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需求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21-01-13颜金高锐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2期
关键词:社会需求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颜金 高锐

[摘 要]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是如何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体现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是要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从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出发,探讨社会需求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传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出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关键词] 社会需求;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江苏海洋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高校‘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行政管理专业课为视角”(JGX2019018Z);2020年度江苏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MPA研究生‘知行合一’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YJG202011);2020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高校课堂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研究”(B-b/2020/01/08)

[作者简介] 颜 金(1981—),男,湖南郴州人,博士,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可持续发展研究;高 锐(1991—),男,江苏宿迁人,博士,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2-0153-04    [收稿日期] 2021-04-21

进入新时代,高等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愈发凸显,高等教育改革越来越强调提升自身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存在不少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需求[1]。紧跟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成为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改革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社会需求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关键阶段,“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各种社会矛盾的积聚效应更为突出;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在政府管理、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公共组织中被广泛运用,数字化政府、电子化政府、大数据治理等一系列新概念不断出现;对政府、事业单位和其他公共组织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其管理的方式和程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工作人员的素质也有了新的多元化的需求,客观上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加以改革和创新,迅速转变培养模式,为网络时代政府管理培养所需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

(二)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的需要

公务员队伍的素质是影响政策执行的重要因素,是提供优良政务服务、营造良好政务环境的主力军。近些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公务员局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倾斜政策,要求各级人事部门进一步加大从应届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的力度,各级政府录用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逐年增长。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公务员队伍输送专业素质过硬的毕业生。这既是对新时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紧迫要求,也是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机遇。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探索适应公务员考录的人才培养模式,革除理论取向过重、轻视实践环节、针对性及应用性不强等弊端,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行政能力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的需要。

(三)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拥有的,相对其他竞争者而言的建立在学业、技能、理解能力及个人品质等方面上的优势和专长。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专业整体核心竞争力和学科专业之内的学生个体核心竞争力两个层面。行政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考核指标之一是要提高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探索适应用人单位需求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通过凸显专业特色,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以学生发展和就业为核心,科学规划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行政管理专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基地建设为纽带,全面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调查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二、我國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存在的矛盾

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出现了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特点不突出,特色不强,一些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就业单位;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单位、企事业单位找不到适用的行政管理人才。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特色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对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界定比较模糊,并且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知识能力结构定位过于宽泛,专业特色不明显,容易与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混淆;对本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培养思路不明确,似乎是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的“大杂烩”;学生就业岗位不明确,学生及家长、社会层面对行政管理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以此为依据的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显得含糊和空泛,势必造成所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专业竞争优势,在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中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二)课程体系设置科学性不足,不符合学生发展的需求

传统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设计和全盘思考,存在课程体系单一趋同、体系庞杂、层次混乱等问题。

1.课程体系单一趋同,缺乏特色。社会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但全国各高校目前普遍以政治学取向或管理学取向设置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课程体系的单一化和趋同化,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同质化,造成学生就业渠道拥堵。

2.课程体系庞杂。当前全国许多高校为迎合新形势的要求,调整和增设了一些新的课程,衍生出一些问题,未能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的跨学科特征,导致课程体系庞杂混乱。

3.课程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在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原理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大,技能性等能力提升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在我国高校,大多数行政管理专业都脱胎于政治学专业,导致行政管理的课程体系设置以政治学类课程为主,管理类、经济类和一些技术性课程较少。特别是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及经济学类课程薄弱,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不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陈旧,重基础理论轻实际运用

传统的行政管理专业教材偏重对政治学、行政组织学、管理学等基本理论的阐述,忽视了对有关理论所针对的具体疑难问题如何加以解决的阐述,学生只能通过书本了解一些有关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至于怎样利用这些具体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学生知之甚少,这样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师讲授的多,与学生交流的少,灌输的东西多,供学生思考的问题少,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表现为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式学习的意愿较弱,表达交流的需求较少,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教学课时少,在课程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注重知识与理论的传授,不重视社会实践式的教学,或缺乏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如实验室及管理软件的缺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虽然安排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但疏于管理;现有的实习基地数量明显不足,无力完全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三、构建社会需求导向的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一)以凸显特色为重点,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凸显特色,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于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处理一定行政管理事务,能在未来公务系统中顺利任职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个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特定的发展目标而定,做到培养目标的多种多样,各具特色。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特色可以体现在中国特色、地区特色、教学资源特色和专业特色等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特色。培养目标要对接时代发展需求,适应国情。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引,立足于培养有实事求是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理想的高素质人才。二是地区特色。不同地区的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以体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色。三是教学资源特色。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学校,应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历程和教学资源优势,确立各有侧重的行政管理发展取向。例如,我国的财经类大学应侧重于企业行政管理;理工类大学应突出其数量分析方面的长项,侧重于政府绩效管理。四是专业特色。专业特色要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比较优势,要具备行政管理专业的思想品质,如公共行政理念、依法行政理念、公平与效率观念、自由民主与法治观念;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行政管理实践能力,如了解政府的运作程序和规律,懂得行政人员特别是行政领导者在处理行政事务时的基本思路和程序,能够用行政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行为;具备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2]。

(二)以学生发展和就业为核心,科学规划课程体系

行政管理专业应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学生发展和就业为核心,建构基础模块、特色模块相结合的多维发展型课程体系。制定和实施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教学计划,将专业知识教学、学生发展、就业培养等目标整合为一。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就是因人制宜,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多元的培养目标。对有考研升学意愿的学生,采取知识发展型的培养方式;对希望成为公务员与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包括创业者)的学生,采取就业主导型的培养方式[3]。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完成基础课模块学习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未来发展的需要,动态选修某一个或几个特色模块的课程,鼓励学生“一专多能”。

基础模块旨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传授,使之掌握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为后续专业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奠定基础。其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公共基础课有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军事理论等,专业基础课有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

特色模块主要强调对学生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經过特色模块的培养,学生可具备处理一定行政管理事务的能力,在就业市场当中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其由专业选修课、任选课等构成,主要有继续深造模块、公务员考试或岗位模块、企业行政管理模块、基本专业技能模块、电子政务模块、绩效评估模块、政策分析模块等[4]。不同模块的课程构成体系各有侧重,例如,企业行政管理模块由“企业行政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定量分析”等课程构成。

(三)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目前,各大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都在不断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在行政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中,坚持因材施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关键,全面更新教学内容;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科学分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既具有一定专业素养,又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行政管理专门人才。

行政管理專业教学内容根据其不同要求和特点,可以分为基础知识部分和提高知识部分。基础知识部分可采用主题案例式教学方法,讲授时结合实际案例,坚持少而精。在行政管理教学过程中,案例的实践性、具体性和实证性特点,可以缩小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在行政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5]。通过基础知识和相关案例的融合,使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避免了一般与个别、规律性与灵活性相脱节等问题,既调动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时的行政管理思维。通过分析行政现象,在洞悉和掌握一般行政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同时,了解行政管理的具体运作过程和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人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性的知识可以采用主题兴趣式教学方法配合问题研究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自主成立案例兴趣小组,自由选择案例。学生在选择案例主题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将来现实工作与后续专业学习的案例。在一般情况下,教师每讲授完一个基础知识主题,就应列出一个相对应的提高性知识主题的内容提纲、思路或方法,这有利于后续的专业学习。

(四)以基地建设为纽带,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通过与企业等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教育模式,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履行高校社会职责、培养创新人才最为理想的一种模式。

行政管理专业可以以基地建设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区、研究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例如,可以建立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区及其他社会团体实习、实训、挂职锻炼、顶岗实习和开展社会调查;可以建立科研基地,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申报项目并开展科研,选派教师到政府、企事业单位、街道办事处、社区及其他社会团体实践锻炼,开展调研;可以邀请行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资深人员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分利用他们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较高水平的指导实践教学能力的优势,讲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领导科学”“地方政府管理学”“政府公共关系”等,可以聘请他们担任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实习的指导教师;可以邀请资深专家、教授或公务员作为客座教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讲授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理论,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时事政治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刘昌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开启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解读[J].教育研究,

2019,40(11):4-16.

[2]黎敏.行政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困境与优化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6):94-96.

[3]颜金.“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

策——基于10所大学“公共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的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4):131-134.

[4]宋惠敏,杨长远,冯习.基于“新财经”教育理念下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培养思路与企业岗位胜任力研究

[J].教育教学论坛,2020(45):1-3.

[5]颜金.行政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8(21):133-135.

Model Innovation for the Training of Social Demand-oriente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alents

YAN Jin, GAO Ru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Jiangsu Ocean University, Lianyungang, Jiangsu 222005, China)

Abstract: The important issu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in the new era is how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o meet social demand. The training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alents should be oriented to meet social dem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Starting from the current objectives and the model of administrative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ocial demand-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for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and analyzes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social demand. On this basis, it proposes a path for the innovation of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l oriented by social demand.

Key words: social dem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talent training

猜你喜欢

社会需求行政管理人才培养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