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研究

2021-01-12孙雷

大观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世界性声乐艺术民族性

孙雷

摘 要:声乐艺术作为精神文明的代表,要走向世界舞台,就必须重视其民族性,凸显自身艺术特色。对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传承展开分析,探讨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体现和世界性传播,希望促进声乐艺术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声乐艺术;民族性;世界性

每个民族的声乐艺术都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存在着密切关系,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当前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能够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我国的声乐艺术早已经根植在中国人的血脉中,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则需要剖析其民族性,并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以使我国声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传承

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声乐的记载,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导致很多声乐资料遗失,但是现存的声乐资料依然值得现代艺术家去发掘,成为支撑现代中国声乐艺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声乐文化作为民族音乐发展的根基,是我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发展、变革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形式。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民族音乐的精髓。

与西方声乐不同,我国民族音乐具有“以字带声”“字正腔圆”的特征,关注节奏、语言以及曲调等方面,并且在结合少数民族音乐、语言特征基础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使声乐艺术能够真实地表达情感,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体现

(一)声乐风格的民族性

声乐艺术的风格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可知,每个艺术家在演绎声乐作品过程中都会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是影响声乐艺术呈现的重要因素。此外,声乐作品的旋律与声调也会影响声乐艺术的风格[1]。

我国声乐艺术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蕴含着民族审美与民族精神,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声乐作品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地域特色以及审美情趣的不同在声乐中得到体现,如艺术歌曲《孟姜女》、维吾尔族歌曲《一杯美酒》、云南弥渡民歌《小河淌水》等。在演唱这些歌曲时应关注声音的流畅性,要将民族音乐特色、歌曲中人物的性格等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提升声乐作品自身的艺术性。以《小河淌水》为例,作为一首优美的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将人们带到了清风徐来、小河轻快流淌、明月高照的意境中,在创作背景、演唱风格等方面颇具特色,表达了阿妹对阿哥的爱慕之情。在演唱该乐曲的过程中,应关注乐曲本身蕴含的情感和营造的意境,展现出至纯至真的人性。

(二)咬字吐字的润腔性

我国声乐艺术民族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字正腔圆”,强调演唱时吐字准确,唱腔圆熟。演唱者要在演唱过程中做到声音连贯圆润,咬字清晰。润腔是我国传统歌唱技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也在声乐艺术演唱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字是民族声乐的重要元素,本文强调的“字正”是指演唱过程中能够清晰地表达字首、字腹、字尾等,不仅要保证发音的正确性,在演唱期间还需要合理地运用气息做到正确出声、收音等,实现字音之间的有效转换,最终获得“字真句明”的演唱效果[2]。同时,在演唱我国部分声乐作品过程中还需要借鉴传统戏曲元素的表达方式,强调“依字行腔、腔随字走”,这也进一步论证了“字正”的重要性。在咬字上,应保证出音的稳定性,如发“p、j、k”等音时,声母不会振动声带,在发音中所占时间较短;而在发辅音时,依靠牙、齿、唇等器官收缩肌肉后对所有呼出的气体产生阻力作用。在演唱歌曲时需要确定着力点,合理发音。“字正”对演唱的要求还体现在引腹上,要求通過字腹判断歌曲的发音方法和演唱技巧。例如,在歌唱中韵母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下,就需要演唱者能够把握呼吸与气息,放松身体后打开口腔,并维持口腔的稳定性。而在演唱“ie、ua”时,可将“i、u”作为中介与声母共同形成字头,在演唱期间强调后元音即可。

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腔圆”具有美化与润饰的效果,该艺术方法更能展现声乐艺术的民族韵味,使音色更加灵活多样,使词曲的表达更加完整和谐。调整气息是实现“腔圆”的一种常见方法,艺术家通过控制声带的状态使音调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避免音乐听起来过于死板,使其更有活力。以《枫桥夜泊》为例,作为一首古诗,《枫桥夜泊》在经过现代人的谱曲之后,更具意境美。艺术家通过音乐进一步强调了古诗中“渔火”“月”等意象,使人们仿佛置身在江南水乡的夜景中并感受到秋天的冷清与寒意。根据这首歌曲的意境,在演唱期间应采用光滑、古朴的声线,在引腹时也应注意发音的圆润性,如在演唱“落”字时,“luo”中的“u”应足够延展、饱满;而在演唱“霜”字时,收音方法为“sh-u-ang”,通过短、轻的收音方法来突显艺术性。

三、声乐艺术的世界性传播

使民族声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主要目的是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增强民族文化的软实力。而民族声乐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够打破各地区民族之间的隔阂,向全世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当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中,民族声乐是民族一大特色,所以决不能将西方音乐对音乐的认知作为衡量本民族音乐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全新的视角来了解中国民族声乐。早在2003年,我国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的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了个人演唱会,这是中国歌唱家首次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独唱音乐会。宋祖英在维也纳民族歌剧院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的合作下,演唱了十多首中国民歌、民族风格的创作歌曲和民族歌剧选曲。她用民族声乐打动了在场的听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音乐的魅力,证明了中华民族声乐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还需要转变一个观念:在声乐艺术世界性传播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传播民族声乐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将民族声乐蕴含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例如被世界所熟知的《茉莉花》,要让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华声乐艺术的特色、文化精神等。在声乐艺术世界性传播过程中,必须坚持民族文化特色与个性,并适当地从世界其他声乐形式中汲取营养。

通过梳理声乐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自国门被打开之后,美声唱法对我国声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包容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所以在声乐艺术中应在坚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其他国家音乐的有益成分,最终寻找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歌曲表达方式。例如,民族声乐艺术强调“吐字、归腔”的表达方式,这也被认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表现形式,而在融合美声唱法之后,能更好地演唱不同声乐作品。在中西声乐融合之后,中国声乐作品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艺术家也能寻找到更多符合大众审美的演唱方法,并且在发声、呼吸等方面的训练效果有了显著提升[3]。

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气息是关键,对气息的控制成为艺术家较为关注的问题。而美声唱法中的胸腹式呼吸法与我国传统观念中的“气沉丹田”的演唱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公认的科学演唱方法。在演唱期间通过充分利用腹腔与胸腔,可以增强声音的延续性。在发音上,也可以借鉴美声唱法中的混音方法,通过混音更好地向自然发音过渡,确保声音能够在音区进行有效的转换。传统民族唱法中,所用到的共鸣腔体较少,在集中利用口腔共鸣后当发音至高音部位会加入头腔共鸣,最终出现“音愈高,音量愈小”的情况。针对该问题可以向西方借鉴经验,合理利用胸腔、咽腔以更好地发出声音,凸显声乐演唱的艺术性。因此,在民族声乐的世界性传播过程中,演唱家还需要合理汲取先进经验,弥补自身不足,最终为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每个民族的声乐艺术都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存在着密切关系,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文化能够为现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演唱家应该主动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树立文化自信之后积极参与世界声乐艺术竞争,在汲取其他国家声乐艺术精华之后不断丰富我国民族声乐内涵,促进我国声乐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为实现本民族声乐文化大發展、大繁荣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磊.声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传播研究[J].艺术大观,2021(14):10-11.

[2]张颖.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J].参花(下),2019(11):52.

[3]张贤.试论中国声乐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传播[J].中国文艺家,2019(4):114.

作者单位: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世界性声乐艺术民族性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传统春节视觉意象设计理论问题思考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声乐艺术唱法及其跨界问题探讨
如何开展好校园足球运动
民族性不是票房毒药
狗年说“狗”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论城市雕塑语言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