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艺术概论”课程对审美观察能力的培养

2021-01-13许歆云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美育教育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摘 要] “艺术概论”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课程,旨在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美的心灵和丰富的情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进行审美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通过审美观察,可以将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审美对象,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形象思维的展开提供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的内容。审美观察能力越强,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才会越深刻。通过线上教学、课堂教学、课后拓展三种教学情景,从情感、观察、体会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

[关键词] 美育教育;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 许歆云(1989—),女,江苏扬州人,硕士,扬州市职业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学和艺术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173-04     [收稿日期] 2021-08-12

高职“艺术概论”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揭示艺术发展规律,普及艺术常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而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概论”更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前置课程,只有在课程中培养较高的审美能力,在今后的专业学习中才不会因审美能力受限阻碍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才能更好地提高艺术创作的专业能力。

审美观察在审美实践中更是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审美观察,可以将注意力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审美对象,得到丰富的感性材料,为形象思维的展开提供更充实、更生动、更具体的内容。审美观察能力越强,所获得的审美感受才会越深。然而,我们在现实中发现,部分学生包括艺术学院的学生,审美观察能力普遍欠缺[1]。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旨在让学生在学习、阅读和赏析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对美的感知获得较完整的审美感觉。美感和审美感觉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前者指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等,是广义的美感,又可称作审美意识,是各种审美心理机能的和谐统一;后者专指审美感受,即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是狭义的美感,是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但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美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可以说,美感是美的事物与具有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的人的和谐统一。

在艺术活动中,人的感知、想象、理解、情感,以及个性、趣味等多种心理要素协同作用,形成审美判断和审美领悟,产生审美快感,完成一个完整的审美过程。审美观察的直接作用,就是对上述四种心理活动的诱导,审美观察能力是获得完整审美体验的前提和保证。当然,就审美观察而言,不管是对对象整体的观察,还是对对象符号含义的观察,都需要经过审美教育[2]。不经过一般的教育,我们就不能识字。同样,不经过审美教育,我们也不能识别和欣赏艺术。其实,任何艺术都有一套独特的符号形式,都需要审美教育的参与,如音乐家能够从各种声音中捕捉到美妙动人的旋律,摄影家仿佛总是戴着取景框在观察世界。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笔法,版画家眼里只有黑白灰三个色调,油画家做着五彩的梦,雕塑家的世界由灰泥、大理石等材料构成。塞尚说过,画家只在色彩里占有客体,他的《圣维克多山》就是用色彩排列来直接表现空间深度的经典作品。只有经过审美观察能力的训练,我们才能通过作品中的艺术媒介符号进行艺术思维活动,从而体会作品的美感,理解作品的内涵[3]。

对于如何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线上教学,倾“情”观察,培养审美欲求

在生机盎然的自然界中,在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中,在絢丽多姿的艺术领域中,美无处不在。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敏锐地发现美,深刻地感受美。面对美,有的人反应迟钝,视而不见,无动于衷;有的人却善于发现美,不但能够迅速地捕捉美,而且能够洞察到一般人所忽略的美的内涵。这是如何造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人在生活经验、思想感情、艺术修养、兴趣爱好、性格情绪各不相同,美感肯定会出现个性差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情感意愿和精神状态。

审美是一种精神需要,它是人的主观状态,是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和追求。如果一个人没有审美的欲求,也就不会去欣赏美、感受美,再美的对象也难以入眼入心。只有那些热爱生活、热爱美、渴望美的人,才会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驱动性和紧张性,以满腔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去追求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强烈地去感受美。所以说,对美的欲求是审美活动的源泉和动因。

教学中情感的培养与引导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和固定的课堂空间内完成的,由此我们可以借助线上教学的多种方法来进行。例如,可以建立线上课程资源库和微课,以情感为主题梳理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创作故事,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当下的生活状态去寻找感兴趣的内容,以自我代入的方式与艺术家及艺术作品建立情感沟通,产生情感共鸣,审美欲求自然而然便会出现。教师再通过故事叙述、情境描摹、哲理启迪、音乐渲染、名画讲解等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求,努力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充沛的情感,以饱满的热情看待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好的审美教育,从本质上来看是一种情感教育。蔡元培说过:“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4]就是说,审美教育是用“美的对象”来“陶养”人的感情。为什么审美教育实质上就是情感教育呢?这是由审美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审美,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情感活动。只有当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时,才能自由观照对象的美,而获得审美感受。如果抱着明确的直接功利观点是无法进入美的欣赏领域的。审美,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享受,它以情感活动为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5],就是一种审美境界。一旦主体进入审美境界,感情活动就显得很强烈了。美的事物本身具有动情性,必然会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波动。艺术美中蕴藏着艺术家强烈的感情因素,这些感情必然会打动欣赏者的心灵使之产生情感活动;即使并不包含情感因素的自然美,也会因人们摆脱了直接功利的需要,而诱发情感联想,从而产生情感活动。人们在欣赏美时,自始至终都有情感的伴随,主要是形象思维,其中虽然也有理性因素,但理性因素渗透在情感中,所以在审美时,人们通过情绪感受,直接领略客观事物的美。由于人们在审美时主要是进行情感活动,因此审美的结果会对情感本身产生影响。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6]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类似情绪影响的人,他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接受音乐的治疗,受到净化,因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审美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美的对象(包括艺术作品)感动审美主体,从而使其情感得到陶冶[7]。

美学大师蒋勋先生说过:“美应该是一种心灵的绽放,应该是可以毫无羞怯的。”[8]当学生将主观的感情色彩投射到客观的景物上,本来静止的、没有生命力的景物就变成了动态的、生气勃勃的对话者。在浮想联翩间,学生可能把想象中最能表现情感的意象嫁接到眼前的景物中,并在审美情感推动下,完成审美观察、审美想象和审美创造的和谐融合,形成审美意象。由此,形诸笔端的线条和色彩,就是渗透我们主观情感的美丽画卷,就是可以打动人心的艺术形象。

二、课堂教学,慧“眼”观察,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如果仅有审美的期待和激情是不够的,要想获得深刻的美感体验,还必须有一双善于观察美的眼睛。有些学生对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美的事物熟视无睹,甚至麻木;有些学生却能迅速捕捉到美的存在。因为审美观察能力的不同,导致了审美感受的差别。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9]这双眼睛实际上指代审美感受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我们才能够观察美、感受美、创造美。

生活中存在美,无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审美观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 10 ]。没有对自然美的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美妙诗句;同样,没有对周边生活的仔细观察,也就不可能有达·芬奇、夏尔丹、克拉姆斯柯依等著名画家的旷世名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教授学生具体的审美观察方法,解决学生在审美欲求过程中的困惑。例如绘画作品,在材质上需要让学生了解素描、水彩、油画、版画等不同绘画形式的区别,如何去欣赏和观察不同形式绘画作品产生的艺术氛围。在作品的色调关系上,出彩的色调,首先要关系明确,冷暖对比,有层次感,既可以是细腻的,也可以是粗犷的,了解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在细节刻画上,国画也好,西画也好,都需要有整体、有局部,欣赏一些闪光的局部刻画,是值得细细品味的。虽然艺术没有固定的答案和限制,但让学生掌握共识的观察方法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审美观察。

19世纪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莫奈有一幅名作,画作中有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画的这座哥特式教堂的尖顶,在紫红色的雾气中时隐时现,色彩丰富,诗意浓郁,是一幅非常美的风景画。为什么长期生活在伦敦的人,看到的雾是一片灰色,发现不了它的美,而法国人莫奈却独具慧眼,看到的雾是紫红色的,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珍品呢?这是因为莫奈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观察细致,特别善于捕捉大自然的光和色彩的微妙变化。

艺术大师的创作水平是难以企及的,但大师们创作的经验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向大师借一双“慧眼”,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告诉学生观察美要有顺序,观察美要有重点,观察美要调动各种感官的作用。需要着重对学生强调的是,观察活动虽然以眼睛为主,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别的感官。因为单靠眼睛难以立体、多面地观察生活的美。要开放各种感官,多侧面、立体地观察美好的事物。就像文学作品一样,写“春”,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去反映和表现,“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泊船瓜洲》)(视觉美);“红杏枝头春意闹”(宋·宋祁《玉樓春·春景》)(听觉美);“踏花归去马蹄香”[ 11 ](嗅觉美);“暖风熏得游人醉”(宋·林升《题临安邸》)(味觉美);“吹面不寒杨柳风”(宋·释志南《绝句》)(触觉美)等。外界事物千姿百态,而且千变万化,有些事物的美好形态、特征会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才能及时捕捉大千世界中美的景物、人物和美丽的瞬间。

三、拓展活动,走“心”观察,找寻审美真谛

对我们自身以外的客观事物的观察,仅用眼睛看是不够的,还需要用心去“看”。观察包括“看”,但审美观察并不简单地等于“看”。审美观察除了视觉外,还包括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人们的内心感受,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品评等。特别是我们要在别人熟见熟闻的事物上观察到独特的地方,更需要用心去“看”。审美观察中还包含着思维,渗透着思想。

没有什么能比直面艺术作品或者跟大师们处在类似的空间中进行艺术创作更直接的观察的方式了。所以走出课堂,带领学生参观艺术展、博物馆,听音乐会,组织学生采风写生等是让“心”沉浸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手段。当你站在作品前,内心一定和面对图片时的感受是不同的。在欣赏一幅画作时,可以从各方面去欣赏品鉴,例如,注意各种元素的构成和布局,笔触的软硬,颜色的构成,物体、人物与背景的处理手法,光的来源和阴影,等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画作及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走心”并不是艺术观察的结果和目的,而是开启思想和思维的通道和路径,就像我们欣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的作品《青铜时代》,这一作品令人震撼,除了它的逼真程度,更在于罗丹把握了人在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的刹那,并将那一瞬间的感觉形塑出来。作品呈现的不只是作者的技艺,更包含作者的思维、见解和思想。

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应该像郑板桥所说的那样:眼中之竹(客观物象)经由胸中之竹(意象),外化为手中之竹(形象)。这个由“眼中”到“胸中”再到“手中”的过程必须是走心的。所谓“走心”,就是在观察事物时,要从外在看到内涵;就是要用联系的眼光看待事物,注意该事物与周边事物的关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了解该事物的背景和未来走向。这样,我们用心体悟,才能真正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

笔者还要求学生能够逐渐懂得美是什么,懂得美是感性与理性的平衡;懂得美是快感与美感的平衡;懂得美要达到心灵是开始于感官的。我们从年轻时就应该开始培养感官丰富的感受,可是最后又不能仅止于感官,而是应该让自己的生命从感官提升到更高的心灵状态。笔者更注重让学生学会分享美的状态、爱的状态。爱和美是可以也应该与很多人分享的,而且奇妙的是,美与爱一样,越分享越丰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寻找到美的真谛。

宗白華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出: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美的力量甚至可以倾国倾城[ 12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对学生审美观察能力的培养,因为它是让学生走向美的第一步。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观察能力,因为“美”是存在着的,它与“真”和“善”构成我们期盼的“真善美”,是人类社会努力追求的目标,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参考文献

[1]王翼扬,霍楷.中国高校美育素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包装,2021,36(4):172-173.

[2]毋正兰.高职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探讨[J].美术文献,2020(3):106-107.

[3]蒋念祖,顾咏梅,许歆云.美的丛林[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0:17-18.

[4]除了是北大校长,他还是“中国美育第一人”[EB/OL].(2018-05-16)[2021-08-03].https://www.sohu.com/a/231

765189_746765.

[5]刘勰.文心雕龙[M].王志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6]陈倩.西方文艺理论史——古典文艺理论[EB/OL].

(2012-06-25)[2021-08-03].https://wenku.baidu.com/

view/75a67fec998fcc22bcd10d8f.html.

[7]曾少勇.论高职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J].大观,2020(8):136-137.

[8]蒋勋.美的曙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53.

[9]罗丹: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EB/OL].(2019-06-22)[2021-08-0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6975814367462935&wfr=spider&for=

pc.

[10]鲁迅《致董永舒》全文、注释和赏析[EB/OL].(2019-01-23)[2021-08-04].https://www.kekeshici.com/shicizhoubian/

mingrenzuopin/luxun/37875.html.

[11]沈雄.古今话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20.

On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Observation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Art

XU Xin-yun

(College of Art,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009,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ourse of general education, Introduction to Art aims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esthetic mind and rich emotions.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observation ability in teaching is a very good way. Through aesthetic observation, attention can be focused on certain aesthetic objects and rich perceptual materials can be obtained, providing more substantial, vivid and specific cont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mage thinking. The stronger the aesthetic observation ability is, the deeper the aesthetic feeling will b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ultivate and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observation ability by exploring three teaching scenarios: online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and after-school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emotion, observation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aesthetic observation; aesthetic ability; teaching practice

猜你喜欢

美育教育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潜化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探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艺术体操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探索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