7-2)。

扁钵式筒形器各式的变化是: 腹部由直腹到曲腹。 肩部由斜直到平直,器底由不起台到起台,纹饰由单一纹饰到组合纹饰。

图7 扁钵式筒形器型式划分图

彩陶群

彩陶纹饰,是红山文化最鲜明的标志。 彩陶纹饰的出现和发展, 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物到象形纹饰的渐变过程。 因此,我们根据N5 的地层关系,结合各遗迹的彩陶纹饰, 依早晚将牛河梁遗址的彩陶纹饰分为三个群组。 (图8)

Ⅰ群:红彩和黑彩共存,主要为红彩,少量黑彩,一般一件器物上只使用一种颜色。 图案细条线为主,有平行线纹、平行弧线纹、斜向平行线纹。

图8 彩陶分群图

Ⅱ群: 彩陶较Ⅰ群有所增加, 以黑彩为主,红彩罕见。 图案以三角纹、单勾连涡纹、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纹、重叠菱形纹为主。

Ⅲ群:彩陶数量较多,基本全为黑彩。 图案主要有双勾连涡纹、 垂环形带纹、 平行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纹、人字形纹等。

二、陶器器物组合与分期

这里, 将上文分析过的各遗址中有组合关系的各单位陶器及彩陶群共存情况列表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N5H14、N5H16、N5H22、N5XC,均出土Aa 型Ⅰ式、Ab 型Ⅰ式曲腹钵和彩陶Ⅰ群,与它们共出的是A 型Ⅱ式、B型Ⅰ式筒形罐,A 型Ⅰ式盆,B 型Ⅰ式折腹钵,Ⅰ式器盖。N5XCZ2D 与N5XC,均出土彩陶Ⅰ群。 而N5XCZ2D 出土A 型Ⅰ式筒形罐,N5XC 出土B 型Ⅰ式筒形罐。 因此,N5XCZ2D、H14、H16、H22 与N5XC各单位的陶器组合比较接近,应属于同一组,为第一组。

N5ZCZ1、N5ZCZ2、N2Z4XC、N3XC、N16XC,均出土A 型Ⅰ式筒形器和彩陶Ⅱ群,与它们共出的是A 型Ⅲ式、B 型Ⅱ式筒形罐,A 型Ⅱ式、B型Ⅰ式盆,Ⅱ式彩陶双耳瓮,Aa 型Ⅰ式、Aa 型Ⅱ式、Ab 型Ⅰ式、Ab 型Ⅱ式曲腹钵,Ⅱ式器盖,B型Ⅰ式筒形器。 而N5JK1、N5JK4 均属于N5ZC。因此,Ⅰ式彩陶双耳瓮亦与上面各单位共出, 故而这些单位可归入同一组,为第二组。

表1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各遗存的单位陶器组合表

N2Z4B(属于N2SCZ4)、N1、N2XCZ(1、2、3、5、6)、N3SC、N5SC、N16SC, 均出土A 型Ⅲ式、B 型Ⅱ式盆,B 型Ⅲ式折腹钵,A 型Ⅱ式、A 型Ⅲ式筒形器,Ⅰ式扁钵式筒形器、Ⅲ式彩陶群,与它们共出的是A 型Ⅳ式筒形罐,Ⅲ式彩陶双耳瓮,Aa 型Ⅱ式、Aa 型Ⅲ式、Ab 型Ⅱ式曲腹钵,Ⅲ式器盖,B 型Ⅱ式、B 型Ⅲ式筒形器,Ⅱ式扁钵式筒形器。 因此,可将这些单位归为同一组,为第三组。

每一组有以下器形:

第一组器形有:A 型Ⅰ式、A 型Ⅱ式、B 型Ⅰ式筒形罐,A 型Ⅰ式盆,Aa 型Ⅰ式、Ab 型Ⅰ式曲腹钵,B 型Ⅰ式折腹钵,Ⅰ式器盖和彩陶Ⅰ群。

第二组器形主要有:A 型Ⅲ式、B 型Ⅱ式筒形罐,A 型Ⅱ式、B 型Ⅰ式盆,Ⅰ式、Ⅱ式彩陶双耳瓮,Aa 型Ⅰ式、Aa 型Ⅱ式、Ab 型Ⅰ式、Ab 型Ⅱ式曲腹钵,B 型Ⅱ式、B 型Ⅲ式折腹钵,Ⅱ式器盖,A 型Ⅰ式、B 型Ⅰ式筒形器和彩陶Ⅱ群。

第三组器形主要有:A 型Ⅳ式筒形罐,A型Ⅲ式、B 型Ⅱ式盆, Ⅲ式彩陶双耳瓮,Aa 型Ⅱ式、Aa 型Ⅲ式、Ab 型Ⅱ式曲腹钵,B 型Ⅲ式折腹钵, Ⅲ式器盖,A 型Ⅱ式、A 型Ⅲ式、B 型Ⅱ式、B 型Ⅲ式筒形器,Ⅰ式、Ⅱ式扁钵式筒形器和彩陶Ⅲ群。

根据陶器的分型分式、 共存情况, 结合N5 的地层叠压打破关系,可知第三组陶器晚于第二组陶器,第二组陶器晚于第一组陶器。因此, 可将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陶器划分成早晚三个组合。 出土第一个组合的单位有:N5XCZ2D、N5H14、N5H16、N5H22、N5H41。出土第二个组合的单位有:N5ZCZ1、N5ZCZ2、N5ZCJK1、N5ZCJK4、N2Z4、N3XC、N16XC。 出土第三个组合的单位有:N1、N2SCZ4、N2Z(1、2、3、5、6)、N3SC、N5SC、N16SC。

由此可以看出, 以上器物有明显的早晚演变序列, 三个组合之间有较明显的差异与界限。 这种差异,基本反映了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各遗存的红山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差异,虽然大多数遗址缺乏地层关系,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用N5 的地层及器物型式表现出的差异, 将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各遗存的红山文化分为三期。

列举的各类器物基本代表了各期中的典型器物, 因此对牛河梁遗址各遗存的红山文化的陶器分期列表如表2。

三、陶器的特征与演变

通过对牛河梁红山文化各遗存进行研究,我们依据N5 的地层关系,运用类型学原理将这些遗址的陶器进行了分期,下面将根据分期结果来探讨诸遗存在不同时期的陶器特征与演变。

第一期单位,有N5 下层诸单位。 基本器物组合,为筒形罐、曲腹钵、折腹钵、瓮。 另外,与之共出的还有碗、器盖、卷沿盆、豆形器。 筒形罐几乎全为夹砂陶。 饰纹,分压印之字纹和几何纹两种, 腹部主体纹饰为横压竖排之字纹,几何纹为刻划斜线组成的三角纹。 口部多敛口。 弧腹,腹与底接近处内收。 通高多大于或等于口径,器形多为瘦长形。 曲腹钵,亦有叠唇和薄唇两种,为泥质陶,口部多直口或敛口,深腹钵较多,口沿外饰红彩、黑彩平行线纹或平行线组成的三角形纹。 折腹钵, 泥质陶,多敞口,上腹斜直,下腹较浅。 瓮,为泥质陶,圆唇,多溜肩。 本期彩陶纹饰较为丰富,主要有红彩、黑彩、平行线纹、蝌蚪纹、长条形弧线三角纹、垂环纹。

第二期的单位,有N5 中层、N2 四号冢下层、N16 下层。 陶器的基本组合,有筒形罐、曲腹钵、折腹钵、彩陶双耳瓮、筒形器。 另外,与之共出的还有双耳罐、斜口器、斜领罐、盆、器盖。 筒形罐,为夹砂陶,之字纹由上一期的通体饰纹, 到本期的多只饰上腹三分之二,敛口,圆唇,弧腹,下腹急收。曲腹钵,有叠唇和薄唇两种,泥质陶,绝大多数为素面,口部多敛口或直口。 折腹钵,泥质陶,敞口,上下腹之间有棱,上腹较深。 彩陶双耳瓮,泥质陶,弧腹或鼓腹,双耳位于下腹或中腹,通体饰勾连涡纹、平行线纹等。 筒形器,泥质陶,折沿,鼓腹,多上腹细下腹粗,底部凸出。 本期的彩陶纹饰,以黑彩为主,红彩罕见,图案为三角纹、单勾连涡纹、平行斜线组成的三角纹、重叠菱形纹。

表2 牛河梁遗址各遗存的红山文化各期典型器物组合表

第三期的单位, 有N5 上层、N1、N2 四号冢上层、N16 上层。 陶器的基本组合,有筒形罐、曲腹钵、折腹钵、彩陶双耳瓮、筒形器。 另外,与之共出的还有盆、塔形器、小口壶、小口双耳罐、豆。 本期的筒形罐较少,为瘦长形,通高大于口径,弧腹,敛口,之字纹多仅饰上腹三分之一。 曲腹钵,泥质陶,薄唇,敛口微侈,多素面,有黑陶钵出现。 折腹钵,泥质陶,上下腹已经不太明显,发展成深腹圜底或小平底。彩陶双耳瓮,泥质陶,轮制,数量较多,双耳位于肩部,通腹饰双勾连涡纹、平行线纹、宽带纹等。 筒形器,泥质陶,口沿经轮修,折沿或沿稍卷,器形直筒状,颈部刻划弦纹,腹部饰勾连涡纹、 宽带纹等。 本期的彩陶纹饰最为繁缛,基本全为黑彩,图案主要有双勾连涡纹、垂环形带纹、平行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纹、人字形纹。

通过以上对牛河梁遗址的分期, 可以得知:牛河梁遗址一期为居住址,其陶器全为生活用器,主要出自灰坑;二期为早期积石冢,主要遗迹有墓葬和早期祭祀坑, 遗物中出现了筒形器等祭祀用的陶器; 三期为晚期积石冢、女神庙和大型圆形土丘,主要遗迹为积石冢上的墓葬和祭坛,遗物中除筒形器外,还出现了镂空塔形器的祭祀陶器。

四、年代

目前, 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过年代测定的数据较少,尤其是早期。 因此,在探讨其各阶段相对年代时, 主要是通过与周边相关遗存的比较来进行。

一期彩陶,有红彩和黑彩,纹样为平行线纹和涡纹,以及由此组合成的图案,而这些彩陶纹饰与庙底沟文化晚期的彩陶相似[2]。 因此,其年代应当与庙底沟文化晚期相近。

二、三期彩陶,几乎全为黑彩,图案主要有双勾连涡纹、垂环形带纹、平行线纹、宽带纹、同心圆纹、人字形纹等,与庙子沟文化相似[3],两者年代相近。 而庙子沟文化距今5800—5000 年,与半坡四期相当。

综上所述,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一期与庙底沟文化晚期相当,二、三期与半坡四期相当。 牛河梁一期没有碳-14 测量数据,而庙底沟文化年代在距今6000—5600 年[4]628。 牛河梁二、三期有年代测定数据的有4 个:牛河梁遗址二地点Z1,封土木炭标本测定结果为距今4995±110 年, 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779—3517 年[4]821;N1F1,边缘木炭标本测定结果为距今4975±85 年,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771—3519 年[4]822;N1F1,木炭标本测定结果为距今4970±80 年, 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700—3521 年[4]822;N2Z1M8,木炭标本测定结果为距今4605±125 年,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3360—前2920 年[4]822。

由此大概可以估计, 牛河梁遗址从一期开始使用,即距今5600 年,经过二、三期发展,下限不晚于距今5000 年,历时600 年。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属于红山文化的晚期阶段[5],是红山文化发展的最高峰。 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象征权力、等级的庙坛冢及与之配套的玉器群, 这一现象反映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制的发展已达到产生基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组织形式[6]。苏秉琦先生认为, 这时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 而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正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大变革中, 这一时期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革,是古国形成的阶段。 因此,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分期梳理, 将有助于我们研究红山文化的谱系、 流向以及文明起源。

猜你喜欢

下腹红山彩陶
红山荞麦看木森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银河春韵
夜读春秋
红山蚁的伏击战
养胃 “一揉二提”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1B超诊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2例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