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简单阈值控制视角的高校学生档案育人功能研究
2021-01-12韩宁
韩宁
摘 要:文章围绕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学生档案内容、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阐释简单阈值控制算法与高校育人工作的同理性,提出通过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丰富完善内涵、创新管理方法,可以精准掌握育人过程、扩大育人成效,进而实现高校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质量的目标。
关键词:学生档案;学生管理;简单阈值控制
近年来高校招生数量快速上升,大学生档案数量同步增长,就业形势严峻、冒名顶替入学清查工作等对高校档案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学生档案作为高校档案的重要部分,除了记录和反映历史,也应当发挥一定的育人功能。
一、高校学生档案内容与特点
1. 高校学生档案内容
2008年教育部、国家档案局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十五条第三项规定,高校学生类档案应包含的材料内容主要有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1]学生档案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奖惩、社会实践、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情况等,是大学生从事和参与校园活动、社会活动的证明,是个人道德品质、专业学习、技能特长、创新能力、实践经历的综合反映。由于其真实性和凭证价值,高校或用人单位常在考察拟录取或录用人选时调阅学生档案,因此学生档案对学生未来升学、工作甚至工作以后的薪资待遇、职位晋升、职称评定等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高校学生档案特点
(1)信息阶段性
在就业之前,学生档案是根据不同求学阶段归集的。大学毕业后,学生档案也会根据升学、就业等不同情况,在不同时间被分送到不同地方。一般来说,学生档案的内容虽然是分阶段的,但是在时间和内容上是接续的。
(2)内容多样性
每名学生成长经历不同,档案内容也不同。除了基本的求学经历和成绩外,还有一些个性化内容,例如转学、改名情况等。当就读学校、学生姓名等信息依法变更后,学生档案应及时修正,保证程序完整,手续与证据确实。
(3)证据客观性
学生档案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历史性,伴随着学生成长全过程而存在。因此,學生档案具有极强的法律效力,是个人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工具,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录用人才的重要参考。
(4)管理规范性
学生档案是个人档案材料,要本着安全保密和便于查找的原则,对学生档案进行严密、科学、规范的管理,并不断改进学生档案的管理方法和保护技术,确保学生档案完整、准确、安全。
(5)影响长期性
学生档案除了对学生个人成长、发展有佐证作用之外,真实、完整的学生档案也是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反映,可以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和支撑,是树立和扩大学校声誉的宣传材料、维护良好办学秩序的工具。
二、高校育人工作与简单阈值控制算法的同理性
1. 简单阈值控制算法原理
简单阈值控制算法是计算机专业名词,通常用于将对象的某种参数控制在一个预定范围且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简单阈值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检测被控对象状态,当被控对象状态参数超出预定范围时输出控制信号,由执行机构对被控对象进行调整,直至被控对象状态参数回到预定范围内。在简单阈值控制算法中,不仅有时间的安排,最重要的是预先设定了有明确阈值(即边界值)的控制范围。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控制对象的参数会因控制策略产生波动,这一过程中,参数小幅超出预定控制范围是可以被接受的(见图1)。
2. 高校育人工作与简单阈值控制算法的同理性
借鉴简单阈值控制算法理论审视高校育人工作,分析其工作过程及规律性特点,可清晰看出工作思路及目标要求(见图2)。具体地说,大学生入学时,通常有三观尚未形成、情绪性格不稳定、学业水平不高、职业目标不清晰等不足,行为特征和学业基础水平也各不相同。为了做到“因材施教”,高校学生工作人员要全面收集学生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档案的定位和作用就相当于简单阈值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全面集合各类信息,形成对学生个体立体性、综合性的描述、评价和反映,为教师和学校提供预报和警示,为总结前期经验、计划后续工作提供依据。根据学生基础档案信息,学校组织科学系统的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实践实习等。学校和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培养的过程,就相当于简单阈值控制系统中执行机构进行的调整。
简单阈值控制系统中调整力度、时长等因素会直接决定被控对象的状态。同样的,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也要注意内容、强度、时间等是否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是否适应学生需求。要以学生档案信息为基础,在全面掌握学生不同情况后,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因此学生档案是否完备、是否被有效利用,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3. 简单阈值控制算法角度分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不足
(1)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与育人工作脱节
很多高校仅将学生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专门业务工作,在规范性管理上要求多,功能定位和与其他工作配合上要求少,学生档案的育人作用微乎其微。这就相当于简单阈值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单独工作,只接收信号但并不进行信号处理,更不参与系统运行,势必会导致控制系统形同虚设或效率低下。
(2)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作用未有效发挥
传感器接收和传输的信号真实、持续是简单阈值控制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学生大学期间不断产生新的、对个人成长有评价、见证、纪念意义的事件和相关记录,都可以作为学生档案的补充。但实际中,很多高校对于大学生日常表现并没有及时、全面记录,信息和数据不足以反映一个学生的整体情况,更不能为高校完善管理工作、提升育人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高校学生档案管理手段未满足形势发展需要
傳感器是简单阈值控制系统核心器件,如果传感器不能灵敏、准确地接收和传输信号,将影响系统整体运行。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但大多数都是从综合档案入手,学生档案信息化、数据化建设滞后,导致了学生档案内容不全面、保存不方便、服务层次低、利用方式少、安全系数低,育人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三、简单阈值控制视角探析高校学生档案育人功能完善策略
1. 科学设定阈值,明确育人目标
阈值又叫临界值、边界值,是指一个效应能够产生的最低值或最高值。在教育教学中引用“阈值”概念,就是指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明确,新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要“适应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依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实施分类评价、精准评价,引导和激励高校各展所长、特色发展。”[2]《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要求“明确培养目标”,指出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3]因此,高校应按照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确立不同层次、类型、规格的人才培养具体标准和要求,这可以看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阈值。
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阈值后,应对学生档案信息进行整理,根据档案信息分析结果,判定每个学生的“初始状态”,进一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业基础、兴趣特长等,再结合办学优势和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和改善教育教学计划,组织实施一系列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既定培养时间内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达到理想的培养目标。可以说,基于学生档案信息设定的阈值就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上限”和“下限”,能够推动高校育人工作形成有机整体。
2. 优化控制策略,丰富育人内涵
简单阈值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由执行机构对控制对象进行控制和调整。同样地,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可以通过学生档案信息汇总与分析,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判断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出现了学业障碍、身体异常、情绪干扰等“不稳定”或“异常”状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回到稳定状态,最终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角色观、生活观念、文化倾向等显现出时代特征,高校学生档案育人工作要与形势变化相适应,注重收集和整理能够反映学生个人成长特征、具有特殊意义的图文、影音资料,并及时对这些档案数据进行分类分析,优化预先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学生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使学生档案管理应用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帮助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积累充足的知识文化,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危机处理能力。
3. 实时动态监测,掌握育人过程
简单阈值控制系统中控制对象的参数超出预定范围时,传感器会输出控制信号,启动控制程序。同理,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当学生档案信息发生变化并明显超出预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就是育人工作中应该进行干预的时刻。这种变化可能是学生成绩的升降、品德品行的异常、身心状况的变化,也可能是因时间、地域和人为因素,造成某个学生阶段性资料缺失、错误等。因此全面收集各类学生信息和数据,可看作是高校育人工作中的“跟踪”或“动态监测”。
学生档案育人功能实现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潜移默化的。当档案信息显示学生行为已经发生偏差时,对学生采取积极、直接的教育教学举措就是显性教育。另一方面,基于学生档案信息进行榜样树立、氛围营造、舆论引导等,同样能够对学生价值观树立、责任感提升、人格健全、行为矫正等起到积极作用。某种意义上这种隐性教育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励他们主动挖掘自身潜力,这对学生档案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充分利用学生档案信息,在分析和总结学生群体特点和个性差别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尤其是对相关数据临近阈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思想道德、素质涵养、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交友恋爱、运动保健等多方面的教育引导,一方面促使学生逐渐形成较高的学业水平、稳定的品质个性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也为调整高校教育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提供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如建立学业档案,通过日常考勤、考试成绩、奖惩情况等信息掌握学生学业水平,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观察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及相关表现,帮助他们缓解身心压力;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了解学生家庭的特殊情况,适时进行帮助和资助;建立社团活动档案,动员和监督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提高其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
4. 创新管理方法,扩大育人成效
控制理论一般是从解释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相互调节、相互适应的动态角度来考察和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各院系、职能部门要在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践、社团活动等不同环节,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协同做好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使学生档案真正发挥育人功能。
要加强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建立学生档案工作队伍,加强档案管理业务培训,掌握纸质档案、电子档案等不同形式档案收集、整理、归档、转递、利用工作要求和流程,坚持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确保学生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要推进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建设,搭建学生档案信息平台,运用网络平台和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完善学生档案信息、智能分析档案数据、便捷档案存储应用,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见图3)。可借鉴简单阈值控制算法思路,完善学生电子档案建立流程和管理办法,如设置“预警”功能,通过技术手段汇总和观察学生状态,及时发现学生异常或不良倾向,提早干预、消除隐患;在管理平台分级设置“录入”“查询”“拷贝”“编辑”等不同权限,加强学生档案管理与监控,确保学生隐私信息不被泄露和非法利用;利用“时间戳认证”“数字签名”“电子签章”等方法,保证电子档案真实性和可靠性。
档案利用是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高校要加强学生档案内容和作用宣传,在规章制度框架下提出档案应用建议,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拓展档案利用范围。除了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之外,还可以在回顾整理学生档案的过程中,通过整理档案信息选树各种典型榜样,总结推广大学生学习成长经验;在学生档案信息中发现、发掘有意义、有价值的主题,举办学术研讨会;围绕某一主题集合相关档案资料,举办档案展览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EB/ OL].[2021-12-20].http://www.gov.cn/ flfg/2008-09/12/content-1093980.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EB/OL].[2021-12-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1/ s7057/202102/t20210205_512709.html.
[3]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 OL].[2021-12-20].http://www.moe. gov.cn/srcsite/A07/moe_953/201906/ t20190618_386287.html.